|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维持程式的创新(二)

谭元杰

  3.革新领式

  传统戏曲服装中的“帔”,是帝王后妃、官宦乡绅及其眷属在闲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男女领式各异。女帔的领式,旦行青衣用如意头式,源于明代妇女的“褙子”。

  上海京剧院新编大型神话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女帔的形制没有改变,仅对如意头领式做了大胆革新:取消传统的如意头领,代之以对襟长领,拉长垂直线,由脖颈处一直下贯至底摆。尽管这一新领式是明显采自宋代妇女的“对襟旋袄”,体现了对历史服饰的纵向继承;但它并不是历史生活自然形态的还原,因为它在线条重构的过程中,保持了传统的装饰神韵:大红色对襟长领上饰以淡粉色装饰纹样,既绚丽雅致,又与淡粉红服色取得色彩和谐,使得白娘子的形象十分俏丽。拉长垂直线并作垂直装饰更赋予一种现代审美积极意义:线条美是形式美的表现形态之一,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两种基本形式,其美学特性各异。垂直线的表现性在于使人感到“上腾和挺拔”,具有修长美感。用对襟长领加长女帔内造型的垂直线,无疑在视觉上造成了人物形象的修长美感,这与当代崇尚“修长美”的审美观是十分吻合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设计者并未把革新点仅囿于领式上。为了突出垂直装饰的创意,相应地削删掉了周身锦簇花团,遂使服装风格趋于天然、淡雅。(见附图14)

  

  4.革新袖式

  传统戏曲服装的长衣类,大多在袖口缀以白水袖,此种程式的艺术内涵十分丰富,既具有“可舞性”,又具有表现性功能,几乎与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动作融合为一体,难于分离。所以,革新袖式,需十分谨慎,断不可简单从事。

  在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晨钟惊梦》中,杜十娘是个身份由妓女向夫人过渡的人物,在“从良”这一过渡点上,人物服饰应具有双重身份的服装造型元素。按传统程式,妓女身份卑微,一般采用以长坎肩为主的衣、裙组合的穿扮形式,决不能用有身份感的女帔。但是,杜十娘适逢从良,即将成为夫人,所以,有条件对程式做灵活处理,使服装兼有夫人帔特点。此剧正是这样综合处理的:为了主要表示夫人身份,仍维持程式,设计女帔,但把宽袖改作为窄袖,形成一种前所少见的窄袖女帔。以窄袖代宽袖,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帔的等级规格,比较符合杜十娘在特定场合下的特殊身份。伴随着此种袖式革新,需要解决由于失掉水袖后所带来的问题,寻求具有可舞功能的替代物。因为这一人物系青衣行当,以唱、舞为主,纯粹窄袖实不利于表演。为此,此剧按照“延伸袖长以利歌舞”的原则,参考唐代妇女之“披帛”,设计红色披巾并使其固定在窄袖帔的肩臂部,代替水袖的可舞功能。(见附图15)

  

  此外,另有取消水袖而延长袖子长度的袖式革新,也属于一种寻求新的服装可舞语汇的有益探索,川剧早就有所尝试。近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西厢记》亦见采用,颇有新意而又不失水袖的程式内涵,应当被认为是传统可舞性艺术特色的一大发展。

  5.革新前片

  传统戏曲服装中,有一些衣裙或衣裤组合由于水平线过多,造成人物形象呆板。例如丫环的长坎肩袄裤组合,存在三条水平线:腰巾一条,坎肩底摆一条,裤子下口一条。虽说腰巾系结下垂起到一定调合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人体仿佛被横切为三段;若再因色彩搭配不协调,服装的整体感更会受到影响。以现代审美观来审观,这不符合形式美“多样统一”的基本法则,线条缺乏流动、变化、柔和、优美。

  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燕燕》,对此问题做出了相当成功的艺术探索。作为女主角的燕燕,一方面维持着表示丫环身份的传统程式,依然采用长坎肩;但打破了长坎肩配袄裤的装扮组合形式,改为长坎肩与古装上衣、大折裙组合。这明显是融入了夫人或小姐的服装造型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人物形象,但并未改变丫环身份,因为表示丫环身份的长坎肩还存在,传统程式还在起作用。在这里,鲜明地体现出设计者对传统戏曲服装“写意”美学原则的继承。与此同时,设计者为解决三条水平线平行问题,运用形式美“多样统一”基本法则,对长坎肩的前片做出大胆创新:将前片开合部的门襟线,自腰部以下起,改为斜向抛物线,向左右底摆流动,这样就把前片各裁掉了一块料,巧妙地破除了坎肩底摆的水平线。抛物线的形成,具有双重审美效应:一、它是曲线的一种类型,有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的审美快感,使丫环燕燕平添了一种俊俏妩媚之态。二、它扩展了裙子的可视面积,有利于淡黄裙色向上部流动,经深黄色腰巾从中衔接,与直领的黄色相联系并同鹅黄色古装衣袖相呼应,大大强化了服装色彩的整体感。

  革新前片的此例,再次证明:现代审美意识的提高会促进创新意识勃发,找准一个革新点将带动全局,可“一石三鸟”;它还雄辩地表明:只要对传统程式的艺术内涵理解得深刻,就可以取得维持程式的创新成果;问题不在传统程式本身。墨守程式,永远是一个傻丫环;活用程式,凸现出一位俏燕燕!(见附图16)

  

  6.革新饰物

  饰物的品种很多,功能各不相同,它是传统戏曲服装“装饰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还同时具有可舞性。在考虑饰物革新时,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装饰性的多样化上。

  中国京剧院与日本合作编演大型神话剧《龙王》时,用“减法装饰”为李靖夫人设计了一套新颖的白色古装,其革新点即是云肩等饰物。现行传统衣箱中的古装,是云肩与古装袄、裙、飘带组合形式,适应面比较大,仙女必用古装,是为主要使用程式。《龙王》一剧,维持着古装基本形制及其程式,但是,大胆地简化掉了云肩和小侉子。原来的云肩,形制是横向的,纹样与排穗越富丽,横向装饰性越强,在视觉感观上,肩部显得很宽。中国古代女子一贯是以“削肩”为美的(女性形态美标志之一)。简化掉云肩,使李靖夫人的肩部恢复为传统的天然秀美。删掉云肩,必然要相应地改变古装袄的内造型。于是,设计者参考魏晋南北朝“对襟女衫”领式,将圆领改成对襟直领,并绣以“双托领”,作“纵向装饰”。这种“纵向装饰”又很自然地与长及于地的飘带联系起来,加长垂直线,增强了人物的窈窕修长的美感。为了突出这一垂直线的效果,设计者运用现代色彩构成原理,将服色高度简化到白(无色系),造成与直领、飘带的深红色形成强烈对比协调。白与红,是无色系和彩色系的最佳配色,彩色系的红,鲜艳强烈,具有高贵身份的象征义,由于无色系的白进行对比而被强调,使彩色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因为明度上进行变化,色调上呈现出明快的朝气蓬勃的强对比。此种色彩设计上的对比,是正确应用形态美规律的典范,它增加了视觉流程的节奏,显示出方向性诱导:自飘带至直领,是深红色的向心式流动,视觉中心在上部,使人物面部表情极易被观众在瞬间内捕捉到。

  由此可见,革新饰物、使装饰性多样化,同样是需要认真行事的;成功的“减法装饰”同样要求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一切创新都应以追求美为目的,应符合“美的原则”——此剧李靖夫人的服装创新成就,鲜明地昭示了这一点。(见附图17)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