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序幕)
1.抗敌——宁远总兵袁崇焕统兵抵御外侮,坚守孤城。击伤努尔哈赤,打退来犯之敌。
2.罢官——明熹宗猜忌忠良,命太监王之仁阵前传旨,将袁崇焕削职罢官。——主要事件
(第一场)
1.隐居——袁崇焕恨皇帝昏庸、宦官当道,深感宦海深沉,报国无门。心灰意冷之下,偕夫人同往(广州)罗浮山,投冲虚观道士,欲结茅为家、终老山林。
2.传诏——1628年,崇祯帝继位。时逢后金再次兴兵南侵,边庭告危。崇祯欲重新起用袁崇焕,连降三旨命广州知府访袁,召袁复出督师辽东。
3.拒诏——袁崇焕无意复出,打发走了广州知府。
4.出山——袁部将罗大灼阵亡,其女受将士之命奔赴罗浮山见袁痛陈边庭之危以及将士们之所盼。袁崇焕被感动,终于在“保家”与“报国”二者之间做出抉择:“弟兄新战死,我身愧独存!”毅然决定出山,为天下苍生,不辞其难,舍身报国——主要事件。
(第二场)
1.吊祭——大行皇帝周年忌日,宫中举行吊祭。张皇后趁机发泄对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的不满。
2.进谗——太监杨秋干预朝政,借袁诗曲解其意而进谗,诬袁崇焕“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张皇后又乘势攻击袁“桀骜不驯”。
3.犯颜——袁崇焕受任蓟辽督师,出征前,挂孝见君,并直言挂孝并非吊皇灵,而是祭辽东战死之将士。崇祯感到皇威大受冒犯,心中虽怀暗恨,但又不得不自制。袁崇焕进而坦言“往日微臣遭疑忌,于今犹恐死于谗言!”恳请皇帝“信而不贰,用而勿疑”。——主要事件
4.赐剑——用人之际,崇祯不得不好言慰抚袁崇焕,并特赐尚方宝剑,许其军中便宜行事,令袁十分感奋。
5.挟制——兵部尚书梁成栋为保自己的权位,背后进谗。张皇后推波助澜,诬袁“其忠可疑”。崇祯加深了心中的猜忌,遂言而无信,另派心腹太监杨秋前往督军,对袁进行挟制。
(第三场)
1.盼袁——前沿提调使太监王之仁举止异常,袁崇焕已有察觉。为抵御外侮必整饬军纪。他决定亲自巡边。将士们盼他前来。
2.通敌——王之仁在杨秋的包庇下,在阵前资敌。当他正与后金所派奸细喇嘛僧进行交易时,被主将祖大寿捉住。
3.反诬——王之仁极力狡辩,杨秋从旁庇护。二奸与喇嘛僧串通,反诬祖大寿通敌,欲当场问斩。
4.除奸——袁崇焕从擒获的奸细口中查明真相,以资敌叛国罪要杀王之仁。杨秋自恃是钦命监军,抬出皇帝招牌欲压服袁崇焕放人。袁以君国抗敌大业为重,高举钦赐尚方宝剑,喝斩叛国内奸。——主要事件
(第四场)
1.围城——崇祯二年,后金新汗皇太极攻辽东受阻,避开袁崇焕坚壁之垒,绕道西进,跨长城,直逼京师。途中截获在逃的杨秋,欲用其施反间计。
2.勤王——京师危急,崇祯传谕天下兵马驰援勤王。首辅钱龙锡报袁崇焕亲率九千精兵飞驰入关来解帝京之危,崇祯大喜。
3.生疑——奸佞梁成栋进谗,诬袁崇焕回师之举是“心蓄异念”。崇祯早已忌恨袁杀了他的心腹太监,此时更加深了疑忌,但又恐错杀良将,一时还举棋不定。
4.离间——杨秋投敌后,奉后金皇太极之命回京城施“反间计”,诬袁崇焕通敌,回师目的是与后金“内外策应,欲夺大明江山”。
5.捉袁——袁崇焕负伤,进城入宫求见崇祯,恳请获准入城休兵,待祖大寿率大军赶到时,再内外策应,出城杀敌。偏听奸佞的崇祯却命锦衣卫捉袁下狱。——主要事件
(第五场)
1.冤狱——千里驰援京城反成罪名,袁崇焕悲愤满腔。得狱卒同情,使也已下狱的袁夫人来到锦衣卫牢与袁崇焕相见,夫妇俩相互勉慰。
2.劝书——闻听主帅蒙冤入狱,袁部十万大军悲愤至极,掉头回撤。朝廷传诏军前,竟召不回他们。崇祯无奈,欲转而让袁出面召回大军勤王。碍于自己的“天威”,却不想下诏明谕,只派首辅钱龙锡夜访牢狱,劝袁写召兵回援之书。
3.阻书——忠而见疑苦已甚;袁崇焕自知写书将更招皇上疑忌,不愿再听人摆布。夫人更是愤激地撕纸折笔,骂钱龙锡是来催命。
4.血书——钱龙锡劝袁写书同样面临瓜葛牵连、徒招疑谤之祸,但他为了挽救大明的沦亡,已把老命置之度外。袁崇焕被其忠义所感,毅然回心转意:“心碎不忍山河碎,一身甘负万重冤。男儿甘为天下死,何妨洒血卫家邦!”他说服了夫人,咬指蘸血写下了召兵之书。——主要事件。
(第六场)
1.离营——袁军主将祖大寿恨朝廷不义,陷害忠良,下令决不许回京勤王。兵曹赵武欲只身离营,杀回京城报仇,险遭军法从事。
2.抗诏——朝廷的第三道勤王之诏发到军前,许以高官厚禄,命祖大寿火速回援。祖大寿怒不可遏,表示:不还我主帅,决不回师!一怒之下,欲撕圣旨、杀掉钦差。
3.传书——罗苏女受袁崇焕之托,将血书飞传至军中,祖大寿一方面为主帅舍身报国的赤诚所感,一方面又恐回师解危后仍救不了主帅,故此难以决断。其母深明大义,劝他不可负恩:“主帅蒙冤受苦罪,死固可料生尚可期。宜当抵死图一战,立功求赎一线生机。”祖大寿顿悟。——主要事件。
4.回师——祖大寿怀着为袁崇焕立功以求朝廷赦罪的一线希望,统十万甲兵回师解京畿之危。
(第七场)
1.斥奸——后金的进犯被打退了一年之后,崇祯帝觉察到自己偏听猜忌使袁崇焕被冤。他骑虎难下,将怒火撒向左右,杀掉施反间计的杨秋,怒斥进谗言的梁成栋。
2.审袁——崇祯刚愎自用,到锦衣卫大堂亲审袁崇焕,企图压服他低头服罪,以给自己一个台阶好下。袁崇焕早料到京师解围之日就是自己丧命之期,对昏君投以无情的嘲讽与抨击,并将所劝之酒倾倒于地,表示“安能巧扮颜色媚君王!”——主要事件
3.呼冤——千古奇冤遍传天下。冲虚观道士面见崇祯,为袁崇焕呼冤,竟被崇祯所杀。钱龙锡冒死鸣冤,遭罢官下狱。
4.被害——袁夫人在狱中自尽,袁仰天大笑,坦然赴死。
D.贯穿行动、反贯穿行动、矛盾冲突
在深入细致地对故事、情节、事件做出分析之后,还应当从中概括和提炼出贯穿行动、反贯穿行动、尤其需要准确地表述矛盾冲突。
贯穿行动:即全剧的主要贯穿线,具体指主人公的基本意向,或主人公追求主要目标时所采取的基本行动。
反贯穿行动:主人公对立面人物阻碍主人公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基本行动。
矛盾冲突:又称戏剧冲突,即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戏剧作品一般是由一个主要冲突的提出、发展、解决而完成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围绕着主要冲突在纵向线上的发展,一系列冲突也在横向面(每场)上展开。主次矛盾冲突的纵横交错,使情节跌宕,扣人心弦。所以,在分析主要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应同时分析其他比较重要的次要矛盾冲突。
范文
贯穿行动:爱国将领袁崇焕舍身报国抵御外侮。
反贯穿行动:君佞臣为一己之私陷害袁崇焕。
矛盾冲突:
1.主要冲突:忠奸(政治)斗争
作为正面人物的爱国将领袁崇焕在国难当头之际,置个人荣辱、家庭、生死于不顾,担起抗金卫明重任,抵御外侮,舍身报国。但是,昏君佞臣为一己之私,对袁崇焕猜忌、打击、陷害。崇祯皇帝生性刚愎自用、忌功猜疑、善耍权术;宦官王之仁贪财,不惜阵前资敌叛国;宦官杨秋为保命,卖身投敌施反间计;权臣梁成栋为保权位,屡进谗言。昏君佞臣沆瀣一气,陷害忠良;忠良不屈服于昏君佞臣的淫威——忠奸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因而冲突激烈地爆发。这种矛盾冲突,最终以忠良蒙冤被害,获悲剧结局而终结。
2.次要冲突:正面人物之间在思想、感情和认识方面存在四种冲突。
(1)夫妇冲突:袁夫人恨朝廷寡恩、猜忌忠良,为避祸保家,阻止袁崇焕出山和写书。经袁崇焕晓以舍身报国之大义,夫妇同心生死。
(2)同僚冲突:袁崇焕蒙冤系狱,不愿再招祸,拒绝首辅钱龙锡劝书。钱龙锡舍命劝书、不怕牵连获罪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动了袁崇焕,遂使同僚齐心舍身报国。
(3)母子冲突:祖大寿因主帅蒙冤,愤而撤回勤王之师并欲斩杀传诏的钦差,接到袁崇焕的血书后又一度彷徨。祖老太恨其鲁莽和不顾大局。经过母亲晓以大义,祖大寿幡然醒悟,遂率部回解京师之危。
(4)朋友冲突:冲虚观道士持消极的“出世”态度,规劝袁崇焕隐居山林,莫问国事。袁却逆其意,毅然出山抗敌。袁舍身报国身受不白之冤后,道士为其赤诚所感,竟闯入京师为袁鸣冤,愿与忠良同死。
(至于民族矛盾冲突,在此剧中仅属于一种诱因——忠奸斗争因民族矛盾冲突而诱发。此剧并未正面表现明军与后金的战争场面,所有战争均是侧写。因此,民族矛盾冲突只属于剧情发展的一条副线,它是忠奸之争主线的烘托)
E.剧本结构:
剧本结构指剧本题材的组织、结合和配置。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包括:情节的布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事件的处理(分场,横向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行为),矛盾冲突的处理(结构层次)。
这里重点谈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层次的分析方法——“四段式分析”:
现实主义戏剧剧本所展开的主要矛盾冲突具有交代、系扣、发展、解扣等四个结构层次,依序展示主要矛盾的发生、发展、解决过程。
交代:指戏剧矛盾发生前已经存在的局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业已存在矛盾的人物关系)。它往往鲜明地预示着矛盾冲突的必然发生,并决定了剧本风格。人物关系的矛盾状态,有的具有远前史,有的具有近前史。
系扣:即提出矛盾。所谓“扣”,就是矛盾爆发点(冲突起点),一般是由开场不久的某个重要场次中的主要事件显示出来;并且,这种矛盾冲突的爆发需正面展示在观众面前。
发展:主要矛盾冲突随正面人物(主人公)的贯穿行动的发展而发展。从总的趋向上看,主要矛盾冲突最终将导向白热化。但发展方式有所不同,有急节奏式、钻探式、迂回式等。
解扣:即矛盾的解决(冲突终结)。在这个结构层次上,一般体现了人物思想高潮(或称情绪高潮)。但未必与情节的高潮相吻合。情节高潮有可能在这个“解扣”层次,也有可能在上一个“发展”层次。
当今的新编历史剧戏曲剧本,多数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成的,注重“板块结构”。往往将主要矛盾冲突处理成交代、系扣、发展、解扣等四个结构层次。潮剧《袁崇焕》就表现得十分典型。
剧本结构分析是剧本分析的最后环节。我们应当以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层次的分析为重点,并联系情节布置、事件处理,做全面论述。写作时,可用论述式行文,用列表式也可。列表式直观简明,便于对照,自有其长处。(见附表10)
范文
《袁崇焕》剧本结构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