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纹样(一)

谭元杰

  传统戏曲服装的纹样,十分精致美观。它在戏衣中占有很大比重,除少数素色戏衣,绝大部分的戏衣都有纹样;在盔头和戏鞋中,同样如此。因此,可以说戏曲服装是以装饰纹样美饰的服装。

  戏曲服装的色彩对比美离不开纹样。纹样的色彩虽然仅居于为辅的地位(辅色),但它与服装主色构成对比,相辅相成。没有纹样就没有了色彩对比,就会失去戏曲的色彩特色,所以,纹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把纹样列为戏曲服装艺术构成要素之一,道理主要在这里。

  在服装上施以纹样进行美饰,是我国的民族艺术传统,从古代服饰至今,已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戏曲服装艺术忠实地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装饰纹样的优良传统,进行纹样与款式、色彩的有机结合,美化戏曲人物,为之传神抒情,成就也特别突出。

  纹样与款式、色彩一样,既有装饰性(装饰美感),又体现出鲜明的标示性。本节在讲述上,另换一种方式,即:以纹样类别、纹样形状、纹样布局为序,对装饰性与标示性进行综合阐述。

  一、以龙、凤为主的纹饰美

  戏曲服装纹样荟萃了我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包括古代美术纹样、历史服饰纹样、民间吉祥纹样、宗教纹样、文字纹样、象形纹样等六大类:

  1.古代美术纹样

  ①草龙纹——采自汉以前青铜器、玉器、漆器、画像砖、帛画、壁画上的龙纹。商周秦汉的龙纹,结构简单,风格粗拙,线条劲挺。其陪衬纹样多为几何形的云纹(似“回”字形)。早期的龙,是图腾崇拜中的“保护神”——神兽,是祥瑞的象征。它被引入戏衣,因线条单纯劲挺,被俗称为“草龙”,与由几何形云纹发展而成的“回纹”,一起被用做戏衣的辅纹样,多作为缘饰(如蟒、开氅、学士衣、八卦衣等大量戏衣的领、袖口及周边的镶缘,主要用草龙回纹),仅起装饰美化的作用。

  ②博古纹——采自商周青铜器、秦汉瓦当等。多组合为圆形的适合纹样,具有古朴特点。常用作豪宦或乡绅家居场合所穿团花帔的主纹样,象征人物气质儒雅。

  2.历史服饰纹样

  ①龙纹——采自明、清两代皇帝的绣龙常服袍(即“龙袍”)。从汉代起,龙开始与皇帝联系,开始了“真龙天子”时代。到唐朝,龙纹发展为华美精致的形态,历经宋、元、明、清四代,龙纹日趋富丽,并被皇帝所独占,奉为皇权象征。明清皇帝的龙袍,服色专用明黄,龙为主纹样,呈严谨规整的圆形(团龙)。龙有四脚,脚有五爪。龙袍被引入戏衣,经历过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定制为:以艺术化的龙纹作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即权力象征;由皇帝专用泛化为帝王将相通用。因此,戏曲服装广泛采用龙纹,用于十色蟒、皇帔、靠、龙箭衣、龙马褂儿、龙斗篷等主要戏衣。

  ②凤纹——凤(凤凰),是古代图腾崇拜中的一种瑞禽。用于服饰的时间较晚。早期,后妃最尊贵的祭服——棉衣上,主要以织晕翟(一种瑞禽)纹为主。到宋代,皇后始戴龙凤珠翠冠。后妃服饰上翚翟与龙、凤并用,一直沿袭到明朝。清代,后妃朝冠上才专门饰凤纹,作为与皇帝饰龙朝冠相对应的尊贵女性标志(但后妃朝袍、朝褂儿上仍以龙纹为饰)。凤纹引入戏衣,被赋予“鸟中之王”的涵义,并专与“花中之魁”牡丹相配,被规范为身份高贵女性的象征,即权力和女性象征,由后妃专用泛化为后妃、公主、郡主、命妇、女将等所通用。所以,凤纹成为和龙纹同样重要的戏曲纹饰,用途广及女蟒、女皇帔、宫衣、女靠、凤斗篷等主要戏衣。

  ③鸟纹——明代职官的常朝服和清代职官的补服,于前胸后背缀方形“补子”,用以区分文武、品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鸟纹中,仙鹤向例专用于文官一品。戏曲中的官衣,与之有承继关系,但又有明显不同。官衣只是用做中下级文官的标志性服装,是中下级文官的身份象征,所以鸟纹勿须按明清服饰的“品级鸟”排列。如鲁肃仅为东吴大夫,补子也可泛用仙鹤纹。

  ④兽纹——走兽中凡凶猛的虎、狮、豹、象纹,在唐朝就施于武职袍服,到明清已被规范到“补子”上。戏曲服装继承了这种“武用走兽”的纹样传统,用以标示武将身份,是武将威武气质象征。虎头纹多用于靠(靠肚、虎头肩),狮纹多用于开氅。

  ⑤麒麟纹——麒麟,古代图腾崇拜中的神兽,祥瑞象征。明代用于公、侯、伯、驸马的常朝服,表示等级高。麒麟纹引入戏曲服装,也沿袭了这种等级高的标志性,专用于丞相一类人物,是“位高权重”的象征。但是,戏曲所着眼的,在于麒麟固有的祥瑞象征(吉祥、美满、欢乐),所以,专用于丞相一类人物家居的休闲装——开氅。准确地说,麒麟纹在戏曲中是权力和祥瑞的象征。

  ⑥云纹——云一直是龙的辅衬纹样。有元宝云、云碗、流云、坎云等多种形式。云纹用于戏衣,多具有衬托蟒袍上龙形更生动威武的装饰美化作用。独立使用,常见于花脸的花褶,以大流云象征人物性格粗犷、气质威武。

  ⑦蟒水纹——把水与龙相联系,亦有久远历史,寓“倒海翻江”之意。水纹在明代用于蟒衣(赐服),施于下摆部位,略绣“卧水”,以示水气云的生成。清代,水纹提高为主要辅纹样,除“卧水”外,加饰面积很大的“立水”,且彩绣得光华灿烂,被赋予江山社稷的象征义,用于帝后的常服袍(龙袍),并泛用于臣工的吉服袍(蟒袍)。水纹引入戏曲服装,常用于作为龙纹的辅衬,俗称“蟒水”,见于蟒、龙箭衣、龙马褂儿等,主要为装饰美化意义。水纹中的一部分——“江芽”纹(浪花),还专用于靠的缘饰,象征武将具有“倒海翻江”的威武气概。

  ⑧花纹——自然界花卉用于服饰,历史悠久,可上溯至上古时代,男女皆用,纯属装饰美化。明代,妇女服饰多以具象的花卉纹为饰,并沿袭至清,主要为女性的性别标志。戏衣使用花卉纹,男女皆用。

  3.民间吉祥纹样

  我国传统纹样,用于服饰、宫室建筑等,体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等级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广大民间,却得到自由发展,形成了平民色彩浓郁的吉祥纹样。可大体分为吉祥、喜庆、祈福、祈寿等四个类别。它对产生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影响最大、最直接。

  ①双龙戏珠纹——吉祥类,借物表意,蟒袍常用。

  ②凤穿牡丹纹——吉祥类,借物表意,女蟒、女靠、宫衣常用。

  ③龙凤呈祥纹——吉祥类,借物表意,专用于皇太后的女皇帔。

  ④岁寒三友纹——吉祥类,松、竹、梅组合花团,借植物耐寒习性,象征人品高洁,常用于夫妇对儿帔。

  ⑤四君子纹——吉祥类,梅、兰、竹、菊分别为枝子花,借花木秀雅之貌、耐寒之性,比喻人的秀美、英俊,并象征人品高洁。常用于小生花褶和闺门旦花帔、花褶,以及花旦的袄裤、袄裙。

  ⑥大富大贵纹——喜庆类,牡丹花和草花组合花团,借牡丹的艳丽表示富贵,象征婚姻美满,常用于新郎新娘的大红对儿帔。

  ⑦如意纹——祈福类,如意头形,多用于女帔的直领装饰、抱衣和女打衣的双托领装饰。

  ⑧五蝠捧寿纹——祈福祈寿类,蝠纹和寿字纹组合花团。谐音转义:借蝠指“福”,与寿字纹构成“福寿延年”的颂词,常用于老年夫妇的对儿帔。

  ⑨蝶燕纹——飞蝶或飞燕纹,专用于武丑的花侉衣。借蝶、燕的轻盈,比喻人物“身轻如燕”,具有轻功。

  4.宗教纹样

  ①太极八卦纹——道教纹样。相传是古代圣人伏羲氏所创。八卦纹系抽象符号,分别表示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引入戏衣后,多用于“知天文、晓地理”的军师。用做八卦衣、法衣的主纹样。是智慧象征(戏曲服装中罕见的抽象象征)。八卦纹在服装布局上的涵义是:肩担天地、胸怀风雷、背负山川、袖藏水火。

  ②流水纹——佛教纹样。佛祖释迦牟尼胸前的一种“瑞相”,表示胸中涌出的“宝光”,是万德吉祥的标志。引入戏衣后,各线头巧妙向外延伸,联缀成为连绵不断的线型图案,被称为“万字不到头”——其涵义已转化为“吉祥久长”。用于女蟒的铺底绣,更多的是用于戏衣的缘饰。

  ③八吉样纹——佛教纹样。八种法物:法螺、法轮、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引入戏衣后,多作为蟒袍上龙纹的辅衬纹样。含有“佛佑”的寓意。

  ④八宝纹——佛教纹样。八种宝物:宝珠、古钱、方胜、玉磬、犀角、银锭、珊瑚、如意。亦多作为蟒袍上龙纹的辅衬纹样,亦为“君权神授,佛法护佑”之寓意。

  ⑤竹叶纹——佛教纹样。观世音菩萨居南海仙山之紫竹林,故,观音与竹联系,专用于观音帔,含有观音居地之寓意。

  5.文字纹样

  有“兵”(或“卒”)字、“勇”字、“佛”字、“寿字”等少数几种。兵、卒字用于卒坎肩,佛字用于僧帽,寿字用于皂隶帽。均为人物身份的标识。

  6.象形纹样

  ①猴毛猴旋纹——表示猴毛,用于猴衣。

  ②水族纹——鱼、龟、虾、蟹、蚌等水族的仿真纹样,辅以水纹。

  ③火文——含“鬼火”的寓意,与毛纹相配,多用于鬼卒衣。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