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色彩运用的三大规律(二)

谭元杰

  戏曲服装艺术在款式上和刺绣上具有自身的两大特点,第一,大量戏衣都缀有白水袖;第二,大量戏衣都是有金、银绣的“刺绣之服”。这是中性色的先天来源,先天的优势。所以,主要运用中性色进行隔离调和,既是必然的,又是必须的——巧就巧在这里,妙也妙在这里。合起来,就叫巧妙调和。

  例① 白色的隔离调和:

  “三白”物——戏衣的白水袖、白护领、戏鞋的白靴底,合称“三白之物”。在单体服装上,起隔离调和作用;在群体服装(即舞台同场人物服装)上更起着隔离调和作用,使众多人物既充分显示出强烈的色彩对比美,又因小面积白色的广泛存在而取得大范围的隔离调和,从而获得舞台群体服装的统一美。

  白腰包——旦行角色白衬裙的内用(衬用)和外用(打腰包)很普遍,这里的白色,很好地调和着旦角服装的色彩对比。

  镶沿线——女红蟒上以蓝色镶缘,与红蟒主色形成强对比。蓝色镶缘沿细白边,内侧的白沿边起到调和蓝、红的作用。另外,女罪衣以皎月色或蓝色做周边镶缘,在这冷色当中,加有一条细白线,同样起着隔离冷、暖色的调和作用。

  例② 黑色的隔离调和:

  富贵衣——服色为黑,所缝缀的杂色碎绸,对比强烈,由于它们呈散点式布局,彼此间因黑色隔离,而统一于黑色整体之中。

  例③ 金、银色的隔离调和:

  金、银绣线——大量戏衣采用彩色绒绣圈金(或圈银)的绣法。所绣纹样的色彩与服色构成强烈对比,所圈绣的金线(或银线),对于对比色起到巧妙的隔离调和,同时又显示光泽色的华丽,令人兴奋,激动。

  例④ 金色的空间调和:

  金色泛用——戏衣有金绣(尤其以平金绣为突出),盔头有金饰,桌围椅帔和门帘台帐有金绣。金色这种光泽色在戏曲舞台上的广泛运用,造成了行头与砌末因金色的空间调和。这样,戏曲服装既完成了自身的多彩对比、金色统一,又完美地融入了戏曲舞台的统一整体。

  3.表情达意

  色彩在对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导致产生人的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这叫色彩心理。直接性心理效应,我们在上面所讲的“强烈对比”、“巧妙调和”两部分中,已经涉及到了,像“金色的华丽感,令人兴奋激动”等等。而另有一种“间接性心理效应”,则属于深层次的,那就是色彩的联想与象征。说的是,当人在看到某一颜色,除了直接的心理反应外,通常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印象,联想到与该色有关的某种事物(具体联想),伴随着这种联想则会产生出某种抽象的概念(抽象联想)。

  色彩的象征性,即是由色彩联想发展而形成的。色彩象征性定义为:由于人们对某一种色彩都有一种共同的联想,这种共同的联想逐渐形成为人们的一种共同概念,于是,这一色彩就成为了某种概念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性并不是绝对的,在世界范围内有其共通性的一面,但也还会因地域、国家、民族、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戏曲服装艺术里的色彩象征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标示人物身份,外化性格情绪,暗示所处情境。某一色彩象征某一抽象概念,既具有色彩象征的共通性,又具有戏曲色彩象征的独特性。以下表为例(见附表5)。

  附表5 红色象征性的比较

  

  在此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①戏曲色彩象征性具有共通意义;②戏曲色彩把共通性的意义转化为很具体的象征;③除“革命”之外,吸納了全部共通意义:

  热情→斗性格热情(红娘、杨排风、十三妹等用红色)。

  欢庆→转义为心理情绪愉悦(新郎新娘的婚庆用红对儿帔)。

  热烈→转义为情境欢乐,用于官员夫妻团圆(用红对帔)。

  危险→转义为凶险,特用于身处险境的犯人(用红色罪衣)。

  “革命”是个政治范畴的概念,不可能被传统戏曲所吸纳;但是,戏曲色彩所看重的象征义,恰恰是政治范畴的概念——封建社会政治权力所决定的人物等级身份。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戏曲服装色彩的象征性,依重要性为序做出类型归纳了:

  ①权力象征:

  明黄色——象征至尊至贵的皇权(黄蟒、黄帔)。

  大红色——主要象征身份高贵(红蟒、女红蟒)。

  紫红色——象征老龄、身份高贵(紫红蟒、紫开氅)。

  ②人格象征:

  老绿色——象征品格忠义、气质神勇(绿蟒、绿靠)。

  果绿色——用于丑扮公子、衙内、文吏时,象征品格卑劣,奸诈或贪色(绿花褶)。

  粉红色——用于吕布这一特定人物时,象征品格有瑕疵(粉蟒、粉靠)。

  (注:大红色,用于红蟒象征身份高贵;用于官衣,则主要象征品格端正,如海瑞。)

  ③性格象征:

  黑色——广义的象征为性格粗犷(黑蟒、黑靠);另,转义象征性格刚正、气质庄重(如包拯用黑蟒)。还象征性格沉稳(如林冲用黑箭衣)。

  红色——象征热情、豪爽(红娘衣、红色女打衣裤)。

  蓝色——象征文静、沉稳(蓝官衣、蓝帔、蓝衫)。

  ④年龄象征:

  白色——由“纯洁”而转义象征年轻(白蟒、白靠)。

  粉红色——因艳丽而转义象征年轻(粉蟒、粉靠、粉花褶、粉箭衣、粉女袄)。

  秋香色——象征老龄(秋香蟒、秋香帔、秋香褶)。

  墨绿色——象征妇女老龄(老旦专用墨绿大褶裙)。

  湖色-一象征年轻英俊或秀美(男花褶、女花帔、女花褶)。

  杏黄色——主要象征武将老迈(杏黄靠)。

  ⑤气质象征:

  白色——由“纯洁”转义象征气质英武(青年将帅的白蟒、白靠、白箭衣),亦用于具有儒将风度的中年元帅,象征气质潇洒(白蟒)。

  ⑥情境象征:

  银色——平银绣白靠,象征武将戴孝出征。

  白色——用做女素褶、女素袄裙,象征服丧。

  黑色——用做男素褶、女素褶,象征贫寒。用做黑侉衣裤,含有夜行的象征义。

  红色——用做男、女红对帔,象征喜庆吉祥。用做男、女红罪衣,象征凶险。

  黄色(群)——用做太监衣,以黄色群体,暗示皇宫。

  上面所讲的,是基本的象征类型。

  需要注意到,在上述象征类型中,有很多色彩形成了类型交叉。同一种色彩,用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就会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这就是戏曲服装色彩象征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经过长期的戏曲演出实践,已经与戏曲观众达成了色彩审美默契,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可。

  从色彩类别去掌握色彩象征的多义性,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特制了下面的一个图表,对多义性加以综合归纳,以便于大家的掌握与记忆。(见附表6)

  附表6        色彩多义性举要

  

  现在,让我们对传统戏曲服装色彩做一下归纳:

  第一:色彩鲜明、悦目、刺激、活泼。色彩运用上遵循“强烈对比”、“巧妙调和”规律,单纯而不单调,多变而不芜杂。色彩装饰性强。色块配置取得的效果是:单体服装色调统一(有对比),群体服装色调对比(整体统一)——符合造型艺术“对比统一”基本法则。它使戏曲人物外部形象达到鲜明、生动、传神,并美化戏曲舞台。

  第二:强调色彩装饰美的内涵,色彩标示性强。色彩运用上遵循“表情达意”规律,赋予色彩以权力象征、人格象征、年龄象征、气质象征、性格象征、情境象征。其中,权力、人格、年龄、气质的象征,往往是综合化体现,所以,鲜明地标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的展示自然是靠演员的表演,但适当的色彩象征,能外化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情绪),使性格特征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鉴于传统戏曲舞台讲究虚拟、流动的时空,主要靠演员的表演动作暗示环境(所谓“演员身上带景”),因此,要求服装色彩象征性地暗示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

  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了身份鲜明、性格鲜明的戏曲人物外部形象。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