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鞋,是戏曲人物脚上所穿的各种鞋子的总称。
戏鞋分为“靴”、“履”、“鞋”等三大类,共十余个品种。
戏鞋也是以生活为依据,经夸张、美化而成的。其中的厚底靴,是艺术创造的典型,使用频率高。它与夸张、变形的蟒、靠等戏衣取得艺术上的完美协调与统一,衬托出角色的高大魁梧,对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起着重大作用。在应用上,戏鞋也具有程式性。主要有下列品种:
(1)青厚底靴 黑色面料的厚底鞋。多为黑缎,亦有黑绒、黑冲服呢。最大特点是高筒、厚底。高筒靴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明代士人亦穿“高筒毡靴”(黑色,靴底前部向上微翘)。厚底靴即以此为生活依据而创造的,靴高一尺一寸左右,顶端至膝部,缀有人字带,绾系于腿,以防靴筒下滑,讲究挺括。靴底极度夸张,厚度超长(1.5寸至3.5寸不等),系用草纸或高丽纸层层粘糊、并经粗线缝纳后压制而成,底层为耐磨防滑的皮革,周边刷涂白粉,讲究洁净,构成与靴筒的黑白对比美。靴底前部向上微翘,前脸形成上部向前倾斜的梯形,具有前冲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笨重。加厚靴底是表演的特殊需要。旧时演戏,多为露天搭台,观之者众。为使人看得清台上的角色,加厚其靴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更主要的还在于根据“写意”美学原则,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拔高角色身材,显得高大魁梧。帝王将相和文武官员广泛用青厚底靴。文武小生所饰角色(白士忠、周瑜)底厚1.5寸至2寸,武生和文武老生(高宠、刘备)底厚2寸至2.5寸,武花脸(张飞、牛皋)底厚2.5寸至3寸,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徐延昭、曹操)的底厚3寸至3.5寸。
(2)花厚底靴 即有纹饰的厚底靴。有绣花厚底、猴厚底、虎头厚底、云头厚底等四个具体品种。基本形制和审美作用同青厚底靴,专用于特定人物。绣花厚底靴:缎面绣花,有粉、湖、皎月、白色,用于《杀四门》之秦怀玉、《挡马》之杨八姐等。猴厚底靴:黄缎绣“猴毛”、“猴旋”,专用于《闹天宫》之孙悟空(与黄蟒配套)。虎头厚底靴:绣虎纹(刺绣或拉线绣法),靴尖饰半立体虎头,老绿色的用于关羽;凡某些称王者,靴色也应同衣色。云头厚底靴:黑缎料,靴尖饰云纹,多用于鬼神戏之判官。
(3)朝方靴 简称“朝方”。黑缎面,高筒,靴底较薄,仅一寸左右,方口。使用规格较低,主要用于丑行所饰的下级文官、文吏、花花公子以及大太监。《蒋干盗书》之蒋干、《野猪林》之高衙内、《打龙袍》之老太监陈琳等,俱用朝方靴。
(4)官靴 俗名“官尖”。黑缎面,靴头尖,靴底更薄,不及一寸。源于清代官员朝服之“牙缝靴”。在戏曲中规格低,使用面也很窄,仅用于少数民族上层官员,与所穿的补服相配套。如《四郎探母》中辽邦二国舅,即用官靴。
(5)薄底靴 简称“薄底”。又名“快靴”。半高筒,顶端仅高出踝骨两至三寸。靴底仅一层皮底或轮胎底,因底薄而得名。具有轻便特点,适应于武打舞蹈表演动作。薄底靴分青缎薄底、青绒薄底、花薄底、猴薄底、彩薄底等五个具体品种,使用面广泛。青缎薄底靴:多用于小太监、青袍、大铠等“龙套”。青绒薄底靴:用于穿侉衣的短打武生所饰角色(如英雄林冲),取得行头色彩的一律。花薄底靴:缎面彩绣花卉,用于穿抱衣的短打武生所饰角色(如任堂惠),花色与衣一致。猴薄底靴:黄缎墨绣“猴毛”、“猴旋”,专用于孙悟空,花色也与衣统一。彩薄底靴:各色缎面绣花,特缀鞋穗(女性符号),专用于武旦和刀马旦所饰的女英雄以及女兵,花色亦与衣构成整齐美。
(6)福字履 厚底的鞋。底厚近一寸,尖口,履前端饰“圆福字纹”(或圆寿字纹),缎料面。底厚,表示有一定身份;福字纹,含“祈福”之义。按年龄、行当之别,主要有三种色彩:老旦应工的老年妇女(太后、诰命夫人、员外夫人)用秋香色,平民老者(如《清风亭》之张元秀夫妇)用蓝色,青年(如《白蛇传》之许仙)用湖色或皎月色。色彩规律一般也是追求戏衣与戏鞋的整齐划一。
(7)登云履 厚底的鞋。底厚一寸至三寸不等,鞋底前端上翘,方口。鞋头部位特饰以“云头”,鞋帮周边亦有云纹,寓意为“足踏祥云”。专用于神话人物,如《八仙过海》之吕洞宾等男性诸仙,均穿登云履。其色也与服色一致。
(8)鱼鳞洒厚底鞋 兼有靴、履特点的鞋。底厚二至三寸,似厚底靴,但没有高靴筒。青缎面,用白丝线“拉绣”鱼鳞纹,前有鱼头,后有鱼尾。用途很窄,《李七长亭》之李七,即用此。
(9)打鞋 底薄,圆口,后跟缀“鞋鼻”,绸带穿过“鞋鼻”,在脚面系成蝴蝶结,亦起美饰作用。因轻便灵巧,专用于有武打的人物。按花色之别,分鱼鳞洒打鞋、黑白道打鞋、水族打鞋、云头打鞋等四个具体品种。其中,以鱼鳞洒打鞋最为美观:青缎面,白丝线“拉绣”鱼鳞纹;双梁,鞋头左右对饰鱼眼。初期,鱼鳞洒打鞋专用于渔夫和“水路英雄”(《打渔杀家》之萧恩、“水浒戏”之阮氏三雄),也用于特定情境中的武将(《芦花荡》之张飞),一般均须与裹腿配套使用。后此鞋已泛化使用,不再拘于“水路英雄”。如《三岔口》之刘利华,即穿此,与花侉衣配套,但不配裹腿。
(10)彩鞋 底薄,尖口,缎面,“拉花”法绣花卉纹样,前端缀彩色丝穗。是旦行(正旦、闺门旦、花旦)角色普遍使用的戏鞋。有多种颜色:青缎的绣白(或灰)色花纹,用于寡居或戴孝的青年妇女,与所穿青褶子配套,如《宇宙锋》之赵艳容、《铡美案》之秦香莲。红缎的彩绣花卉,既可与吉服(红帔)配套,又可与凶服(女罪衣裤)配套。其余粉、湖、皎月等色,也要求与角色所穿服色协调统一。
(11)彩旦鞋 底薄,尖头,黑(或紫)光缎制,绣花,专用于彩旦饰演的丑婆子,又名“抹子”。
(12)旗鞋 基本上沿用清代满族妇女高底鞋样式,仅在前端加缀了彩色丝穗,分花盆底和元宝底两种。专用与《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丰、《雁门关》之青莲公主,《红楼二尤》之王熙凤亦穿用。凡旗鞋必与旗装、旗蟒配套使用。
(13)皂鞋 又名“方口皂”。黑色,方口。样式近似普通布鞋,惟底子稍厚。按面料之别,分青缎皂鞋、青绒皂鞋两种。为一般平民、差役所用。
(14)僧鞋 底子稍厚,帮面双脸,鞋梁在鞋头部向上翻。有杏黄、深灰等色,前者用于方丈、老僧,后者用于小僧,道人亦用。
[附录] 特殊服饰组合举要
我们在前面分别讲解戏衣款式、盔头款式、戏鞋款式的同时,附带简述了装扮人物时的应用——主要涉及每一款服装的基本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专业工作者要谙熟于心;与此同时,还应该了解调整服饰基本组僵形式之后所形成的一些特殊服饰组合及其对特定人物的特定身份所含的标示性意义。这种调整服饰组合的方法,体现了传统戏曲服装艺术在解决人物丰富性与衣箱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上,所具有的简约性、指代性优长。应当指出,这种调整是按定例实施的,因而,所形成的特殊服饰组合当然也就具有程式性。为了方便大家的了解与掌握,特制以下图表(见附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