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专用衣

谭元杰

  专用于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物、且应用面有限的服装,称为“专用衣”,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僧道的宗教服装,二是神仙鬼怪的象形服装,三是某种少数民族服装,四是某种特定场合装。这四个部分的共同点是:原本是专为某种特定人物而特制的,进入衣箱后,经过规范化的艺术处理,泛化使用于同一种类型的人物,所以同样具有通用性。

  

  (1)八卦衣 性质为道服。是有道术的军师的身份装。斜襟开身,斜大领,阔袖(缀水袖);衣长及足,腰部略收,两侧胯下开衩。内造型上的特点是:袖口和衣边镶异色“波线型”宽边,腰部缀有“腰梁”(下垂两条宝剑头飘带)。周身绣道教纹样“太极八卦纹”,对称布局。款式具庄重飘逸之美。服色有宝蓝、天青、紫、白等。按颜色分类如下:

  宝蓝八卦衣:用于张良、吴用等军师。孔明于卧龙岗出山时,因年轻亦服用。

  天青八卦衣:多为孔明军师常用。

  紫八卦衣:公孙胜军师用。孔明老年时(戴苍髯),亦用此;在《失街亭》一剧中,须颈挂朝珠。

  白八卦衣:孔明军师在特殊场合用(柴桑口吊孝、白帝城刘备去世后),含有孝服之意。

  (注:马连良对“太极八卦纹”加以美化而革新创造的八卦衣,线条方圆有致,古朴文雅,被称为“马派八卦衣”。)

  (2)鹤氅 性质为道服,也泛用为仙服,是军师或仙翁的身份装。式如八卦衣,惟周身彩绣八个团鹤。用于庞统、孔明、姜子牙等军师及谋士徐庶,亦用于《百寿图》之北斗仙、《盗草》之南极仙翁。

  (3)法衣 性质为法服。是军师或老道士用于设坛作法时的场合装,也是某种仙翁的身份装。对襟开身,直领,无袖,衣长及足。展开时近似方形(因上部略长于下部,准确说是倒梯形)。前后片,上部连属,下部分离。使用时,手由左右两侧伸出。这实际是“衣身与衣袖一体”的特型服装,源于生活中道家作法时的法服。内造型上的特点是周边异色镶缘。衣身绣云鹤或金塔纹样,镶缘绣火焰八卦纹。服色有天青、黑、蓝、灰、紫等色。法衣造型怪诞,具有神秘感。用者如《借东风》之孔明、《五花洞》之张天师、《青石出》之老道。《安天会》之太上老君亦用法衣,是为太上老君的身份装。

  (4)僧袍 佛教徒的身份装。斜襟开身,斜大领,宽腰阔袖,胯下两侧开衩。因长短、颜色、面料之别,分为两种:

  黄僧袍:杏黄或土黄色,衣长及足,缎料制。庄重沉稳,专用于在佛门中地位高的方丈或有德高僧。隆重场合须用袈裟相配。

  灰僧袍:灰色,衣长仅过膝,棉绸料或布料制,专用于小僧人。

  (5)对襟僧袍 对襟,宽腰阔袖,衣长及胯,服色为墨绿。装扮人物时,敞胸露肚,腰间外系两层黄绸,并系丝绦,颈挂大佛珠串,专用于莽和尚,如《野猪林》之鲁智深。

  (6)罗汉衣 对襟,斜大领,宽腰阔袖(系袖口),衣长仅过膝,服色为铁灰,专用于神话剧中的西天十八罗汉。因罗汉形体各异,故罗汉衣长短肥瘦有不同,形成一堂同中有异的特型服装。装扮人物时,腰系丝绦,颈挂大佛珠,并在左肩斜披红色袈裟。

  (7)八仙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的八仙。这些“散仙”,多来自人间世俗社会,所以八仙衣的款式共性是:仍保持着世俗社会的风貌;个性表现为得道升仙前的不同身份装特点。纹样以“暗八仙纹”为主,辅衬纹样为流云。吕洞宾用绣八卦纹、并有镶缘的道袍(戴道巾),曹国舅用红色改良官衣(戴学士巾),韩湘子用花褶子(戴桥梁巾),张果老穿帔或褶子大坎肩(戴员外巾),何仙姑用短衣长裙。上述五仙分别是道人、文官、书生、员外、民女的基本形象。而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等三仙,均用斜襟斜领花褶子,衣长仅过膝。

  (8)哪吒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的哪吒。圆领,大襟,窄袖(紧袖口),衣长及胯。服色为银灰,衣裤统一绣八宝纹样。莲花甲是哪吒衣的主体部分,包括莲花瓣云肩和莲花瓣小侉子(三粉色丝线绣成)。

  (9)象形衣 摹拟各种动物形态的象形服装。有鲤鱼衣、龟衣、虾衣、蟹衣、蚌衣(总称“水族衣”)以及鹤童衣、鹿童衣等。基本款式均是袄裤,加饰写意式的象形饰物,并绣有与动物的鳞、皮毛有关的装饰纹样。

  (10)猴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神猴的象形服装。专用黄色,墨绣“猴毛”、“猴旋”。专用于孙悟空的猴衣,式如花抱衣:圆领,大襟,窄袖(紧袖口),衣长及胯。周边有黑色镶缘。下摆缀“走水”。另有小猴衣,无镶饰和走水,与小侉子相配。

  (11)制度衣 专用于《闹天宫·偷桃·盗丹》中的孙悟空,服色为黄。款式与团花箭衣相类似:圆领,大襟,窄袖(紧袖口),衣长及足。周边有黑色镶饰。主纹样为团龙(绣在黑缎上,然后再贴缀于衣)。装扮人物时,腰系鸾带。

  (12)钟馗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的钟馗。内用龙箭衣,系靠牌,外用红官衣,颈围靠领,腰系鸾带。这是一种以红官衣为主体、以戎服部件为辅衬的五件套装。文武造型因素融合。装扮人物时,在衣内加衬垫臀,使人体变形。独特的服饰组合,奇特的形体塑造,切合人物胸怀文韬武略而相貌丑陋的总体风貌,具有“紊乱美”。

  (13)鬼卒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小鬼的象形服装。圆领,大襟,窄袖。衣裤绣蝠纹,配云肩、小侉子(绣毛状纹样)。

  (14)仙女衣 专用于神话剧中的仙女。衣、裙、云肩组成的三件套装。衣分窄袖、阔袖(缀水袖)等两种袖式,云肩由飘带构成,裙片外缀饰五色相间的飘带三层。仙女衣以五色飘带为主要特点(宝剑头,缀黄丝穗),寓“霓裳羽衣”之意。

  (15)梅派古装 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创排古装戏,始创一系列新款式戏衣——在当时被称为“古装”。这些“古装”,因戏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衣在内、裙在外,以带束腰,称身适体,显得下身长,具有修长苗条的美感。这些梅派戏中的专用古装,在戏曲服装史上称为“梅派古装系列”。

  (16)古装 在梅派古装影响下,经规范化处理后进入传统衣箱的通用性服装(通用古装)。古装袄:圆领,阔袖(缀水袖),衣长及胯。下裳为大裥裙。配衣为小立领云肩、小侉子,缀飘带的软带。古装实为古装袄、裙与云肩、侉子、软带所构成的五件套装。服色有水绿、淡黄、淡蓝、白等多种。专用于神话剧中的仙女,并被泛化使用。古装已积淀为传统,成为当今各剧种传统衣箱的必备之服。

  (17)清装 狭义的“清装”,专指清式的补服、吉服、旗袍。泛用于古代少数民族上层社会,是国舅、太后、公主的身份装。

  补服:圆领,对襟,衣长及膝下,两侧有开衩。胸前背后缀方补子。纱料制。装扮人物时,内用领衣,衬箭衣,颈挂朝珠。源于清代职官的补服——职任褂子。天青色。如用于《四郎探母》中辽国的两位国舅。

  吉服:圆领,对襟,衣长及膝下,两侧有开衩。石青色。彩绣六或八条团龙。源于清代后妃的吉服——“石青纱绣八团云蝠金龙单褂”。如用于《雁门关》中辽国萧太后。

  旗袍:立领,大襟,宽腰阔袖(缀马蹄形袖盖)。衣长及足,两侧有开衩。服色有蓝、皎月、白等。彩绣凤穿牡丹纹或百花、百蝶纹。分有镶缘和无镶缘两种。装扮人物时,有单用和外罩琵琶襟坎肩两种。源于清代后妃常服——百凤袍。如用于《红楼二尤》中的王熙凤、《四郎探母》之辽国铁镜公主。

  (18)孝衣 性质为孝服,是戴孝人的特定身份装。分男、女两式:

  男孝衣:斜襟,斜大领,衣长及足。式如男褶,惟专用白色,布料制,周边留毛边。装扮人物时,腰系麻绳。如用于《九江口》之老臣张定边。

  女孝衣:大襟女袄和大折裙构成的两件套装。白色,绸缎料。如用于《小上坟》新寡少妇萧素贞。

  (19)鱼鳞甲 性质为女式戎服,是随军后妃的特定场合装。分为肩甲、裳甲两个部分,皆用蓝缎料制,平金绣鱼鳞纹。肩甲为云钩形,周边镶银泡钉,缀红丝穗;裳甲共四块,鱼尾形,周边亦镶银泡钉、缀红丝穗。装扮人物时,内衬淡黄色古装袄,腰系软带,颈部戴金项圈。如用于《霸王别姬》一剧中的虞姬。

  (20)安儿衣 式如斜襟茶衣,多为蓝色。斜襟,白色斜大领。袖式分为宽袖(缀水袖)和窄袖两种。衣长及膝,两侧小开衩。专用于男幼童(如《汾河湾》之薛丁山、《桑园寄子》之邓元)。另有对襟、如意头形直大领的安儿衣,专用于女幼童。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