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款式(一)

谭元杰

  一般意义的服装,有三个要素,即款式、色彩和面料。《服装学概论》中说:“衣物由色彩、材料、造型这三个要素组成。”这种构成学上的提法,在国际上是相通的。

  中国戏曲服装则不然。戏曲服装具有五大构成要素,即: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这其中,款式作为服装的载体,起着构成服装基本艺术形式的决定性作用。色彩则是服装的“灵魂”。而纹样和刺绣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正突出体现了戏曲服装的鲜明特色:纹样不仅是“装饰性”美学特征的主要体现,并具有表意的重要作用;刺绣,虽然属于工艺体现范畴,但是,由于它在服装上普遍应用,使戏曲服装具有了极强的工艺性,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同时,也正因此使戏曲服装成为“刺绣之服”,以刺绣构成为戏曲服装的显著标志。

  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等五大构成要素,都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形象。

  款式,也称样式。戏曲服装的款式,需按戏衣、盔头、戏鞋等三大部类来做依序阐述。

  一、戏衣款式

  戏衣款式,在整体上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款式多为宽袍阔袖,全封闭式,外造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多数呈庄重、质朴的“H”型。外造型简洁而内造型复杂。(2)款式上突出体现了“装饰人体美”的服饰美表现形态。这种服饰美表现形态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和支配下的必然结果。其主旨是:通过服装对人体的装饰去体现人的精神意蕴之美。(3)款式来源于历代的生活服饰(以明、清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后,已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4)款式的工艺体现,基本是平面裁剪,多为手工承制。(5)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6)必须通过装扮技艺,服饰组合,才能充分显示款式的完美。

  对于戏衣款式的阐释,常见的有“列举式”和“系统式”。

  采用列举式的,主要有:齐如山所著《行头与盔头》、潘侠风所著《京剧艺术问答》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

  采用系统式的,表现出了对戏衣款式的多种分类法:

  张赣生所著《中国戏曲艺术》中,分为“袍服、铠甲、短衣、下裳、背心、斗篷、披挂和辅衣等八大类”。

  吴同宾所著《京剧艺术讲话》中,分为“长袍、短衣、铠甲、辅助物”等四大类。

  栾冠华所著《戏曲舞台美术概论》中,分为“长袍、短衣,铠甲”等三大类。

  张梦庚、佟志贤、王雁合著《京剧漫话》中,分为“蟒、靠、褶、帔衣”等五大类。

  本教材在参酌以上著作时,考虑到蟒、帔、靠、褶等四类款式是最基本的,最有特色的,而且应用广泛,使用频率最高,据此实际,倾向《京剧漫话》一书的分类法;至于对“衣”这个大类,则感到应划分子系统。所以,本教材吸纳诸说之长,按照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戏衣款式分为“蟒、帔、靠、褶、衣、辅助物”等六大类,衣类中又细分“长衣、短衣、专用衣、配衣”等四个分类。

  第一大类:蟒

  蟒,即蟒袍。性质为礼服。是帝王将相等身份高贵的人物所通用的身份装。

  蟒分男、女两式。

  男蟒(见附图2),衣长及足,继承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深衣制”制式。齐肩圆领,大襟开身(承袭了自唐、宋至明的“圆领长袍”形制)。宽腰阔袖,袖口缀有“水袖”。胯下两侧开衩,裉下缀插摆(简称“摆”,俗称“摆叉子”,保持了明代官员常服的显著特点)。装扮人物时,蟒须与玉带组合,构成“蟒袍玉带”的完美形式。

  女蟒,款式基本同男蟒,惟衣长仅及膝下,使用时,需内系长裙,属于中国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式。另一个不同点是裉下无摆。装扮人物时,一般为“蟒袍玉带云肩”组合形式。

  

  蟒的具体品种,名目繁多。传统的品种分类法是按颜色分类,即根据色彩等级,分为上五色蟒和下五色蟒(统称“十色蟒”):

  红蟒  绿蟒  黄蟒  白蟒  黑蟒

  紫蟒  粉蟒  湖蟒  蓝蟒  秋香蟒

  按照行当纹饰之别、男女制式之别,并顾及到传统发展的实际,可做如下综合化的分类:

  (1)团龙蟒:周身绣十个团龙,前胸后背是正龙(坐龙),其余为偏龙。龙团呈左右对称布局,规整严谨。这是蟒的主要的纹饰布局形式,主要用于生行角色(老生、小生中的性格文静者),团龙蟒中细分十色团龙蟒,以黄色团龙蟒为尊,专用于皇帝;以红色团龙蟒为贵,用于刘备等身份高贵且性格文静的生行角色;绿色团龙蟒多用于勾红脸谱、且性格坚毅、气质神勇的由红生所饰的王侯武将(关羽、关胜、赵匡胤等),亦用于武职文扮者(如兵部侍郎杨波);白色团龙蟒专用于英俊的青年将帅(如周瑜),亦用于正直儒雅的中年将帅(如杨延昭);粉色团龙蟒多用于年轻英俊的武将(如吕布)。

  (2)行龙蟒:龙纹多寡不拘,龙形昂扬矫健,动感强烈,布局自由。因龙纹舒展和布局自由,多用于性格粗犷的净行角色。主要有二龙戏珠行龙蟒(紫色的用于孙权)、福寿字纹行龙蟒(黑色的用于包拯)。

  (3)大龙蟒:龙纹最大,前后身各绣一条大龙。龙头朝下,龙尾在上(甩至肩部),属于“降龙式”。因龙形气势磅礴,多用于权势显赫或气质威武的性格粗犷的净行角色,主要有红色的吐水大龙蟒(用于曹操)、黑色的戏珠大龙蟒(用于张飞)、紫色的戏珠大龙蟒(用于董卓)。

  (4)太监蟒:与团龙蟒相比,在团龙纹饰上相似,独特之处在于:周边镶有7寸宽的缘饰,腰部缀腰围(垂络子穗),分红、绿两种。红色太监蟒,专用于权倾朝野的太监刘瑾。

  (5)改良蟒:即简式蟒。近世所创。因属于改革,在当时被称为“改良蟒”。现已成为传统。主要特点是:纹饰简化(龙纹少,并且没有插底纹样)。常见的有团、行龙改良蟒,采“团龙与行龙融合为一体”的纹样布局形式(前胸后背绣团龙、下摆绣行龙)。多用于老生行当中的年迈老臣角色(如徐策、王延龄、萧何、乔玄等),多为古铜、天青、秋香等色。另有一种仅在前胸后背绣圆形草龙纹样的草龙改良蟒,专用于《淮河营》剧中的蒯彻。

  (6)箭蟒:款式兼有蟒和箭衣的特点,圆领袍,袖式窄如箭衣,绣六个龙团。马连良近世所创。专用于《胭脂宝褶》一剧中的微服出巡的明永乐皇帝。装扮人物时,与软带组合。

  (7)女蟒:长仅过膝(3尺2寸左右),身后无插摆。周边一般镶蓝色或黑色的缘饰,用于中、青年的后妃、公主、郡主、诰命夫人。以绣团凤纹样为典型,分黄色女蟒、红色女蟒两种。

  (8)老旦蟒:长仅过膝,亦无插摆,绣团龙纹样,用于由老旦应工的身份高贵的老妇人。分杏黄色老旦蟒、秋香色老旦蟒两种。太后用杏黄色老旦蟒(与玉带组合),一品诰命夫人等贵妇用秋香色老旦蟒(与丝绦、朝珠组合)。

  (9)旗蟒:衣长及足,属“深衣制”制式。窄袖(缀马蹄形袖盖),绣八个团龙。源于清代皇后的黄色朝袍,当它被引入戏衣后,纳入蟒系列。改黄为红,降低了原有规格,多被用以表现少数民族上层青年妇女(如《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