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碧玉簪”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探讨(一)

何慢

  (一)关于人物描写

  按照经验,分析剧目的方法,首先要分析剧目中的人物描写得好不好。因为一个剧目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总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现的。所以,衡量一个剧本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的人物是否描写得成功。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梁山伯、祝英台两个人物描写得好而为人传诵不衰;明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因为况钟、过于执、娄阿鼠三个人物描写得深刻,而成为不朽的杰作。所以,研究“碧玉簪”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也要先从分析它所描写的人物着手。

  “碧玉簪”描写了:李秀英、王玉林、李廷甫、李夫人、王裕、陆氏、春香、顾文友、孙媒婆等众多的人物。

  戏中女主角李秀英,是作者以深厚的同情塑造的古代优美的少女形象,她善良纯洁、温厚坚韧,是古代优秀妇女的一种典型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在封建社会的悲惨遭遇,作者深刻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给人们的毒害与罪恶。

  在刻划李秀英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以十分工细的笔触,顺着人物在生活遭遇中的矛盾和冲突,层次鲜明、生动而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她的性格及其性格的发展。

  起初,戏开始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秀英,是一个年轻貌美,温柔而单纯的少女。她生长在吏部尚书李廷甫家中,自幼受她父母——李廷甫和李夫人庞爱,平坦地度过了童年的岁月,除了受到“三从四德”的“庭训”之外,不仅对封建社会的人生坎坷了无所知,就是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体会很少。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天高地厚浑无知”。因此,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热望和幻想。当她听说父母给她选上了一个“才貌双全”的郎君时,她是:“口不语、心欢笑,只望那、洞房花烛早日到”!

  这点十分简洁的笔墨,就写出了一个单纯的少女,渴望幸福生活的跳跃心情,并托出了受过三从四德庭训的千金小姐那种“口不语、心欢笑”的性格。

  作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无非是嫁一个才貌双全,情投意合的丈夫,碰到一双待人宽厚的公婆,“夫唱妇随”地度过一生而已。这点微弱的生活要求,在我们生活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今人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然而在旧时代的妇女说来,却是梦寐以求的理想。在那个时代里,多少妇女,呻吟呼号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男权高压之下,悲惨地屈辱一生!

  李秀英比她同时代的妇女,似乎要侥幸得多。她有一个权高势大的门第;她是一个知书达礼的才女;她有如花似玉的容貌;她有“十里红妆”的豪华嫁奁。有了这许多优越的条件,总可以获得一点微弱的幸福了吧?不!作者深刻地揭示:在给妇女满布陷坑的封建社会中,也并没有为李秀英的生活留下平坦道路。在她的人生旅程上,同样地布满了荆棘和险恶。她以一个单纯的少女嫁到夫家,在新婚之夜,就遭到暗箭中伤,把她推进了苦痛的深渊。

  她的表兄顾文友,为了夺占她,竟伪造情书,说李秀英曾与他有“私情”,并买通孙媒婆,故意将这封“情书”丢在洞房门口,让李秀英的新婚丈夫王玉林拾去。王玉林拾着了这封“情书”,居然信以为真,不加查问地拂袖而去,竟把她“冷落在洞房守孤灯”。在这个悲惨的命运开始时,李秀英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已陷于悲惨的境遇中,她在洞房花烛之夜,久等丈夫不来,还天真地以为新郎是在“大厅之上陪亲友”,或者是“另有要事难脱身”。

  第二天早晨当丫环春香要去寻找王玉林的时候,她还羞涩地说:“姑爷有事,不要去扰他”。痴痴地在房中守候。

  一隔就是几天,王玉林才被他母亲陆氏拖拖拉拉上了楼。可是,他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秉烛观书,根本没有理睬李秀英,口中还恶意地念着一些什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的词句。一直坐到天明。

  这样,李秀英方渐渐感到王玉林的行为“古怪”,但是,一则由于“千金小姐”的矜持,再则,也格于封建礼教,“新娘在第一次对丈夫的态度要是莽撞了,一辈子都要后悔的”。她绝不能莽撞地去问王玉林“为何这般无礼”,因而只好独自一人暗中猜想。她从自己的容貌、才能到陪嫁的妆奁,从王玉林的性情到他是否“另有意中人”都想遍了,还是找不出头绪来,最后,只好以:“既然与他结成婚,夫妻总有夫妻情”的笼统概念,打断了猜想,宽慰自己,忍耐着等待王玉林自己说出他的真情。

  这里,我们感到作者十分熟悉生活中的李秀英这种人物,并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在这种情景中的心情,因此,作者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作为新娘的李秀英,被新郎冷落了,终夜未回到新房来,她还以为新郎是“另有要事难脱身”。深怕丫环去打扰他。她对事情的猜测是这样的简单;对事情的设想又是如此之美好,这是多么单纯而又善良的灵魂啊!

  然而,作者又紧接着描写了这个善良的少女初经人生忧患的心情。“二洞房”之后,她隐约地感到满天阴云陡起,但又不知这阴云起自何处。她想探索忧患的来源,但又为少女的矜持羞涩和封建礼教所阻隔,踌躇难前。可是她却暗地里开始了思索,虽然她还不能想到她会遭到陷害,但是,她的思想活动比以前多了,她不只是往好的地方设想,也能往坏的地方去猜测了。我们清楚地看到,她那个单纯的性格,在生活矛盾的冲突中,开始起了变化。

  光阴似箭,李秀英“结婚”已满一月。虽然夫妻没有“成双”,但是“归宁”的日子已到,夫妻应该“双回门”了。娘家也差人来接,可是,王玉林坚不回去,并且说了些奇奇怪怪的话。说什么“无有扇子,不能前往”(暗喻没有扇子遮羞,无脸见人)。李秀英赶紧递给他一把上好的檀香扇子,他又说:“扇子虽好,可惜骨子太轻”。随手就三扯两扯,把扇子扯碎,丢在地上了。

  这时李秀英还不知生活的磨难从何而起,也不知磨难有多深多重,既无法判别是非,也不能断定王玉林这样的态度能不能改变。因此,她那善良的性格,与封建道德的教养,都使她决定要谨慎、容忍;不能轻率地破灭生活。至于眼前的痛苦,她决定了独自承当。既不要引起父母的忧虑,更不要使娘婆二家失和。川剧本在这里有一段十分动人的描写:

  李秀英回到了娘家,她的母亲李夫人要留住她多住些日子,并叫丫环春香陪她到花园里去看雨后的新花,这些花,是父亲从京城带回来的。

  李秀英只好带着春香往花园走去。到了花园,李秀英把春香叫到身边,唱:

  教春香,进前来,听我吩咐,

  一切话,切不可,对夫人说出。

  倘若是,将此情,私告我母,

  回家去,责打汝,决不饶恕。

  这件事,休得要,为我着怒,

  这都是,命运苦,遇人不淑。

  三缄口,学金人,怒而不吐,

  说出来,娘婆家,定失和睦。

  小春香,休多言,随我一路,

  止不住,伤心泪,暗中痛哭。

  李秀英这种在事情的真相不明,是非曲直难分的时候,不轻率掀起娘婆二家不和的风波,不加深丈夫感情的恶化,不只表现了李秀英的涵养,也表现了她那性格中外柔内刚,坚韧镇定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她宁愿独自承当痛苦,不顾伤害别人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这种性格的形成,当然含有孝母尊夫的封建道德教养的因素(要李秀英不沾染封建道德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作者艺术描写的主要倾向和客观效果,是歌颂了这种坚韧的性格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坚韧的性格,在“归宁”这场戏的后半段,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李秀英在娘家与母亲没有说几句话,王玉林就差人送信来,命她“当天乘原轿回去”。倘若在娘家宿一夜,“从此就不要回转王家门”。

  李秀英的母亲,虽有很深的爱女之心,但这时也没有深切地了解女儿的苦痛,她一面斥责王玉林无礼,一面强留女儿不放。

来源:戏曲剧目论文选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