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从“牡丹亭”看传统剧目的主题思想(二)

郭汉城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来看一看“牡丹亭”的主题思想。

  “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作品,共有五十五出,故事结构非常复杂,大致是这样的:“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宝,有女丽娘年方二八,聘老生员陈最良授经,侍女春香伴读。春香私告后园百花盛开,丽娘意为之动。逢杜太守巡田劝农,乃偕春香游赏花园。丽娘感于春景,顿起怀春之思,倦睡几上,梦一少年书生幽会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萝醒,丽娘伤春之情,益形难禁,恍惚追思梦幻之境,翌日竟至花园寻梦。自此日渐相思,饮食不进,惊镜中所映姿态之瘦,自画真容,以防青春美貌,白白湮没人间。秋天,丽娘忧郁益甚,药石无效。中秋晚上,丽娘命春香扶她开窗望月,嘱母死后葬她后园梅树之下。又托春香把春容藏在庭中太湖石底而死。父母悲甚,正营后事,杜宝奉旨升任安抚使,转任扬州。葬丽娘于梅花树下,割后园一部,建造梅花庵观,并置祭田,命陈最良管理,以充祭祀之费。丽娘死后,至冥府,经判官审理,以其慕色致死之罪,欲贬之入燕莺队,经花神辩护,以其为梦中所犯之罪,宣告无罪,许其再生人世。过三年,柳梦梅赴临安应举,过南安得病,寓梅花庵。柳病愈,一日至后园,偶于假山石间发现丽娘春容携归房中,挂壁间把玩呼唤。丽娘魂归,才与柳相会。一夕丽娘告柳己即画中人,系前任杜太守之女,发后园之坟,可以再生。翌日柳发坟,丽娘再生,遂雇舟偕至临安应举。此时金国使溜金王李全,骚扰江淮。杜安抚受命自扬州移镇淮安。淮安为李全军所围。适陈最良奔报丽娘坟为人发掘,为贼兵所捕。李全乃定计,命陈赴杜安抚处诈报夫人及侍女已被杀,以挫杜锐气,且使杜让出淮安城。杜安抚反使陈为使,致书于李全妻杨婆,说以降宋之利。杨婆意动,功夫降宋,遂解淮安之围。梦梅受丽娘托,携其自画像至杜宝处,杜见丽娘画像,以柳为发坟贼,命左右吊打。柳告以丽娘再生事,杜不肯信。此时发榜,柳生状元及第,报喜者寻柳生至此处,令着衣冠插金花。杜怒犹不止,与柳同奏赵构;丽娘亦登朝求父认其再生。赵构遂命取照胆镜,辨别丽娘为人非鬼,又讯问其亡前亡后事,勅命父子夫妻相认返邸、成亲。杜犹不肯认,丽娘力争,刺旨又至,一家团圆。”但就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来看,这个剧本由以下主要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杜丽娘在花园里梦见理想情人柳梦梅,伤春成疾,以致死亡。第二,柳梦梅赴试偶至梅花观,丽娘鬼魂与他相会,告诉他自己可以复活,柳梦梅掘开坟墓,丽娘果得再生。第三,杜丽娘命柳梦梅到淮安寻访她的父亲杜宝,婚事被杜宝所阻,经丽娘力争,才得团圆。至于其它如杜宝劝农、李全骚扰、判官审问等情节,是围绕着上面三个基本部分的。父亲外出,女儿游园就有了机会。判官赦放,使丽娘还魂有了根据。李全骚扰,造成了杜宝、梦梅之间的误会、冲突的条件。这样分,不是把某些情节从整体上割裂开来,是为了便于抓住剧本的核心,从剧本所描写的复杂的生活中,看出作者写这个作品的目的,他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什么问题,写到作品中来,他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丽娘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自小受封建教养,聪明美丽,温柔知礼。但当她的年龄刚刚懂得要求爱情的时候,便被爱情的理想所苦,死于郁抑、怨艾之中,白白抛弃了青春、美貌和幸福。像丽娘这样的命运和遭遇,在封建社会中是不是个别的呢?传说中冯小青有一首诗道:“夜雨凄凉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不独伤心是小青。”是的,不独一个冯小青,还有一个杜丽娘,不独一个杜丽娘,还有千千万万个杜丽娘。青春少女,哪一个能不怀春钟情?哪一个没有过爱情和幸福的幻想?然而生活安排给她们的,却是一个悲惨失望的命运。这样颠倒的安排是谁给她们决定的呢?她们应该顺从还是反抗呢?反抗能不能胜利呢?这就是作者从封建社会无数残酷的事实中提出来的问题,同时也大胆地用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回答了这个问题。肯定了丽娘的行为,否定了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天经地义的、却像梦厌一般压在人们头上,压抑生机、摧残青春、毁灭幸福的封建礼教制度。并且指出:只要情真不变,敢于去触犯封建礼教制度,可以争得有情人皆成眷属。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入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皆非情之至也。”

  这个“情”字,被说得这样抽象,这样神秘。在“牡丹亭”中,却有具体的内容。杜丽娘、柳梦梅的“情”,是和封建礼教的“礼”对立着的。所谓“情真”,真在什么地方呢?真在“礼”不能规范它、拘束它。所以具有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但就在“牡丹亭”中,这个“情”字的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一个“情”字,究竟解决不了封建婚姻制度的问题,作者把它当作“唯一法门”,正说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察不够深,他只看到封建礼教的不合理,却没有看到它与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关系,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当然,这是历史局限和作者的阶级局限所致),所以他反对封建礼教,并不反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也不反对封建统治阶级。作家思想上的这种矛盾,反映在“牡丹亭”中,便成为一方面反对封建礼教的不合理,一方面又幻想皇帝甚至阴间的判官来解决问题。一方面讽刺、批判了杜宝,一方面又无微不至的同情他。……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作家思想的进步方面,构成了作品主题思想的积极性,对作品的真实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作家思想落后方面,又局限了作品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这给那些认为“作家先进阶级的立场对作品积极的主题思想是无用的,甚至会妨碍作品真实性”的说法,一个有力的反驳。

  现在我们再从“牡丹亭”来看一看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的关系。

  积极的主题思想怎样推动了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又怎样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文学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而生活的中心是人。所谓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实际上是真实地刻划人物的问题。因此,在作品主题思想的要求下,真实地刻划人物、创造典型,成为文学、戏剧最主要的任务。作家所赋予整个作品的倾向性首先表现在对人物的爱憎上。“牡丹亭”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它创造了很多真实优美、爱憎鲜明的人物形象。谑庵居土赞扬说:“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接着又分析道:“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之妙也”。他用“妖、痴、软、古执、雾、贼牢”几个词,把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提示出来,与前面“笑者真笑”的话连起来看,把真实、爱憎的意思都包括在里面了。这里我想着重来谈一下杜丽娘和柳梦梅,他们是作品中的“英雄”,是那个时代的新生的希望。如果这两个人物刻划得不真实,不鲜明,不能使人以他们的欢乐为欢乐,以他们的悲哀为悲哀,他们的斗争不能震动我们的心弦,便会使作品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减弱。

来源:戏曲剧目论文选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