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门上(站门上,领起下)

说明:一堂蓝色龙套,各举标枪旗在后台上场门处准备好,听到饰番将者喊:“巴图鲁!”众应:“喊!”番将又说:“催军!”众应:“哦!”在内开唱曲牌[风入松],随唱随走出。头②(黑)家并成一对,③④(黑)家并成一对,每对走到台中,即左右分开。第一对和第二对的距离约两公尺(巴图鲁,即众番兵的意思)。

说明:[风入松]的唱词一共六句(参看第五章),唱到第四句收住,龙套刚好走到归正的部位。此时番将“四击头”登场,然后再接唱末两句,番将走到台中略前边站住,报名表白。图中乙字代表番将。

说明:番将接着喊:“巴图鲁,催军!”众应:“啊!”接唱[风入松]的末两句,由头家领起下。凡是在领起下时,开唱一个曲牌三分之一的后半段,在曲牌音乐上叫“合头”。唱[风入松]门门上,领起下,用于敌力行军入侵的时候很多,如《岳家庄》《桑园寄子》等戏都有这样的场子。
(2)挖门上(挖门上,领起下)

说明:挖门上,是行军的又一种形式。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音乐节奏打上,快的用“冲头”“水底鱼”,慢的唱着各种曲牌走上。这里规定是唱[南普天乐]曲牌(参看第五章),是用于反派角色的。事前准备工作和站门上相同,惟走出时,是唱着曲牌由上场门一条边的形式绕到台口,面向里往两边挖进,番将乙跟在后面,走到台口。

说明:[南普天乐]唱完时,也恰好是走到归正的部位。番将乙报名表白,最后说:“巴图鲁,催军!”众应:“啊!”开唱[南普天乐]合头(就是从末第三句开始唱到结束)。

说明:头家领着②(黑)家,③(黑)家插进②(黑)家④(黑)家的档内,随唱随领起走下。如京剧《陆文龙》金兀术侵宋,就有这样的场面。
(3)倒脱靴上(倒脱靴上,归一条边,倒卷帘下)

说明:倒脱靴上,是一种急行军追击战或遭遇战的场面,所以要用很快的步伐行走,锣鼓用“急急风”的点子,四个龙套各举标枪旗,头②家成对,③④家成对,由上场门窜出,单双数各顺弧线往两边翻。

说明:将官甲必须紧跟③④家走上,而头家必须注意从将官甲的身后绕过去归成一条边。如果是已经归好一条边,将官甲才走上,就算错误。

说明:将官甲看到城内摇旗免战,传令收兵,此时由③家作头家,率领众军往左边绕个较大的圆场,从上场门急走下。这一节是采自陆文龙击败岳飞一场的龙套动作。倒脱靴上也可以从下场门上,接着往下场门下,如京剧《杀四门》等戏,上下场门的倒脱靴上法都有。
(4)扎基角上(扎基角上,领起龙摆尾,圆场,挖门,领起下)

说明:扎基角上,是长途急行军,到了某一地点,经过一番休息或整顿以后,改变为较缓慢步伐的一种行军形式。扎基角上,最少要用两堂人马,①②③④(黑)代表车夫,⑤⑥⑦⑧(黑)代表下手,车夫两手掌车旗,下手拿单刀,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快步一直走到舞台的左前方基角,然后各右转身面向右前方。

说明:众人立定后,“四击头”锣鼓将官乙登场说:“军士们!”众应:“有!”将官乙又说:“趱行者!”众应:“啊!”由大锣“冒儿头”开唱曲牌[粉孩儿](唱词参看第五章),然后由头家领起,往台中顺弧线绕行龙摆尾,随走随唱。

说明:如果是一堂龙套,唱的又是较短的曲牌,或是不唱曲牌而只打锣鼓“水底鱼”,那么龙摆尾走到台口就可挖门。可是因为现在用的是两堂龙套,而唱的又是较长的[粉孩儿]曲牌,必须领起走龙摆尾,再接上走一个大圆场。

说明:挖门的方法和以前相同,但必须注意家要从将官乙的身后绕过去,如果将官乙走的慢,那只好在他的身后等一等,千万不可抄在他前面。这里也是唱完曲牌大字,刚好归正,将官乙也恰恰走到台口。

说明:将官乙报名表白,喊:“军士们!”众应:“有!”将官乙又说:“催军!”众应:“啊!”接唱[粉孩儿]合头领起下。这一节的组合,在大武戏中,如《挑滑车》《李家店》等剧,都有。扎基角上又叫斜一字上,有时人多就站成双斜一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