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在舞台上变化的各种基本队形(一)

郭建英

  (1)归里、归正

  

  说明:不管是升帐或行军,“站门”是龙套动作的一种基本形式,表示护卫和守候的意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跟随着主将为转移,如主将升帐坐下念诗以后,四个龙套就必须在“住头”的锣鼓中,将标枪旗落下,同时靠近主将,这就叫“归里”。上下手、衙役、宫女、太监等都同此。

  

  说明:归里,在目前舞台上,多半站成八字形,为的好让两边坐的观众都能看见。这时头家③家面斜对右前方,②家④家面斜对左前方,手扶标枪旗。

  

  说明:站门,是在舞台前半部,四个人一堂的龙套,四四方方,端端正正的站着。当主将离开大帐走出时,龙套又必须跟着走出来,恢复站门的形式。这种动作的术语,就叫“归正”。归正以后的动作,常常是接着“合龙口”。归里、归正,在戏曲表演上用的最多。

  (2)合龙口

  

  说明:合龙口,是接着归正以后的一个动作。两边的龙套,分别由头②家率领,以台口为界合拢在一起,面向里,背向现众,站成一排横墙,阻住观众的视线。合龙口,好象是借用过去河工上的名词(把两边堤岸水门修好,阻住泛滥的河水,叫合龙)。

  

  说明:合龙口的目的,多半是因为主将出兵打仗,须要脱下外面的蟒袍,但在外场碍手碍脚,又因有检场的相帮,很不雅观,所以就创造出合龙口这样的形式,暂时挡住了观众的视线。如《穆柯寨》穆桂英要行围射猎,传令后,下高台脱蟒,就是由龙套或女兵合龙口;又如《贩马记》赵宠回衙后的更衣,也是由青袍合龙口。

  

  说明:如果穆桂英带了一堂龙套,又带一堂女兵,又因舞台面较小,就必须双合龙口。龙套站在外面一层,女兵站在里面一层(图中①②③④代表龙套,⑤⑥⑦⑧代表女兵)。这除去表示有较多的部卒的意义之外,有时因为戏大,龙套有三四堂,或是因为戏台比较小,也都适用双合龙口的方法。在换装私访或行刑问斩的戏中,如《施公案》《铡美案》等,常用合龙口的方式。《冀州城》马超气极昏厥时也用合龙口。

  (3)领起走太极图

  

  说明:走太极图这个动作,是表示武将出征或帝王出巡,在路上经历一段行程的意思。舞台上当然不能如实地表演走上一段行程,因此采用两边绕着的方式,又因为这种走法有些近似太极图的样子,所以就叫“走太极图”。在没有开始以前,仍是站门形式,等主帅说:“起兵前往!”众应声“啊!”举起标枪旗,先唱曲牌的第一句,然后与主帅带马,接着由头家率领往左边绕,边走边唱。

  

  说明:因为出征或出巡时要唱些战歌,壮军威,鼓士气,所以走的步伐也比较缓慢,但要注意整齐统一。头家领着往左转,走到左后方时,往右绕,经过左前方,台口,顺虛线到右后方,再往左绕走到台口,完成了太极图的全部走法。凡是这样的场面,都不止一堂龙套,如《长坂坡》曹操发兵,《八大锤》岳飞抗金,都在两堂以上,并规定唱[泣颜回]一类的牌子。又如《连环套》的行围,《法门寺》的降香,带领校尉、太监等也不止一堂龙套,这样情况多唱[一江风]一类的牌子。

  (4)领起圆场

  

  说明:圆场,也是表示在舞台上走过一段路程的意思。领起圆场,一般是从站门形式开始,头家领着往左转,这又叫正圆场。圆场有快走、慢走的分别,如戏中常用的大发兵,在唱完曲牌、走完太极图后,接着就改用“急急风”锣鼓走快步圆场。《铁笼山》姜维发兵,唱[八声甘州]曲牌“扬威奋勇……”,众兵卒绕着姜维转圆场也是快步走法;又如《挑滑车》金兀术等败入山中,也是用“急急风”圆场(上图是由站门接领起圆场)。

  

  说明:圆场,一般规定从台口往左转一个圆圈,是一个圆场。但也可以用较慢的步伐,转许多圆场,那就得看所唱曲牌的长短,曲牌长,转的多;曲牌短,就转的少。如《金山寺》白娘子等群唱[水仙子],众水族拿水旗走圆场就是。又如《贵妃醉酒》众宫女领起过玉石桥,也是一种慢步的圆场;京剧《借东风》上坛也是领起圆场;昆曲《长生殿·惊变》的末场唱[朝元令],在唐明皇率领众人幸蜀的行程中,则用两人并排的圆场形式。

来源:戏曲龙套教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