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习昆曲艺术之后,吴梅先生则开始专心推动昆曲,不遗余力。”吴梅一生重视师生的薪火相传,一直到其逝世前期,仍在校对学生卢前的《楚风烈》传奇,并为之题撰《羽调四季花》一曲,其提携后辈,用心如此。他青年时期,由于昆曲濒临失传,他常常为找不到昆曲老师而苦恼,中年执教曲学,则往往不拘小节,对诸位学子倾囊相授。“霜崖先生,建国以来,主南北雍及金陵、光华讲席,垂三十载,弟子著籍,亡虑千人,得其一体,已能名世,其昌明绝学,为一代大师,并世盖无异议。”曲学研究到了吴梅先生和受其影响的学者那里,才有了基本格局和研究路线。
卢元骏称赞吴梅的为人与学术贡献:“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吴梅,持身耿介,志高行洁。早岁即精研音律,得其阃奥,时以革命思想,写以文字,播为声乐。嗣膺各大学教习,著述不辍,于传声之乐,多所阐发。匪独有功艺苑,抑且超轶前贤。”吴梅先生曲学思想微渺深邃,承其学者有弟子数人,其中包括王玉章、任讷、唐圭璋、王焕镳、钱绍箕、王起、汪经昌、赵万里、常任侠、游寿、潘承弼、陆维钊、胡士莹等。20世纪后半期以后,约一半没有再从事曲学研究,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张充和为《卢冀文钞》作序,称:“霜崖先生的三大弟子:任中敏(讷)、汪薇史(经昌)、卢冀野(前)关于曲学方面,无论是教学或者著述,都是功不可没。”把任中敏(讷)、汪薇史(经昌)、卢冀野(前)称作吴梅先生的三大弟子。郑逸梅《霜崖先生别传》;“莘莘学子,一致推崇,不得不礼襥被长征,出就讲座。诸词曲家如卢冀野、王玉章、钱南扬、任中敏辈,均尝沐其教化。”推崇吴梅弟子卢冀野、王玉章、钱南扬、任中敏。韦行《吴梅生平详述》:“吴梅先生一生以教学为业。他第一个把‘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搬上了大学讲堂,先后在南北各大学主讲词曲二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词曲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例如任中敏教授、钱南扬教授、唐圭璋教授、王季思教授、常任侠教授、吴白匋教授、万云骏教授、卢冀野教授、王玉章教授等都出生在他的门下。”任中敏、钱南扬、唐圭璋、王季思后来被称为吴梅词曲四大弟子,可能是从韦行之说。唐圭璋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东南大学就学时曾师从吴梅,后来承其教导,发扬词学,其《回忆吴瞿安先生》中称:“先生在北京大学时,许之衡也从先生研究曲学。许先生每将平读曲疑问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到先生寓所,请先生一一解答。如此日久,许先生就写成曲学讲稿,后来就继吴先生后教曲于北京大学。当先生回到苏州时,任中敏到他家参阅曲书,先生指导他无微不至;后来中敏编著《散曲丛刊》,实得力于他的指导。当先生在东南大学时,尝为卢冀野改曲,也是一字不苟。冀野创作的散曲、杂剧、传奇等,无不有先生的润饰;后来冀野刻《饮虹簃散曲》,与先生的诱导、鼓励也是分不开的。此外,如钱南扬之辑南戏,王季思之注《西厢》都是循着先生的指示而努力进行的。”唐圭璋不涉曲学研究,其论比较公允。这里涉及许之衡、任中敏、卢冀野、钱南扬、王季思五位吴氏弟子。许之衡比吴梅年长,他与吴梅的关系在师友之间,后面四位弟子也是后来发扬吴梅曲学最得力的。匡业明《在吴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论及吴梅弟子,“早就了大批民族戏曲和词学研究人才,如任二北、俞平伯、钱南扬、唐圭璋、王季思、李一平、常任侠、吴白匋、段熙仲、程千帆、万云骏等教授。”陈绍基《追悼亡师吴瞿安先生》:“词曲家沐过先生教泽的,有辑《元人杂剧选》的卢冀野,他如王玉章、童伯章、任仲敏、都是先生的入室弟子,并且很博先生欢喜。”陈敬之《曲学巨擘吴梅》“自吴梅的及门弟子而言,由于他生平任教南北各大学,多历年所,其春风桃李,遍布天下,固无待言;然其中于其卓绝一代的词曲之学,能够以心印心,得其衣钵真传的则有两人:一为卢前(字冀野,南京人),一为任讷(字中敏,江都人),此即世人所称的‘南卢北任’。由于他们两人同以发扬吴氏之业为其一生职志,而又由于他们继吴氏之后,分别在南北各大学讲授词曲之学,亦各得有传人,故不仅于吴梅的年谱之编撰及其专集的辑印,皆得完成于两人的分工合作;且使吴氏之学,至此而益加发扬光大,放射异彩,为有志于斯学者,在其学的体认和实践上,自此更获有明确的诱导与迅速的发展。”推重任中敏和卢前,可见在吴梅去世之后,二人曾一度领导南北曲学界,名重一时。
各家持论不同,但对于卢前和任中敏,众口一词的列入四大弟子之中。张充和1949与丈夫傅汉思前往美国定居,她对于国内剧坛和吴梅学生的印象,停留在用三、四十年代,所以有任中敏(讷)、汪薇史(经昌)、卢冀野(前)三大弟子的说法。卢前和任中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曲坛,那时钱南扬、王季思的戏曲研究还没有进入繁盛期。卢前于1951年早逝,他参加过四届国民政府参议员,49年以后对他的评价带上了政治评判色彩,他虽然早期极具影响,后来却渐渐湮没无闻,所著也大多不为人知。四十年代以后,除卢前、任中敏外,钱南扬、王季思等学者分别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研究戏曲。钱南扬独辟蹊径,开始研究温州南戏;王季思则专注于戏剧校注和戏剧史探索。八十年代以后,国内曲学研究格局已经基本奠定,也有了卢前、任中敏、唐圭璋、王季思为吴梅先生四大弟子之说。四人除唐圭璋先生专注于词学,生前研究不及曲学,其余三人则均以传吴梅先生曲学为任。“瞿安先生的学问很有意思,他最早专门研究戏剧,后来研究散曲。他是一个大师,虽然他本人只在曲方面比较全面。但是他的散曲研究传给了卢冀野、任二北,曲律研究传给了蔡莹、王玉章,对词的研究传给了唐圭璋,南戏研究传给了钱南扬。然后任先生往唐朝发展,也有的往后发展。如钱南扬先生研究宋元以后,除南戏以外,笑话、谜语都研究。”20世纪曲学研究者大部分是吴梅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或者或多或少的和吴梅有这样那样的渊源关系。兹以考察吴梅弟子及后学的曲学研究探索20世纪后半期曲学大势。
卢前(1905—1951)原名卢正坤,字冀野,自号小疏,别号饮虹,别署江南才子、饮虹簃主人、饮虹园丁、冀翁等,后改名卢前,江苏省南京人。1922年,17岁的卢前以“‘特别生’名义为录取入国文系。时吴梅应东南大学聘,举家南归,成为卢前的老师,对卢前一生学术的影响甚大。”1926年卢前毕业于东南大学,后历任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四川成都大学、开封河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广州中山大学研究所、成都师范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吴梅先生曾说,余及门中,唐生圭璋之词,卢生冀野之曲,王生驾吾之文,颉可以传世行后,得此亦足以自豪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卢前以颇具影响力的通才形象展露于文坛。“早年从吴梅先生学曲,除唱曲外,也擅长度曲。处精于戏曲外,同时也能诗善文,精通文学史。他著作等身,可谓名副其实的全才。”他为人风趣,交游广阔,与当时文化界、学术界以及政坛的重要人物都有交往。梁实秋说他“对于元曲致力甚深,而且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有江南才子之称。体胖过人,人皆呼为卢胖,先生亦恬然受之。滑稽诙谐,一肚子的笑话,常令人联想到莎士比亚中之孚斯塔夫。复不修边幅,长袍一袭,破袜布鞋,十足的名士作风。雄于酒,饕餮恣肆,旁若无人”。1938年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成立,卢前以才名受聘为参政员。1940年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1942年赴福建永安县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翌年回重庆。1946年11月南京市政府初设“通志馆”,聘卢前为馆长。1947年他主编《草书月刊》。1948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设立“南京市文献委员会”,“通志馆”即附设于该会,他曾编《南京小志》一册。1951年4月病逝于南京,享年47岁。卢前主要活动于20世纪前半期,49年以后,他几乎淡出了曲学视野。根据朱喜《卢前书目》,卢前有著作、翻译作品51种,选编、校勘、整理机刊印的古籍42种,翻译印度戏剧《五叶书》、《孔雀女》(即沙恭达罗),其作品涉及诗、词、曲、文、小说等文艺领域。
卢前历来被认为是吴梅“第一高足”,他不仅像吴梅那样研究曲学,而且能以制曲、度曲、唱曲、完成昆曲体认,所以深得吴梅欣赏。卢前在曲学研究上的兴趣和任半塘一样,主要在散曲领域。有学生卢元骏(1912—1977),长期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以研究散曲为主,最主要的著作有《曲学》、《四照花论文集》等,其中论述散曲的部分,巨细无遗。卢元骏也擅于散曲创作,《四照花曲稿》收其小令85首,散套21套。卢元骏有学生吕凯、刘纪华、朱自力、洪惟助、汪志勇、陈庆煌、林逢源、张棣华、高美华、潘群英、耿湘元、颜天祜、黄敬钦等,其中汪志勇任教于高雄师范大学,黄敬钦任教于逢甲大学,两人亦专注于散曲研究。多年来,两人亦指导了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曲学论文。
汪经昌(1916—1981)字守言,号薇史,湖北省武昌县人。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幼年曾以乡世侄跟随吴梅先生学曲,擅长律谱之学,深得吴梅曲学真传。1958年任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兼任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有《曲学例释》、《南北曲小令谱》、《中原音韵讲疏》等著作。1966年任教新加坡义安书院,不久转任香港新亚书院教授。汪经昌先生在师大国文系任教期间,造就了许多曲学人才,现今台湾各大学的曲学教授,如李殿魁、王熙元、黄立贞、梁冰栅、金梦华、陈安娜、张子良、郑向恒、洪惟助、谢武雄、赖桥本等均曾受业于他。1945年以前,昆曲在台湾不太流行。1949年以后,夏焕新、焦承允等人发起成立蓬瀛曲集。汪经昌不但会吹笛,会清唱,也会制谱,会填词,更精通曲学理论,经常在蓬瀛曲集活动。汪经昌后来创立了台湾师大昆曲社,教大学生唱昆曲。此外,他也常参加蓬瀛曲集在“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昆曲讲座及清唱会,介绍昆曲艺术给社会大众,对台湾的昆曲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王季思(1906—1996)戏曲史家,名起,以字行,浙江永嘉人。1925年就读于东南大学中文系。王季思在他的自传中说:“1925年,我到东南大学中文系学习,主讲《词选》、《曲选》课的吴梅先生,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多才多艺,会填词、写戏,还会唱戏,会订谱,收藏戏曲的丰富,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吴先生为了让我们懂点戏曲的音律,曾教我们唱昆曲。吴先生吹笛,我们按谱跟着唱。可是我一唱不行,就不愿再唱了。后来我搞戏曲,对宫调、音律都不甚了了。”1987年王守泰主编的《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出版,前有1985年王季思序文,称其“继承了吴瞿安先生编写《南北词简谱》的遗志,并受到吴先生治学精神的启发”。王季思曾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四十年代以后,王季思的学术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他的兴趣集中在戏曲史和金元杂剧研究上,曾先后出版了《西厢五剧注》(1942年)、《西厢记校注》(1954年)、《桃花扇校注》(1958年)、《中国文学史》(四卷本,1963年)、《玉轮轩曲论》(1980年)、《元杂剧选注》(1980年)、《元散曲选注》(1981年)等著作,晚年还主持编校了《全元戏曲》。他在中山大学成立了古代戏曲研究室,黄天骥、苏寰中、吴国钦、康保成都出自他门下。
钱南扬(1899—1987)名绍箕,字南扬,以字行,浙江平湖人。钱南扬在嘉兴省立二中读书时,刘子庚(毓盘)也在该校任教,曾介绍笛师和票友教钱南扬唱昆曲。1919年钱南扬考入北京大学。此时吴梅已经南下归家,经刘子庚介绍,钱南扬才与吴梅认识。1925年钱南扬从北京大学毕业,在浙江、江苏、湖北等多个中学、大学执教,1959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钱南扬的曲学研究,得力于他在北大的学术训练,当时他在四年正科里选研了力刘子庚(领盘)的词选、词史;许守白(之衡)的曲选、曲史;鲁迅(周树人)的小说史,此外更选了经学、文字学、声韵学、校勘学等,这些对后来他从事南戏研究都大有助益。吴梅的藏书,为钱南扬先生的南戏研究提供了材料,他常常住在吴梅家里,翻阅吴梅私人珍藏的秘笈。钱南扬最初的《宋元南戏百一录》就是在吴梅家里看书,根据吴梅藏书辑录,书名也是吴梅所提。钱南扬以对宋元南戏挖掘、整理校订和理论评述闻名学术界。他著、辑有《宋元南戏百一录》,《宋元戏文辑佚》、《戏文概论》、《元本琵琶记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汤显祖集·戏曲集》、《汉上宦文存》、《谜史》等。他到南京大学之后,致力于南戏、戏曲史以及明腔传奇的研究,培养了吴新雷、詹慕陶、金宁芬、金志仁等戏曲学者。八十年代以后,培养的戏曲史专业的研究生有俞为民、滕振国、周维培、朱恒夫、张新建等。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德衡,浙江德清人。俞平伯祖父俞樾(曲园)是近代文史大家,吴梅就学苏州潘氏时,曾经见过俞曲园一次。吴梅在北京大学时,“借北大红楼中的教室,开一歌曲班,俞平伯也报名参加。”此后经常有往来。1935年3月,俞平伯“与清华大学友人浦江清、唐佩金、汪健君、陈盛可、杨文辉、华粹深、许宝騄等在清华园寓所召开谷音社成立会,定农历二月十五花朝日为谷音社成立之日。社员有十四人,后来加入者有二十人……聘请吴梅先生为导师。俞平伯被推选为社长,并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同期细则》和《介绍陈延甫指导昆曲酬例》等……4月,吴梅将《桃花扇·哭主》折中【胜如花】二支曲订成歌谱后,寄赠俞平伯和谷音社。1936年5月28日,吴梅应嘱为俞平伯校正《紫钗记·七夕》曲谱”。俞平伯主持的谷音社是民国时期北京最有影响力的昆曲社,活动时间从1935年到1938年四年时间,是北京学者与曲家研习昆曲的重要社团。1936年暑假俞平伯与夫人回苏杭探亲。“7月24日,携夫人至苏州蒲林巷之百嘉室访吴梅。7月25日,应吴梅邀请,携夫人与苏州曲家宴饮小集,俞平伯唱了《牡丹亭》中的《拾画》、《惊梦》二折,俞夫人唱《游园》和《长生殿》中的《絮阁》二折。其时,吴梅巳因喉症不能唱曲。”俞平伯191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历任燕京、清华、北京大学教授。他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词学、曲学亦为专长,尤精于考辨与赏鉴。
任讷(1897—1991)字中敏,号二北,晚署半塘,扬州人。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从吴梅学习词曲。他在《回忆瞿安夫子》一文中讲述他与吴梅的师生之谊。“敏躬逢其时,初亦参与唱曲,衡嗓音,宜习生色,乃试拍《长生殿·定情》;徙因杂务纷迫,练功无恒,未能深造,甚愧!”1920年大学毕业后又到苏州再投吴梅门下学习词曲。1924年,任中敏“寓苏州吴梅先生室。时吴为东吴大学教授,家住蒲林巷。先生尽读吴梅‘奢摩他室’词曲珍本,受到吴师悉心指教,于散曲研究大有进益。遂摘录大量资料,并写学习心得,整理成《读曲概录》一稿。后回扬州故居”。1928—1931年,任中敏出版了《新曲苑》、《散曲丛刊》、《词曲通义》。吴梅为《散曲丛刊》作序,称“吾少耆声律,搜录剧曲,垂五百种,方印行问世,顾于散曲,止及七八种。中敏能弥吾罅漏,可谓得吾心之同然矣。”任中敏先后执教于上海大学、大厦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及广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1980年返里任扬州师范学院教授,著有《散曲概论》,《曲谐》、《作词十法疏证》、《词曲通义》、《新曲苑》、《唐戏弄》、《唐声诗》、《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录》等,并编纂了《敦惶歌辞总编》、《隋唐五代杂言歌辞集》等,是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杨栋在《中国散曲史研究(续篇)》中称:“任氏最突出的贡献和最富学术个性的工作乃在于开创建立了一门科学的散曲学,是为任氏新曲学。散曲从词学与戏曲(戏剧)学的附腐中得以解脱,而独立成学,既出于任氏之手,也全赖其一人之力。”任中敏弟子有戚法仁、李昌集、王小盾等。
王玉章(1895—1969)江苏江阴人,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柳诒徵,1923年毕业。1924年春至1926年的三年间,王玉章在东南大学的词曲班师从吴梅,与赵万里、陆维钊、孙为霆、王起、袁鸿寿、唐圭璋、张世禄、叶光球、龚慕兰、周惠专、濮舜卿等同学。1924年春王玉章参加吴梅组织成立的“潜社”。王玉章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南开大学任教授。他擅长元曲曲律音韵方面的研究,在三四十年代比较活跃。吴梅曾自谓《南北词简谱》比较简略,建议作一详谱,并指出:如果南北曲谱一齐下手,短期内难以完成,可先成北谱。“尽取元剧之存于今者,比类而条列之,以钩稽同异。更就吾成说,以立一准绳,似非难事也。”王玉章按照这一指点,呕心沥血,搜剔扒疏,历时八年,编成《元词斠律》一书,1936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吴梅与蔡莹分别为该书作序。王玉章追随吴梅二十余年,多次居奢摩他室读曲,每次一个月或十数天,此间先后为吴梅校《双鱼记》、《白蛇传》、《无价宝》等曲本。1928年前后,他还帮助吴梅编《奢摩他室曲丛》。王玉章在《霜崖先生在曲学上之创见》中评价吴梅:“今之世,有著曲家矣,有度曲家矣,有演剧家矣,有藏曲家矣,而欲觅一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者,戛戛乎难之。”王玉章的学术论文有《评迦陵〈曝书亭词〉》(1924年)、《杂剧要件》(1933年)、《曲文之研究》(1934年)、《南北曲之种类》(1935年)、《词和曲的界限》(1944年)、《(宋元戏曲史)商榷》(1945年)、《古西厢》(1947年)、《论〈博望烧屯〉两种》(1947年)、《〈元曲选〉中的南词》(1947年)、《陈潜翁与“悲凤曲”》(1947年)、《〈幽闺〉生辟曲调之检讨》(1948年)、《杂剧传奇中的李逵》(1951年)等;专著有《读曲漫志弁言》;剧作有《玉抱肚杂剧》、《歼倭杂剧》;并纂辑有《杂剧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章荑荪(1913—1980)本姓濮名璋,后从母姓章名荑荪,安徽芜湖人。“1934年9月,金陵大学的‘国学研究班’开办,招收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文史哲毕业生,从事国学研究。导师有黄侃、吴梅、胡小石、胡翔冬、刘继宣、刘国钧、欧阳竟无。其中黄侃、吴梅为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兼任教授。‘国学研究班’在1934年、1935年共招两届研究生,计有游寿、朱锦江、沈祖菜、曾昭爝、杨秉礼、萧奚亮、朱人彪、张惠贞、章荑荪、吴怀孟、陆恩涌、尚笏、钱卓升、徐复、高文、高小夫、孙继绪。其中第一期研究生有十六人(男十人,女六人)。”1935年,章荑荪毕业于国学研究班,获硕士学位。曾先后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边疆学校、南京政治大学、安徽学院上海格致中学教师,1962年起在上海师范学院任教授。他受吴梅先生影响,酷爱元曲,编撰有《元剧徵存覈目》、《元明曲选》、《曲学史稿》、《元杂剧剖析》,晚年著有《辽金元诗选》、《诗词曲漫话》。语言学家濮之珍,美学家蒋孔阳等都出自其门下。章荑荪长期参加上海昆曲研习社活动,与赵景深、陈从周一起拍曲唱曲,研讨曲理,热衷在青年学生中培养昆曲爱好者。
吴梅先生的学生还有浦江清、王古鲁、高文、万云骏等人。他们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天津、陕西、河南、四川、台湾的高校及曲社中,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及社会活动传承着昆曲艺术。在学术研究领域内,他们在吴梅曲学精神的启发下不断开拓曲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或将曲学上延到隋唐乃至更早的时期,或专力于散曲研究,或关注戏曲舞台的当代呈现,用校勘、考证、批评的方法研究戏曲史以及戏曲作品,逐步形成了20世纪中后期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