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戏面具、甘肃傩面具
1、藏戏面具
西藏的宗教面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原始的宗教信仰为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西藏宗教面具分为寺院傩“羌姆”跳神面具和悬挂面具两种。跳神面具是宗教法事活动中进行舞蹈表演时佩戴的面具,悬挂面具则是为护佑佛法而悬挂在寺院内,供百姓膜拜的面具,它们的作用都是用于驱邪逐疫、酬神摄鬼、守护佛法,是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巫傩行为。而代表西藏宗教面具艺术最高层次的应当是藏戏面具,藏戏面具几乎吸收了西藏原始祭祀、民间表演艺术和跳神、悬挂供奉的所有面具之艺术特征,形成了风格独特、式样繁多、风采各异的庞大面具系统。因此,本节将以藏戏面具为例来考察西藏傩文化面具的总体特征。
“藏戏”是对我国藏民族戏剧系统的统称,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流派,但都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了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从剧种上看藏戏至少包括八个剧种: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嘉戎戏、安多戏、门巴戏、德格戏、昌都戏和木雅戏,其中以前两种为代表。白面具藏戏是其中发源最早的剧种,它是在8世纪以前西藏山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勒谐”(劳动歌曲)、“谐钦”(古议仗歌舞)、“羌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继而传到拉萨,至今仍保留在拉萨和山南一带。蓝面具藏戏,藏名称为“拉姆”,即“仙女”的意思,相传最早的藏戏为七位能歌善舞的姐妹表演。后来,经过历代艺人的整理、加工,蓝面具藏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了丰富,到17世纪时,已脱离了宗教仪式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
藏戏一般都采取广场演出的形式,表演一般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温巴顿”,即出场仪式,内容主要是酬神和祝福;其次是正戏,称为“雄”,由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剧情,然后开始正式演出;最后是“扎西”,即尾声,表演者以祝福迎祥的仪式接受观众赠献的哈达或物品。藏戏的传统剧目有12个,最著名的是“八大藏戏”:《文成公主》、《诺桑王子》、《苏吉尼玛》、《白玛文巴》、《卓瓦桑姆》、《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赤美滚丹》。
面具是藏戏艺术的一大特色,其内涵极其丰富,造型和色彩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温巴面具。温巴面具在藏戏面具中最为重要,“温巴”即猎人,在演出的出场仪式中,由他手持彩箭出场,念开场白、净场地、介绍来历、并高歌祝福。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就是以温巴面具的不同来区分的。早期温巴面具用山羊皮制成,为白色或黄色,白面具藏戏由此得名。它的造型原始粗犷,整个面部为扁平状,上方有个箭头形的装饰物,下颚和两颊贴着长长的山羊毛,代表白胡子。后期蓝面具藏戏的温巴面具改施深蓝色,较白温巴面具稍大,制作趋于精细,整个面具呈宝瓶形,用硬纸作底,上裱蓝底花缎,由八瑞祥和如意图案组成;面具的前额饰有金色日月,象征金轮;眼和嘴均为莲花形,象征妙莲;两耳垂有流苏,极具吉祥之意。脸上还装饰有贝壳、玛瑙和松茸石,光彩夺目,下巴和两颊以獐子毛或山羊毛为白胡须,据说是为了纪念白发白须的藏戏大师汤东杰布。
第二类是人物面具,即正戏里的角色面具。由于传统藏戏人、神、鬼与现实、幻想、哲理并存,从而使得藏戏人物的产生有类似戏曲角色行当的类型化倾向,所以人物面具相对地规格化,剧中相同身份的人物几乎都戴同样的面具。这类面具分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的面具一般用硬纸板、厚布层或皮子制成,比温巴面具要小一些,脸部四周很少装饰;立体面具用泥巴和漆布雕塑而成。
第三类是动物面具。藏戏中有很多动物的角色,都是由演员穿戴假面和假形装扮而成。西藏地区的藏戏动物面具种类繁多,造型写实,大都是布料作成,制作精巧,惟妙惟肖,象鼻可以卷地取物,虎口张合自如,艺术性非常强。除面具外,演员表演时还要披上毛茸茸的兽皮和羽衣,以求整体形象的逼真。
第四类是神怪面具。藏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剧情的发展中常常插入一些宗教仪式,所以藏戏将“羌姆”跳神的神怪面具引入其中。这类面具大都是泥塑木雕而成,立体感很强。
2、甘肃傩面具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从远古时期开始,甘肃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劳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五千到四千年左右,生活在甘肃东部的淮河、渭水、西汉水流域和中部的黄河、洮河、大夏河、庄浪河和青海东部的湟水、大通河流域的人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甘肃仰韶文化”。近年来在甘肃出土的很多陶器上都有傩文化的痕迹,有彩陶盆上绘制的九人拉手跳傩舞的场面,也有佩戴面具的人物纹样,这都是几千年前先民进行傩祭、跳傩舞的真实写照。甘肃现存的傩文化形态比较繁多,主要有永登踩高跷傩社火,文县白马人氐族的“赤哥昼”傩舞,永靖县的傩戏、傩舞,静宁县贾河乡的傩面舞,兰州的军傩舞,庆阳的傩社火,以及临夏的“六月跳会”傩戏等等。
永靖县是甘肃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6年,永靖县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傩舞之乡”的称号,傩舞戏被列入了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授予了“全国傩文化之乡”的称号。傩舞戏在永靖俗称“七月跳会”,主要流传于县内西部山区的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村。跳傩舞的目的是为了酬神还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要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仪式组成,保留了古典戏剧古拙质朴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黄河文化的特性,粗犷豪迈,在迎神祭祀的宗教氛围中透露着幽默乐观的地方民风。
生活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平武县、南坪县、文县一带的白马藏人,是一支很有特色的古老民族。在每年农历年初举行祭祀活动时,白马人都会跳一种极为古老原始的傩舞,叫做“曹盖”。“曹盖”是面具的意思,跳曹盖就是戴着面具跳神。根据白马人的文化,“曹盖”面具是黑熊神的化身,黑熊神是鬼神最惧怕的,戴上这种面具就能驱鬼镇邪。
白马人驱鬼的傩舞分为“曹盖”和“十二相”两类,前者更为原始,是以表现本部祖先的生活、传说为主,表现的是“老祖宗的生活、功业”或“人的由来”。表演者都是翻穿羊皮袄,头后扎大羊尾,手执牦牛尾翩翩起舞,这是白马人以羊为总图腾的氐羌后裔的缘故。
跳曹盖与十二相,一般是从正月初五到十五演出,以十五夜间驱鬼、夜祭火神为高潮。当日清晨,姑娘小伙们围着山火跳锅庄,随着一声三眼铳的巨响,寨内外号角齐鸣,在鼓、钹的伴奏下,举寨人拥着四个头插雉尾,翻穿皮袄,“长着”巨尾的三眼神和两位女神,舞入表演场地。三眼神先表演激烈厮杀的壮烈“史剧”;然后是壮观的“二羊相斗”表演;接着是两位女神起舞,表演妇女日常生活情景;最后是一对扮公、母猴的演员表演。演出的高潮是晚上赶鬼和祭火神,全寨人跟随众神在寨子周围及田间驱邪赶鬼,然后到每家住户驱邪,众神进屋后,要用牦牛尾和棍子叩击门、屋及主人,并绕火塘叫跳,主家要准备酒食答谢。众神将寨内外的邪鬼统统赶走后,铳枪声、鞭炮声和欢呼声齐鸣,祭祀结束。
“曹盖”面具共有十余枚,大多没有具体的名称,只有鬼和动物的区别。鬼分男女大小,区分的标志是胡须。面具的造型没有严格的规范,艺人们在制作面具时发挥了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极力夸张面具狰狞和恐怖的形象特征,例如跳神的曹盖面具是用整木雕成,面具是阴阳一对,豹眼虎齿,双蛇绕额,蛇身上还并列着三个人头,形象凶猛恐怖。同时跳神者还要头披牦牛尾,身穿五色花袍。“十二相舞”的主角都是动物,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别。各种动物基本上与十二生肖相同,有时加上大雁、孔雀、狮、象等,这可能是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的遗俗,也可能与古傩方相氏率十二神兽驱鬼祭舞有一定的联系。
傩面具的转型:吞口
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农村,有些人家会在门头上悬挂着一种木刻面具,形似虎头、口含利剑,是一种用作辟邪镇宅的灵物,它最通行的名字是“吞口”。这种在住宅装饰兽面辟邪的习俗,在商周时便存在,商周文化遗址中时常会出土一种称为“铺首”的青铜铸件,也就是今天的门环,起的便是辟邪的作用。汉代的时候,家家门户上都装饰有兽面铺首,这其实是驱傩面具的一种转型,与傩祭、傩舞中佩戴的面具一样,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2005年6月,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代表队演出了精彩的水族吞口舞,震撼全场。吞口是富源水族独有的图腾,水族发音为“及根”,表吞灭之意。长期以来,水族人都用上好的木料雕刻成横眉怒目的吞口头像,制成后用多种颜料彩绘,挂在门头,起驱邪镇恶、保佑安康的作用,吞口也就成为水族人民传统的镇家之宝。水族吞口按照形貌和功能分为五种:猩猩必煞、凶神恶煞、双剑雾煞、凶神八煞和送子吞口,其造型并无很大的差异,均为虎首、尖耳、宽鼻、獠牙,口含利剑,但在面部表情的细节和着色上各具特色。
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吞口虽有不同的样式,但有几个要素是通用的:一是形似虎头;二是口含利剑,这是吞口的重要标志。郭净先生认为这可能是受到道教的影响,因为只有道教把剑作为标准的法器;三是口吐长舌;四是篆刻咒文,一般是在虎头突出的长舌上刻字;五是画太极八卦,有的画在额头上,有的画在口中,同样,这也是道教对民间假面崇拜实行统摄的结果。吞口和傩戏面具一样,在制作完成后,也要进行“开光”等仪式,才能将神灵附于吞口之上,才能成为镇宅的辟邪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