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审音鉴古录》的导演与演员(三)

李慧

  2.演员唱、念与表演身段之融合

  戏曲演员的表演主要在唱念与身段上,前者诉诸于观众之听觉,后者诉诸于观众之视觉。唱、念与身段相融,共同建构了戏曲载歌载舞之特质。做为一个戏曲导演,完成案头向场上转变的重点就是如何让演员把唱、念与身段相融合。做为一部导演台本,《审音鉴古录》在这个问题上为演员提供了哪些指导呢?以下按脚色行当的类别,从《审音鉴古录》中各择取一例来回答这一问题。

  (1)小旦

  小旦,通常扮演年已及笈的妙龄少女或青年女子,以大家闺秀为多。《审》本中小旦扮演的人物主要有《琵琶记》中牛小姐,《荆钗记》中钱玉莲,《红梨记》中谢素秋,《牡丹亭》中杜丽娘,《儿孙福》中徐贞,《南西厢》中莺莺,《铁冠图》中费贞娥等。小旦表演多含蓄蕴藉,秀雅大方。兹举《荆钗记·别祠》一折首二支曲为例。

  (小且穿元色袄、绸裙,苦难状上,唱)

  【正宫引子】【破阵子】翠黛深笼宝镜,蛾眉懒画春山。丝罗虽喜依乔木,椿树(忧式走上一步)还伶老岁寒。哎呀!(酸鼻)亲娘嘎。(拭泪介)偷将珠泪弹。(转身正立惨白)嘎,我生胡不辰,襁褓失慈母。鞠育赖椿庭,成立多艰楚,此日遣于归,父命曷敢阻,进退心恐伤。(咽云)有泪出肺腑。(拭泪介)奴家被继母逼嫁孙家,我爹爹不允,将机就计,只说今日是十恶大败之日,匆遽之间,将奴出嫁王家,哎呀,苦嘎,这首饰衣服并无一件,哎呀,若是我亲娘在日,岂妨如此骯脏,哎呀,(哭泣连悲介)罢。(咽介)不免到祠堂中拜别亲娘神主则个。(走右角转至中对下。)来此已是。(进门看泣)一入祠堂心惨凄,百年香火(对正下福似祖先式)叹无儿。(叶韵)(慢走转右边见左边桌迎泣科)涓埃未报母恩德,反哺忍闻乌夜啼。(双手扑,走近桌略偏叫。)嘎,母亲,孩儿今日出嫁,特来拜别母亲。亲娘,哎呀!娘嘎!(右手扑桌哭介,唱。)

  【仙吕正曲】【玉娇枝】音容(看椅细认)不见(当正曲唱),望冥中,听奴诉言。(福介,跪下立拜介)甫离怀抱娘恩断。目应(膝近桌式)怎瞑黄泉。哎呀,谁知(右手指介)继,(即低云)哎呀,(手急掩其嘴转看右下,转对桌唱)谁知继母心太偏,(恨声科)逼奴改嫁相凌贱。嘎,(咽白)亲娘嘎,孩儿今日出嫁,本待做碗羹饭与你,料(哑云)他决不相容,嘎,莫说是羹饭,我待痛哭一场。(唱合)哎呀,怕(立起福介)他们闻之见嫌,只得且吞声,(走至右桌横拭泪)泪痕如线。

  “别祠”折写钱玉莲被继母逼嫁,其父将计就计让她嫁到王家,衣服首饰全无,凄苦之中,到祠堂与亲母神主拜别。以上二曲唱、念交融,而其导表演提示主要有:

  其一,玉莲的穿戴,元色袄、绸裙以表其素雅、恬淡之气质。

  其二,整折戏的基调为悲怨——悲悯自己之身世,怨恨继母之狠毒。因此,在这两支曲白的唱念中,玉莲的神态则是:忧式走上一步,酸鼻,拭泪介,转身正立惨白,咽云,拭泪介,哭泣连悲介,咽介,进门看泣,哭介,恨声科,咽白,哑云,拭泪。用酸鼻、咽、泣、哭等外部行动来表现内在情绪的强烈程度。

  其三,整折戏的核心动作是“拜祠”,其“拜”的过程为:苦难状上——忧式走上一步——转身正立惨白——走右角转至中对下(已来到祠堂)——进门看泣——对正下福似祖先式——走右角转至中对下——双手扑,走近桌略偏叫——右手扑桌哭介唱——看椅细认——福介跪下立拜介——膝近桌式——手急掩其嘴,转看右下,转对桌唱——立起福介——走至右桌横拭泪。这些导演提示让我们看到演员从祠堂外到祠堂内空间转移;“走右角转至中对下”、“走右角转至中对下”舞台方位变化;以及从站立——跪拜—一站立的身段动作;舞台的砌末有桌有椅;配合上述的神态与凄切的曲、白,演员在一步一趋中完成了“拜祠”的表演。

  (2)旦

  旦脚色多扮演受苦而贞烈的中年或青年妇女。应工戏以唱工为重。要求嗓音宽厚洪亮,高亢激越近似净行。表演以深沉肃穆,悲怆凄恻为主。《审音鉴古录》中旦脚扮演的人物主要有:《琵琶记》中赵五娘,《荆钗记》中钱载和夫人贺氏,《红梨记》中钱济之夫人,《儿孙福》中徐利,《铁冠图》中周遇吉之妻等。兹举《琵琵记·噎糠》赵五娘唱曲为例:

  (正旦照吃饭扮上)

  【商调正曲】【山坡羊】乱荒荒(读)不丰稔的(作衬字妥)年岁(韵),远迢迢(读)不回来的夫婿(韵),急煎煎(读)不耐烦的二亲(句)。软怯怯(读)不济事的孤身已。(韵)衣尽典。(句)(俗叶韵非)寸丝不挂体。(韵)几番拚死(俗作卖了非)了奴身已(韵),争奈没主公婆(读),教谁看取?(押)(合)思之(叶),虚飘飘命怎期?(韵)难捱(押),实丕丕灾共危(韵)。

  【前腔】滴溜溜,(读)难穷尽的珠泪(韵),乱纷纷(读)难宽解的愁绪(押)。骨崖崖(读)难扶持的病体(韵)。战兢兢(读)难捱过的时和岁(韵)。这糠我待不吃你呵,教奴怎忍饥?(韵)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韵)思量到此,不如奴先死(叶),图得个不知(读)他亲死时。(叶)(合)思之(叶)虚飘飘命怎期(韵)。难捱(押)实丕丕灾共危(韵)。

  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充饥,岂不欲买些鲑莱?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怨,只道奴家在背地里吃了甚么东西。不知奴家吃的是米膜糠秕。(俗作细米非)嘎,纵然埋冤杀我,我也不敢分说。天嘎,这糠秕怎生吃得下。嘎,苦嘎,我若不吃,熬不得这般饥馁,说不得只吃些下去。(场左设椅、矮櫈,椅上摆茶、钟碗箸,坐于矮櫈上,左手将钟倒茶,右手将箸搅,左手放钟,拿碗作吃一口,再吃作呛出,左手拍胃科。)哎呀,苦嘎。(又倒水搅,吃两口,大呛,作呕哭科)

  (此曲上有眉批:北曲俗把曲白删去,竟将上文白曲捏成二句,非是,故把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载以工尺较正。)

  【双调集曲】【孝顺儿】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吐介)喉咙尚兀自牢嘎(音隘)住。糠那,你遭砻被舂杵,(拿碗立起走中)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此曲有眉批:孝顺儿乃双调集曲,近将公婆甘旨兼后二支末句移高改低,更觉失宫矣,故注工尺证之。)

  《吃糠》折为旦角的唱工戏。演蔡伯喈上京赴试后,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又逢灾荒,五娘典衣度日,用淡饭供奉公婆,而自己暗地里以米膜糠秕充饥。公婆误以为媳妇在背后吃什么好吃的,当发现五娘吃的是糠时,惭愧难当,争吃糠秕,最终婆婆因哽噻而死。上引曲文为五娘吃糠时所唱,其表演提示主要有:

  其一,此折赵五娘表演以唱曲为主,念白相对较少。而表演提示主要为曲谱标注——在每一曲词旁边都详载工尺谱,同时用眉批的形式指出【山坡羊】、【孝顺歌】两支曲的舞台时弊,并以工尺较正。

  其二,两支曲中很详细地标明了句、读、韵、叶诸标示。《梨园原》“曲白六要”之第二要即为“句读”。由于曲文有曲谱格律之规范,故对句读不做明确的要求。而对于宾白,在腔调板眼上没有准绳,因此把握句读犹为重要。而从《噎糠》这一折来看,可以说是把“句读”理论运用到唱曲实践中的典范。要想把曲情宛转曲折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区分句、读,把曲辞的意义与音节完整地传唱出来。可见句读对唱曲也是很重要的。

  其三,此段的动作核心是“吃糠”,因此在导演提示中“吃糠”身段动作为:正旦照吃饭扮上——场左设椅、矮橇,椅上摆茶钟、碗箸,坐于矮橇上,左手将钟倒茶,右手将箸搅,左手放钟,拿碗作吃一口,再吃作呛出,左手拍胃科。一一吐介——拿碗立起走中。舞台彻末有:椅、矮橇、茶钟、碗箸,并设于左边,腾出更大的空间以便蔡公、蔡婆上场表演三人抢糠吃之场景,足见导演提示之细致。糠秕难咽,只好用茶水相搅拌;而吃糠是为了维持生命,以更好的侍奉公婆,因此即使最难咽下去,也一定要想尽办法吃进去,也因此有再吃一口时,因粗糙、苦涩而呛出——拍胃科——吐介一系列动作,最终叹息“哎呀,苦嘎”如诉如泣地唱出:“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通过唱、做结合,完成了赵五娘吃糠之表演,几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观众。

  (3)老旦

  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是旦行中惟一与其它诸门不相通的专工家门。噪音要求宽亮苍劲、真声为主,表演以稳重严肃而又慈祥和蔼的神情为主。《审音鉴古录》中老旦扮演的人物主要有《荆钗记》中王十朋母亲,《红梨记》中花婆,《儿孙福》中徐母,《牡丹亭》中杜丽娘母亲,《铁冠图》中王承恩司礼、周遇吉母亲,兹举《红梨记·草地》中老旦扮花婆为例。

  (老旦帕兜头,布衣打腰裙,背包裹上)(花婆虽尔为衬,不作勾引牵头,比阎婆等高出一首演之)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合)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依正格内短七句。)……(小旦)脱离我虎窟龙潭。(老旦点头)……(老旦)既如此,请这边投南而去。(小旦)是。(作聊束,打腰整兜头,老旦掇上背包,带走带唱)

  【正宫集曲】【倾杯玉芙蓉】抵多少烟花三月下扬州?故国休回首。为甚的别了香闺,辞了瑶台,冷了琵琶!断了箜篌?怎禁得笳芦塞北千军奏?怕见那烽火城(老旦作腰痛右手甩槌式)西百尺楼。(合)似青青柳,飘零在路头。(小旦气急拈汗,掇裙作脚疼腿酸状,)问长条,(老旦气虚步地介)毕竟属谁收?(小旦作趔趄步介)(老旦急扶白)素娘,看仔细。(小旦)哎呀,花婆,奴走不动了。……(老旦)嘎,就在草地上坐坐再行罢。(小旦)有理。(以袖掸地圈膝软坐式)(老旦)待我放了包裹。(放右下场介)我们坐坐再行。(小旦)便是。(老旦)哎哟哟,走得我腰疼腿软了。(用袖拂地,带嗽,坐右地。俗作老旦怨言非)(小旦)花婆,累你受乏。(老旦)好说。哙,素娘,似你这等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风尘,知心有几。(笑颜着力问介。)(小旦作一思一笑云)

  “草地”一折写素秋与花婆逃离汴京,途中素秋向花婆表露其对赵汝州的爱慕之情。以上曲白主要是突出素秋与花婆逃离时的艰辛,其表演提示有:

  其一,演员对花婆人物形象的把握:“花婆虽尔为衬,不作勾引牵头,比阎婆等高出一首演之。”这里指出花婆是作为素娘的陪衬而出现,并把她与阎婆相比较,由于阎婆想利用女儿姿色赚钱,故其行为在剧中是勾引牵头。而此折花婆为素娘的陪衬者,对素娘是善意的爱护,因此其表演路子与阎婆的表演不一样。

  其二,花婆的穿戴:老旦帕兜头,布衣打腰裙,背包裹上。用帕兜头、布衣打腰裙显示其低微身份,而“背包裹”则告诉观众:她们在路途上。

  其三,此部份的主要行动是素娘与花婆在逃离途中的颠沛流离,演员表演身段为:老旦掇上背包,带走带唱——老旦作腰痛右手甩槌式——小旦作趔趄步介,老旦急扶白——小旦气急拈汗,掇裙作脚疼腿酸状——老旦气虚步地介——老旦放右下场介。用掇背包、用腰痛右手槌式、作趔趄步、掇裙作脚疼腿酸状、气急拈汗、气虚步地等动作与神态相融合表现两人在一路上的飘泊之苦。

  其三,相对于一人的唱、念,舞台上两人的表演更加要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内在的交流,对此有眉批:“二旦走法或前或后,或正或偏,或对面做,或朝外诉,依文点染,切莫欺场,小旦常存弓鞋窄窄,嫩柳腰身,要做出汗流两颊,气喘腰脞,方象走不动行迳。俗走三角,不观想,非。”虽在流离路上,两人的走法与舞台调度却错乱有致,配合极密切。

  (4)贴

  贴,通常扮演聪明活泼、机智勇敢而身份低微的少女或青年女子。以贴身丫环为多,有些脚色还是戏中的主角。嗓音要求清脆甜润。表演以活泼伶俐或兼具风情旖旎的神态为主。《审音鉴古录》中“贴”行扮演的人物有《牡丹亭》中春香,《南西厢》中红娘等。前文对春香已有论述,兹以《南西厢·佳期》中红娘为例。

  【十二红】【仙吕集曲】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济川才。一双才貌世无赛。堪爱,爱他们两意和谐,一个半推半就,一个又惊又爱。一个娇羞满面,一个春意满怀,好似襄王神女会阳台。花心摘柳腰摆,露滴牡丹开,香恣游蜂采。(此三句身段宜在袖里暗做妥。)一个斜欹云鬓,也不管坠折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今宵勾却相思债,(侧身斜视内,双指勾答式)竟不管红娘在门儿外待。教我无端春兴(右手拔簪搔头皮,左手按左腿)倩谁排。只得咬定罗衫耐,(口噙,背搭两手相笼,俗样莫作。)犹恐夫人睡觉来,将好事,翻成害。将门扣,叫秀才。(又重秀才小姐非)你忙披衣袂,把门开,低低叫,叫小姐,莫贪余乐,惹非灾。(月已西坠,影挂东墙,贴看左上半墙之月,作惊低白。)哎呀,不好了嘘。(唱)看看月上粉墙来,(对右上角上看,纽身转视左上角,已交五更矣。)莫怪我,再三催。(敲科回身两边看。)

  “佳期”演张生与莺莺月夜相会,《审音鉴古录》本在此折尾批:“《西厢·佳期》中小生之曲删削甚多,所存两三句曲白必须从容婉转,摹拟入神,方不落市井气。月之起落,亦要检点分明,大抵须分别出东西斜正,方妥也。”在张生与莺莺两人相会时,红娘留在门外,唱一段【十二红】集曲,成为全折的重点,“向被视为昆剧六旦传习表演打基础必学之戏”,其表演提示主要有:

  其一,此集曲以唱为主,故《审音鉴古录》本中对曲文详载工尺谱。

  其二,红娘的情绪从“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济川才”之欢喜,乘人之美之心。——“今宵勾却相思债,竟不管红娘在门儿外待”之哀怨。——“耐犹恐夫人睡觉来,将好事,翻成害”之畏惧,惊恐被夫人发现。——“看看月上粉墙来,莫怪我,再三催”之害怕,又担心主子责备拆散其良辰。通过一支集曲,清晰勾勒出红娘种种复杂心绪。

  其三,演员的表演身段有:此三句身段宜在袖里暗做妥。——侧身斜视内,双指勾答式。——右手拔簪搔头皮,左手按左腿。——口噙,背搭两手相笼,俗样莫作。——作惊低白——对右上角上看,纽身转视左上角,已交五更矣。——敲科,回身两边看。通过这些身段与曲文相融合,在载歌载舞中细诉红娘被关在门外,又堪爱又怨恨又惊恐又害怕之心绪。

  (5)小生

  小生,是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的总称。冠生又分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一般扮演中年的皇帝,表演要求气度恢宏,功架持重大方。小冠生扮演青年官员,多为春风得意之新贵。表演讲究在儒雅飘逸的基调中透出气宇轩昂的神态,介于大冠生与巾生之间的一个家门。巾生,因戴文生巾而得名,多扮演正派青年书生或未任官职的举子、生员。雉尾生多扮演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或英姿飒爽而带稚气的将门之子。穷生,专门扮演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

  《审音鉴古录》中关于小生的穿戴有《琵琶记》中蔡伯喈(小冠生、大冠生),《荆钗记》中王十朋(小冠生),《红梨记》中赵汝州(巾生),《儿孙福》中徐乾(小冠生),《长生殿》中唐明皇(大冠生),《牡丹亭》中柳梦梅(巾生),《南西厢》中张生(巾生)。兹举《琵琶记·思乡》中小生扮蔡伯喈为例。

  (小生浅色膏花上,袖扇上)

  【正宫引子】【喜迁莺】终朝思想,(低眉念意)但恨在眉头,人在(仰面虑色)心上。凤侣添愁,鱼书绝寄,空劳两处相望。青镜瘦颜羞照,宝瑟清音绝响。归梦杳,绕屏山烟树,(精神眺远)那是家乡?(鼻涕心悲)(正坐科)怨极愁多,歌慵笑懒,只因添个鸳鸯伴。他乡游子不能归,高堂父母无人管。湘浦鱼沉,衡阳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人生光景几多时?咳,蹉跎负(怨声)却平生愿!(思式,先静其心,或侧首,或低眉,或仰视天,或垂看地,心神并定,则得之矣,清鼓二记一饭,音乐徐出。)

  【正宫集曲】【雁鱼锦】思量,那日离故乡,记临歧送别多惆怅。携手共那人不厮放,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们(对左指介)应不会遗忘。(摇头科)闻知(预惊式)饥与荒,只怕他(忧恐式)捱不过岁月难存养。若望(立起似望)不见信音,却把谁(苦容摊手跌足)倚仗?(定神思之)

  【二段】思量,幼读文章,(走至右上角,坐椅介)论事亲为子,(在袖出扇开做)也须要成模样。真情未讲怎知道,吃尽多魔障?被亲(侧恭下场)强来赴选场,(右手指圆)被君(恭上场)强官为(落下介)议郎,被婚强效鸾凰:三被强,衷肠事,(直诉状)说与谁行?埋怨(左手拍腿)难禁这两厢,(立起走中)这壁厢道,(右手指左下角,收介)咱是个不撑达害羞的乔相识;那壁厢道,(右手捏肩指右下角)咱是个(收介)不覩亲负心的(怨恨声跌足)薄幸郎。(苦意悲思)

  【三段】悲伤,鹭序鹓行,(拭泪介,走右角坐椅)怎如那慈乌反哺(比语式)能终养?漫把金章绾着紫绶,试问斑衣今在何方?(把扇摊式)斑衣罢讲,(摇首)纵然归去,(立起指下)犹恐怕带麻执杖。(悲音激切)(借板与天字)阿呀!天嘎!(轻泪悠扬)只为那云梯月殿(双手反搭看天怨科)多劳攘,落得泪雨如珠(右手捏扇指目)两鬓霜。(右指鬓)(将扇放袖介)

  【四段】几回梦里,忽闻鸡唱,忙惊觉,(俗作去非)错呼旧妇,同问寝堂上。待朦胧觉来,(作醒揩目看介)依然新人凤衾和象床。怎不怨香愁玉?无心绪,忧思想。(怒怨色相)被他拦挡,教我(泣科)怎不悲伤?俺这里欢娱夜宿(双指左下)芙蓉帐,他那里寂寞(右手指右下)偏嫌更漏长。

  【五段】漫悒快,(慢踱踌躇)把欢娱翻成做闷肠。菽水既清凉,我何心(摊手)贪着美酒肥羊?闷杀(俗作闷,非)人,花烛洞房;愁杀我,挂名在金榜。魆地里自思量,正是归家(俗作在非)不敢高声哭,只恐猿闻也(俗作人非)断肠!(心酸泪涕拭泪)

  《思乡》一折主要写蔡伯喈在相府闻知家乡遭饥荒,非常牵挂父母与妻子,表现其忧闷抑郁之情,其表演提示主要有:

  第一,【雁鱼锦】集曲曲文边标有工尺谱,其谱或详或略,应该是依舞台演出实际来标示的。在【三段】曲上有眉批:教习者教授时习于已,即此【雁鱼锦】集曲一套,其中红腰板最多,未免点其红黑,必须究其格式,书出所犯几句,庶能教习得法。

  第二,此折的核心动作是“思乡”,舞台只有蔡伯喈一人,观众关注着蔡伯喈是如何通过唱、念、做把思乡之情表演出来,因此这一折表演身段也极为丰富,对此李惠绵有较全面的归纳,现转引如下:其一,出入座椅之情况,上场唱完引曲后,先“正坐科”——立起似望——走至右上角坐椅介——侧恭下场——恭上场——立起走中——走右角坐椅——立起。其二,双手及手指之变化,或摊手或反搭,手势有单指有双指,或指左、指右、指圆、指目、指髩,或做比语式等。其三,摇头、肩摊、跌足、拍腿、慢踱踌躇等肢体动作。其四,扇子的运用。其五,眉眼神色之变化,包括低眉念意、仰面虑色、精神虑色、精神眺远、预惊式、忧恐式、苦容、定神思之、看天怨科、怒怨色相等。其六,情绪音声之呈现,鼻涕心悲、怨恨声、苦意悲思、悲音激切、轻泪悠扬、泣科、心酸泪滴、拭泪而下。剧中人物因思乡而伤心、徘徊、犹疑、不安、无奈、忧恐的情绪都经由以上种种声情动作传达出来。

  第四,在《琵琶记·镜叹》出有尾批:“剧之千百出,曲有万千种,莫难于《镜叹》、《思乡》最艰。于排演,如《寻梦》,《玩真》,内含情境外露,春生可增,浓淡点染,惟此二出,全在白描愁苦上做出个本色人来,当知妻贤子孝,可化愚妇愚夫,使观者有所感动也。”《思乡》、《镜叹》两出对演员来说最难表演,相比而言《寻梦》、《玩真》中人物内心有强烈的感情,因此表演起来可浓可淡。而《思乡》、《镜叹》却是普通生活中常见的思乡之情、相思之苦,由于其太普通、常见反而难以表演,太过了则是假,太浅了则难以引起观众之认同,其表演的秘密则在“白描愁苦上作出本色。”

  (6)正生

  正生,原为男性脚色之总称。清代中叶小生、老生分家后,正生主要扮演中年男子。《审音鉴古录》中正生扮演的人物有《荆钗记》许将仕,《鸣凤记》杨继盛,《铁冠图》周遇吉,兹以《铁冠图·别母》中周遇吉为例。

  (内呐喊,丑白)禀爷,贼兵杀来了。(正生怒色,整盔束甲白)带马。(丑应,正生唱)

  【尾声】腾腾怒气飞千丈,绝却家庭内顾肠。(白)罢。(唱)俺且放胆扬威战一场。(摆枪绕转副,副净扮闯王顶盔贯甲,瞎左目,持枪迎战,正生怒勇而杀。副净大败而下)(大净扮“一只虎”冲救,迎杀。要比闯王猛勇,纵跃拒战,使观者表周将军舍身报国形状。大净抵挡不住,大喊,飞败而走下)(小生戎妆执械突上,正生接住气问白)贼将报名。(小生)俺乃大将左金王(正生)赏你一枪。(一枪刺去,其将抵撩不住,迎枪落马而死,不用战妥,小生下。)(外戎装冲上,一合架住)(正生)贼子留名。(外)俺乃射塌天。(正生)赏你一鞭。(左手执枪,右手提鞭,即打去来,将即躲用。反手一鞭打着,其将冲身而免死,下,正生扬鞭冲下介)

  “别母”一折演周遇吉兵败代州,退守宁武关,但进退无路,决心战死沙场,为此拜别母亲。周母晓以大义,全家殉国,最终周妻自刎,周子触阶而死,周母命家仆把后门封好,纵火焚烧,周遇吉见家中火起,策马向宁武关去。文中所引为周遇吉在宁武关混战,通常此折与《连箭》连演。正生在此折中以做、打为重。在此段中表演提示主要有:

  其一,武扮的穿戴:整盔束甲、顶盔贯甲、戎妆执械、戎装。

  其二,“武打”的表演经过有:正生与副净对打——摆枪绕转副,副净扮闯王顶盔贯甲,瞎左目,持枪迎战,正生怒勇而杀。正生与大净对打——大净扮“一只虎”救,迎杀。大净抵挡不住,大喊,飞败而走下。正生与小生对打——一枪刺去,其将抵撩不住,迎枪落马而死,小生下。正生与外对打——左手执枪,右手提鞭,即打去来,将即躲用。反手一鞭打着,其将冲身而免死,下。从其混战过程,我们可看到“武打”的表演身段:整盔束甲、摆枪绕转、持枪迎战、迎杀纵跃、拒战、一枪刺去、一合架住、左手执枪、右手提鞭、即打去来、反手一鞭打着、扬鞭动下。乾隆时期,剧坛既有花、雅竞争一面,又有花、雅合流的一面。花、雅合流表现之一就是昆剧吸收了花部“武打”身段。上述表演应该是从花部表演中吸收而来的。

  (7)老生

  老生,通常扮演正直刚毅或地位较高的中年或老年男子,髯口戴黑三或花三。嗓音要求高亢宽亮,全用真声,念白注重口劲。表演以庄重端方、沉着稳健为主。《审音鉴古录》中由老生扮演的人物有《琵琶记》中张大公,《红梨记》中钱济之,《儿孙福》中徐小楼,《牡丹亭》中黄门官。兹以《琵琵记·扫松》中张大公为例。

  (老生白三髯,长方巾帕打头,!兰绸袭裙打腰,拄杖执帚上。)

  【南吕宫引子】【虞美人】青山古木何时了?断送人多少!孤坟谁与扫?荒苔连塚,阴风吹送纸钱遶。冥冥长夜不知晓,寂寂空山几度秋?泉下长眠人未醒,悲风萧瑟起松楸。老汉曾受赵五娘之托,教我为他看守坟茔。这两日有些闲事,不曾去看得,今日只索去走一遭。(欲走)啊呀。

  【仙吕宫正曲】【步步娇】只见黄叶飘飘把坟头覆。(至右上角)嘎,咦,捉!捉!捉!(作双手赶式)哈哈哈,(笑科)厮赶皆狐兔,嘎,哎呀,不知那个不积善的,把这些树木多砍去了!为甚松楸渐渐疎?(作脚绊纏状介)嘎,阿呀,不好!(作跌倒科)阿唷,不知什么东西把我绊这一跌!嘎,待我挣起来看。(作双手下捏杖,挣起,看右上角科,咳嗽,垫空便作者当场不冷静,宜慢慢挣立起,看地介)嘎嘎,原来是苔把砖封,笋迸泥路。(作脚拨踏介)嘎,老哥,老嫂,小弟奉揖了。嘎,自古道:未归三尺土,嘎,(助悲辞)难保百年身。你已归三尺土,嗄,哈哈!(苍苦声)只怕你难保百年坟!小弟在一日,为你看管一日。倘(酸鼻云)倘我死之后,别(作带辞)教谁来添上三尺土(聊带咳嗽,慢扫至右下角,从右扫至左下角)

  “扫松”一折演张大公受赵五娘之托,看管蔡公婆的坟。一天,他到坟地扫松,路遇奉命接取蔡伯喈家属的李旺。本文所引部份为张大公“扫松”一段戏,在此段中的表演提示主要有:

  其一,张大公的穿戴:老生白三髯,长方巾帕打头,兰绸袭裙打腰,拄杖执帚上。

  其二,张大公年已及耆,白发老人看守已故好友的坟,心境悲凉。在导演提示中抓住两个细节:一为其见到坟头黄叶飘飘,连连喊:“嘎,咦,捉!捉!捉!”,表演提示为“并作双手赶式”,张大公之童心跃然而现;一为其跌倒身段:作脚绊瘇状介——作跌倒科——作双手下捏杖,挣起,看右上角科,咳嗽,垫空便作者当场不冷静,宜慢慢挣立起,看地介——作脚拨踏介。提示把大公跌倒、费劲全力爬起的经过细致勾勒出来,感叹自己年老不济事,“倘我死之后,别教谁来添上三尺土”,为下文李旺上场积蓄力量。

  其三,大公扫松之特写:聊带咳嗽,慢扫至右下角,从右扫至左下角。通过唱、念、做三者之融合表现张大公的善良与热心。

来源:厦门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