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其重复,对表43稍做整理,我们能发现当时的舞台演出:
其一,诸声腔出目极为丰富。
其中昆剧折子戏有:《吟诗》、《吃茶》、《杨本》(《写本》)、《打车》、《诰圆》、《逼休》、《望乡》、《絮阁》、《惊变》、《弹词》、《埋玉》、《妆疯》、《学堂》、《离魂》、《拾画》、《叫画》、《惊丑》、《后亲》、《跪池》、《茶叙》、《探病》、《问病》、《偷词》(《偷书》)、《秋江》、《假妆》、《错梦》、《赠马》、《对雀》、《乔醋》、《详状》、《题曲》、《题词》、《灞桥》(《折柳》)、《寺警》(《惠明》、《请宴》(《请筵》)、《寄柬》、《跳墙著棋》(《下棋》)、《佳期》、《拷红》、《长亭送别》、《雪夜》、《交帐》、《戏叔》、《反诳》、《种情》、《独占》、《走雨》、《扯伞》(抢伞)、《出塞》、《思凡》、《相约》、《相骂》、《比武》、《刺虎》、《阳告》、《园会》、《堂会》、《调叔》、《挑帘》、《裁衣》、《水漫》(《水斗》)、《断桥》、《见娘》、《男祭》、《书馆》、《藏舟》、《丙灵公》、《定亲》、《借茶》、《杀惜》、《盗令牌》(《盗令》)、《卖翠》、《亭会》、《送女》、《姑苏水围》(《姑苏》)、《扫花》、《写真》、《围棋》、《玩钗》。凡79折,其中有66折在《缀白裘》本中均有收入。
秦腔折子戏有:《遇妻》、《卖解》、《捡柴》、《断机》、《阵产》、《连厢》、《闹书房》、《狐狸偷情》、《太平庄》、《戏凤》、《磨房演戏》、《铁笼山》、《刘金定》、《孟良花园比武》、《思春》、《射雁》、《烤火》(《靠火》)、《少华山》、《骂灶》、《背娃娃》、《补缸》、《百花赠剑》、《花鼓》、《卖胭脂》(《郭华卖胭脂》)、《舟遇》,凡25折。
徽剧折子戏有:《巧配》、《打饼》、《九焰山》、《汴梁古井》、《李桂枝查监》、《醉酒》、《杀奸》、《杀嫂》,凡8折。
还有其它花部折子戏目:《下西洋》、《扑蝶》、《续句》、《忠义传》、《看会》、《天宝遗事》,凡6折。
从所选戏目来看,以昆剧折子戏为花部折子戏的两倍多。
其二,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据笔者统计,其中
文人戏有7出,分别为:《吟诗》、《逼休》、《跪池》、《假妆》、《对雀》、《乔醋》、《灞桥》。
历史戏30出,分别为:《吃茶》、《打车》、《望乡》、《杨本》、《弹词》、《妆疯》、《惊变》、《埋玉》、《絮阁》、《反诳》、《刺虎》、《下西洋》、《百花赠剑》、《阵产》、《思春》、《忠义传》、《九焰山改装》、《汴梁古井》、《比武》、《藏舟》、《杀惜》、《盗令牌》、《卖翠》、《射雁》、《太平庄》、《孟良花园比武》、《戏凤》、《醉酒》、《铁笼山》、《刘金定》。
家庭伦理戏14出,分别为:《诰圆》、《雪夜》、《思凡》、《骂灶》、《戏叔》、《交账》、《调叔》、《挑帘》、《裁衣》、《借茶》、《断机》、《送女》、《磨房演戏》、《详状》。
婚恋戏52出,分别为:《拾画》、《叫画》、《惊丑》、《后亲》、《茶叙》、《探病》、《错梦》、《赠马》、《秋江》、《偷词》、《题曲》、《寺警》、《拷红》、《佳期》、《下棋》、《种情》、《独占》、《走雨》、《出塞》、《相约》、《相骂》、《阳告》、《长亭送别》、《卖胭脂》、《离魂》、《园会》、《堂会》、《捡柴》、《学堂》、《打饼》、《水漫》、《断桥》、《见娘》、《书馆》、《男祭》、《丙灵公》、《请宴》、《寄柬》、《定亲》、《舟遇》、《闹书房》、《亭会》、《姑苏水围》、《少华山》、《靠火》、《狐狸偷精》、《扯伞》、《问病》、《题词》、《扫花》、《写真》、《围棋》。
其它花部小戏15出,分别有:《花鼓》、《背娃娃》、《遇妻》、《巧配》、《连厢》、《补缸》、《杀奸》、《杀嫂》、《玩钗》、《扑蝶》、《卖解》、《李桂枝查监》、《续句》、《看会》、《天宝遗事》。
可见,乾隆末年,舞台对折子戏选择仍以婚恋戏与历史题材戏为主,这一结论与前文《礼节传簿》中折子戏题材选择遥相呼应。二百多年来,折子戏在或隐或显的舞台演出中,在观演审美趣味上却是一致的。除了上述折子戏剧目外,透过以鸟比声、托物赋形之题咏,《消寒新咏》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折子戏演员的名单,如表44所示。
表44:《消寒新咏》中折子戏演员情况一览


由表44可知:
其一,从演员所属脚色行当上来看,与《燕兰小谱》迥异的是,《消寒新咏》不是以旦角为主,而是兼顾生、小生、旦、贴旦、小旦、花旦、武旦、丑诸行。正如问津渔者所言:“特是世人心爱心藏之隐,多在乍阴乍阳之妆。如《燕兰小谱》,六十四人,仅记小旦,而不及小生。岂当时无一人可称者?若然,芙蓉帐中谁与佳人作鸳鸯侣!”当然不是无一人可称,在品旦、玩旦成风的氛围中,要象《消寒新咏》一样做到“片长足录”、生旦并重实乃难得。
其二,从演员所属班社来看,《消寒新咏》为我们提供了雅部班社庆宁、庆升、庆和、庆云、松寿、万和、乐善、翠秀、金升、文武集亨、金玉等11部,花部集秀扬、三庆徽、四庆徽、五庆徽、宜庆、余庆、广庆、九庆、双和等9部,合计20部班社名单。尤其是花部中四庆徽、五庆徽两班社与三庆徽构成了乾隆末年徽班进京的强大阵营,这一点在徽班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其中四庆徽与五庆徽的演员资料弥足珍贵。
其三,从演员所属的籍贯来看,雅部演员大部份来自苏州,而花部演员则以安徽为主,苏州、四川为次,有1个为陕西。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扬州的集秀扬部,《消寒新咏》卷一载:“癸丑夏,集秀扬部到都。闻其当行(行当)各色,富丽齐楚,诸优尽属隽龄。一日,友人式南自歌馆回,艳称是部,足冠一时。”从该书所言来看,集秀扬部影响应该不亚于在京的徽班。早在乾隆四十九年,为迎驾南巡,由金德辉集名伶组织成立集秀班。扬州集秀扬部应该是仿昆剧集秀班之名,在花雅之争的背景下,集扬州花部、雅部的名伶组合而成的班社。周育德曾言:“当高朗亭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组成‘三庆徽部’进京打响之后,以扬州花部合京秦二腔之‘集秀扬部’接踵而来。该部袭用昔日江南昆曲名班之堂皇班名,成员却是扬州的昆乱新秀。集秀扬部之来,使京都梨园为之耳目一新。在昆曲发展史上和乱弹发展史上,都应视为灿烂的一页。然而记其事者仅见《消寒新咏》一书。”
其三,从演员所演的剧种来看,雅部演员基本以演昆剧为主,而花部演员则花、雅兼擅。《消寒新咏》的作者是昆剧的爱好者,但仍给花部演员留有一席之地。一方面预示花部势力已浸入文人的心中,影响其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与花部演员擅演昆剧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乾隆时期折子戏演出是折子戏演出史上一个高峰,在上述资料《太平班杂剧》、《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中除了纯粹的昆班演出外,还有花部戏班演出。在题材的选择上仍以婚恋戏与历史题材戏为主。雅部折子戏演出没有超出《缀白裘》所录折子戏的范围,演出频率较高的剧目有《西厢记》、《长生殿》、《义侠记》、《疗妒记》、《思凡》、《跃鲤记》等;而花部折子戏演出诸声腔呈多元化趋势。花部与雅部在相互竞争与交流中共同发展。此时期演员表演受到前所末有的关注。曲论中演员品评向以“色”、“艺”为标准,对昆剧折子戏演员之品评重艺过于重色,如在《扬州画舫录》中许多演员在八九十岁之高龄仍为人津津乐道,而对花部折子戏演员则有玩旦之恶。由于受花部捧旦之影响,昆剧折子戏演出中也偏重生、旦戏。
(二)嘉庆时期折子戏演出情况
1.《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中折子戏演出情况
嘉庆时期折子戏演出资料首推无名氏的《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该日记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日记作者姓名不详,日记时间在嘉庆二年(1797)正月到嘉庆三年六月,地点在北京,观剧数量一百三十场,演出班社以三多部、庆华部等居多,剧目以昆剧折子戏为主,在日记最后,还附录有他七、八岁起看过的一些出目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折子戏戏目,笔者就这份《日记》做了一番整理,如表45所示。
表45:《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剧目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