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的考察中我们可知道,清代折子戏选本以《缀白裘》为终结。在花雅争雄,折子戏演出大盛的时代里,清代小说、笔记与日记等文献中相关记载也甚为丰富。本节主要从这些文献入手考察清代折子戏的演出盛况。
清代小说中涉及戏曲演出资料颇多,而与折子戏演出有关的主要有《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品花宝鉴》四部。
(一)《儒林外史》中的折子戏演出资料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向为人称为“信史”,鲁迅曾言:“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作为一个戏曲爱好者,吴敬梓把戏曲演出融小说叙事为一体。如第二十四回:
那位“梨园世家”鲍文卿回到南京老家,在茶馆里碰见“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的黄老爹,文卿对他说:“到家不多几日,还不曾来看老爹。日子好过的快,相别已十四年。记得我出门那日,还在国公府徐老爷里面看着老爹妆了一出《茶博士》才走的。”
按:《茶博士》为《寻亲记》中“茶访”一折,在《缀白裘》本中有收录。又如第三十回:
杜慎卿对季苇萧和戏班班主鲍廷玺说:“我心里想做一个胜会,择一个日子,检一个极大的地方,把这(南京)一百几十班做里脚的都叫了来,一个人做一出戏。我和苇兄在旁边看着,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过几日评他个高下,出一个榜,把那色艺双绝的取在前列,贴在通衢。”……鲍廷玺领了六七十个唱旦的戏子……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一个个过了桥来,打从亭子中间走去。杜慎卿同季苇萧二人,手内暗藏纸笔,做了记认。少顷,打摆上酒席,打动锣鼓,一个人上来做一出戏。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剌虎”的,纷纷不一。后来王留歌做了一出“思凡”。到晚上,点起几百盏明角灯下来,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声缥缈,直入云霄。城里那些做衙门的、开行的、开字号店的有钱的人,听见莫愁湖大会,都来雇了湖中打鱼的舡,搭了凉篷,挂了灯,都撑到湖中左右来看。……过了一日,水西门口挂出一张榜来,上写:第一名,芳林班小旦郑魁官;第二名,灵和班小旦葛来官;第三名,王留歌.其余共合六十多人,都取在上面。
按:从上引文可知,此次莫愁湖湖亭大会,演出地点:莫愁湖湖亭;演员:门和桥上一百三十多班戏班旦脚。剧目:“请宴”为《西厢记》中一折,“窥醉”为《红梨记》中一折,“借茶”为《水浒记》中一折,“刺虎”为《铁冠图》中一折,“思凡”为《孽海记》中一折。这五个出目在《缀白裘》中均有选入。虽然文中只列出了五个出目,但从六七十个唱旦的,一个人做一出戏来看,应该有数十出折子戏目的演出。观众:有杜慎卿、季苇萧、鲍廷玺以及杜慎卿好友如宗先生、幸先生、金东崖先生等,还有城里那些做衙门的、开行的、开字号店的有钱的人。演出效果:点起几百盏明角灯下来,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声缥缈,直入云霄。这晚由一百多戏班旦脚演出,可以说是旦脚演出的大盛会,而这次演出还评出名次,带有明显的比色、艺的性质,这在戏曲演出史中真是罕见,观众对之热情可见一斑。
再如第四十九回:
正想着,一个穿花衣的末脚,拿着一本戏目走上来,打了抢跪,说道:“请老爷先赏两出。”万中书让过了高翰林、施御史,就点了一出《请宴》,一出《饯别》。施御史又点了一出《五台》。高翰林又点了一出《追信》。末脚拿笏板在旁边写了,拿到戏房里去扮。
按:《请宴》、《饯别》为《西厢记》中的折目;《五台》为《昊天塔孟良盗骨》的《五台会兄》;《追信》为《千金记》的《萧何追韩信》;除《追信》一折外,其它在《缀白裘》本中有收录。而《追信》一折早在《礼节传簿》时代就已流行于舞台。
(二)《红楼梦》中的折子戏演出资料
《红楼梦》中有许多折子戏演出活动的记载,真实反映了清代乾隆及其之前的戏曲活动,如第十一回:
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侯了。”
按:《还魂》出自《牡丹亭》;《弹词》出自《长生殿》。
又如第十八回: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按:《豪宴》出自《一捧雪》;《乞巧》出自《长生殿》;《仙缘》出自《邯郸梦》;《离魂》、《游园》、《惊梦》出自《牡丹亭》;《相约》、《相骂》出自《钏钗记》。除《豪宴》一出外,其它七出在《缀白裘》本中均有收入。又从“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可见,折子戏发展到此时期脚色分化细致,出现了家门戏。上述《游园》、《惊梦》为五旦戏,而《相约》、《相骂》为六旦戏。身为六旦演员的龄官在得到贵妃的赏识后再加演,当然应拿出自己最拿手之出目,也因此与贾蔷发生争执。
而第五十四回:
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一时,梨香院的教习,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估料着贾母爱听的三五出戏的彩衣包了来。……贾母笑道:“……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情》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按:《寻梦》出自《牡丹亭》;《惠明下书》出自《西厢记》。《西楼·楚江情》一支为《西楼记·楼会》折曲文。另还提及《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折子戏短小的体制及融戏曲舞台之精粹的特性非常适合家宴氍毹这一特殊演出场所观众之品位,贾母甚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创新意,如让葵官不要抹脸表演,让芳官演唱只要胡琴、管箫。
《红楼梦》成书时代正值昆剧折子戏盛行之时,因此《红楼梦》所载折子戏演出情况来看,多为昆剧折子戏,除了上述《游园》、《惊梦》、《寻梦》、《相约》、《相骂》、《观灯》等演出外,另在八十五回贾政升官时,出场为一两出吉庆戏文,接着为《蕊珠记·冥升》、《琵琶记·吃糠》、《祝发记·渡江》;临安伯家宴,由南安王府班唱诸腔杂戏,最后是琪官的《占花魁》等。
(三)《歧路灯》中折子戏演出资料
《歧路灯》,为李绿园在乾隆年间担任漕运差事,舟车海内二十年,亲眼目睹之见闻,成书于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二年,表面上写明嘉靖年间,而实为清康、乾时代河南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有三十多回的篇幅详尽描写戏曲演出活动,弥足珍贵,有关折子戏记载情况主要有:
1.第十八回:
到了蓬壶馆……老生道:“玉花儿唱的《潘金莲戏叔》、《武松杀嫂》,好做手,好身法,爷们爱看么?”希侨道:“你就唱这本。”……掌班的道“唱完《杀嫂》,原打算唱《萧太后打围》,又是玉花的脚儿,如今中间夹《天官赐福》一出,算是夏少爷的敬意。”
2.第二十一回:
谭绍闻到大王庙去看戏,“听说是《二下邗江》,就回来了。”而林腾云贺母寿,“先演了《指日高升》,奉承了席上老爷;次演了《八仙庆寿》,奉承了后宅寿母;又演了《天官赐福》,奉承了席上主人。然后开了正本,先说关目,次扮脚色,唱的乃是《十美图》全部。那个唱贴旦的,果然如花似玉。”
3.第四十八回:
谭绍闻元配孔慧娘死后,夏鼎怂恿他到瘟神庙看戏,“闲叙中间,已到瘟神庙门口。进的庙院,戏台上正演《张珙游寺》一出。看戏的人,挤挤挨挨,好不热闹。”
4.第六十五回:
是日谭绍闻果是为巫家岳翁祝寿,早吃寿面去了,德喜儿飞也似去曲米街送信。到了巫家,正是绣春班演的是《封神榜》上邓婵玉、土行孙大战,席面间好不热闹。
5.第七十八回:
果然上场时,演的《王母阆苑大会》,内中带了四出:《麻姑进玉液》、《月娥舞霓裳》、《零陵何仙姑献灵芝》、《长安谢自然奉寿桃》。那老旦年纪虽有三十七八岁,绰带风韵。两旦脚二十三四岁,三年前还是老爷赏过银鼠袄子、灰鼠套儿。唯有这山东新来苏旦,未到丁年,正际卯运,真正是蕊宫仙子一般。
6.七十九回:
这戏上早已参罢席,跳了“指日”,各尊客打了红封。全不用那穿客场哩拿着戏本沿席求点,早是盛公子排定的《长生殿》关目上来。……戏也住了,巫氏偏不依,叫绍闻再点三出。戏子虽不欲唱,却听街上正唱的热闹,少不的勉强从命,却也没心细做。这巫氏一定叫唱《尼姑》一出,调笑了新亲家慧照。
从以上可知:其一,《歧路灯》为我们提供的剧目有:《潘金莲戏叔》、《武松杀嫂》、《萧太后打围》、《天官赐福》、《二下邗江》、《指日高升》、《八仙庆寿》、《张珙游寺》、《封神榜》中“邓婵玉、土行孙大战”,《麻姑进玉液》、《月娥舞霓裳》、《零陵何仙姑献灵芝》、《长安谢自然奉寿桃》、《长生殿》、《尼姑》。
其二,从题材上来看,有祈福吉祥仪式戏如《天官赐福》、《指日高升》、《八仙庆寿》;也有历史题材戏如《萧太后打围》;婚恋戏如《长生殿》等。这些题材偏好与《礼节传簿》时代以来的折子戏题材一脉相承。
其三,从演出场所来看,多为家宴祝寿演出,也有神庙娱乐与茶馆演出。
其四,在折子戏的表演上从重“唱”向重“做”过渡的痕迹。如第十八回有“玉花儿唱的《潘金莲戏叔》、《武松杀嫂》,好做手,好身法”。
其五,在小说中除了折子戏演出与叙事融为一体外,在人物的谈话中也巧妙运用折子戏剧目来影射情节,如在第87回,巫氏生气回娘家后,听说丈夫中了儒童第一名,便备了一份厚礼,要母亲巴氏护送回夫家,省得异日《马前覆水》。而第91回,巫氏要带有图像的两本(《孝经》)到东楼下看。绍闻道:“放下罢,明日再看。”巫氏道:“这比看戏还好。”绍闻道:“怎能比看戏好?”巫氏道:“那戏上《芦花记》唱那‘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那《安安送米》这些戏,唱到痛处,满戏台下都是哭的,不胜这本书,叫人看着喜欢。”……巫翠姐道:“大妇折割小妻,也是最毒的,丈夫做不得主,你没见《苦打小桃》么?”
(四)《品花宝鉴》中折子戏演出资料
《品花宝鉴》,共六十回,作者陈森,完成于清道光年间。小说以乾隆时期京师名公狎优生活为背景。清乾嘉时期,品旦狎伶成风,邱炜《菽园赘谈》载:“京师狎优之风冠绝天下,朝贵名公不相避忌,互成惯俗。其优伶之善修容饰貌,眉听目语者,亦非外省所能学步,是故梨园座满。客之来者,不仅为聆音赏技已也。”小说真实反映了这一特殊现象,细致描绘了戏曲变迁、梨园内幕等情况,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胡适曾以此书为“乾嘉时京师之《儒林外史》”,“其历史之价值,甚可宝贵。”笔者就该小说中与折子戏有关的资料汇总如下:
1.第6回:
停了一会,见聘才的跟班走到聘才身边道:“叶先生送来的戏单。”子玉过来,与聘才同看,见头几出是《扫花》、《三醉》、《议剑》、《谒师》、《赏荷》,都已唱过,以下是《功宴》、《瑶台》、《舞盘》、《偷诗》、《题曲》、《山门》、《出猎》、《回猎》、《游园惊梦》,末后是《明珠记》上的《侠隐》。……《功宴》唱完了,是《瑶台》出场,……少顷《瑶台》唱完了,便是《惊梦》……看了陆素兰的《舞盘》,金漱芳的《题曲》、李玉林的《偷诗》,都是无上上品。
2.第8回:
已开过台,做了两出,此刻唱的是《拾金》。……换了一出《嫖院》,……台上又换了一出《女弹词》,一出场,聘才认得是琪官。……果见他进了戏房,候了一会,猛一抬头,只见他已坐在对面楼上,同著前日唱《题曲》的那个小旦,陪著两个华冠丽服的人。
3.第25回:
华公子知道这一班小旦都是子云得意人,袁宝珠更是宠爱,天天在园里的,也就世故起来,便搀住宝珠手道:“你们这本戏共演了几天了?”宝珠道:“一个多月了,是各人分开演的,一个人不过三五出戏。”华公子就随意把个人的都点了一出,……大家公商点了几出。开了场,加官出来,献上“世受国恩”……冲场戏是《李陵返汉》、《明妃入关》。两出后即是《夜郎奉诏》,是正生戏,赐以御酒金花,一路送迎祖饯,昂藏慷慨,跌宕多姿,把个李谪仙魂魄都做出来。及到唱完,已有一个时辰。……第二本是《杨妃入蜀》。
4.第25回:
八龄班得了示,即进戏房,打扮起来,做了一出《群仙高会》。
5.第25回:
子云道:“此尚非极得意的,只有媚香与香畹的《独占》,瑶卿与玉侬的《惊梦》、《寻梦》,都是绝妙无双,人家唱不来的,可惜偏又雷同。”文泽道:“何不叫他们两人同唱,各尽其妙,做个珠联璧合,岂不更好吗?”……且说台上那两个唱完了,不准下来,还要再唱。
6.第30回:
今日是五大名班合演,拿牙笏的上来叩头请点戏,各人点了一出,就依次而唱。……随后即见宝珠、蕙芳、素兰、漱芳、玉林、兰保、桂保、春喜、琪官等九个,又凑上一个,作了一出《秦淮河看花大会》,有幽闲的,有妖冶的,有静婉的,有风流的,极尽靡艳之致,众人尽皆喝彩。
7.第30回:
大傻也请了两桌客,并些南边朋友。有几个会串戏的在内,大家公议,每人凑钱十吊,共得九十吊,遂叫了全福班演戏。归自荣高兴,与一个姓吕的串了一出《独占》。……子佩道:“和别人串也好,偏偏大傻子死缠住了,要与他唱《活捉》。本来戏名就不吉利,大傻生得又呆又笨,种种不在行,难以尽述,看的人也不住的笑。”
8.第30回:
聘才便自述所唱《折柳》、《独占》、《赏荷》、《小宴》、《琴挑》、《偷诗》等戏。子佩连连摇头,原来却有不会的,也有会而不熟的,便笑道:“我都不会,看来唱不成。”聘才问道:“你会的是什么?”子佩道:“我会的是《前诱》、《后诱》、《反诳》、《挑帘》、《裁衣》等戏。”
9.第35回:
文泽道:“这是《访素》的曲文,是一支上的,我们也贺一杯。”……次贤道:“这是《琴挑》一支上的,我们各贺一杯,”……只见玉林掷了一个二四,念了《闻铃》两句道:“长空孤雁添悲哽,峨嵋山下少人行。”……只见蕙芳掷了一个么三,想了一想,念著《偷诗》上两句道:“恨无眠残月窗西,更难听孤雁嘹唳。”……又见素兰掷了一个么六,也想了一想,凑起《酒楼》上两句念道:“蓦现出嫦娥月殿,绝胜仇池小有天。”……玉林掷了一个四五,想了一回,念出《絮阁》上两句道:“为著个意中人,把心病挑。俏东君,春心偏向小梅梢。”……见宝珠掷了一个二四,想了一想,念出《春睡》上的曲文道:“星眼倦摩呵,一片美人香和。”……于是又看蕙芳掷了一个么四,想了半刻工夫,念著《偷曲》上的两句道:“山入寒空月影横,阑干畔,有玉人闲凭。”……素兰掷了一个重四,即想出一句《窥浴》上的曲文道:“两人合一付肠和胃。”……玉林掷了个重三,也念《小宴》一句道:“列长空数行新雁。”……于是轮到宝珠,掷了一个重二,即念《密誓》上一句道:“问双星,朝朝暮暮,争似我和卿。”……不觉又到漱芳,已是每人轮了三次,也要收令了,掷了一个重四,也就念《窥浴》的曲子道:“意中人,人中意。”众皆大赞道:“这一结,方把今日这些人都结在里面,都是个意中人,人中意了。”
10.第41回:
夫人道:“既如此,方才题目原难些,曲文中有桃花句子也少。你们十人接著唱那《桃花扇》上的《访翠》、《眠香》两出罢。”公子听了,笑道:“这个最好,这曲文我也记得,两套共十一支,有短的并作一支,便是一人唱一支了。”
11.第42回:
大傻子迷迷盹盹的说道:“今日兰保的《盗令》、《杀舟》,桂保的《相约》、《相骂》,实是个名人家数,他人做不来的。”
12.第57回:
绮香命他们四人手中,各藏一粒榛子,又道:“你们手里有也使得,没有也使得,你们伸过一手来,我说的戏内中查点脚色,应到的不到罚,不应到的到也要罚。”绮香点了一出《刘唐》,是单,是净脚戏,看各人手中个个皆有,绮香笑道:“生、旦不应到,各罚一杯。”绮香又点了一出《闹庄》,也是净脚戏,生、旦俱不应到,红薇又到了,又罚一杯。
从以上资料,首先我们可列出一份折子戏的清单:《出猎》、《回猎》、《游园》、《惊梦》(2)、《寻梦》、《侠隐》、《山门》、《舞盘》、《扫花》、《三醉》、《瑶台》、《功宴》、《议剑》、《谒师》、《赏荷》(2)、《题曲》(2)、《偷诗》(3)、《拾金》、《嫖院》、《李陵返汉》、《明妃入关》、《夜郎奉诏》、《杨妃入蜀》、《群仙高会》、《独占》(2)、《秦淮河看花大会》、《活捉》、《前诱》、《后诱》、《刘唐》、《折柳》、《小宴》、《琴挑》(2)、《反诳》、《挑簾》、《裁衣》、《访素》、《闻铃》、《酒楼》、《絮阁》、《春睡》、《偷曲》、《窥浴》、《密誓》、《访翠》、《眠香》、《盗令》、《杀舟》、《相约》、《相骂》、《闹庄》,共计51出,其中为《缀白裘》本收入的有31出。从这些戏目来看,主要以生、旦戏为主,这与小说的主旨不无关系。其次,我们还能看到折子戏演出已成为一种惯列,每次演出的点戏都是折子戏目。而小说中人物对折子戏的内容相常熟悉,甚至把折子戏曲文做酒令等游戏来把玩。另外我们还从人物随口而出的话语“《刘唐》,是单,是净脚戏”,“绮香又点了一出《闹庄》,也是净脚戏”中可知,此时的折子戏脚色分化已极为成熟,各行当家门戏也已形成了。
清代康乾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颠峰期,《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三部就完成于这一时期,《品花宝鉴》虽完成于道光时,却是以乾隆时期京师名公狎优生活为背景,因此这四部小说所载的戏曲演出可视为清乾隆及之前剧坛折子戏演出的反映。通过以上四部小说所涉及的折子戏演出情况考察,可总结如下:
其一,小说中的折子戏目大部分没有超出《缀白裘》中所收折子戏的范围。
其二,以生、旦戏为主。这一方面由于小说中折子戏演出场合为家宴演出,另一方面与当时社会狎旦之风不无关系。
其三,相对于明代小说中所描写的折子戏演出,此时期的折子戏已脱离了全本戏之母体,相对独立。折子戏脚色分化开始成熟。人们甚至把折子戏的演出当做一种游戏来把玩,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就详细记载了六七十个折子戏旦脚竞演,风靡一时。伴随着折子戏演出的深入人心,在名公与伶人的交往中,折子戏渐渐成为酒桌上行令之游戏,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