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启、崇祯时期折子戏选本述略
继万历时期折子戏选本的编辑之风,万历之后折子戏选本不绝如缕。天启、崇祯年间,笔者目历所及的折子戏选本共有16种,各本情况简述如下:
1.《大明天下春》,全称《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明天下春》,或《精刻汇编杂乐府新声雅调大明天下春》等。作者不可考,有明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收杂剧1种,南戏28种,传奇15种。
2.《南音三籁》,明·凌漾初(1580—1644)辑。据叶德均考证,其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天启六年(1626)之间。有明崇祯刻本,清康熙七年(1668)袁园客重刻增益本,195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明刊本,1987年《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收南戏28种,传奇12种。
3.《词林逸响》,明·许宇编。有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全书分风、花、雪、月四卷,雪、月卷收传奇折子戏,不录宾白。序文署“天启癸亥(1623年)中秋日勾吴愚谷老人题于白堤舟次”(愚谷老人为邹迪光)。收南戏26种,传奇19种。
4.《万壑清音》,全称《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明·止云居士辑,白雪山人校点。有明抄本,《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曲文、宾白皆收。有《万壑清音题词》,署“甲子(天启四年,1624)夏日止云居士题于西湖之听松轩中”;《万壑清音序》,署“十二楼居主人题”;《万壑清音叙》,署“听濑道人题”。收杂剧3种,南戏9种,传奇25种。
5.《怡春锦》,全称《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别题《新镌出像点板缠头百练》。明·冲和居士编选。有明崇祯间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全书分六集,卷首《缠头百练序》,署“空观谩草”。除“新词清赏书集”,皆为戏曲折子戏。收杂剧1种,南戏21种,传奇33种。
6.《玄雪谱》,全称《新镌绣像评点玄雪谱》,明·锄兰忍人编选,媚花香史批评。有明崇祯刊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其自序,署“声隐道人题于似耳堂”;其《题词》,署“笑痴子”。收杂剧2种,南戏10种,传奇27种。
7.《万锦娇丽》,汤显祖辑,全称《听秋轩精选万锦娇丽传奇》。有明末刻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下栏标“听秋轩精选万锦娇丽”,署“玉茗堂主人点辑”。收南戏4种。
8.《尧天乐》,明末豫章绕安殷启圣汇辑,闽建书林熊稔寰绣梓,全称《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尧天乐》。有明末刊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杂剧1种,南戏24种,传奇18种。
9.《徽池雅调》,明·熊稔寰汇辑,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全称《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有明末刊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南戏19种,传奇8种。
10.《增订珊珊集》,明·吴中宛瑜子(周之标)辑,全称《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珊集》。有明末刊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卷首有《增订珊珊集小引》曰:“向余序《吴歈萃雅》,海内辄为嗜痴,此刻老矣,《珊珊集》继起,仍属余手自增订。”署“长洲周之标君建甫题于雨花台小兰若”。从前文知《吴歈萃雅》完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可推知《增订珊珊集》成书应该在万历之后。收南戏19种,传奇21种。
11.《乐府遏云编》,明·古吴楚间生槐鼎、钟誉生吴之俊选定,全称《彩云乘新镌乐府遏云编》。有明末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首有《乐府遏云叙》,署“湖海主人元龙(徐元龙)书于彩云之乘”,不录宾白。收杂剧1种,南戏21种,传奇33种。
12.《南北词广韵选》,明·徐复祚编选。有清初抄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全书只有《西厢记》标署出名,不录宾白。收杂剧32种,南戏16种,传奇16种。
13.《醉怡情》,全称《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曲醉怡情》,明末青溪菰芦钓叟点校。有明崇祯刻本,清乾隆间古吴致和堂重刻本,《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清刻本有题识,署“古吴致和堂梓”。收杂剧1种,南戏18种,传奇25种。大部份剧目选4出。
14.《乐府歌舞台》,明无名氏编选,全称《新镌南北时尚青昆合选乐府歌舞台》。有清顺治金陵奎璧斋郑元美刊本,《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共风、花、雪、月四集,首页与目录中风集、花集前半部佚,正文现存风集,曲白兼收。收杂剧2种,南戏14种,传奇13种。
15.《时调青昆》,明·黄儒卿汇选,全名《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有明书林四知馆刊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杂剧1种,南戏18种,传奇12种。
16.《歌林拾翠》,明无名氏编,全称《新镌乐府清音歌林拾翠》。有清金陵奎壁斋(已亥)、宝圣楼(乙丑、已亥)、郑元美(已亥)、大有堂(已亥)等书林复刻本(四册),《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有杂剧1种,南戏15种,传奇13种。
从上述选本所选剧目来看,此时期折子戏选本以选南戏、传奇为主。对北曲杂剧则较少入选,除《南北词广韵选》选入杂剧32种以外,其它选本则以选(北)《西厢记》为主。这一现象正好与此时期舞台上南曲取代了北曲,而占主导地位之戏曲发展实况相应。又从上述选本的标目来看,多以四字、二字标目为主。同一出目在各选本中标目大致相同,可见此时期出目的标示开始趋向稳定。
(二)天启、崇桢时期剧目概览
笔者就以上16种折子戏选本所选剧目做了一番检索,去其重复,共有246种剧目。各剧在16种选本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如下:
1.入选14种选本,共1种剧目:《琵琶记》。
2.入选13种选本,共2种剧目:《荆钗记》、《浣纱记》。
3.入选12种选本,共2种剧目:《千金记》、《拜月亭》。
4.入选10种选本,共5种剧目:《红拂记》、《寻亲记》、《绣襦记》、《连环记》、《白兔记》。
5.入选9种选本,共7种剧目:《彩楼记》、《(南)西厢》、《灌园记》、《玉簪记》、《焚香记》、《金印记》、《还魂记》。
6.入选8种选本,共3种剧目:《四节记》、《明珠记》、《义侠记》。
7.入选7种选本,共7种剧目:《香囊记》、《跃鲤记》、《牧羊记》、《宝剑记》、《红梨记》、《西楼记》、《红梅记》。
8.入选6种选本,共5种剧目:《(北)西厢记》、《玉合记》、《水浒记》、《三元记》、《昙花记》。
9.入选5种选本,共5种剧目:《玉环记》、《金貂记》、《八义记》、《祝发记》、《鸣凤记》。
10.入选4种选本,共8种剧目:《同窗记》、《投笔记》、《异梦记》、《精忠记》、《百花记》、《霞笺记》、《古城记》、《断发记》。
11.入选3种选本,共17种剧目:《红叶记》、《还带记》、《罗囊记》、《五伦记》、《妆盒记》、《双红记》、《鲛绡记》、《麒麟记》、《蕉帕记》、《窃符记》、《桃花记》、《金锁记》、《破窑记》、《三国记》、《鹦鹉记》、《葵花记》、《玩江楼记》。
12.入选2种选本,共37种剧目:《阳春记》、《苏秦》、《白袍记》、《和戎记》、《胭脂记》、《三国志》、《十义记》、《五桂记》、《崔君瑞》、《玉块记》、《葛衣记》、《紫钗记》、《西游记》、《歌风记》、《题塔记》、《长生记》、《青楼记》、《长城记》、《双珠记》、《红梨花》、《锦笺记》、《鸳鸯被》、《灵犀佩》、《邯郸记》、《卧冰记》、《升仙记》、《罗帕记》、《三桂记》、《易鞋记》、《青袍记》、《救母记》、《金丸记》、《灵宝刀》、《马陵道》、《烂柯山》、《教子记》、《青塚记》。
13.入选1种选本,共147种剧目:《泰和记》、《刘孝女金钗记》、《剔目记》、《绨袍记》、《吕蒙正》、《岳飞记》、《劝善记》、《咬脐记》、《黄莺记》、《焚舟记》、《忠荩记》、《运甓记》、《玉如意记》、《玉钗记》、《赤松记》、《绞绡记》、《卖水记》、《寻母记》、《锦香亭》、《韩玉筝》、《郑孔目》、《风流合三十》、《衫襟记》、《新合镜记》、《章台柳》、《昭君出塞》、《双雄记》、《鸾镜记》、《种玉记》、《节侠记》、《花亭记》、《太和记》、《草庐记》、《绣球记》、《渔樵记》、《李丹记》、《龙膏记》、《樱桃记》、《四郡记》、《青琐记》、《四喜记》、《珠衲记》、《存孤记》、《红鞋记》、《合纱记》、《弄珠楼记》、《南柯梦记》、《望云记》、《负薪记》、《登科记》、《唾红记》、《惊鸿记》、《四声猿》、《络冰丝》、《珍珠衫》、《花筵赚》、《风流院》、《鸳鸯棒》、《昙花珰记》、《明月》、《狮吼记》、《想当然》、《冰山记》、《和番记》、《槐阴记》、《烈女记》、《金台记》、《香山记》、《双壁记》、《蟠桃记》、《藏珠记》、《洛阳记》、《四德记》、《鸣凤记》、《炼丹记》、《墦间记》、《千古十快记》、《玉杵记》、《鹔鹔裘》、《鹦鹉洲》、《绿绮记》、《樱桃梦》、《南楼梦》、《金钏记》、《城南柳》、《萧淑贞》、《张天师》、《小尉迟》、《扬州梦》、《玉壶春》、《岳阳楼》、《陈抟高卧》、《潇湘雨》、《赚蒯通》、《墙头马上》、《来生债》、《黄粱梦》、《月下追韩信》、《朱砂担》、《王粲登楼》、《朱买臣》、《金钱记》、《倩女离魂》、《两世姻缘》、《汉宫秋》、《昊天塔》、《风光好》、《曲江池》、《荐福碑》、《误入天台》、《金童玉女》、《梧桐雨》、《伍员吹箫》、《柳仙记》、《黄孝子》、《红渠记》、《长命缕记》、《春芜记》、《题红记》、《双鱼记》、《埋剑记》、《彩毫记》、《春萼记》、《孽海记》、《节孝记》、《占花魁》、《燕子笺》、《永团圆》、《党人碑》、《望湖亭》、《荷花荡》、《一捧雪》、《翠屏山》、《金雀记》、《钗钏记》、《邯郸梦》、《孝感记》、《金藤记》、《织绢》、《赤壁》、《招关记》、《琴线记》、《绿袍记》、《牡丹亭》、《目连记》、《口口口》、《□□□》。
如果我们把此时期折子戏选本中入选的剧目数量与万历时期的相比,可以得出以下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万历与天启、崇祯折子戏选本选剧数量比较
由上表的对比发现,此时期折子戏选本在选辑剧目频率上与万历时大体一致,高频率选本数量较少,而仅入选1种选本的剧目则占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若把天启、崇祯时期入选三种以上的剧目,与万历时期入选三种以上的剧目相比会发现:
其一,此时期新增剧目有:《焚香记》、《义侠记》、《西楼记》、《蕉帕记》、《桃花记》、《金锁记》、《葵花记》。这些剧作多作于万历中期以后,如《义侠记》作于万历三十五年之前;《蕉帕记》约作于万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之间;而《西楼记》,据祁佳彪的《祁忠敏公日记》:“(崇祯五年七月)初五日,……赴苗大兄招即予春仲所寓园也。……与黄水田、彭洗存观《西楼记》未完。”推知该剧完成于崇祯五年之前。
其二,除以上所列的新增剧目外,此时期入选三种以上的剧目在万历时期的选本中多有出现,而高频率的剧目在两个时期大致相同。如《琵琶记》、《荆钗记》、《浣纱记》、《千金记》、《拜月亭》、《红拂记》、《寻亲记》、《绣襦记》、《玉簪记》等为两个时期一直深受选家与观众欢迎的剧目,《还魂记》、《四节记》、《明珠记》、《牧羊记》、《宝剑记》、《红梨记》、《昙花记》、《八义记》、《百花记》、《古城记》、《鲛绡记》、《麒麟记》则在此时期频率相对万历时期有一些增加。
通过对两个时期折子戏选本剧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迨及明末,舞台上常演剧目已积累成型。
(三)天启、崇祯时期折子戏出目概览
从前文可知,此时期为选本所选的高频率剧目与万历时期大致一样,因此本文也选择《玉簪记》、《西厢记》、《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亭》、《四节记》、《绣襦记》、《荆钗记》九种剧目来考察其出目特征,并试图寻找从万历到崇祯这些折子戏出目发展的轨迹。
1.《玉簪记》
《玉簪记》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35出次,正文缺1出次,如表23所示。其中“姑阻”出现7次;“欢会”出现3次;“分别”出现5次;“对操”出现2次;“词媾”出现3次。与万历时期选本的折子戏相对,该剧在此时期被选的出目总数递减了不少,但是重点出目还是一脉相续的,如“姑阻”、“分别”等。
表23:《玉簪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南音三籁》 欢会、分别、忆远 3
《词林逸响》 欢会、悲别、魂游 3
《怡春锦》 词媾、阻约 2
《尧天乐》 空门思母、姑阻佳期、妙常拜月 3
《徽词雅调》临安赴试 1
《增订珊珊集》 茶叙 1
《乐府遏云编》听琴、佳会、姑阻、送别、茶叙 5
《缀怡情》 窃词、阻期、逼试、送别 4
《乐府歌舞台》 对操传情、姑阻(原缺) 2-1
《时调青昆》姑阻佳期 1
《歌林拾翠》于湖借宿、西湖会友、谈棋挑逗、必正投姑、对操传情、旅馆 10
相思、词姤私情、姑阻佳期、知情逼试、秋江哭别
2.《西厢记》
《西厢记》在14种选本中,共被选76出次,正文缺2出次。足见其在舞台上之盛行,详见表24。其中“惊梦”出现5次;“送别”出现8次;“听琴”出现7次;“报捷”出现4次;“请宴”出现5次;游殿出现7次;“暗约”出现3次;传情出现3次,“佳期”出现3次;“跳墙”出现3次;“联呤”出现3次等。与万历时期相比也有了大量的增加,而常演出目并没多大的改变,如“听琴”、“分别”、“佳期”等在两时期都颇受欢迎。
表24:《西厢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南音三籁》 酬和、送别、闺怨、闹简、听琴、闺怨、报捷、惊梦、游殿、 14
会合、自叹、暗约、传情、团圆
《词林逸响》 游殿、对月、请宴、写怀、传情、暗许、暗约、自叹、闺怨、 15
佳期、会合、送别、惊梦、报捷、闺思
《万壑清音》 (北)惠明带书、草桥惊梦 2
(北)传情 1
《怡春锦》 (南)赴约(践约)、报捷 2
《玄雪谱》 (南)游佛殿、听琴、送别 3
《尧天乐》 (北)秋江送别、泥金捷报 2
《徽池雅调》 (南)月下佳期 1
《增订珊珊集》 (南)请宴、游殿、听琴、送别 4
《乐府遏云编》 (北)请宴、游殿、闺思、联诗、听琴、闲思、送别 7
《醉怡情》 (南)奇逢、请宴、拷婢、惊梦 4
《乐府歌舞台》 (北)莺莺听琴、巧辩(原缺)、跳墙(原缺) 3-2
《时调青昆》 (北)莺莺送别、莺莺听琴、乘夜踰墙、红娘请宴 4
(北)佛殿奇逢、墙角联吟、斋堂闹会、红娘请宴、莺莺听 14
《歌林拾翠》 琴、锦字传情、妆台窥柬、乘夜踰墙、倩红问病、月下佳期、
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尺素缄愁
3.《金印记》
《金印记》为9种选本所选,共被选36出次,详见表25。“寻夫”出现3次,“当钗”出现6次,“逼钗”出现3次;“旅叹”出现4次;“拜月”出现4次;“议试”出现3次。与万历时期折子戏选本入选情况相比,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与出目的总量均有少量减小,但“当钗”、“逼钗”等以“钗”有关的关目以及“旅叹”、“拜月”等折子在两个时期都颇受欢迎。
表25:《金印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南音三籁》 寻夫、当钗、逼钗、旅叹 4
《词林逸响》 议试、鬻钗、寻夫、旅叹 4
《怡春锦》 逼钗、对月 2
《万锦娇丽》 季子逼钗、周氏鬻钗 2
《尧天乐》 周氏当钗、苏季子途中自叹、周氏焚香拜月 3
《增订珊珊集》 议试、旅叹 2
《乐府遏云编》 卖钗、当钗、寻夫、投魏 4
《时调青昆》 周氏拜月、阳关饯别、衣锦荣归 3
花亭开宴、预占造化、逼妻卖钗、辞亲求官、唐二分别、 12
《歌林拾翠》 当钗被诮、不第空回、周氏回家、负剑西游、拜月思夫、
踏雪空归、对赠团圆
4.《投笔记》
《投笔记》在4种选本中共被选7出次,分别为:《南音三籁》:酹月。《词林逸响》:酹月。《增订珊珊集》:南楼忆子。《尧天乐》:奋志投笔、别亲应募、西域赏月、遣媳上京。
其中“酹月”出现3次,约占半数。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和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均有大量的递减,但“酹月”在万历时期出现7次,无疑已成为该剧的经典出目。
5.《琵琶记》
《琵琶记》在13种选本中,共被选119出次,正文缺2出,详见表26。其中“嘱别”出现7次;“馆逢”出现6次;“描容”出现6次;“赏荷”出现6次;“赏月”出现6次;“分别”出现6次;“忧思”出现5次;“逼试”出现4次;“扫墓”出现3次;“梳妆”出现3次;“议姻”出现3次;“祝寿”出现3次;“吃糠”出现3次等。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及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大体一致,“嘱别”(或“分别”)、“赏月”、“描容”、“馆逢”、“祝寿”、“赏荷”等在两时期一直具有较强的舞台生命力。
表26:《琵琶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南音三籁》 登程、怨配、路途、题真、悲逢、忧思、赏月、叙别、赏 34
荷、剪发、逼试、请赴、玩真、劝试、相怨、筑坟、成亲、
答亲、规奴、议姻、小相逢、吃糠、劝闹、祝寿、自厌、
自叹、扫墓、送别、拜托、行路、询情、画容、煎药、请粮
《词林逸响》 祝寿、规奴、强试、劝试、拜托、嘱别、叙别、自叹、试 33
宴、埋怨、议姻、求济、请赴、成亲、疑餐、吃糠、自厌,
赏荷、煎药、忧思、剪发、筑坟、赏月、画容、询情、答
亲、嗟怨、寻夫、弹怨、愁诉、题真、馆逢、扫墓
《怡春锦》 旅思、分别(附《琵琶词》) 2
《玄雪谱》 糟糠、再议婚、描容、扫松 4
《万锦娇丽》 椿庭逼试、南浦送别、琴诉荷池、宦邸忧思、张公扫墓 5
《尧天乐》 伯喈赏月、描画真容、五娘往京 3
《徽池雅调》 嘈闹饥荒、爹娘托梦 2
《增订珊珊集》 赴试、嘱别、赏荷、梳妆、登程 5
《乐府遏云编》 梳妆、分别、赏荷、玩月、忧思 5
《醉怡情》 剪发、贤遘、馆逢、扫松 4
《乐府歌舞台》 书馆相逢、描容(原缺)、玩月(原缺) 3-2
《时调青昆》 长亭分别、描画真容、伯喈思亲、书馆相逢、中秋赏月、 6
临妆感叹
《歌林拾翠》 高堂称庆、椿庭逼试、南浦嘱别、临妆感叹、上表辞朝、 13
糟糠自捱、琴诉荷池、五娘煎药、伯喈思乡、描画真容、
(日间)问衷情、两贤相遘、书馆悲逢
6.《拜月亭》
《拜月亭》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49出次,正文缺1出次,详见表27。其中“奇逢”出现7次;“拜月”出现7次。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及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大体一致,“奇逢”与“拜月”经历此两段时期成为舞台上之经典。
表27:《拜月亭》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大明天下春》世隆旷野奇逢 1
《南音三籁》 (口)“干戈动地来”、途穷、自叹、少不知愁、间关、遇旧、走 16
雨、奇逢、相逢、旅婚、团圆、拜月、行路、(口)“春思恹恹”、
拆散、驿过
《词林逸响》 间关、闺情、泣歧、行路、拜月 5
《怡春锦》分凰(乐) 1
《玄雪谱》野逢、拜月 2
《尧天乐》旷野奇逢 1
《徽池雅调》误接丝鞭 1
《增订珊珊集》 旷野奇逢、兵火违离、母子间关、拜月 4
《乐府遏云编》 奇逢、走雨、立寨、拜月 4
《醉怡情》 错认、旅婚、拜月、重圆 4
《乐府歌舞台》 拜月(原缺) 1-1
《歌林拾翠》 风雨间关、违离兵火、旷野奇逢、虎头遇旧、招商谐偶、幽闺拜 9
月、姊妹论思、天凑姻缘、洛珠双合
7.《四节记》
《四节记》在8种选本中,共被选15出次,详见表28。其中“游春”出现3次;“游览”出现2次;“邮亭逞兴”出现2次;“词赠佳人”出现2次。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及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有较大的递减,但在出目的选择上两个时期大致相同。
表28:《四节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大明天下春》 朝元庆寿、邮亭逞兴、词赠佳人 3
《南音三籁》 赤壁、游览 2
《词林逸响》 春游、游览、泛舟 3
《尧天乐》 邮亭逞兴 1
《徽池雅调》 词赠弱兰 1
《增订珊珊集》 游春 1
《乐府遏云编》 游春、曲江挟妓、东山挟妓 3
《醉怡情》 贾志诚(嫖院) 1
8.《绣襦记》
《绣襦记》在9种选本中,共被选26出次。分别为:
《醉怡情》:入院、卖仆、箠责、剔目。 《南音三籁》:剔目、怨游。
《词林逸响》:妓馆、怨别、乞市、剔目。 《玄雪谱》:解襦、剔目。
《增订珊珊集》:假宿、调琴、乞市。 《大明天下春》:元和访妓。
《乐府遏云编》:卖仆、打子、剔目、假宿、乞市。 《怡春锦》:剔目。
《歌林拾翠》:囊空鬻仆、莲花乞遇、曲江打子、亚仙剔目。
其中“元和访妓”出现2次;“剔目”出现7次;“打子”出现3次;“乞市”出现3次;“卖仆”出现3次。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及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有较大的递减,但在出目的选择上两个时期大致相同。
9.《荆钗记》
《荆钗记》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44出次,详见表29。其中“十朋祭江”出现8次;“见母”出现5次;“议亲”出现5次;“送亲”出现3次;“哭鞋”出现2次;“舟会”出现2次。该剧此时期选本数量及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有较大的递增,但在出目的选择上两个时期大致相同,集中在频率较多的出目中。
表29:《荆钗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大明天下春》 玉莲别父于归、玉莲投江、母子相会、十朋祭玉莲 4
《南音三籁》 行路、苦别、严训、错音、议亲、 7
(口)“这门亲非是我贪婪”、送亲
《词林逸响》 忆别、别任、苦别、捞救、祭江、 7
行路、严训
《怡春锦》 送亲、祭江 2
《玄雪谱》 见母 1
《万锦娇丽》 纳聘荆钗、绣房议亲、(母子相逢)、(十朋祭江) 4
《尧天乐》 绣房议亲、官亭遇雪 2
《徽池雅调》 承局送书、汝权卖花 2
《增订珊珊集》 议婚、送亲、议亲、南北祭江、推拷梅香 5
《醉怡情》 哭鞋、见母、祭江、舟会 4
《时调青昆》 十朋祭江、玉莲投江 2
《歌林拾翠》 哭鞋忆媳、十朋见母、祭江奠妻、舟中相会 4
以上详细介绍了《玉簪记》、《西厢记》、《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亭》、《四节记》、《绣襦记》、《荆钗记》九种剧目在十五种选本入选的折子戏情况,如果把这些出目与万历时期折子戏选本中所选相比,可发现:
其一,此时期各出标目相对前一期而言较为稳定,且以“二字”或“四字”标目为主。
其二,各剧为此时期折子戏选本入选频率以及入选的出目与万历时期相比大体一致,少量在入选数量上有些增、减;但所选的出目却大多相同,由此可知折子戏发展到明末时重点出目已逐渐定型。直至今天,这些剧目还深受欢迎。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认为此时期是折子戏开始受到注意的时期,折子戏的演出还局限在堂会演剧中,演出的动机是为满足少数戏曲爱好者的“自诩独创”心理。但是通过本章对此时期文人笔记、日记、小说、戏曲以及折子戏选本中折子戏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此时期是折子戏力量的积蓄期,大量的折子戏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后逐渐定型,出目的标示也开始统一,主要以“二字”或“四字”为主。其演出不但在厅堂氍毹上演出,而且也在寺庙、亭园、山脚等场所演出。而对观众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自诩独创”,而是渐渐成为一种观剧的习惯,剧作家也从折子戏演出中获得灵感,并在创作中以戏中演戏或戏中谈戏的方式呈现。昆剧折子戏上演不缀,为下一时期昆剧折子戏演出的成熟与鼎盛作积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