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梵文为Mahāmaudgalyāyana,音译为“摩诃目犍连”,即大目乾连,或大目犍连,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属古印度世代为僧侣贵族的婆罗门种姓,号称神通第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65—前586年,作为其弟子的目连,生活的时代可能要比佛陀稍晚一些,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域上,目连是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的都城王舍城人。王舍城也是释迦牟尼得道的地方,在今天尼泊尔境内。目连的事迹在多部佛经中都有记载,目连故事则是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在流传的过程中中国化、世俗化,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作为一佛教故事,在变文、讲经、讲唱作品中屡次出现。在流传更为广泛的民间,作为一常见故事题材,不可避免的在话本、小说中出现。到了宋元时期,被引入戏曲。目连救母故事自产生及今已流传几千年,究其传承递擅之迹,亦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和流变历程。本章拟先梳理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勾勒其流变历程和多元传播途径,以期揭橥后世目连戏发展形成之源流脉络。
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
目连的原型源于佛经,是佛经中常见的一个人物,其事迹是在魏晋时期随着汉文翻译佛经和天竺僧人进入中土开始传入中国。记载目连故事的佛经大致有:《弊魔试目连经》、《业报差别经》、《舍利弗目连逰诸国经》、《父母恩难报经》、《孝子报恩经》、《盂兰盆经》、《目连所问经》、《鬼问目连经》、《经律异相》、《慈悲道场谶法》、《弥勒会见记》、《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三世因果经》等,记叙了目连试法、报应、报恩的故事。《佛学大辞典》关于目连的条目有四: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释义分别为:
【摩诃目犍连】(人名),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诃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讃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法华文句一曰:“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中略)同名者多,故举大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为其名。得大神通。简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先云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玄应音义六,“云目犍连。或言目伽略子者讹也。则正言没特伽罗子。或言毛驮伽罗子。此乃从母为名。没特伽此云绿豆。罗此云执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隶多。此从父名也。旧云俱律陀。不正也。”
【神通第一】(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犍连比丘是。”智度论四十一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
【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杂语)目连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天台净名疏一曰,“若据胜劣身子为左。若据定慧身子为右。”
【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传说)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夏坐竟将般涅槃。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连曰:我宿业极重,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我极患疼痛,来辞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当先取灭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为亲戚乡人说法,遂取灭度。目连亦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说法,取灭度。(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极嗔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杀之。目连闻之,报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业,注来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难违,若捉得当但使出国。(毗奈耶杂事十八)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闻师打杀,愤怒不堪,身毛悉竖,以大力士力,尽捕执杖梵志杀之。(戒因缘经二,毗婆沙论四)时诸苾刍皆有疑,请于世尊言:圣者目连有何业,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为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母,发恶语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依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证圣道为神通第一,然犹受此报。(毗奈耶杂事十八)。又曰:彼昔为弊魔时,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于尊者毗楼,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使之流血,即时堕大地狱,以斯宿业,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为外道所打杀。(魔娆乱经)。
由上可知,作为佛门弟子的目连,有多个别名,而最终的结果是为外道仇家们痛打,因伤势过重涅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业根深重,“淫溺其妇,于母不孝”。那他是如何由不孝敬母亲的逆子,而变为传说中那位为了救母亲脱离梨泥之苦,历经千辛万苦,上天入地的孝子目连,其过程因缺乏资料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广泛传播,要归功于《佛说盂兰盆经》的出现。
《佛说盂兰盆经》,又称《盂兰经》,收于《大藏经·经藏部》。相传为西晋月氏高僧竺法护所译,它被学者们认定是我国汉族地区最早的关于目连救母故事的记载。竺法护,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时(公元265—306年)来到中国,先后翻译了《法华经》等佛教经典,而对于其译经的具体数目,众说不一,更不能肯定其中有没有包含《佛说盂兰盆经》。中外都曾有学者对《佛说盂兰盆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并从该经的体例、文字、宗旨、内容等诸多方面考证,得出此经是佛教徒在中土杜撰的赝品的结论。在此,我们对该经的真伪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而此篇八百余字的经文,却是后世所有描写目连救母故事的作品之滥觞。《佛说盂兰盆经》有关目连救母的叙述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下,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在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经中目连救母的主要情节为:目连初得神通,目见亡母生饿鬼中不得饮食;目连盛饭饷母,母不得食;目连悲泣白佛,佛告因由并供养十方之解脱法;目连依行,母得解脱;佛说七月十五为父母作盂兰盆会,众皆奉行。《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故事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目连、目连的母亲、佛,还有就是十方众僧。目连的母亲无名无姓,说她“罪根深结”,也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罪,程度如何。目连往地狱“饷其母”,饭为进母口“化为火炭”,目连求救于佛,佛告之解脱之法。故事情节简单,目连孝子的形象也很单薄。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盂兰盆经》中出现了孝道思想,这是目连故事中国化的一个表现。在天竺佛教思想中,追求超尘出世、斩断业缘,免除轮回之苦,很显然,孝,是与佛教的原旨相悖。孝,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基石。孝,成为《盂兰盆经》的重要内容、目连救母故事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契机。孝的主题使得佛教的目连救母故事转为民间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
除《佛说盂兰盆经》外,记载目连救母故事的还有《经律异相》,收于《大藏经·撰述·纂集部》。《经律异相》,五十卷,南朝梁代僧旻、宝唱法师等编撰,天监十五年(516年)刊。内有《目连为母造盆》,全文如下:
目连始得道,欲度父母报乳哺恩。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相连。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目连驰还,具陈此事。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可以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厄难中者,具饭五果、汲罐盆器、香油灯烛、床褥卧具,尽世甘美,供养众僧。其日,众圣六通声闻缘觉菩萨示,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其有供养此等著者,七世父母五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衣食自然。佛敕众僧皆为施主家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食供(出《盂兰经》)。
比较《佛说盂兰盆经》和《目连为母造盆》,可以说在故事情节上没有改变,只是篇幅更小。
另一部与救母有关的佛经是《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据有关专家考证,由唐释圣月依据印度原本,译成古代焉耆语,后又由智护法师从古代焉语翻译为突厥语,再译成回鹘文本,最后成书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上世纪50年代,在新疆哈密发现了戏剧手抄本《弥勒会见记》,是据吐火罗文转译的,季羡林先生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弥勒会见记》共293页,586面,全剧二十七幕。第一幕为序幕,第二至二十六幕为正文,第二十七幕为尾声。其中有目连皈依佛教的情节;释迦佛为拯救兄弟难陀特勒,化身往阿鼻地狱的情节;佛门弟子为拯救目连母亲的情节。关于目连的为“序章”第五页A面一一至二五节如下:
(一一)曾有一次,摩利吉为拯救
(一二)目犍连罗汉的母亲
(一三)涉越无数须弥山的山峰
(一四)因目犍连罗汉的圣尊美德
(一五)而到达伽阇跋提国
(一六)就拯救(目犍连罗汉之母)
(一七)一事(向天佛)请述时
(一八)天佛为(目犍连罗汉)
(一九)圣尊美德之因
(二○)一瞬间抵达伽提伽罗城
(二一)在显神灵,从那时起
(二二)如果为了把善德施向无数
(二三)众生而神速行事尽力者
(二四)均被成为摩奴沙
(二五)圣尊美德之因
在这里,去冥间救出目连母亲的,不是目连本人,而是仰慕目连圣尊美德的摩利吉等人。
在目连救母故事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佛经、僧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民间则是有着广大接受群体的盂兰盆会,可以说,盂兰盆会的风俗扩大了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佛说盂兰盆经》问世不久,民间就根据佛经提倡,举行盂兰盆会。
盂兰盆,梵语,意为孝顺、供养、恩德、救倒悬。“盆”为汉语,为救倒悬之苦,盛百味于盆,供奉三宝。随着目连救母故事的流传,盂兰盆会也成为一种风俗。关于盂兰盆会的最早记载,当是晋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关于盂兰盆节,其云: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按《盂兰盆经》云:“有七世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云(略)。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宗懔生于晋末,卒于北周武帝保定年间,其生活的年代和《盂兰盆经》问世的时间相距不远,表明在佛经迅速流传的同时,盂兰盆会也开始兴盛,目连救母故事深入人心。南朝佛教盛况空前,“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盂兰盆会更加普及,皇室平民都热衷于此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谆谆嘱告后人曰“七月十五日,盂兰盆斋,望子孙依行不绝。”
唐朝之后,盂兰盆会几乎年年举行,尤以宫廷规模宏大隆重。如武则天如意元年,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君臣之洛南门观看,杨炯献《盂兰盆赋》,云:八枝初会,四影高悬。上妙之座,取於灯王之国;大悲之饭,出於香积之天。随蓝宝味,舍卫金钱。面为山兮酷为沼,花作雨兮香作烟。明因不测,大福无边。铿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天神下降,地祗咸出。”
场面盛大,君与民同乐,文人献诗作赋。发展到后来,甚至于禁中作盂兰盆会,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锦。
到了宋代,在太平之年,盂兰盆会从不间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陆游《老学庵笔记》、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高承《事物纪原》等书中都有关于盂兰盆会的记载。当时民间的盂兰盆会,主要用以超度祖宗亡灵,替父母祈福等。
明清时期关于盂兰盆会的记载,从正史到笔记小说,比比皆是,盂兰盆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仪式也越来越繁复,北至关外,南至粤桂,都有这种风俗,甚至到了今天,农村的许多地区仍然在中元节烧纸祭祖,虽规模不如往昔,但是依旧有着盂兰盆的遗存痕迹。盂兰盆会,由一个偶然性的宗教仪式演变成经常性的民俗活动,它的举行,也给目连救母故事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
目连救母故事的传播
一、佛教故事目连救母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为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五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变文和讲经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在变文和讲经文中,都有关于目连救母故事的篇章,这些作品遂成为后世各种样式的目连救母故事的基础。
唐代,佛教徒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演说佛经,而其文字脚本则被称为“变文”(对于“变文”之释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之后,“变文”成为一个专称,便不限于敷衍佛经故事了。作为寺僧向老百姓宣传佛教的俗讲之底本,其特点是韵散结合,诗文结合,逐段铺叙,说说唱唱,它的内容多取自佛经中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也被僧人引入,编为目连变文。现存的目连变文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等十一种,年代是从五代到北宋末年。在许国霖编撰的《敦煌杂录》中,收有目连变文4种,这些变文,原无标题,有的首尾不全,有的首缺尾全。另外,在周绍良编辑校订的《敦煌变文汇录》和王重民先生等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中,收录了《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敦煌变文》3种。据《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的校记中介绍,与此篇内容词句和结构完全相同的,共有9卷。也就是说,在敦煌变文中,至少有11种不同版本的目连变文,另外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还有一个别本和一个节抄卷。在这些变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3种。《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题目原来就有,《目连变文》原无题目,现在的题目是参照《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而拟定的。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时将此三篇作为白话小说收入。
从《佛说盂兰盆经》到这3种具有代表性的变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目连缘起》,编号为伯二一九三。大致意思为: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住西方,家中殷富,但她生性悭吝,多作杀生之事。目连的父亲亡故后,与独子罗卜一起生活。罗卜心地善良,敬道好施。他外出经商时,将家财分为三份,一份带去作本,一份留给母亲,一份用以布施贫乏。罗卜走后,青提夫人朝朝宰杀,日日烹庖,打僧骂道,放狗咬孤贫之人。罗卜回家,邻人告之其母在家之事。青提夫人赌咒否认,发下毒誓,说如果做了那些事情,“愿我七日命终,死堕阿鼻地狱”。果应誓,七日而亡。罗卜行孝三年后出家修道,得神通第一,世尊赐号“大目连”。为报父母恩,以天眼观占二亲,见父生于天上,母却堕入阿鼻地狱。目连求告佛陀,佛借以佛力,令登地狱。目连抱母痛哭,母饥,以琼浆香饭饷母,怎奈母罪业太重,入口浆饭变铜汁,香饭变猛火,不得食。目连只得返回,哀求世尊,告之建盂兰盆。目连依教奉行,以珍馐供养诸佛,母得脱阿鼻地狱,化为母狗,投身王舍城中,目连以天眼看到母亲化作狗身受苦,回到佛处,再求救母之方。佛又教以法,目连依佛,铺设道场,请僧布道,母超生进入天堂。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编号斯二六一四,是三个本子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有些情节是其他两个本子所无。一开始便写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盛况及此会目的,然后介绍目连救母故事,重点在目连如何救母。目连拜访父亲后,遍寻母亲,不得见,最后在阿鼻地狱看到母亲。借助佛赐的圣物,目连到了地狱,但是没有办法救出母亲。目连哀求佛祖,如来领八部天龙,前后围绕,放光动地,将其母从阿鼻地狱移到饿鬼道中。刑法有所减轻,但依然受戒饥饿之苦。目连化斋饷母,母悭吝之性不改,恐人争食,左手障钵,右手团食,未入口便变为猛火。目连求佛,佛指示作盂兰盆,母从饿鬼道中超拔,托身为王舍城中一黑狗。目连得佛指示,托钵持盂,找寻母亲。得见母后,引往城中佛塔之前,诵经忏悔七日七夜,还得女身,最后,天女引入佛国仙境。
《目连变文》,编号北京成字九六。文字最少,内容残缺。主要内容为:摩揭国中有大长者,名拘离陁,家巨富,信佛教。其夫人靖提,悭贪成性,欺诳佛法。长者与子目连尊崇佛法。目连往他乡经商之时,将家财三分,两份留与父母,一份用以布施。母不肯布施。父母去世后,父升天而母遭报堕地狱。母在地狱中受尽折磨。目连葬送父母后,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得神通。目连寻父母,见父于忉利天宫,得知母在地狱。目连入冥间,询问亡母消息。后文阙。
三篇变文内容繁简不一,但都和《佛说盂兰盆经》有着联系。朱恒夫先生在他的《目连戏研究》中,将三篇变文作为一个整体,与《佛说目连救母》作比较,得出二者在故事内容和思想发展方面的共同点有三:
(一)扩展了许多内容,后代目连救母故事于此基本定型。扩展的部分为1.具体介绍了人物;2.目连母亲陷入地狱的原因是悭贪和杀生,并作隐瞒真情的咒誓。3.目连寻找母亲过程艰难曲折,关于这部分的描述着墨较多。
(二)站在佛家的立场上鼓吹孝道。
(三)号召施舍。(引用时有所删减)
将经文改编成变文,扩充了许多内容,这些情节大多不是虚构,而是从佛经中取材,进行加工改造,与原故事融合,增加了佛经的趣味性,便于更广泛的流传。
关于目连救母变文的影响,朱恒夫先生说“通观整个目连救母故事的发展演变史,目连变文实在是一大里程碑,后来故事的扩充基本上没有跳出它的框架,只不过是把它仅有骨骼的情节粘上血肉而已。不惟如此,但就变文本身来说,它也没有因时过境迁而失去生命力,它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目连故事的群体艺术中放射出熠熠光辉,只不过受横向的其他艺术形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丰富了情节而已。”
除变文外,在一些讲经、讲唱中也都有关于目连救母故事或与其相关的篇章,如《唐太宗入冥记》、《无常讲经经文》、《父母恩重讲经经文》、《地狱变文》等,对于其情节,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