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选本传统源远流长。早期的选本都是诗文选集,直到元代,戏曲的大发展才使得戏曲选本的出现成为可能。戏曲选本多是指戏曲选家根据一定的意图、依据一定的编选原则和编选体制,在浩如烟海的戏曲作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剧、单出或单曲汇聚而成的作品集。戏曲选本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学现象,具有自身的研究价值。一般而言,收入选本的戏曲作品在曲文、情节、人物刻画和表演方面都具有独到的魅力。文人选的选本尤其如此,所谓“语语琼琚,字字瑶琨,譬则天庭宝树,一枝一干,皆奇珍异宝之菁华也”(《乐府玉树英·乐府玉树引》)。通过欣赏戏曲选本,古典戏曲的文学精蕴可一览而尽。其次,戏曲选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思想性。选家在编选过程中,包含了选家对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剧目的选或不选、剧出选多或少,编选体例的曲白组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家的戏曲观念和价值评判原则。戏曲选本或单收曲文,或曲白结合,或白多曲少,表现了它们文学性或表演性的不同审美取向。
另外,戏曲的选本往往同剧本的演出密切相关,常能保留表演的曲白甚至身段。在某种意义上,戏曲选本成为了戏曲舞台传播实况的文字载体。郑振铎先生说:“我们在这些选本中,便可以看出近三百年来,‘最流行于剧场上的剧本,究竟有多少种,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东西’,更可以知道‘究竟某一种传奇中最常为伶人演唱者是那几出’。”
在明代,“折子戏”的演出已经初见规模,甚至可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流行,在这样的基础上,明代嘉靖以后,有关昆曲的戏曲单出选本逐渐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醉怡情》。本文就通过对明代戏曲选本的研究,并与清代著名的折子戏选本《缀白裘》进行比较,来看明代“折子戏”的演出以及流行情况。
关于戏曲选本,学者们曾经多次进行讨论,影响较大的是郑振铎先生的论述。他说:
“所谓‘戏曲的选本’,便是指《纳书楹》、《缀白裘》一类选录一部戏曲的完全一出或一出以上之书而言。像《雍熙乐府》,像《九宫大成谱》、像《太和正音谱》,那都是以一个曲调为单位而不是以一出为单位而选录的,那不是戏曲的选本。”
本文所要论述的明代“折子戏”的戏曲选本,正是这样“一类选录一部戏曲的完全一出或一出以上之书”。明代“折子戏”的选本很多,本文仅就其中比较著名的几本以及最完整的戏曲单出选本《醉怡情》来讨论明代的“折子戏”演出情况。
明代“折子戏”的选本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风月锦囊》、《乐府菁华》、《玉谷新簧》、《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徽池雅调》、《尧天乐》、《时调青昆》、《乐府红珊》、《怡春锦》、《万锦娇丽》、《歌林拾翠》、《玄雪谱》、《醉怡情》等,这些戏曲单出选本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的戏曲演出需要。而《醉怡情》又是明末有关“折子戏”的集大成的选本。
《醉怡情》,是杂剧、戏文、传奇单出选本,全称《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出醉怡情》,明末青溪菰芦钓叟点次,有明崇祯刻本,共选戏曲44本166出。与较早的单出选本相比,已渐趋成熟和完整,所选戏曲折子均为精彩关目,且出目已经是两字标目,不仅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剧情,也日益通俗化,并且较多地保留了一些著名剧本。
下面就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出一些较早的戏曲单出选本与《醉怡情》以及《醉怡情》与清代的著名折子戏选本《缀白裘》进行比较。以更清晰明了地说明明代“折子戏”的状况。
表一:《醉怡情》与前期戏曲选本以及清代戏曲选本《缀白裘》的比较
说明:表中第一列为《醉怡情》所选戏曲,共44出。
《醉怡情》 《乐府红珊》 《万锦娇丽》 《怡春锦》 《月露音》 《赛征歌集》 《玄雪谱》 《万壑清音》 《缀白裘》
占花魁 √
马陵道
燕子笺
永团圆 √
党人碑 √
望湖亭 √ √
烂柯山 √
荷花荡
一捧雪 √
翠屏山 √
牡丹亭 √ √ √
西楼记 √ √ √
双珠记 √ √ √
金锁记 √
跃鲤记 √ √
红梨记 √ √ √ √
金丸记
牧羊记 √
节孝记 √ √
焚香记 √ √ √ √
琵琶记 √ √ √ √ √ √ √
荆钗记 √ √ √ √ √ √
教子记
绣襦记 √ √ √ √ √ √
百花记 √
钗钏记 √
水浒记 √ √ √
浣纱记 √ √ √ √ √ √ √
义侠记 √ √ √ √
连环记 √ √ √ √ √ √ √
八义记 √ √
千金记 √ √ √ √ √
鸣凤记 √ √
精忠记 √ √
祝发记 √ √ √ √
白兔记 √ √ √
玉簪记 √ √ √ √ √
西厢记 √ √ √ √
金雀记 √
幽闺记 √ √ √ √ √
四节记 √ √ √ √
青冢记 √ √
邯郸梦 √ √ √
孽海记 √
表二:《醉怡情》与《缀白裘》中部分戏曲单出选择及出目比较
《醉怡情》 《缀白裘》
占花魁 一顾、再顾、种缘、狂窘 劝妆、酒楼、种情(即种缘)、串戏、
雪塘、独占
党人碑 打碑、酒楼、计赚、拜师 打碑、酒楼、计赚、闭城、杀庙、
赚师、拜师
牡丹亭 入梦、寻梦、拾画、冥判 学堂、游园、惊梦(即入梦)、寻梦、
圆驾、劝农、离魂、问路、吊打、
冥判、拾画、叫画
跃鲤记 忆母、换鱼、芦林、看谷 看谷
牧羊记 小逼、大逼、守羝、望乡 庆寿、颁诏、小逼、望乡、大逼、
看羊、遣妓、告雁
琵琶记 剪发、贤遘、馆逢、扫松 辞朝、盘夫、训女、剪发、卖发、
称庆、谏父、描容、别坟等
荆钗记 哭鞋、见母、祭江、舟会 参相、见娘(即见母)、舟会、说亲、
绣房、别祠、送亲、别任等
绣襦记 入院、卖仆、笞责、剔目 坠鞭、入院、打子、收留、鹅毛雪、
扶头、教歌、剔目等
水浒记 渔色、野合、杀惜、情勾 杀惜、活捉、前诱、后诱、拾巾
浣纱记 后访、歌舞、寄子、采莲 进施、寄子、赐剑、前访、回营、
姑苏、采莲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在《醉怡情》之前的戏曲单出选本中对于一些较著名的戏曲已经很重视,如《浣纱记》、《牡丹亭》、《荆钗记》等在几本选集中都有(折)出戏入选,而《醉怡情》对这些都有所继承,而且《醉怡情》中所选戏曲在清代著名折子戏选本《缀白裘》中几乎全部有选录,且所选单出均有继承,出目也大致相同,这些都说明,其实在明代,“折子戏”的演出已经相当流行,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剧目。
另外,明代的戏曲表演方式有两种:一是清唱(单一唱曲);一是戏唱(戏曲演出)。而“折子戏”是因舞台演出需要而出现和流行的一种演出方式,所以当时社会演出“折子戏”时,所说的应该都是戏唱中的“折子戏”演出。在明末戏曲选本《醉怡情》中所有的戏曲单出既有曲亦有白,可以充分说明,这些戏曲单出都是当时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据此可知,在明代,“折子戏”的演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