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花鼓戏的源流沿革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的民间小戏剧种。发祥并形成于湘中旧长沙府所属各县及西洞庭湖区的乡镇,脱胎于民间歌舞。旧时各地名称不一:宁乡称“打花鼓”,浏阳叫“花鼓灯”或“竹马灯”;善化、醴陵亦称“采茶戏”;上世纪四十年代叫过“楚剧”。原有益阳、宁乡、西湖、湘潭、醴陵及长沙等不同路子……因为剧目相通,唱腔与伴奏基本相同,又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渐渐被统一称为长沙花鼓戏,为湖南的六种花鼓戏之一。
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从演出形式和角色发展上看,可分为“对子花鼓”(二小戏)、“三小戏”和多行当的本戏;从声腔的形成与发展看,则经历了民歌、灯调演唱,戏曲化的打锣腔、川调的形成到诸声腔合流的发展阶段。花鼓戏在发展中演出日多,观众面日广,影响渐大,但因其多唱俚曲,从清末民初至1949年,历届统治者都把它当成“花鼓淫戏”明令禁止。
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记载,长沙花鼓戏现存传统剧目二百一十多个(包括折子戏)。用川调演唱的占70%,打锣腔和小调戏占30%。喜剧、闹剧多于正剧,具有生动、形象、通俗、风趣的民间文学特点,以塑造朴实、淳厚的人物性格见长。
建国之后,长沙花鼓戏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鼓戏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整理传统剧目,编排新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艺术上比较成功的戏,如《刘海砍樵》、《南庄收租》、《小姑贤》、《讨学钱》等。现代戏创作是长沙花鼓戏的特长所在,并且曾经被列为全国八大现代戏剧种,知名的现代戏剧目包括《打铜锣》、《补锅》、《三里湾》、《牛多喜上轿》等,现代戏的编演,不仅扩大了长沙花鼓戏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剧种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与提高。现在长沙花鼓戏已经称为一个多声腔综合发展、曲调联缀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艺术上更为成熟,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戏曲剧种。
二、长沙花鼓戏戏班(剧团)的发展历史
长沙花鼓戏传统戏班的演变,经历了季节班(半职业的草台班),半台班(兼演花鼓戏和湘剧)及专业花鼓班三种组合形式。
长沙花鼓戏最初“二小戏”阶段时,班社组织多为亦农亦艺的半职业班,属于季节性戏剧活动,时聚时散。演出场所多以门板、板桶临时搭台,或在地台演出,故称之为“草台班”时期。
同治中叶以后,花鼓戏在“三小戏”基础上增加了生、净,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此时班社多为花鼓戏为主兼唱湘剧的“半台班”,这是花鼓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花鼓戏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
长沙花鼓戏专业班社大多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并逐渐走向城市。不过在较长的时间内,专业班与“半台班”一直是同时存在的,因为花鼓戏在发展中演出日多,观众面日广,影响渐大,从清末民初至1949年,上至政府,下至乡绅警宪,都把它当成“花鼓淫戏”明令禁止,所以当时的花鼓艺人遇到军警来检查就唱湘剧,军警一走,仍唱花鼓戏。
据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范正明先生回忆,花鼓戏解放前进入长沙城后,一直受到湘剧行会的抵制,不让其演出,于是只有以楚剧(和湖北楚剧有本质区别)的名义在小客堂里唱,当时大概有30多个小班子,每班10-20人,人员流动性很大,总人数有100-200人。
1952年,长沙市内所有的花鼓戏班整顿成为4个大班子,包括在茶楼清唱的艺人(大概60-70人)也整合进来。即中山路的民众班;新舞台的新义班;南门口的××班;以及劳动班。每班大概60-80人。由于之前花鼓戏一直以楚剧的名义演出,因而52年被正式命名为“湖南花鼓戏”。这段时间花鼓戏开始积极向湘剧等大剧种积极学习,大量移植剧目,同时向长沙的“排街戏”学习小调唱法,并让小调艺人加入花鼓剧团,这里面就包括后来著名的花鼓戏花旦演员萧重圭。
1953年,湖南省文工团整编为湖南省花鼓戏演出团,(1957年正式更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当时演员都不会花鼓戏,于是提倡向传统学习,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省花”表演风格。
1954年湖南戏曲改革,以“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把民间职业剧团改成“民营自助”,每年给剧团一笔资金,但不发放到个人。派戏改干部下团。当时“新义剧团”改为“长沙戏剧戏一团”,“民众剧团”被改为“长沙戏剧戏二团”,1959年两团合并,改名为长沙花鼓戏剧团。
截至1985年剧团精简之前,湖南全省100多个剧团中,有33个剧团演唱长沙花鼓戏,成为湖南地方戏中剧团最多的剧种。至2005年,全省61个县级剧团中,有15个是长沙花鼓戏剧团,占总量的1/4。
至于我们今天要着重讨论的民间戏班,据范老介绍说以前被称为“黑剧团”,1965年之前长沙市内基本没有,周边的乡镇有一些。文革都不敢演了。改革之后,下面的民间戏班又开始多起来,但还是不准进入县城,只能在农村唱。到80年代末,估计全省发展有200-300个花鼓戏民间班子,其中包括职业班、半职业班和农闲班,后来文化尺度放松,开始允许戏班进城,有的地方甚至发展到主动接高水平的戏班子进城演出。就长沙市而言,文革结束后,娱乐解禁,戏曲活动一度有所恢复,但大多局限于国营团体和各级群众艺术馆下属团体的演出,长沙市天心区的“南馆”从那时起就有戏班演戏,只不过当时是由不同的戏班轮流来演,不像现在固定一个班子演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人们文化娱乐取向多样化,戏曲逐渐被公众冷落,民间戏班在这段时间也逐渐退出长沙市区,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20世纪90年代末民间花鼓戏班在长沙市区的重现
时间流逝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营剧团的演出停顿加上民间戏班的退出,长沙市区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戏曲演出缺位,对各种新鲜娱乐方式已渐感乏味的戏迷又开始怀念久违的戏曲文化。1999年,以益阳花鼓戏剧团离职演员戴瑛为首组织的民众花鼓戏班开始在长沙烈士公园搭棚演出,此举标志着民间花鼓戏班在长沙市区的重新出现,接着有益阳南县班等四、五个戏班相继在烈士公园搭台演出,因为地域优势加之市区长时间难见戏曲演出,故观者如潮,生意红火,造成一时盛况。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缺乏统一管理,戏班间开始出现恶性竞争,有些戏班雇用流氓去其它戏班滋事,后来甚至把南县班的戏台都烧了,此事影响很大,在烈士公园所有的戏曲演出从此被禁。各个戏班无奈只好相继转移到其它地方继续演出,但因为地利原因,收入大不如从前。因为无力支付正式剧场的高额租金,这些民间戏班多在废旧工棚、仓库或者立交桥下演出,例如南县班起先在伍家岭立交桥下唱了一年多,接着又转移到泰阳商场边上的立交桥底下,两个花鼓戏班子相隔二十几米远,唱对台戏持续了一年,两边戏班都竭力放大音响以期制造声势,结果因为扰民遭到周围居民投诉,被城管取缔,被迫再次转移。
一直到2005年,经过几年的淘汰与人员的重新组合,在长沙固定演出的花鼓戏班稳定为四个,这几个戏班已相对固定于合适的演出场所,与戏迷关系也日趋于密切,长沙市的花鼓戏民间演出格局才逐渐形成。
四、调查对象的选取
长沙市区内现有两个国营的花鼓戏演出团体——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和长沙市花鼓戏剧院,但这两个团体以行政慰问型演出为主。实际上,作为国营团体,无论是花鼓戏、湘剧还是京剧,在长沙市区内都没有日常性的商业演出。因此长沙戏迷想要看戏,只能在四个民间花鼓戏班中选择,它们是集中在开福区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的南县花鼓剧团、民众花鼓剧团、三湘花鼓剧团,和位于天心区的益阳花鼓戏团。
益阳三湘花鼓戏剧团(简称“三湘班”),团长李帅,原剧团地点:开福区新河老街一废旧厂房内,场地可容纳观众70人左右,剧团人员18人,每天下午演出一场。2007年夏天重组搬到与民众戏班相隔300米的泰阳商城演出。
湖南民众花鼓戏团(简称“民众班”),团长戴瑛(当家花旦),剧团演出地点:开福区陶瓷厂旧厂房内,场地可容纳观众300人,剧团成员25人,每天下午、晚上各演出一场。
益阳花鼓戏团(简称“益阳班”),团长李兴华(当家净角),剧团演出地点:天心区映山红剧场(旧称“南馆”)。场地可容纳观众250人左右(上层不开),剧团成员23人,每天下午演出一场。
湖南南县花鼓戏团(简称“南县班”),团长郑大姐,剧团演出地点:开福区大王家巷一旧仓库内。场地可容纳观众100人左右,剧团成员25人,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出一场。
在这四个戏班中,笔者选取了南县班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因为笔者介入调查首先就是从南县班开始的,对其调查时间最长,和戏班人员也最为熟悉,这本身也是调研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另外,南县班在进入长沙的历史较长,和其它戏班交流也比较频繁,且演出水平较高,在观众中的人缘口碑较好,比较能反映民间戏班在长沙生存的普遍情况,具有比较典型的范本意义。
不过需要补充解释的一点是,在笔者着重对南县班进行追踪调查的时候,2007年5月,该班发生了建班以来最大的分裂危机,将近一半以上的演职员离开戏班另起炉灶,难以为继的班主只好临时将宁乡的“宁沙青艺”花鼓戏班请来帮忙以渡过难关,因此后期的南县班实际上是宁沙青艺班演员为主的联合戏班。不过这种人员流失危机对于民间戏班来说,其实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因此这个意外并不太影响调查结果,甚至还具有某种特殊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