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明清剧作家对《琵琶记》曲律的模仿之一

毛小曼

  创作实践往往接受理论指导,也常常溢出于理论所规定的范畴之外,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就明清剧作家对《琵琶记》曲律的接受而言,并未完全符合或遵照明清曲论家的批评视角和模式;或者说,《琵琶记》对明清戏曲创作的影响,是按照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来实现的。在某些阶段里,它可能与理论批评不谋而合,同样,它也可能背离理论的束缚而展示出强烈的本体生命力特征。

  一、《琵琶记》曲韵特征在明清剧作中的普遍化

  如前所述,《琵琶记》的曲韵以南方方言为基础音,因此以《中原音韵》的十九韵部来检核,多有犯韵、杂韵现象。那么,明清传奇作品的用韵情况如何呢?有学者认为,自沈瑕提倡以《中原音韵》为标准后,“遵从南戏韵律的传奇作家虽不乏其人,但南曲曲坛占主流的则是以《中原音韵》为押韵规范,在韵律上向北曲靠齐的传奇作家。……直到清末传奇形式衰落,《中原音韵》都是南曲作家押韵的主要工具书”;也有学者提出“南曲曲韵从最早使用南曲的宋元南戏时期到明清传奇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使得南曲曲韵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韵系:一是以南方乡音为语音基础的南曲韵系;一是从明代嘉靖年间随着魏良辅改革后的新昆山腔的流行而出现的融合南北曲韵的南曲韵系。”在这两个韵系中,前者除了宋元南戏外,还包括“以弋阳腔、余姚腔以及在一些南方乡村流传的‘草昆’(即仍保持着宋元时期依腔传字的演唱方式的昆山腔)等作为唱腔”的戏曲作品:后者主要是新昆山腔演唱的明清文人传奇,清沈乘麐的《韵学骊珠》标志着南北曲韵的最后融合。后一种看法较之前者,显然更为全面、实际。但对《韵学骊珠》产生之前,明清文人传奇的具体曲的情况却未能明言。

  台湾学者张敬《明清传奇导论·明清传奇用韵的研究》中这样描述明清传奇的用韵情况:

  由于早期的南词韵书,权威性适未建立的缘故,自元人的琵琶,降而及于明贤的传奇作品,……现在拿来逐篇细校,知道各家对于韵协方面,的确很少能够完全正确无可訾议的。他们通常所犯的错误,大抵是对于鱼模、支思、齐微不分,真文、庚青、侵寻不辨,先天、桓欢、寒山以至廉纤、监成混用的最多,出韵、混韵的乖失因之比比皆是。至于借韵不依音韵来历,就口配借,更属常见。所以明代的多数传奇,用韵错杂的毛病很甚,自然不及清人传奇的规矩。

  他的立论依据是建立在对《六十种曲》(除去硕园改本的《牡丹亭》和《北西厢》)、吴炳《情邮记》和《疗妒羹》以及阮大铖《燕子笺》和《春灯谜》等六十二种明代传奇用韵情况,以《中原音韵》为准,进行逐出逐曲的检核基础上。由此可见,即使在传奇繁盛的明中后期,新昆山腔传奇的用韵,仍然未能完全依照《中原音韵》的用韵规则,而带有明显的南曲曲韵特点。对于此点,明人也有认识,如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评《碧珠记》:“曲用杂韵,为近日痼疾”、凌濛初《谭曲杂劄》云:“曲之于德清韵,不能如元人遵之,何哉?此自《琵琶》等旧曲,皆不免旁犯,则以转韵、借叶易于成章耳。”近人吴梅《南词简谱》也道:“明曲用韵多杂,支时、齐微、鱼模往往互叶,真文、庚亭、侵寻亦复通假,学者至不可从。”当然,这一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对于韵部、格律、组套种种,自明初至明末的传奇作家,是由不规矩而走上守规矩。清代的作家,自康熙、乾隆,而同治、光绪,是由规矩而走向散漫不拘,甚至从俗而背弃格律。”

  以上诸家观点,从理论概括和作品爬梳两方面,立体地展现了明清传奇的曲韵情况。它足以说明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可以有趋同与贴合,也存在着背离与割裂。被明清传奇曲论家再三诟病的《琵琶记》用韵规则,在明代传奇中实为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个别剧作所有。据张敬统计,表格所列的六十二种明传奇中“犯韵最多的是支思、齐微、鱼模,这一项有三百一十七条;真文、庚青一百四十三条次之;先天、寒山、桓欢一百三十八条又稍次之”。与《琵琶记》用韵特征大致吻合。而在众多模仿《琵琶记》的明传奇作家中,张凤翼较为典型。

  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墟。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江苏长洲(即今江苏吴县)人,与其弟张献翼、张燕翼并称“三张”。著有传奇作品《红拂记》、《祝发记》、《虎符记》、《窃符记》、《灌园记》、《扊扅记》六种,合称《阳春六集》,另有《平播记》,今存前五。

  张凤翼非常喜爱《琵琶记》,徐复祚《曲论》记载:“(伯起)常与仲郎演《琵琶记》,父为中郎,子赵氏,观者填门,夷然不屑意也。”正是这种由衷的喜爱,张凤翼便在剧作中有意模仿。就曲律来说,但凡曲调组合、曲牌运用、字声用韵等都能看出《琵琶记》影响的痕迹。沈德符《顾曲杂言》曾记载:“沈(璟)工歌谱,每制曲必遵《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诸书,欲与金、元名家争长;张(伯起)则以意用韵,便俗唱而己。余每问之,答云:‘子见高则诚《琵琶记》否?余用此例,奈何讶之?’”沈氏此问,当在沈璟提倡《中原音韵》而剧坛起而响应之时,因此,诸曲论家对张凤翼剧作的曲韵也都众口訾议:

  诗韵不可入曲,犹曲韵不可入诗也。今人如梁、张辈往往以诗韵为之,其下又随心随口而押,其为非韵则一。然自《琵琶》作俑,旧曲亦不能尽无此病。——凌濛初《南音三籁·凡例》

  近年来则梁伯龙、张伯起,俱吴人,所作盛行于世,若以《中原音韵》律之,俱门外汉也。——沈德符《顾曲杂言》

  张伯起先生……所作传奇……佳曲甚多,骨肉匀称,但用吴音,先天、廉纤随口乱押,开闭罔辨,不复知有周韵矣。——徐复祚《曲论》

  张凤翼的七部剧作写作跨度时间较长,现以已知写作年代较早的《红拂记》和较晚的《灌园记》为例来说明其用韵情况。据《明清传奇导论》统计,《红拂记》与《灌园记》用韵情况大致如下:

  红拂               灌园 

  支思、齐微       第三十一             第六  

  支思、齐微、鱼模    第四、第六、第八、第十一、    第十二、第十七、第二十、  

  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 

  齐微、鱼模       第二十四   

  鱼模、歌戈       第二十七  

  真文、庚青       第十三、第二十三、第二十七 

  真文、庚青、侵寻    第十六  第十、第二十一  

  先天、寒山、桓欢    第二十八  第十五、第十八  

  先天、寒山       第七  第十一  

  先天、寒山、桓欢、廉纤                   第九、第十五 

  先天、寒山、廉纤    第二十八    

  可见,在张凤翼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坚持着用南曲曲韵进行创作。除了随顺乡音使然,《琵琶记》的典范效应,未尝不是个中因由。

  二、《琵琶记》曲牌套数在明清剧作中的程式化

  曲牌联套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首要之务。吴梅《顾曲麈谈·原曲》中言:“作者须就剧中之离合忧乐而定诸一宫,然后再取一宫中曲牌联为一套。是入手之始,分宫配角,已煞费苦心矣。”对于曲牌联套的规律总结和考查,是明清曲论中的薄弱环节。虽然沈璟《南曲全谱》对曲牌联套的规律就有过尝试性的探讨,但其真正得到系统总结的当属近人许之衡《曲律易知》和王季烈《螾庐曲谈》。这就必然导致在曲牌联套的技巧和方式上,优秀剧本必然对传奇创作起到示范作用。清黄振在其《石榴记·凡例》中即曰:“北词套数,前人编载明白。南词套数,谱皆未载。余则准之《琵琶》、《杀狗》、《牧羊》、《白兔》诸记,庶几取法于古,免讥于今。”

  如前所述,《琵琶记》可以被认为是传奇集折体的开始。从《琵琶记》开始,到昆腔传奇格律臻于顶峰的代表作——《长生殿》为止的400余年间,昆腔传奇的曲牌联套的技巧和方法逐渐成熟,套数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作为南戏音乐格律的集大成之作,《琵琶记》在曲牌套数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成为昆腔传奇音乐格律中的一笔宝藏,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传奇的剧本音乐创作。

  首先是曲牌自套。所谓自套,是指孤牌的自我重复。自套是宋元南戏曲调套数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当时可用曲调较少,且对异牌联套技巧的掌握尚不熟练,因此,连用“前腔”的自套是保证“声相邻”原则的最简单可行的方式。自套同样是《琵琶记》曲牌套数的主要形式,据统计,在《琵琶记》全部403支曲调中,重复“前腔”的曲调有281支。有些曲牌由于主腔个性鲜明,明清传奇中被用做孤牌。较常见的有:

  越调[祝英台序],《琵琶记·规奴》叠用4支,明清传奇:《南西厢·窥简玉台》、《霞笺·探音获宝》、《想当然·再访》、《千金·思汉》、《明珠·闺叹》、《红拂·遭际》、《义侠·遭难》、《红梨·闺虑》、《西楼·砥志》、《八义·猜忌赵宣》、《种玉·梦俊》、《双烈·引狎》、《双珠·僧榻传音》、《怀香·春闺寄简》、《南阳乐·舟忆》、《春芜·秋闺》、《石榴·哭变》、《长生殿·春睡》等。

  中吕[尾犯序],《琵琶记·嘱别》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送饯》、《明风·分途》、《义侠·雪恨》、《还魂·写真》、《金雀·惜别》、《还魂·仆侦》、《桂林霜·立祠》、《雾中人·雪掳》、《种玉·绦探》、《彩毫·访道仙翁》、《智赚还珠·矢节》、《白兔·留庄》、《双珠·夫妻永诀》、《虎口余生·上路》、《错调合壁·断偶》、《梅花簪·闻嫁》、《四贤·泣夜》、《明珠·别母》、《红梅·慈训》、《红梨·羁迹》《娇红·双逝》、《西楼·泣试》、《长生殿·骂贼》等。

  仙吕[甘州歌],是集[八声甘州]和[排歌]的集曲。集曲在南曲套数中例不入套,往往重复前腔组成自套。《琵琶记·登程》叠用4支,明清传奇:《义侠·振旅》、《邯郸·飞语》、《还魂·劝农》、《水浒·败露》、《娇红·赴试》、《西楼·卫行》、《焚香·登程》、《怀香·赴辟登程》、《荆钗·赴试》、《双珠·举途乡谊》、《南柯·之郡》、《琴心·锦江晓发》、《玉镜台·赴官》、《四喜·怡情旅邸》、《昙花·东游仙都》、《香囊·南归》、《浣纱·放归》、《画中人·之任》、《疗妒羹·付宠》、《明珠·巡陵》、《八义·宣子避仇》、《长生殿·偷曲》等:不用[尾声]者,如《玉簪·会友》、《运甓·诸贤渡江》、《玉合·拒间》、《千金·抱怨》、《龙膏·罗织》等。

  商调[金索挂梧桐],又名[金络索],集[金梧桐]、[东瓯令]、[针线箱]、[解三酲]、[懒画眉]与[寄生子]。《琵琶记·自厌》叠用3支,明清传奇:《浣纱·迎施》、《鸣凤·游赏》、《义侠·被盗》、《红梅·秋怀》、《娇红·拥炉》、《娇红·要盟》、《明珠·却婚》、《灌园·君后自责》、《狮吼·争宠》、《还魂·诊祟》、《绿牡丹·赝售》、《绿牡丹·戏草》等。

  南吕[琐窗郎],集[琐窗寒]与[贺新郎]。《琵琶记·招婿》叠用3支,明清传奇:《春芜·赐婚》、《节侠·私仰》、《玉合·译宾》、《水浒·遣讯》、《鸾鎞·合潜》、《焚香·设谋》、《浣纱记·伐越》、《明珠·奸谋》、《彩毫·禄山谋逆》、《西园·幸想》、《霞笺·得宠遭妒》、《双烈·忠陷》、《义侠·秘计》、《香囊·看策》、《运甓·杜弢定计》、《南柯·朝议》、《琴心·廷尉伸冤》、《紫箫·抵塞》、《玉块·诏封》、《双珠·月下相逢》等。

  商调[高阳台],《琵琶记·议婚》叠用6支,明清传奇:《浣纱·允降》、《双金榜·慈养》、《红拂·棋决雌雄》、《鸣凤·忠佞异议》、《赠书·招降女将》、《玉合·卜居》、《金莲·赐环》、《青衫·元白揣摩》、《灌园·王蠋论谏》、《龙膏·访旧》、《四贤·允娶》、《怀香·班师议婚》、《琴心·相如倦游》、《四喜·诗咏花鱼》、《运甓·缄报平安》、《长生殿·收京》、《明珠·拒奸》、《投梭·却说》、《瑞筠图·谋左》、《空谷香·虎穷》、《凰求凤·先醋》、《双珠·与珠觅珠》等。

  双调[锁南枝],《琵琶记·赈济》叠用9支,明清传奇:《荆钗·逼嫁》、《杀狗·王婆逐客》、《四贤·嘱托》、《精忠·应诏》、《浣纱·越叹》、《鸣凤·相逢》、《鸣凤·游赏》、《绣襦·逑俦》、《红拂·王气》、《义侠·旌勇》、《还魂·延师》、《邯郸·入梦》、《玉簪·假宿》、《娇红·遣名》、《娇红·媒覆》、《燕子笺·误画》《西园·代祷》、《锦笺·访姨》、《鸾鎞·劝仕》、《四喜·竹桥渡议》、《明珠·拆书》、《绿牡丹·觊姻》、《疗妒羹·错嫁》、《香囊·赶散》、《紫钗·醉侠闲评》、《西楼·之任》、《清忠谱·书闹》、《长生殿·私祭》等。

  南吕[懒画眉],《琵琶记·赏荷》叠用3支,明清传奇:《鸣凤·夏舟》、《红拂·私奔》、《义侠·巧媾》、《邯郸·入梦》、《还魂·寻梦》、《还魂·幽媾》、《还魂·冥誓》、《还魂·骇变》、《红梅·幽会》、《玉簪·寄弄》、《红梨·发迹》、《水浒·周急》、《娇红·会娇》、《娇红·分烬》、《燕子笺·入围》、《燕子笺·诰圆》、《绿牡丹·私评》、《绿牡丹·晤贤》、《西楼·病晤》、《长生殿·寄情》等。

  南吕[香柳娘]:《琵琶记·祝发》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擒嚭》、《鸣凤·春宴》、《鸣凤·准奏》、《绣襦·护郎》、《义侠·巧媾》、《红梅·充婿》、《水浒·剽劫》、《娇红·赠佩》、《娇红·明妖》、《娇红·双逝》、《疗妒羹·吊苏》、《桃花扇·和战》、《千金·报德》、《还魂·索元》、《画中人·画变》、《风筝误·梦骇》、《意中缘·见父》、《西园·讹惊》、《玉簪·相宽》、《蕉帕·行赂》、《绿牡丹·疑貌》、《寻亲·省夫》、《燕子笺·误认》、《怀香·谋逾东墙》、《玉合·道遘》、《红梨·豪宴》、《情邮·客窘》、《双珠·京邸叙亲》、《明珠·桥会》、《霞笺·驿亭奇遇》、《西楼·离魂》、《西楼·捐姬》、《清忠谱·毁祠》、《长生殿·尸解》等。

  中吕[驻马听],《琵琶记·拐儿》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问疾》5、《鸣凤·避兵》、《鸣凤·准奏》、《绣襦·相挑》、《红拂·谈侠》、《义侠·全躯》、《还魂·诘祟》、《还魂·寇间》、《红梅·调婢》、《水浒·感愤》、《红梨·赴试》、《娇红·密约》、《娇红·仙圆》、《赠书·男妆避选》、《焚香·议亲》、《四喜·久旱祈神》、《三元·错认》、《昙花·从师学道》、《千金·励兵》、《八义·程婴归探》、《情邮·蒲征》、《荆钗·团圆》、《燕子笺·入幕》、《燕子笺·辨奸》、《绿牡丹·假报》、《清忠谱·忠梦》、《长生殿·看袜》等。

  大石[念奴娇序],《琵琶记·赏月》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采莲》、《娇红·妓饮》、《西楼·言祖》、《紫钗·巧夕惊秋》、《四喜·他乡遇故》、《运甓·新亭洒泣》、《金莲·湖赏》、《燕子楼·玩月》、《怀香·池塘晤语》、《鸾鎞·春赏》、《长生殿·定情》等。

  中吕[古轮台],《琵琶记·赏月》叠用2支,明清传奇:《浣纱·采莲》、《义侠·叱邪》、《红梨·投雍》、《绿牡丹·倩笔》、《西楼·载月》、《紫钗·巧夕惊秋》、《四喜·他乡遇故》、《运甓·新亭洒泣》、《金莲·湖赏》、《燕子楼·玩月》、《怀香·池塘晤语》、《鸾鎞·春赏》、《长生殿·定情》等。

  南吕[红枘袄]:《琵琶记·询情》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擒嚭》、《鸣凤·哭夏》、《鸣凤·赴义》、《绣襦·拆鸳》、《红拂·一统》、《义侠·萌奸》、《邯郸·召还》、《还魂·闹殇》、《还魂·幽媾》、《红梅·寻遇》、《玉簪·追别》、《水浒·约婚》、《娇红·分烬》、《娇红·絮鞋》、《燕子笺·骇像》、《绿牡丹·辨赝》、《西楼·疑谜》、《清忠谱·魂遇》、《八义·替换孤儿》、《焚香·军情》、《南柯·芳陨》、《紫钗·泪烛裁诗》、《蕉帕·备聘》、《鸾鎞·探婚》等。

  仙吕[解三酲],《琵琶记·书馆》叠用2支,明清传奇:《浣纱·见王》、《鸣凤·修本》、《绣襦·面讽》、《红拂·逢旧》、《红梅·幽会》、《玉簪·破虏》、《红梨·忆友》、《水浒·败露》、《娇红·盟别》、《娇红·红构》、《燕子笺·拒挑》、《燕子笺·诰圆》、《绿牡丹·访俊》、《西楼·卫行》、《长生殿·贿权》等。

  大石[催拍],《琵琶记·归林》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寄子》、《鸣凤·避难》、《绣襦·遣试》、《义侠·征途》、《邯郸·生晤》、《还魂·婚走》、《红梅·完姻》、《玉簪·促试》、《娇红·仙圆》、《娇红·私怅》、《燕子笺·双逅》、《西楼·喜雋》、《长生殿·补恨》等。

  正宫[一撮棹],《琵琶记·归林》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寄子》、《绣襦·遣试》、《还魂·婚走》、《玉簪·促试》、《娇红·仙圆》、《娇红·私怅》、《西楼·喜雋》等。

  仙吕入双调[六幺令]:《琵琶记·旌奖》叠用7支,明清传奇:《香囊·媾媒》、《浣纱·飞报》、《鸣凤·奇遇》、《绣襦·堕计》、《玉块·访友》、《南柯·帅北》、《邯郸·功白》、《还魂·牝贼》、《还魂·御淮》、《还魂·索元》、《东郭·战必胜》、《千金·仰役》、《义侠·中伤》、《玉簪·设计》、《红梨·出阁》、《水浒·纵骑》、《娇红·城守》、《燕子笺·试窘》、《燕子笺·放榜》、《清忠谱·捕义》等。

  仙吕[一封书],《琵琶记·旌奖》叠用4支,明清传奇:《浣纱·行成》、《鸣凤·相逢》、《鸣凤·议本》、《鸣凤·封赠》、《红梨·永庆》、《四喜·奔告强婚》、《运甓·牛眠指穴》、《绣襦·帮宦重媒》、《邯郸·夺元》、《邯郸·望幸》、《还魂·旁疑》、《还魂·耽试》、《还魂·围释》、《红梅·得耗》、《双烈·应募》、《荆钗·荐亡》、《义侠·征途》、《玉簪·情见》、《娇红·红构》、《娇红·仙圆》、《燕子笺·偕征》、《清忠谱·捕义》、《长生殿·献发》等。

来源:华北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