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琵琶记》的演变规律、特征

杨宝春

  其一、以保持故事的基本情节为主,细节上可以随意增减,在细节的增减中使剧情变化越来越明确。

  其二、逢演必变;戏随世变;戏随腔变。《琵琶记》的演出到明代一大变,近现代一大变。《琵琶记》在明代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声腔的需要而戏随腔变。近现代的《琵琶记》的演变既随腔而变,更随时而变。

  其三、演变形式,有删有增。或以减为主,或压缩为主,或精选散出集结而成,或新编短剧。

  其四、在《琵琶记》的整个演变过程中舞台感更强,更加适合舞台演出。因为它的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演”,为演而变,所以它的舞台性就越来越强,高明改编《赵贞女》时,它本来就是长期活跃于舞台的艺术了,在历来的演出中其舞台性不断得到加强。

  其五、词白皆变,白变多于词变。起先以唱词为舞台上故事演变的基础,加白多是根据唱词的大意而进行阐释的,白多依附于唱词,独立的意义较少,但在流传中慢慢所加之白具有越来越强的独立性。后来演出本中所增加的一些细节,开始也多是由唱词而来的,从这样的痕迹更容易看到高明改编本相对后来演出本的核心地位。

  其六、科介更加明确化。早期的本子大多只是简单的注明科、介,具体的动作要求却并不明确。但后来的演出本中舞台的调度和动作提示都非常明白、具体。

  《琵琶记》久演不衰的原因

  其一、感人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戏剧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琵琶记》的故事情节是非常感人的,高明改编时追求的是“乐人”又“动人”,所以他的主要功夫应该下在“动人”方面。

  其二、忠孝这一明确的主题。中国古典戏剧中众多的优秀作品涉及到多方面的主题,如人们乐道的爱情、侠义、忠孝等等,《琵琶记》的主题中也涉及到爱情,但它是以忠孝为主,忠孝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人伦之常,尤其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价值选择。《琵琶记》的这一主题定位使它得到了社会所有成员的认可,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当然,忠孝自身的含义也是多重的。

  其三、大众的喜爱。首先是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文人对《琵琶记》《西厢记》《拜月亭》三剧的高低进行了争论,观点虽然不一致,三不戏剧各有所长,但《琵琶记》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它在文辞、格律、主题、架构等多个方面得到了认可。在文人喜爱的同时,民间的普通百姓同样喜爱《琵琶记》,尤其对赵五娘的戏更是特别偏爱。这种现象在其他戏剧名著中较为少见。

  其四、与传奇的特殊关系。传奇是明清戏剧的主流,而对传奇的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一部戏剧如《琵琶记》这样大。

  其五、长期的舞台实践使它更适合搬演,《琵琶记》雅俗共赏,其中很多折子都是在不同声腔、不同剧种中反复锤炼过的,使它的舞台传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