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追踪昆剧《长生殿》的演出史,也就是追踪昆腔的流播史,昆腔的演变史,昆腔戏班的足迹史。追踪昆剧《长生殿》的演出史,其实也就是追踪《长生殿》的舞台流变史,演员们的二度创作史,戏情的转变史。
《长生殿》作为昆剧舞台的保留折子戏目,它随着昆剧戏班的四处演出而到处留驻。除了在昆剧的大本营苏州一带,声腔变化不太和演出内容变化不大外,在别的地方留存下来的《长生殿》折子变化都很大。
首先就是唱词的变化,毕竟三吴之音,止通于三吴,出了苏沪浙一带,别人是很难听懂的。为了在当地生存演出,必须使用当地方言。如念白肯定会改变,唱词也会根据当地方言习惯进行调整。
其次是声腔的改变,在某地呆久了昆腔便会和当地剧种的声腔熔合,形成一种新的声腔或者是融入某种声腔中。声腔的改变也意味着昆剧曲牌的改变,伴奏乐器的改变等等一系列的改变。四川川剧、云南滇剧、浙江瓯剧、江西东河戏、广东粤剧等剧种中保留的《长生殿》折子,在演出时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还有现存北方唯一的职业昆剧团体——北方昆曲剧院以前也是唱昆弋腔的。像周传瑛在民国末年仙霓社散班后搭班在国风苏剧团,在这个苏、昆皆唱的剧团中有大量移植昆腔而改唱苏腔的剧目,但他们在演出《长生殿》却一直唱昆腔,这种没被侵蚀掉的情况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再次是剧情内容的改变。如在川剧《絮阁》一场戏中,杨、梅二人争风吃醋的戏份加大。但是无一例外的,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现象,那就是各剧中留存下来最多的《长生殿》折子戏其实还是偏重于表现李、杨爱情之间的那些折子。
剔除掉政治因素,所有的改变都是观众选择的结果。除了家乐外,所有的戏班都面临着生存问题,观众是真正的上帝,观众的好恶是戏班演戏的风雨表,观众听不懂,就变革语言,观众喜欢看后宫戏,那就重点演演曲曲折折的爱情线。当然任何的改变均是长时间的浸润造成的,而不可能是朝夕促成的。
川剧中的《长生殿》折子戏,不仅声腔变,由昆腔改唱胡琴,主要伴奏乐器也由笛子变胡琴。并且随着朝川剧的喜剧性方向发展,插科打诨增多,梅、杨之间撚酸吃醋加大,这已经完全融化到当地的剧种中去,具有川剧的特性,已经不能再称为昆剧了。
李、杨故事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各路人马轮番上阵,各种体裁的改编都有,洪昇的《长生殿》只是众多改编本的一种类型。现按题材类型归纳一下,这些改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据史以载,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电影《杨贵妃》,创作是遵从正剧创作的思路,它们都不避讳杨贵妃曾经为寿王妃,但在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方面,两部创作都有保留,并未涉及到此。这种还历史以本原,是比较客观的创作方法。
第二类,提高杨贵妃的反封建意识、女权意识。如欧阳予倩的《杨贵妃》,共五幕八场,突出了唐明皇爱的虚伪,安禄山对杨贵妃爱的深沉,并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极具女权意识和平民情感的勇士。她在马嵬坡临死前,拿起皇帝赐给她的白绫子,激动地唱着舞着,最后几句唱词是:“……笼中鸟难把翅展,盆中花舒不开枝干,梦醒时不过刹那间,望远天边人不见!白练啊!我爱你没染过的洁白,愿与你始终缠绵!”她将自己比喻成“笼中鸟”,觉得死不过是欠人民太多,还之于民。剧中对安禄山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有过描写,但不涉秽。第二幕写了安禄山进得内宫,以有机密大事要启奏为由,让杨贵妃屏退左右,然后直言对贵妃的男女之爱,并表白说:“只有拿这真诚之心,宝贵的性命,贡献与你!”还启发杨贵妃,说她不过是天宝帝养的一个玩物,希望她能同自己一同到番邦去。
陈静编剧的昆剧《杨贵妃》中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在第五场中,寿王与太子等人联本弹劾安禄山、杨国忠、高力士三人,引得明皇大怒,准备狠狠处罚他们,此时玉环卸去宫装,易青衣上,跪。大呼:“且慢!”明皇问:“妃子为何如此打扮?”杨玉环说:“太子诸王,上表谏君,忠孝可嘉,义正词严。臣妾诚惶诚恐。臣妾愿万岁以国事为重,以臣妾为轻,故而改装,还我粗陋本色,以绝圣上眷恋之意。”明皇打量玉环,甚为欣赏,然后说:“妃子荆钗布裙,楚楚可怜,比起盛妆艳服,更加动人了!”杨玉环(着急地)“唉!美色误君,红艳祸国,留它何用?让我毁了它吧!”(欲用指甲抓破面孔,宫女拦阻),由此可见杨贵妃是一个有着良知,痛恨腐朽、堕落的女战士!
越剧《杨贵妃》同谢宇宾的《马嵬坡》有点类似,两剧在杨贵妃临死前都有大段大段的唱腔,来表达对自己无故被逼自杀的控诉。
这类创作由于大量直白性地加入作者的主观想法,但在实际的演出中,观众并不是很认同。如欧阳予倩的《杨贵妃》,尽管欧阳氏对此倾注很多心血,好像结果并不理想。他自己曾总结说:“我为这个戏编了宫女的队舞、番女的胡旋舞、盘舞和最后的白练舞;又为这些舞编制了好几段舞曲。还为七夕宫女的合唱编了新的曲子;我为白练舞化了整整半年的时间练习我自作的长绸舞,还琢磨了一些新的唱腔。因为编戏、排戏、编曲、编舞都由一个人包办,所以花的时间、劳力特别多,以为必定大受欢迎,结果是不过平平而已。”
第三类,夸大杨贵妃与梅妃的宫闱争风吃醋案,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秽事以及杨贵妃与寿王之间的瓜葛,这种戏主要的编排目的是满足普通老百姓对宫闱戏的一种猎奇心态。
如粤剧《马嵬坡》与《唐明皇夜审安禄山》都写杨贵妃对安禄山绝无情意,只是安禄山垂涎贵妃美色,色胆包天,欲试偷香。《马嵬驿》共分五场,第二场写唐明皇与虢国夫人勾搭,杨贵妃醉酒,独卧西宫,安禄山偷窬西宫而欲偷香。曲词是这样的:
(杨妃醉酒)西宫夜静百花香,箫鼓楼前叹夜长,(禄山武西厢)难量恨难量,包天胆壮不觉披猖,欲试偷香,(慢板)不负此风流,名将,凤阁烛摇红,御午宠禁内,相思未惯,正似独睡,鸳鸯,咫尺是天涯。蓬山如在望,遥见珠薄斜开,帐里佳人,掩映,远看似出水芙蕖,近看似烟笼芍药,何论远观近看的是绝世,无双,(白)真系帐中人似瑶波凤,婀娜临凡御降霜,诗云君子好逑,我不妨窬东家不墙,母后你又苏醒呀。
《唐明皇夜审安禄山》在第三场安排杨贵妃与安禄山私会,起因是高力士曾受安禄山贿赂,替他开脱罪名。高力士于是诓骗杨贵妃说胡人安禄山肚内会放光,请杨贵妃使唐明皇赦免安禄山,然后便可一见此千古奇闻。第三场便是写唐明皇去与梅妃会面,杨贵妃在伤心寂寞的情况下,想起安禄山肚内放光之事,于是把安禄山召见;又命高力士备金盆,让安禄山行洗儿礼。不料杨贵妃的言行,却引起安禄山的误会,以为贵妃对他有情意。现节录部分曲词如下:
(禄山更误会暗喜,另场中板下句)酒入欢肠,意更狂,细看芍药烟笼状,令人颠倒更多方,窃惊。艳福从天降,漫劳神女怨襄王。(转花高句)目睹似雪骚胸难遏心旌摇荡。(扑上前强暴的质量揽住贵妃介,力士捧金盆上贵妃受辱惊呼,一推开禄山介。禄山退后与力士金盆一撞泼泻水介)。
把杨贵妃与安禄山拉在一起,即使是没有做出任何苟且之事,也很容易吸引观众,它迎合市民的猎奇和色情心理。
传说中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死去,而是逃到了日本。越剧《杨贵妃后传》、川剧《马嵬轶事》、歌剧《魂飞马嵬坡》、电影《杨贵妃秘史》、严重昆剧《贵妃东渡》、歌剧《杨贵妃》等,都有以杨贵妃回生为情节主干,只是在马嵬坡如何逃过一死,怎么样到达日本等具体细节上大家的处理有点不一样。
评剧《杨贵妃》、华剧《杨贵妃》、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锡剧电视剧《骊宫秘史》则都涉及到杨贵妃同其前夫寿王的情感瓜葛。
陈艰的《杨幻柳传奇》中,杨玉环与柳如意两个人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故事曲折,幻化无穷。
这类戏是最讨好观众的,因为情节的多变性,观众对后宫情事的好奇心,都促使了这类戏的发展。
第四类,尽量突出李、杨爱情的完满,尽删杨贵妃的秽事。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开路先锋,其后是陈鸿的《长恨歌传》,集大成者则是洪昇的《长生殿》。在《长生殿》里,洪昇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玉质宫女、纯情少女,除了营构作者的爱情理想外,还为杨贵妃追求专一爱情打下了一个情感基础,为后来皇帝偶尔的出轨、旁幸,杨贵妃不能容忍找到最好的注脚。但是只按这一思路写来的剧作很少,元、明、清三个朝代大量的剧作还是更大地诋毁杨贵妃或唐明皇,只有在洪昇笔下,杨贵妃在变成了一个爱的使者,拥有了一个美丽光彩的夺目形象,因而也赢得了读者、观众的垂爱。
《长生殿》自诞生起,一直有演出记录,洪昇健在时,主要是以全本戏和节本戏的演出方式呈现舞台。进入乾嘉后,《长生殿》在昆剧舞台上主要是以折子戏的演出方式存在。《长生殿》的久演不衰,除了适合、方便昆剧舞台搬演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我们历数有案可辑的曾经演出过的《长生殿》折子戏戏目,有《定情》、《赐盒》、《献发》、《酒楼》、《舞盘》、《赠珠》、《夜怨》、《絮阁》、《鹊桥》、《密誓》、《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等。时至今日,只有《定情》、《赐盒》、《酒楼》、《絮阁》、《鹊桥》、《密誓》、《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留存在昆剧舞台上。除了《酒楼》、《弹词》两折与李、杨爱情无直接关联外,其他几折与李、杨爱情故事都息息相关。事实上,存世的折子戏主要还是以表现杨贵妃生前与唐明皇的宫闱爱情。在清无名氏记录的《观剧日记》中,《絮阁》演出过18次,《夜怨》演出过10次,《闻铃》演出过7次,《醉吟》演出过6次,《定情》演出过4次。这些次数的统计主要是想说明《絮阁》最受观众喜爱,其次是《夜怨》。《絮阁》和《夜怨》主要是讲的后宫中的争风吃醋案,观众就喜欢看这种。又如欧阳予倩改编的《长生殿》也是如此,在杨贵妃的后宫争宠一事上搅来搅去,一会儿和梅妃争斗,一会儿又同虢国夫人不开心。这大概同民众的审美情趣有关:戏中透露的后宫争宠绝对是个看点,更何况这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大美人,两口子之间的年龄还悬殊那么大,再加上曲词又很文雅,一句话,情节具有吸引力,曲词具有唯美性,所以使得那些与李、杨爱情相关的出目最受民众喜欢,当然这种喜欢就可以从戏班某出戏目上演的次数中窥测出来。
当然今天《酒楼》和《弹词》都已成为昆剧舞台上非常著名的老生戏。为何《骂贼》没有作为传统折子戏目保留下来?在这一出里,雷海青义愤填膺地斥责安禄山,搬上舞台也是矛盾冲突剧烈,高潮迭起,很能抓住观众,同时对表演技艺也是极具考验力的。这可能还是同内容有关,安禄山的起兵造反与满清的杀进关内有着某种相似性,骂安禄山这个“贼”,不就可能会落下影射满清的嫌疑,因而大家只有小心为是。如方家骃的剧本《长恨歌》中写的,当年洪昇演出《长生殿》时,有人就曾建议将其中敏感的几出删去,洪昇不允,加上小人作怪,终于遭灾。洪昇的作品早已写出,甚至洪昇已经过世,当原剧作者本身不能更改剧本的时候,就只能由演艺艺人和观众代劳了。观众喜欢看《长生殿》中的那些反映帝妃后宫生活的内容,演员就演这些,剥离开政治的负担,大家都落得轻松。于是由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我们能看到的记录,演来演去就不超过这几折。偶尔能在由折子戏串联起来的“全本戏”中看到不一样的出目,那也不过是为了让“全本戏”中前后场子关系更密切而加进去的一些出目。
现在有关《长生殿》的各种改编本都有,京剧、川剧、滇剧、莆仙戏、歌仔戏、秦腔、黄梅戏、歌剧、子弟书、评弹等等艺术种类均对其进行过改编。京剧对《长生殿》最为有名的改编本——梅兰芳的《太真外传》,有案可稽衍生本就有三个,1994年梅葆玖主演的浓缩本《太真外传》,1998年夏慧华主演的《长恨歌》以及2002年翁思再编剧的《大唐贵妃》。梅葆玖和夏慧华主演的版本还只能算作是浓缩梅兰芳的《太真外传》,但翁思再的《大唐贵妃》就是既有对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诸多借鉴,同时又有自己许多创编。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改编,它们取材于《长生殿》,但仅仅是把《长生殿》的某一出当作其创作的基本素材,作者充分发挥说唱文学的特长,将李、杨故事描摹得绘声绘色,入情入理。评弹类改编中除了留存下来的马如飞的弹词开篇、杨振雄创作的长篇评弹《长生殿》名声很响外,另还有不少佳作。这些评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李、杨爱情,有褒奖,有贬斥。即或最为正宗的昆剧演出,也有单折戏、串折戏、改编本等不同类型的演法。在当代,昆剧《长生殿》串折戏的演法就有多样,有上昆2004年的“七夕版”,选了《长生殿》中常演的五折戏,《定情》、《密誓》、《惊变》、《埋玉》、《重圆》,专叙爱情,剔除掉政治背景、后宫争宠,留下的就是完美地爱情;有上昆2000年上、下本版,这个版本是兼顾洪昇原作《长生殿》上、下两个部分,在上、下部中各选六折,这是首次照顾到李、杨之爱人间天上均有发展;有苏昆2004年上、中、下三本共二十七折的《长生殿》,把表现李、杨生死爱情的出目全部选入,并辅以政治背景;有上昆2007年一、二、三、四本有着全本之称的《长生殿》演出,将李、杨的人间爱情有前三本中一一展现,将李、杨阴阳相隔后的相互思念浓缩在第四本演出等等。至于今后是否还会有其他类型的改编本出现,我想,演出总在继续,改变肯定是会有的。
各种演出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专演折子戏,可以欣赏到千锤百炼的艺术表演精粹,对演员的考验相对较小,只要按照传统的表演方法演,就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演完整改编本,则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有许多创演的成分,演员也会因角色的不同,戏分各有轻重,在表演上不一定能有重大突破;串折戏则集合两者的优点,表演上精益求精,故事情节上相对完整,这也是最近几年大量涌现串折戏《长生殿》的原因之一。但是串折戏如果串不好,就可能像折子戏的连排连演,没有新意。演员如果全照折子戏中的老路来演,可能会让人觉得没特色,如果又会使人觉得流于平平。所以各种编排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
大多剧本的原创者都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原作的大肆删节,洪昇在世时,就不满意别人对他的剧作的改编。洪昇如果在世,看到这众多的《长生殿》改编本虎虎生气地演出,会做何感想?其实洪昇所作的,只是提供了一个原创剧本,而剧本只有拿到舞台上进行演出,才有了生命力。正是大量的改编,不断地创新,《长生殿》的舞台生命力终于存续。改编并不困难,创新却谈何容易,但我们焉能因此裹足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