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海昆剧团1987年八场《长生殿》改编本的演出
1984年上海昆剧团决定排演全本《长生殿》。于是,上海昆剧团的编剧唐葆祥和上海艺术研究所的李晓开始全面合作改编《长生殿》。至1987年正式排演,剧本的准备历时三年多,其间两位编剧在初稿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几易其稿。改编本既忠于原著,又在改编中开拓新意。突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戏,不是把唐明皇和杨贵妃仅仅当作帝王后妃,而是将他们作为“人”来塑造,大胆肯定了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改编本以爱情戏为主线,把安史之乱作为政治背景、副线。在改编时,原作中许多精彩的情节、细节及大量曲词都予以保留。即便是新写的曲词,也尽量往原著上靠,使其不失昆曲的特点。
剧本最初设计了九场戏。一开始是《序场》,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定情》,讲唐明皇同杨贵妃钗盒订情。第一场《祝诞》,是说杨玉环生日,唐明皇举办寿宴庆祝,为了博得美人的欢欣,唐明皇命令快马进献荔枝,结果踏坏禾苗无数,亦踏坏人无数。在这次寿宴上,唐明皇封杨国忠为魏国公,打理国事,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分管边事。安禄山献上一只白鹦鹉,作为一个小小的道具,为后面剧情的发展留下暗笔。安禄山欲跳胡旋舞,乐工雷海青不与其奏胡乐,这给后面雷海青的骂贼埋下了伏笔。在第二场《絮阁》中,梅妃之事只在口中带过,梅妃并未真实地出现在舞台上。其它的情节与今天所见类似。第三场《閧别》,写安禄山去范阳就职,杨国忠追去送他,一番言语吵闹之后不欢而散,从两人的言语间可以看出他们的矛盾冲突。第四场《密誓》、第五场《惊变》与今天见到的相似。第六场《埋玉》,有郭从谨给唐明皇献饭,然后大讲安史之乱的因由。第七场《骂贼》,主写安禄山称王,不少唐朝官吏变节,乐工雷海青大骂安禄山这群乱臣贼子。第八场《雨梦》,讲述了从蜀中回到长安的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将传统折子戏“迎像哭像”作为一个主要的情节安排在此出。唐明皇梦到杨贵妃升到月宫后,又给他跳在第五场《惊变》中没有跳完的“霓裳羽衣舞”。尔后是唐明皇、杨贵妃二人大抒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剧本到1984年10月第四稿时,场次并未改变,但删去了许多无关的细枝末节,一些细节的处理及情节的设定更为合理。如第一场《祝诞》中将郭从谨删去;初稿中梅妃送给唐明皇的情诗等,被高力士拦下交给了唐明皇,而现在变成了内侍直接交给杨玉环,只是杨玉环喝醉了,掉在地上,被高力士拾起,转交唐明皇。在第五场《惊变》中,把原本由杨国忠惊慌失措上报的军情,改由禁军统领陈元礼向唐明皇报告,但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御花园里喝酒跳舞,根本没理会陈元礼,反而叫陈元礼直接向杨国忠汇报,再由杨国忠向唐明皇禀报。(这样的处理似乎太过繁复,到1987年时又改回去,仍由杨国忠直接上报。)第六场《埋玉》则把郭丛谨和村妇删去。在第七场《骂贼》中,雷海青也不再啰里啰嗦地报半天家门。初稿中设计的雷海青同安禄山之间斗争的回合较多,死之前被折磨的情形很复杂,现在变得更加简洁,突出主题。在第八场《雨梦》中,也没有“迎像哭像”这个内容,直接换成了唐明皇、杨贵妃二人梦中相会以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
到1987年2月正式排演前,剧本的演出场次已定为八场,删除了原来的第一场《祝诞》及第三场《閧别》,增写了一场《禊游》。新的剧本主要场次内容是:第一场《定情》与原来《序场》相似。第二场《禊游》,增加了一个乐工黄旙绰,不仅在后面的《骂贼》一场中更能衬托雷海青耿直忠义的性格,而且将后面故事铺开的许多线头集中到了黄旙绰这里。在此场中,通过黄旙绰与雷海青、安禄山、杨国忠的对话,交待了关联紧密的故事情节,使故事的完整性更趋合理。比如说,因为删除了《祝诞》一场,所以通过黄旙绰之口,简要叙述了唐明皇和梅妃之事,为后面杨贵妃在《絮阁》中争风吃醋交待了前因。此场还通过安禄山的马撞倒雷海青,显示安禄山肆无忌惮的性格;三国夫人、杨国忠等人陪同唐明皇、杨贵妃出游,彰显这些裙带关系们飞扬跋扈的行为,这都为后面故事更好的展开打下基础。第三场《絮阁》,第四场《密誓》,第五场《惊变》,第六场《埋玉》以及第八场《雨梦》同原来的剧本比较起来,除了唱词更为精炼外,在情节结构上的变化不大。第七场《骂贼》,由于黄旙绰参与了骂贼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更加好看。
主创人员:艺术指导:俞振飞、郑传鉴,导演:李紫贵、沈斌,编曲配器:刘如曾、顾兆琳,舞美设计:胡冠时、刘福升,灯光设计:张效中。
主要演员:
《长生殿》中的演员大部分来自上海戏曲学校昆剧演员一班或二班毕业的优秀学员。1986年上海昆剧团有五位演员同时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而在《长生殿》中就有三位梅花奖获得者加盟。所以《长生殿》演员的演出阵容相当强大。
唐明皇:由梅花奖获得者蔡正仁扮演。他工小生,尤其擅长冠生戏。所擅折子戏的代表中就有《惊变埋玉》、《迎像哭像》等《长生殿》折子戏。在1982年的苏州昆曲会演中,他由于在《哭像》中出色地饰演了唐明皇,获得过俞振飞的赞赏。在《长生殿》中,他扮相富丽堂皇,气宇轩昂,举止稳健,颇有帝王之风度。他的音色宽厚明亮,由于对角色理解很深,所以饰演起来得心应手,声容并茂,很是精彩。
杨贵妃:由梅花奖获得者华文漪扮演。她主习五旦。在《长生殿》中她的扮相雍容华贵,嗓音圆润甜美,表演真挚细腻,身段婀娜多姿。剧中的杨贵妃,感情起伏变化很大,但她的表演含蓄而且层次分明,既有感人肺腑的唱念,又有美不胜收的身段舞姿,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雷海青:由梅花奖获得者、拥有昆剧“第一老生”美誉的计镇华扮演。在此剧中雷海青尽管只有两场戏,但计镇华认真地塑造了一个忠臣烈子的乐工形象。
高力士:由江南名丑刘异龙扮演。高力士虽是配角,但在台上处处有戏,他在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周旋,是他们感情发生到覆灭全过程的见证人,很好地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安禄山:由花脸陈治平扮演,他的功架身段极为漂亮。
黄旙绰:由丑角蔡青霖扮演。剧中由于他和计镇华的一唱一和,把《禊游》和《骂贼》两场戏演绎得相当精彩,从侧面把唐明皇因宠幸杨贵妃导致误国误民的情势一一展现。
杨国忠:由花脸方洋扮演。他唱做俱佳,在不多的出场中,把一个贿权误国的杨国忠刻画了出来。
陈元礼:由老生顾兆琳扮演,同时他也是本剧的编曲之一。虽然在此剧中他的戏不多,但在《埋玉》一场中,却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主演们演得深婉情切,配角们在台上也是各呈异彩,大家珠联璧合的表演为《长生殿》的成功演出注入了最坚实的一笔。
导演方面:
《长生殿》的传统演出以折子戏为多,唐明皇始终以大冠生应工。上海昆剧团的八场改编本把全剧浓缩,时间跨度大,因此,导演首先要求人物表演突破行当,借助老生和老外的表演手段。唐明皇从戴“黑三”、“糁三”到“白三”,体现规定情境和年龄性格,形象更显丰富完整。
《絮阁》中杨贵妃上场,原用“小锣五击”,至“九龙口”抖袖亮相,节奏缓慢,不能准确体现人物情绪和戏剧气氛。通过重新处理锣鼓经,易以“双帽子头”急催,杨贵妃背身快步巡视至“九龙口”转身亮相,争宠的基调得以突出。〔醉花阴〕以慢散板演唱,对表演有一定制约,为此导演又作了新的处理,在保留原曲、不动唱腔的基础上,调整节奏,抽去不必要的“二三锣”,同时加强动作幅度。“单只为那事儿撇不掉”一句,要求演员脚步加快一倍,带着梅妃的视象,用手领眼睛冲至台口指出。整场戏以唱、做的节奏变化,传达出人物酸、妒、怒、恨的种种复杂心情。
《密誓》表现唐明皇、杨贵妃互吐思念一段,采用两个空间的新手法。按照话剧、歌剧惯例,为一人各占一块表演区。导演根据戏曲的时空特点加以发挥,放大舞台调度,让两人在流动中抒情。唐明皇的路线呈弧形在后面来回游移,杨贵妃则走横S形在前面回顾,形成复式处理。主曲〔五般宜〕结束时,两人归“斜八字”背贴背造型亮相。这一段处理创造了活而美的形式,具有在思念中追忆、在自悔中寻找的意境。结尾借鉴电影镜头拉出的手法,让唐明皇、杨贵妃仰望夜空双星,幕后则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独唱,两人踏上平台亲密依偎。面光渐收,逆光、侧光同时投射,人影、双星、新月、篆烟组合成静谧的画面。这样,唐明皇、杨贵妃经历波折后重归于好的场景就得到了诗情画意的渲染。
《埋玉》是全剧的高潮,唐明皇、杨贵妃生离死别难分难舍的哀情达到顶点。导演要求在锣鼓设计中既打出两人共同的悲愤,又体现两人不同的处境。具体处理为:唐明皇极度悲痛但又无力扭转形势,用快节奏的锣鼓点子;杨贵妃处在绝望中,既痛苦又冷静,所用锣鼓和曲牌均为慢节奏。由此形成强烈反差,使观众与人物同呼吸,产生艺术感染力。杨贵妃被赐死,改变传统的下场方向,手拖白绫在悲怆绝望中踏着沉重的步伐由上场门下场,暗示其爱情并未结束,为下一场的《雨梦》再现美丽形象作铺垫。杨贵妃下场后,天幕后区升起一条巨幅白绫,在惨淡冷光的照射下微微飘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夸张手法,渲染了一出人生悲剧。
在《雨梦》中,用一组色彩艳丽、情绪热烈的舞蹈,描绘了唐明皇的美梦,从而烘托了梦醒之后的凄凉孤独。
在本剧中,导演精心选择了金钗钿盒作为全剧的贯串道具。第一场《定情》,由高力士托盘传递,唐明皇郑重地把金钗钿盒送到杨贵妃手中,标志爱情开始。《絮阁》争宠,杨贵妃在娇妒中把钗盒交还,爱情出现波折。在《密誓》中,这一道具又再次得到应用。唐明皇从袖中将钗盒取出,赠予杨贵妃,喻示二人又重归于好,感情更盛从前。《埋玉》时,杨贵妃取出钗盒,高力士举手跪接,与《定情》形成对比,象征爱情毁灭。末场《雨梦》唐明皇与杨贵妃相会,一梦初醒,由热烈的幻觉跌回到冷酷的现实,手捧钗盒痛哭追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永难偿”,由女声重复独唱进入混响声回旋,后区隐隐升起的白绫和桌上闪烁着弱光的一盏孤灯遥遥相对,唐明皇痴视手中钗盒,在定格中缓缓落幕。细节强化,人物的悲剧命运得到形象诠释。
另外,由于副导演沈斌是武生演员出身,善于设计身段舞蹈,所以他在《定情》、《起兵》(《起兵》是1988年第二版八场本《长生殿》中新写的一场戏)等武戏场面的处理上显得很独到,既干净漂亮,又热闹耐看。尤其是在《起兵》中,他运用内翻、外翻、斜插、横插的舞台调度,表现出一种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的气势。
总之,《长生殿》在大场面的调度上气势磅礴,在小动作的处理上细腻感人,通过导演的再度创作,把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神话提升到了人间至情的高度,让人久久回味。
音乐方面:
在《长生殿》的音乐部分,选择以昆剧风格很强的曲笛等管乐、以唐代三鼓(钲鼓、羯鼓、大鼓)等打击乐为特点的配曲,并以昆曲吹打曲牌为基础辅以复调、和声,加强场景中的各种气氛。昆剧中原有的“同场曲子”和昆剧中没有的幕后独唱、幕后合唱的交替使用,加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有助于深化剧本的主题。
舞美方面:
《长生殿》的舞美设计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宫廷气派,处处与剧情吻合,又能时时拓展剧情的深意。在《絮阁》中,一道珠帘把翠华西阁内外分开,既体现场景,又不妨碍演员的表演及观众的观看。在《埋玉》中,杨贵妃拖着长长的白绫下场后,凌空而起的巨大白练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雨梦》里的宫灯一盏伴着摇曳的灯光更是将唐明皇此时内心的凄苦外化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灯光设计方面:
《长生殿》中的灯光设计也是匠心独具,很能烘托气氛。如在《埋玉》中,自缢后的杨贵妃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向舞台深处走去。这时一束惨白的追光灯打来,先是罩住杨贵妃的全身,接着光圈渐收,渐小,渐失,最后杨贵妃被一片黑暗所吞没,强化了悲剧的震慑力。在《雨梦》中,唐明皇梦醒后,手捧金钗钿盒,灯光集中到小小的金钗钿盒上,把唐明皇此刻的怅然若失凸现出来。
上海昆剧团的八场改编本《长生殿》经过1987年的首轮演出后,对剧作又做了大量修改。删去了《禊游》和《骂贼》两场,新写了《托情》和《起兵》两场,使矛盾情节更加紧凑,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主线更为集中。新版的《长生殿》八场改编本于1988年初在上海南市影剧院同观众见面。
这样,新的演出场次和主要情节如下所述。第一场《定情》,唐明皇册封宫女杨玉环为贵妃,赠金钗钿盒与杨贵妃定情,朝廷内一片欢歌笑语。第二场《絮阁》,杨贵妃得宠后,梅妃被迁至东楼居住。一日,唐明皇见到梅妃的宫怨诗,旧情复萌,召梅妃至翠华西阁幽会。得知这一讯息,杨贵妃一夜未眠,清晨闯入阁中,质问唐明皇。在此场中,增设“梅妃”一角,将絮阁争宠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对以前《絮阁》的情节略作改变,把以前杨贵妃由于争宠惹恼了唐明皇,因而唐明皇不理杨贵妃,但杨贵妃仍然居住在宫中,改为杨贵妃被唐明皇遣送出宫。第三场《托情》是说杨贵妃因争宠被遣回到其兄杨国忠府上。杨国忠生怕因为裙带关系,祸及杨氏一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趁早朝时去探听消息,并对高力士贿以重礼,以望杨贵妃能重新获宠,挽回危局,杨氏一门再度荣光。第四场《密誓》,杨贵妃被遣出宫后,唐明皇茶饭不思,追悔不已。七夕之夜,高力士暗引杨贵妃来到长生殿与唐明皇相会。两人互吐相思,重新和好,并焚香设誓,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第五场《起兵》就是讲安禄山起兵造反,攻陷潼关,进逼长安。第六场《惊变》,唐明皇与杨贵妃正在御花园里饮酒取乐,杨国忠急报安禄山兵变、潼关失守的消息。唐明皇慌乱不已,仓促间决定入蜀躲避。第七场《埋玉》,护驾的禁军行至马嵬驿,杀了杨国忠,并逼唐明皇赐死杨贵妃。唐明皇不忍割爱,但又无力保护。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杨贵妃的一生。第八场《雨梦》,若干年后,安史之乱已平,唐明皇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长安。雨夜,长生殿中,唐明皇面对金钗钿盒,追思不已。梦中又见到了杨贵妃……。美梦惊醒,眼前只有孤灯一盏,窗外风声、雨声、檐铃声,高响低鸣,交织一片。
《托情》和《起兵》都是过场戏,时间并不长,只是在情节上做一些交待,使前后剧情能较完整地衔接,也可方便下场演员换装休息,当然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物的性格,故事的一些背景。由于剧情的变化,删去了雷海青和黄旙绰两个角色,因此计镇华和蔡青霖也就没有参加演出。其他的主创人员并没有太大变化。
1989年9月,《长生殿》的主要演员作了一些调整:杨贵妃改由张静娴扮演。张静娴是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演员二班学员,工五旦、正旦,她的戏路非常宽广,在校排演过《琼岛红花》、《火花》等现代戏,1965年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沙奶奶。在《长生殿》中她所饰演的杨贵妃端庄秀丽,唱念尤见功力,无论是圆润高亢还是低回醇厚,处理得都很细腻、耐听。1989年她因饰演《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而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安禄山改由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演员二班主工净角的吴洪发扮演。
1995年上海昆剧团同上海民族乐团合作,联合演出《长生殿》。这次演出是以第二版八场本昆剧《长生殿》为基础,对原有的音乐作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音乐的篇幅,增强了音乐的气势,充分发挥了中国各种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整个演出是以70多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来演奏,把中国古典戏曲与现代民族音乐紧密融合于一体。使观众既能观赏到中国最古老戏曲——昆剧的优秀表演艺术,又能欣赏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粹。像这样一种大型的联合演出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前所未有,它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也为古老戏曲艺术与现代音乐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来上海昆剧团在此次成功的演出后,有意要将《长生殿》打造成“昆剧音乐剧”,期望以后能走进大剧场,走出国门,成为常演不衰的世界名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被搁浅。
此后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一本八场次的演出,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剧情结构与1989年舞台上的演出基本相似,当然每轮演出都会或多或少有些改动。这个版本的《长生殿》在所有创作人员的艰辛努力下,成了上海昆剧团的保留剧目之一。经过若干轮的演出,已经比较成熟,上海昆剧团的八场改编本也就基本定型了。
获奖情况:1988年赴日本东京、大阪、横滨、京都等地演出,1989年9月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进京演出,同年参加天津海河艺术节及上海首届艺术节,并获1989年上海首届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
张静娴因在《长生殿》中的出色表演获1989年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上海昆剧团《长生殿》演出简表


三、昆剧《长生殿》
昆剧《长生殿》的整理改编者为:尤文贵、施小琴、周世瑞。全剧一共有七场戏:“定情赐盒”、“春慵闻乐”、“禊游遭贬”、“献发复召”、“七夕密誓”、“小宴惊变”、“马嵬埋玉”。剧本亦回避了杨氏曾为寿王妃一事。主要剧情如下:处于大唐盛世的唐明皇再也没有当初创业时的进取心了,只想终老温柔,而杨玉环的丰姿秀丽深惬其心,于是册为贵妃,同时将杨氏一家荣封。赐浴杨玉环华清池后,两人定下偕老之盟。杨贵妃春睡起床后与唐明皇一起赏游沉香亭,并命安禄山进献胡舞。这时已为丞相的杨国忠匆匆启奏认为安禄山不可信,但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高兴杨国忠此刻提及此事。安禄山进献胡舞,讨得杨贵妃同唐明皇欢心,安禄山趁机拜杨贵妃为母,并要得明皇封赏成为三镇节度使。杨贵妃梦得一曲谱,唐明皇定名《霓裳羽衣》。三月三日,曲江禊游,安禄山与杨国忠起了冲突,于是二人在唐明皇面前相互诋毁,唐明皇就让安禄山手持兵权放归。唐明皇一时兴起,与虢国夫人双双到望春宫,杨玉环知道后立即闯宫,不想唐明皇一怒之下将玉环逐出宫去。被贬出宫的杨贵妃自断香发得以复召,七夕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长生殿里密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杨贵妃生日,唐明皇特安排在花萼楼小宴,一边观赏《霓裳羽衣》歌舞,一边吃着地方飞驰进贡的鲜荔,杨国忠初报安禄山兵叛渔阳,唐明皇根本不耐烦听,亦不关心,他欣赏着杨贵妃醉酒后的神态。不久,杨国忠又打断他们的好梦,告之潼关失守,叛军不日将危及长安。明皇无奈,只得同意杨国忠的建议,先行幸蜀。行至马嵬坡就发生了众人皆知的事情: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赐死。
这个剧本的特点是信息量大,在七场戏中,其实溶进了洪昇原作《长生殿》中的远远超过七出的内容。剧中所涉及到的跟《长生殿》有关的出目有:《定情》、《酒楼》、《赐浴》、《春睡》、《惊变》、《贿权》、《禊游》、《絮阁》、《献发》、《复召》、《密誓》、《埋玉》等。第二个特点是除了对洪昇原作《长生殿》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外,作者亦加入了不少野史、笔记中的内容。如在第二场“春慵闻乐”中,安禄山敬献胡舞,认杨贵妃为干娘等均为洪昇原作《长生殿》中没有。第三个特点是对洪昇原作《长生殿》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铺排。除了“献发复召”、“七夕密誓”、“马嵬埋玉”三场戏基本上按照洪昇原作《长生殿》来展开的,别的场次作者创新较多。如第一场“定情赐盒”,它包括了洪昇原作《长生殿》中《定情》、《酒楼》、《赐浴》等内容,又如在第三场“禊游遭贬”中,将洪昇原作《长生殿》中的《禊游》、《絮阁》调整在一块儿,曲江禊游时,虢国夫人与唐明皇有了一腿,被杨妃发现,杨妃赶去追查,接下来就是洪昇原作《长生殿·絮阁》中杨妃发现梅妃的内容了。第四个特点,由于改编本自身并不限于将洪昇原作《长生殿》进行缩写式的处理,在情节的安排上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所以《长生殿》中的文辞并不能直接沿用,改编本不得不新写了不少新的曲词。虽然远不及洪昇原作《长生殿》的优美,但也能和剧中搬用洪昇原作《长生殿》中的曲词保持一种风格,十分不易。
此剧是否有演出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