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方昆曲剧院2002年的演出
为了庆祝“北方昆曲剧院建院45周年暨纪念昆曲大师白云生诞辰100周年”,北方昆曲剧院于2002年10月19日下午和晚上,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昆曲名家合演的“世纪版”上、下两本《长生殿》。19日下午演出的《长生殿》上本,包括《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密誓》、《惊变》、《埋玉》6折。19日晚上演出的《长生殿》下本,包括《闻铃》、《哭像》、《看袜》、《弹词》、《重圆》5折。
各折目的主要演员如下,上本:《定情赐盒》陶铁斧、王奉梅、王宝忠、田信国;《酒楼》黄小午、林继凡;《絮阁》汪世瑜、蔡瑶铣、刘异龙、王瑾、董萍;《密誓》汪世瑜、梁谷音、刘异龙;《惊变》顾铁华、张继青、刘异龙、雷子文;《埋玉》顾铁华、蔡瑶铣、刘异龙、马明森。下本:《闻铃》马玉森、马明森;《哭像》蔡正仁、马宝旺、董瑶琴;《看袜》张铭荣、王振义、方彤、张卫东;《弹词》计镇华、邵峥、曹文震、陈海、侯宝江、白春香;《重圆》蔡正仁、张洵澎、史红梅、周万江。配演主要是北方昆曲剧院的成员。
这个版本的《长生殿》真可谓是汇集了南北各大昆曲头号人物。陶铁斧、汪世瑜、王奉梅等都是浙江省昆剧团的领头羊;黄小午、林继凡是江苏省昆剧院的顶尖人物;蔡瑶铣、马玉森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头筹;刘异龙、蔡正仁、梁谷音、张铭荣、计镇华、张洵澎是上海昆剧团的柱子;顾铁华是香港名票。他们各自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倾心尽力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纷呈的《长生殿》。当然因为南北昆表演上的差异,所以也会出现表演风格上不太统一的问题。
剧本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基本上按照洪昇原著《长生殿》结构进行了选裁。同上海昆剧团2000版的上、下两本《长生殿》一样,在平衡前二十五出和后二十五出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上本六折《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密誓》、《惊变》、《埋玉》全是出自《长生殿》前二十五出,下本《闻铃》、《哭像》、《看袜》、《弹词》、《重圆》则俱出自《长生殿》后二十五出。在此版中,除了《看袜》和《重圆》不是活跃于昆曲舞台的常热折子戏,其他九折均为昆曲舞台常演的折子戏。
四、江苏省苏州昆剧院2004年演出
2004年2月17至19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昆剧《长生殿》首演于台北新舞台。此版《长生殿》原来一共设计了二十八出,分为三本,可于三个晚上演完。上本名曰“娘娘进宫”,主要集中写李、杨的钗钿情缘,共十出,包括有《定情》、《贿权》、《闻乐》、《制谱》、《禊游》、《进果》、《舞盘》、《权閧》、《夜怨》、《絮阁》;中本名曰“须臾别离”,写杨贵妃由极宠到极悲,共八出,包括有《侦报》、《密誓》、《陷关》、《惊变》、《埋玉》、《献饭》、《冥追》、《闻铃》;下本名曰“天上人间”,主要是说李、杨终于在月宫重会、圆满终场,共十出,包括有《剿寇》、《情悔》、《哭像》、《神诉》、《尸解》、《见月》、《雨梦》、《寄情》、《得信》、《重圆》。其中第二本里的《献饭》本已排出,后因为要将每本演出时间控制在两个半小时,《献饭》就被拿掉没有演出。所以实际上这个版本的《长生殿》只有三本二十七出。
详细剧情如下:
上本——娘娘进宫
大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纳杨玉环为贵妃,以金钗钿盒作为定情表记,玉环不仅得宠,杨氏一门也尽得拔擢,兄长杨国忠位列丞相,却穷奢极欲,纳贿专权。嫦娥知明皇通识乐理,将梦中的玉环招唤至月宫,传授她《霓裳羽衣》仙乐,玉环依照梦中记忆,与明皇合制了《霓裳羽衣曲》,明皇惊艳于玉环的才艺,两人更增情谊。玉环喜嗜荔枝,明皇特命四方快马进献,递送的驿使踏死了无数的百姓与良田,民怨四起。而疏于朝政且安逸于太平盛世的明皇,又毫不防范地将觊觎唐朝江山的安禄山远调边关,种下祸根。
中本——须臾别离
经过了明皇复召梅妃,夜宿翠华西阁的风波后,七夕之夜,玉环与明皇相携盟誓,银河上,牛郎织女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正当两人赏秋景之时,忽传安禄山兵变,攻破了护守长安的潼关,明皇仓促中避乱西蜀,在马嵬驿,军士擅自杀了专权祸国的杨国忠,并执意要明皇赐死玉环以安军心。玉环为保明皇安危,请命自尽。一场安史之乱,竟使两人天人永隔,明皇痛悔万分。
下本——天上人间
安史之乱平定后,明皇命人用檀木塑了玉环的像座,将深厚的思念与忏悔之情付予雕像。死后自悔的玉环,不但受到土地神的眷顾,更获得织女的同情,助其重列仙班。满怀思念与伤感的明皇,委托方士杨通幽寻访玉环踪迹,果然在蓬莱仙山找到了玉环,凭着一股金钗与半只钿盒,安慰了明皇的悬念之心,二人更在中秋明月夜重圆,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剧本方面:
顾笃璜整理剧本时的原则是“只删不增”,所选出目按照强化爱情主线,淡化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这样一种思路来进行安排。曲谱完全遵照考据,保留下来的折子戏的程式也没做改动,只是对无据可考的段落依据昆曲原有的符号进行了创编。此版《长生殿》完整地表现了唐明皇、杨贵妃“钗盒情缘”生死爱情的全过程,从两人定情赐盒开始,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拉开了序幕,到马嵬坡埋玉,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离死别,人间情终止了,再到《重圆》,上天见证了这一对美满眷侣的爱情,两人终于团圆。
舞台美术设计及人物造型设计方面:
这个版本的《长生殿》的舞台美术设计及人物造型设计是比较考究的。
首先来看服装的用色:以往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是以红、黄、黑、白、绿、蓝、紫、粉、湖色等为主色。而在此版《长生殿》中,将主色调作变化并调和成和谐与古朴的色系,红为枣红、黄为明黄,黑作层次,白是淡的五彩,绿分为深绿与粉绿,蓝为墨蓝,紫为灰紫等。而刺绣的用色,则以单一的色调为主,减少对比色并减弱色彩的调性,将视觉的空间腾出,使演员的造型、动作与音乐能更自然的传达。刺绣的色样上,使用晕染的效果,经五个色阶做变化基础,产生一种素朴的色调,在运线行针方面,经精确的角度组成完美的图案,不强调刺艳,讲求的是“雅”与“韵”。大胆却不突兀的用色美学,让《长生殿》洋溢着盛唐富丽辉煌气势,却又含蓄温润符合昆曲的款款情致。
全剧一共有140多套服装和头饰,在服装的制作上,全部选用天下闻名的苏绣,而且选用老师傅们手工绣制,每件衣服都很精致。刺绣力求薄而密,而且呈现出细腻的光泽变化,行针的次数加倍,因此,一张斗大的绣片都能产生细腻华丽的气氛,看起来像一种活的工艺。服饰虽精工细作却不艳丽刺目,化妆力求古朴。
根据剧情的推进,采用了“全堂红”、“全堂黄”、“全堂白”的设计,用全堂同色调来处理,把色调变成一种旋律,如在《定情》中就是“红全堂”,表现了两人定情时的喜悦;《密誓》中就为“黄全堂”、展现了皇宫富丽的气势;《迎哭》中则为“白全堂”,呈现出两人生死相隔的悲伤。这种用色方法均为戏曲舞台上所罕见。这三个经典场景串联起唐明皇与杨玉环从大婚到宫廷生活再到阴阳两界这三个反差剧情。
舞台内搭建了一个以古戏台为结构的表演舞台,上书“臻柃远韵”,舞台外框则覆盖着花架木雕,营造出一种古朴的味道,同时加上传统工笔彩绘的花鸟、竹叶等图案,又使舞台外框显得生动。
舞台上仅保留了一堂景,只移动一桌二椅等相关砌末、道具。传统的“出将”、“入相”两片掀簾及一大片守旧置于天幕位置。守旧中间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上面是突出来的绿色屋檐,象征着皇宫的富丽。舞台深处贴近守旧的下面,设计了一个固定的小平台,用雕花的木架相围,使演员可以分层次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又不妨碍观众欣赏,同时它也充分发挥了戏曲的写意作用,有时它是皇宫,有时它是云端……
舞台灯光格守照明的基本功能,不与演员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但有时洒在屋顶的一抹蓝光,却又极恰当地渲染了月夜和人物心境的凄凉。
音乐方面:
乐队由30多种民族乐器组成,充分发挥了每一种乐器的个性。音乐上除了传统的主奏乐器笛、笙及管弦乐器外,还加入编钟、长尖与号筒,以强化《长生殿》中的“皇家婚宴”、“月宫仙境”、“战场厮杀”、“贵妃魂游”等情节的感染力。
乐师更复原曲家“清曲”演奏型式,众乐师面对一长桌、上置曲谱,环绕而坐,根本不看演员也不视观众,只有鼓师面对舞台,掌管节奏。
制作群:
制作人——陈启德;戏剧总监/总导演/剧本整理——顾笃璜;舞台及服装造型设计——叶锦添;表演艺术指导——汪其楣等。
演奏人员介绍:
司鼓——徐云舫;司笛——钱洪明、顾再欣;笙——薛峰;提琴/高胡/板胡/长尖/编钟——府剑萍;中胡/号筒——翁赞庆;二胡——徐春霞;杨琴——钱玉川;琵琶——戴维娜;三弦——朱泉林;中阮——石小麟;大阮/钹——施金龙;唢呐——钱洪明、顾再欣、施金龙、陆惠良;管子——姜伟钧;小锣——许熙生;大锣/云锣——陆惠良等。
主要演出人员:
唐明皇——赵文林;杨贵妃——王芳;高力士——汤迟荪;陈元礼/老田夫——黄小午;杨国忠——周乃康;安禄山——杜玉康;郭子仪——李光荣;永新——王瑛;念奴——周颖;探子/盲婆——徐柏仁;杨通幽——张建伟;嫦娥/韩国夫人——蔡伟华;牛郎——陆雪刚;织女/虢国夫人——朱璎媛;寒簧——单雯;何千年/海南使臣——周正国;史思明——姜巧生;土地——薛年椿;张千/算命瞎/哥舒翰——熊天祥;金甲神/门神——孙志恩;西川使臣——包志刚;太监/番兵——史庆丰;云童/内侍——高雪生;秦国夫人/昭容/仙女——曹燕;宫女/仙女/昭容——杨柳;贵妃像/宫女/仙女——吴婷蓉;宫女/仙女——唐薇、徐岚、蒋颖娇、顾妃;云童/家院/太监/兵士——闻益;云童/车夫/太监/兵士——尹晨迪、周鑫、陈睿等。
杨贵妃的扮演者王芳(1963— ),又名王弘芳,国家一级演员,曾因在《思凡》中的不错表现拿到过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弘字辈主要演员。1977年考入苏州戏曲学校,攻刀马旦、五旦,苏剧、昆剧皆演,文武皆备,曾师从沈传芷、倪传钺、姚传芗、沈传钺、张传芳、薛传钢、王传蕖、俞锡侯、张继青等几位名师。
在《长生殿》中她细腻精致地刻画了杨贵妃的艺术形象。她抓住了杨贵妃“娇、慧、妒”的性格特点,层次分明地传递出杨贵妃温柔艳丽、娇媚聪慧、含娇带嗔的心理轨迹,演绎了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王芳的表演讲究境界,其唱腔纯静传情,其表演举重若轻,注重细节处理。
在《絮阁》中,王芳紧紧抓住杨贵妃的醋意,在运用昆剧本身载歌载舞的形式上,加入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对唐明皇很多地方是用斜睨的眼神看。语言上加重鼻音,来表现她的不信任及嫉妒之心,这能体现出杨贵妃对唐明皇爱之深切,使她更具人性化。因为唐明皇的心虚及对她的宠爱,使得杨贵妃在此的表演更加霸气。王芳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最后,杨贵妃下场前三次“嗳、是”,王芳表演时的尺度把握极好,既表现了杨贵妃对这次事件的不满,又不得不听从皇帝的召唤,但又不情愿就此罢休,更想要唐明皇知道她的爱之深、情之真。令观众不禁生出对杨贵妃的怜爱。尤其是下场时背对唐明皇的那一笑堪称一绝,这是一种得意的笑,它喻示在此争风吃醋、夫妻争斗的回合中一个小小的胜利,同时这也是一个莞尔的笑,表达着杨贵妃对唐明皇的娇嗔。在《小宴》中的妩媚娇柔,王芳表演得很逼真传神。而在《埋玉》中,当听到“不杀贵妃,誓不护驾”的时候,一声“啊呀——”,王芳则运用昆剧中“刺杀旦”的发音来表示吃惊程度。
《冥追》、《情悔》、《尸解》的具体演法早已失传,在这三折鬼戏中,王芳的功力得以体现。在声腔上,王芳借鉴京剧程派的发音特点,多用脑鼻音,听来低沉、遥远、空灵、飘忽,准确表达出做了鬼魂的杨贵妃对唐明皇深深的爱恋;在《冥追》中,王芳运用戏曲的小步圆场,不舍唐明皇的车舆,与唐明皇相见却又茫然不知时,运用水袖及突然转身,来表现出人鬼相隔情未了的痛楚。在《情悔》中,尽量减少身段,运用唱来表现贵妃的追悔之情。《尸解》一折,着重突出成鬼之久,明白不能再与唐明皇想见,只得回宫看景生情,回忆美好的一切。多用眼神的变化来表现,如梦中般游荡。直到感动织女使其尸体上升成仙。王芳运用桌后的慢慢升起,眼睛微睁,等人彻底到达台上,突然睁开眼睛,在静场中,双手摸脸、抱臂、快速转身来表现贵妃已不是鬼而是仙的变化。
在《重圆》中,唐明皇正在环顾月宫,杨贵妃急上,“皇上——”,然后两人在云朵中互相寻找,突然发现对方,两人对视,一个大大的停顿。先前的快节奏,及后来的再停顿,非常有效,这充分展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在历经重重磨难后的相思之痛以及相见不易,相爱不变的爱的永恒之情。
虽然王芳的外形远没有史载杨贵妃的丰腴之姿,但她对杨贵妃的神韵拿捏到位,她的表演内蕴充足亦充满激情,在充分展示昆剧声腔艺术魅力同时,又非常注重表演的戏剧性,达到了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统一。这些匠心处理,足见王芳深刻的艺术理解力与成熟的艺术创造力。她出色的表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此版《长生殿》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剧本方面:
首先是在选折上。在上本十出中,《定情》、《贿权》、《闻乐》、《制谱》、《禊游》、《进果》、《舞盘》、《权閧》、《夜怨》、《絮阁》,其中《贿权》、《进果》、《权閧》三出是跟政治背景有关的,但却没有选入也跟政治背景有关的《疑谶》(即《酒楼》)?《疑谶》可是昆剧舞台保留下来的传统折子戏目!下本没有选入《弹词》还好理解,可能是《弹词》太长了,于演出时间上不好安排且冲淡主题。但是《贿权》、《进果》、《权閧》都有选,不选《酒楼》太令人费解,因为下本中还有郭子仪荡寇这条线。
折目的顺序也做了不少调整。上本中,按洪昇《长生殿》的顺序《禊游》当在《闻乐》、《制谱》前,顾本中放到了《闻乐》、《制谱》后,《权閧》本当在《进果》、《舞盘》前,放置于《进果》、《舞盘》后;下本《剿寇》和《情悔》两出的顺序也发生了倒置。
再看在具体的删节上,《哭像》一折中,传统戏所用的【端正好】套曲中【滚绣球】通常是不唱的,但【叨叨令】是必须唱的,它是主曲,它描写的是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逼殒命的情形,没有了它,后面的【脱布衫】和【小梁州】中唐明皇悲痛悔恨的心情就成无源之水了。但在此版中却将【叨叨令】删去不唱了。
表演方面:
昆剧虽然发源在昆山一带,但在昆剧的实际演出中,主要演员的唸白都应该用中州韵,而不是昆山话,更不是苏州话,而丑角可以唸苏白、扬白、川白等不同方言。而在此版《长生殿》中演员们的行腔用韵普遍存在问题,让人感觉少了很多昆剧的韵味。
王芳扮演的杨贵妃整体上不错,赵文林所饰演的唐明皇就不突出了。他的唱听起来很生硬,“一条铁嗓”唱到底,缺乏变化,大小嗓的结合不是很融洽,身段也差了些。
黄小午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在此版本的《长生殿》中没有充分发挥他的表演专长,仅仅只是扮演了一个出场很少的陈元礼,另外还扮演了一个不知名的老农夫,没有什么出彩的戏。
舞台方面,是争议最多的。
第一,检场人的恢复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明亮的灯光下进行道具砌末的搬动,很抢眼,也很突兀。如果在上下两出间隔之间检场人上场倒也罢了,有时在演出正在进行,检场人穿着长衫突然闯上场,严重破坏了剧情的完整性。
第二,有几套服饰的设计值得商榷,如《制谱》中,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时那套服装和头上造型,远看还有点像美国火鸡,大失皇妃之气派;杨贵妃的鬼魂装,头戴一朵大红花,并用长黑纱遮脸,不仅不美,还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并且这个装扮无法看清杨贵妃的表情。
有很多人关注《长生殿》是冲着叶锦添这个招牌来的,以及此版《长生殿》140多套精美服饰,而不是因为喜爱《长生殿》本身,或者说是喜爱昆剧,或者说是喜爱《长生殿》中演员的表演而来,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部《长生殿》的服饰、舞美是游离于《长生殿》之外的,它们的美超越了昆剧《长生殿》本身,成了吸引观众进剧场的一个噱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从一切为剧作服务的观点出发,还是有点遗憾。
苏州昆剧院《长生殿》演出简表


五、上海昆剧团2004“七夕版”《长生殿》的演出
2004年8月,上海昆剧团张军、沈昳丽、胡刚主演的《长生殿》七夕不插电版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上演。
此版《长生殿》是以《定情》、《密誓》、《惊变》、《埋玉》、《重圆》等折的内容为基本框架,经过了重新编排。剧本分为四折:一是“密誓定情——乞巧盟言天地为鉴”;二是“小宴惊变——反兵突起 惊破霓裳”;三是“马嵬埋玉——固君社稷 红颜为尽”;四是“幽梦重圆——夕殿情思 芳魂入梦”。剧情大意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七夕在长生殿中乞巧,对天盟誓,惟愿永世结为夫妻。不想,马嵬坡之变突起,唐明皇在携杨贵妃入蜀避难的途中,将士逼杀杨贵妃,无奈之下,杨贵妃自缢于梨花树下。叛乱平复后,又是一年的七夕夜,唐明皇在长生殿中思念杨贵妃,梦中他与杨贵妃得以重逢,虽然阴阳相隔,但爱恋不减。因为在此版中,是以前后两次七夕夜在长生殿里发生的故事为主要剧情来贯穿全剧,因而被称为《长生殿》七夕版。首演是选在上海音乐学院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此厅声音效果特别好,当时演员的演出没有戴麦克风,所以美其名曰“昆剧《长生殿》七夕不插电版”。
七夕版《长生殿》有不少新的亮点:1、剧本方面,人物简单,剧情精炼。剧中只有四个角色,三个演员。此剧时长仅一个半小时,将洪昇的剧作高度浓缩,但又基本体现了原作的主旨情节。所选内容基本上是昆曲舞台上常演出的折子戏。但通过编剧的缩编,使得故事情节突出完整。剧本抓住七夕这个特定的时间做文章,将唐明皇与杨贵妃发生的故事定在七夕夜:七夕夜定情,七夕夜盟誓,七夕夜思念,七夕夜里梦中欢会,而特定的地点则都是在长生殿。2、创作人员以年轻人为主。导演/郑大圣,剧本缩编/郭晨子,唱腔整理改编/梁弘钧,舞美空间设计/朱也,灯光设计/胡燕燕,文学整理、国画/王悦阳,时尚版服装设计/王一扬,大都是些不折不扣的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三个主要演员都是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昆剧演员。张军饰演唐明皇。他扮相俊秀中显英武,唱念清越中含磁性,身法扎实中透灵动,表演潇洒中见细腻,气质儒雅中蕴风骨,被公认为当今昆剧青年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沈昳丽饰演杨贵妃,她扮相俊美,气质高雅,嗓音清亮,音色圆润,韵味醇厚,基本功扎实,善于刻画人物。胡刚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神鹊和内侍。胡刚是非常优秀的丑角演员。其表演夸张而不失细腻,台风严谨不失松弛,嗓音嘹亮,善于眉目传情。三位演员的倾心表演,为此剧增色不少。3、营销策划方面。此剧抓住了“七夕”这个卖点,在营销策划上可算得成功。“七夕”乃是有着中国情人节之称的节日,此剧正好在七夕前首演,找准了时机。并且首选在上海音乐学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上演,那里是高雅音乐的传播所,也是时尚文化的荟萃地。此剧在首演之初,到福州路和西藏路交汇、人员流量非常大的“来福士广场”中庭进行为期一周的“昆之魅”《七夕长生殿》大型推广展示活动,并在那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各媒体争相报到,影响非常大。为了此次演出,剧组印制了精美的说明书,还制作了T恤进行宣传,扩大了此剧的影响力。4、其他。声效方面:此次演员的演出没有使用麦克风,声音更为自然清新,音色更加细腻传神,向着昆曲传统演绎方式的回归,并且由于上海贺绿汀音乐厅是专为音乐会建造的音乐厅,有着良好的声学空间,能让演员的声音在毫不费力、且不失真的情况下,很有质感地传到每一个角落。舞美方面:舞台两侧呈阶梯状排着三层挡板,上面有着精致的山水国画,在淡淡的灯光照射下,别具雅致。乐队没有按常规挤在舞台右侧或是坐在乐池里,而是分散坐在舞台两侧的挡板前。琵琶、笙在最前排的两边,中间两边各是三弦和笛,后排的左边是二胡、古筝,右边是鼓和打击乐。简洁的、传统的一桌二椅的舞台以及检场人的上场,除了演员,乐队及检场人等场上露面的所有工作人员全是统一的传统的长衫,让人感觉到现代审美意识下传统昆曲的复归。
“七夕版”《长生殿》借助于现代舞美手段,通过一生一旦一丑一笛一鼓四折这样一种简洁的方式,把《长生殿》打造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浪漫戏曲,因而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上海昆剧团“七夕版”《长生殿》演出简表


建国以来的《长生殿》串折戏的演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一是50年代的在着力表现李、杨爱情的基础上,不忘反映宫廷荒淫生活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以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及江苏省苏昆剧团改编创作的《长生殿》为代表;二是90年代以后对洪昇原作《长生殿》后二十五回的重视,以上海昆剧团2000版上、下两本《长生殿》及2002年北方昆曲剧院上、下两本《长生殿》为代表;三是来到新世纪后,全本《长生殿》的出现,这以苏州昆剧院2004年版上、中、下三本《长生殿》及上海昆剧团2007年版一、二、三、四本《长生殿》的演出为代表;四是区别于这种大而全的串折演出方式,相对小而精的、只注意刻画李、杨爱情轮回过程的串折戏,以上海昆剧团“七夕版”《长生殿》为代表。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长生殿》串折戏的出现,体现了编剧的独具一格,也反映了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