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戏班进入了非常正规的西式戏院演出。随着交通的便利,戏班活动的范围比以前广远,不同戏班、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也比以前频繁,艺人们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演戏技艺得到更进一步的滋养与提高。这一时期,昆剧《长生殿》的演出还是以折子戏为主,间或上演一些由折子戏串接在一起的串折戏。除了昆剧的演出外,其它剧种也尝试着创编《长生殿》,这里面最典型的是梅兰芳成功地将《长生殿》改编成京剧《太真外传》,新编排的《太真外传》成为了梅派的经典剧目,也推动着梅派戏曲艺术表演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杨振雄写出评弹《长生殿》,红遍了整个上海滩,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杨派艺术。骆玉笙的《剑阁闻铃》虽然是由清朝的子弟书唱词发展而来,但经过骆氏的改造,魅力十足,成为骆氏京韵大鼓的代表作之一。
昆剧串折戏的演出
昆剧在此一时期,是很颓败的,无论是苏州四大老昆班,还是他们留存的正宗南昆火种——昆剧传习所,不管是曾经多么红火的北方的祥庆昆弋社,还是南方的仙霓社,都不得不在坐城班和江湖班两种位置之间游荡。在戏班以演戏收入决定戏班的生存时,意味着观众的好恶决定了戏班的聚散。演戏质量的好坏暂且不论,但观众的不同需求,肯定会促使戏班不断改戏。因此,不自觉的,《长生殿》的各种改编本是相当多,即便是将留存昆剧舞台的折子戏串接起来的串折戏的式样也是挺多的。另外,昆剧折子戏的演出单位并不局限于昆班,京班、徽班中有艺人擅长昆剧的,亦有不少昆班艺人改搭京班或其他班社的。但非昆班的昆剧演出总是零头或者叫做零散的,昆剧《长生殿》的演出主要还得依靠职业昆班来进行。
一、欧阳予倩版《长生殿》
1923年3月28日,上海《申报》18版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亦舞台今晚开演《长生殿》”,主要的内容是说欧阳予倩当晚将在亦舞台主演《长生殿》。
亦舞台前次出演欧阳予倩所编之《卧薪尝胆》,自开演以后,每演均售满座,颇受多数观者之欢迎。今晚则初次出演予倩所重编之《长生殿》,此剧予倩在南通演过,曾有活贵妃之称。剧中唐明皇由张月亭饰。排练亦已多次,今晚出演,当能盛极一时云。
当晚演出的是头本《长生殿》,主要是由潘海秋、张月亭、欧阳予倩、高秋萍、刘振庭主演。3月29日、4月5日、4月15日晚,又分别演出过一次。4月9日晚,亦舞台又上演了二本《长生殿》。二本《长生殿》的主要演员有:潘海秋、高秋萍、欧阳予倩、张月亭、张国斌、刘振庭。4月17日晚,亦舞台将头本《长生殿》和二本《长生殿》合在一起对观众正式演出。头本《长生殿》的演员阵容主要是潘海秋、张月亭、欧阳予倩、高秋萍和刘振庭,二本《长生殿》的主要演员有张国斌、高秋萍、欧阳予倩、张月亭、潘海秋。1923年4月19日,欧阳予倩离开了亦舞台。此次欧阳予倩在亦舞台演出期间编演了头本《长生殿》、二本《长生殿》,头本《长生殿》的演出时机相对较多,一共演了五场,二本《长生殿》则只演出了两场,而头本《长生殿》和二本《长生殿》合在一晚演出只有一次。
1923年8月,欧阳予倩签约上海新舞台,头三天的打泡戏中就有他新编的《长生殿》。大概是因为新舞台的演员多,各种行当比较容易配齐,且新舞台的布景在当时是比较有看头的,所以演出的效果应该还不错。整出戏从梅妃失宠,册封杨贵妃开始,到马嵬坡杨贵妃赐帛为止,全戏分为四节,即头本、二本、三本、四本《长生殿》,要演六个钟头,一夜可以演完。
首场全本演出是在1923年8月24日晚,头本、二本《长生殿》的主要演员是:潘海秋、赵文连、欧阳予倩、周凤文、许奎官、张月亭、夏月华;三本、四本《长生殿》略有不同:查天影、张月亭、夏月润、欧阳予倩、周凤文、赵文连、汪优游、邱治云。
全剧的折目有:“册妃画眉”、“絮阁撚酸”、“献发赐钿”、“杨妃出浴”、“鹊桥密誓”、“马嵬埋玉”。大致的情节是:“册妃画眉”主要是说梅妃在花萼楼侍宴,宁王戏蹑其足,梅妃怒骂宴,因此失宠。高力士在天宝帝前说杨玉环如何如何之美,说得天宝帝蠢蠢欲动,想纳杨玉环为妃。但杨玉环当时还是帝胞侄寿王之妃,不好明夺,所以便叫杨玉环先进宫作女道士,慢慢再成册妃之礼。杨妃春睡,天宝帝亲自为杨妃画眉,个中恩宠非同一般。在“絮阁撚酸”中,梅妃楼东作赋,在梅园歌舞,又得复幸于天宝帝。杨妃因为梅妃复幸,所以求助于虢国夫人,叫虢国夫人帮同争宠,谁知天宝帝又爱上了虢国夫人。杨贵妃与虢国夫人,亲亲的姐妹之间又生嫌隙。杨妃因吃醋过分,忤旨被贬。“献发赐钿”主要是讲杨妃被贬,自己剪了头发进献,因而感动了天宝皇帝,得以再行进宫。“杨妃出浴”就是说杨妃洗澡,明皇窥浴。“鹊桥密誓”指七夕夜,天宝帝与杨妃在长生殿中密誓,描摹了二人的恩爱。天宝帝以珍珠赐梅妃,梅妃作诗谢恩,天宝帝又召之,杨妃大闹翠华西阁。在“马嵬埋玉”中,讲了天宝帝与杨妃宠爱安禄山,因禄山与杨国忠不和,所以就放安禄山去作范阳节度使。岂知,安禄山造起反来,正当杨妃歌舞酣畅之际,渔阳颦鼓动地而来,天宝帝与杨妃仓皇逃往西蜀。走至马嵬坡下,六军不肯前进,说天下大乱,都因杨氏一家,非杀杨妃不可。皇帝到了此时,也就无法可想,只得赐帛,令杨妃自缢而死。
据新舞台当时刊登的广告可知,此戏有很多看点。在“册妃画眉”中,高力士说杨妃美,天宝帝思纳为妃,其与高力士对答之词,极为滑稽有趣。而在册妃一场,新舞台备有极美丽庄严的皇殿景。这大概也是它自己吹嘘的“本台的行头布景那是老牌子了,不用说是好到了极点的”。在杨妃春睡,天宝帝亲为其画眉场,这种风流韵事,得未曾有,布景陈设尤为整齐华贵,有满台的异香。梅妃东楼作赋,及梅园歌舞诸场,一则凄婉,一则俊妙,而撚酸吃醋,各尽其致。发现梅妃的复幸,杨妃找来虢国夫人帮忙,此场有极好的歌舞与极动人的做工。杨妃的复幸,非常好看。在明皇窥浴场,是温柔细腻到了极点,但是却毫不流于猥亵,且应用电光布景,优美悦目。在七夕密誓时,此场情节大有深意,布景唱做也极有可观。正当杨妃在御花园里歌舞酣畅之际,惊闻禄山造反,此场景彩陈设之新鲜,歌舞之媚巧名贵,尤其余事。而马嵬坡埋玉场,是最惊心动魄的。
此版本的《长生殿》于8月25日、8月26日及9月4日晚均演出过。
1923年9月7日晚,新舞台上演了一个新版的《长生殿》。8月份版的《长生殿》全部演完长达六个钟头,观众们觉得这个版本的《长生殿》实在太长了,所以新舞台应观众的要求,请欧阳予倩将《长生殿》又重新编排过。于是欧阳予倩将《长生殿》的精华又洗涮了一遍,把原来排演的《长生殿》缩短,删去三分之一的演出时间,大约只演四个钟头。主要有“册妃”、“春睡”、“画眉”、“泼醋”、“献发”、“舞球”、“窥浴”、“密誓”、“絮阁”、“舞带”、“惊变”、“理玉”等出目。曾白融主编的《京剧剧目辞典》中说:“长生殿 唐玄宗夺娶杨玉环。杨妃春睡,帝亲为画眉。梅妃楼东作赋,梅园歌舞。帝幸虢国夫人,杨妃泼醋,骨肉争风,杨妃被贬,献发乞怜。。华清池杨妃试浴,明皇窥浴,鹊桥密誓。又有杨妃大闹翠花阁、小宴、惊变等情节,至马嵬坡埋玉止。剧情载1923年8月25日上海《新闻报》新舞台演出,欧阳予倩主演,一夜演完。”
王森然遗作《中国剧目辞典》这样记载着:“长生殿 京剧目。剧情载1923年8月25日上海《新闻报》。演唐玄宗宠幸杨玉环。杨妃春睡,帝亲为画眉。梅妃东楼作赋,梅园歌舞。帝幸虢国夫人,杨妃泼醋,骨肉争风,杨妃被贬,献发乞怜。华清池杨妃试浴,明皇窥浴,鹊桥密誓。又有杨妃大闹翠花阁、小宴、惊变等情节,至马嵬坡埋玉止。本事见清初洪昇《长生殿》传奇。新舞台曾演出,欧阳予倩主演,一夜演完。”
曾白融和王森然等都把此版本的《长生殿》当成是京剧剧目,上面所引的《申报》上登载的亦舞台即将演出欧阳予倩版《长生殿》的消息,是辑录在《〈申报〉京剧资料选编》书中,并未入选《〈申报〉的昆剧资料选编》一书,但我觉得欧阳予倩版《长生殿》是京剧剧目这种说法还值得研究。原因如下:
㈠根据《申报》或《新闻报》等新舞台演出广告,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演出的折目,有“册妃画眉”、“絮阁撚酸”、“献发赐钿”、“杨妃出浴”、“鹊桥密誓”、“马嵬埋玉”,或是“册妃”、“春睡”、“画眉”、“泼醋”、“献发”、“舞球”、“窥浴”、“密誓”、“絮阁”、“舞带”、“惊变”、“理玉”,这些大都是昆曲常演的折目,和它内容相对应的昆剧折子戏有《定情赐盒》、《密誓》、《絮阁》、《惊变》、《埋玉》等。另外的几出“春睡”、“画眉”、“泼醋”、“献发”、“舞球”、“窥浴”、“舞带”等不是昆剧常演折目,但以欧阳予倩的能力,完全可以将它们还原于舞台。我们根据《长生殿》不同版本的演出剧情广告,可知与欧阳予倩后来所写的《杨贵妃》或者说是《长恨歌》在内容上相去甚远,反倒是与昆剧舞台上常演的《长生殿》折子戏相仿,所以我推断它不应该是京剧,而应该是昆剧。
㈡我们来看看新舞台1924年9月24日的演出广告:“今天新舞台 日戏准二点开演,七点停止”,剧目则有“奇冤报 演火棍 瞎子报恩 三本铁公鸡 白门楼 正本长生殿”。1924年10月28日,新舞台的全体演员转聘到申江亦舞台,欧阳予倩随之转台。1924年10月30日申江亦舞台夜戏的演出剧目有:“拿谢虎 捉放曹 全本长生殿 九更天 头二本阎瑞生”,其中“全本长生殿”演出时的主要演员有“欧阳予倩、冯子和、张月亭、周凤文、查天影”。1924年12月6日申江亦舞台日戏的演出剧目有“扫松下书 满汉结婚 大收关胜 南阳关 正本白门楼 正本长生殿”,其中“正本长生殿”演出时的主要演员有“欧阳予倩、张月亭、冯子和、查天影、周凤文”。1924年12月13日申江亦舞台日戏的演出剧目有“南阳关 铁公鸡 九更天 长生殿 白门楼 反潼关 杀妻逼母 济公活佛”,而这其中“长生殿”的演出人员中就只有欧阳予倩一人。根据这些演出广告,我们可知《长生殿》在演出时间上似乎是可做长短的任意调整,一般只有演出非常成熟的折子戏才能可长可短任意进行调节,即演一折也可,演二折也可,或者说演由若干折串起来的串折戏也可以。京剧的传统折子戏里并无《长生殿》,而昆剧有,而且《长生殿》折子戏还是昆剧的优势折子戏,因而可以进一步断定欧阳予倩演的《长生殿》,不管是叫“正本《长生殿》”、“全本《长生殿》”、还是只叫“《长生殿》”,就是根据昆剧折子戏编演而成,应该说就是昆剧《长生殿》。
㈢并且欧阳予倩还是有唱昆剧的优势的,他曾向薛瑶卿学习昆戏。欧阳予倩1919年到1921年到南通创办了“南通伶工学社” 期间,曾与袁寒云在更俗剧场唱过《长生殿》中的“小宴惊变”,曾有“活贵妃”之称。
㈣欧阳予倩的多个年表里都未讲到他曾演出过京剧《长生殿》,但提到过创作《杨贵妃》。欧阳予倩自己也没有谈到过自己编过京剧《长生殿》。他在《我自排自演的京戏》一文中说:“我自排自演的京戏,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我自己编的十八个:……《哀鸿泪》、《杨贵妃》、《潘金莲》……”。而后又回忆了当初编排《杨贵妃》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当年的演出广告中得知,《长生殿》确系欧阳予倩自排自演,但他自己并未将此戏列入“自排自演的京戏”,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版本的《长生殿》是昆剧串折戏,并非欧阳予倩的独创,因此他没有指出。由上,这个版本的《长生殿》当是欧阳予倩根据昆剧《长生殿》的一些折子戏,经过重新加工编排的本戏。《长生殿》这出戏原来编好了有三本,欧阳予倩在上海亦舞台演出期间只演出过其中的二本。后来欧阳予倩加盟新舞台时,一开始将它敷衍成长达六个小时的四本大戏,故事更加完整,情节也比较紧凑。不久又应观众和老板的要求进行缩减,变成演出大约只要四个小时的戏。离开新舞台再搭丹桂第一台及后来搭大舞台,欧阳予倩就基本上没再演出这个版本的《长生殿》了。
欧阳予倩演出《长生殿》简表




1944年,欧阳予倩曾在桂林为“桂剧实验团”改编了洪昇的《长生殿》。虽然《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及多个《欧阳予倩年表》并未述及欧阳予倩曾写过此剧本,但据笔者查阅到的资料,有多篇回忆性的文章提及欧阳予倩曾经写过此剧。章文林、肖平武曾回忆到“一九四四年,他改编了《长生殿》,准备亲自给我们导演。剧本已经发给我们了,可是日寇逼近桂林,戏校不得不解散,这戏终于没有排成。”丘振声说:“他在七年的时间里,亲自为‘桂剧实验团’编排整理了新旧剧目十四个。计新编剧目有:《梁红玉》……《长生殿》(此剧因桂林沦陷未排演),……”李寅也说:“在1938年至1944年七年的期间里,欧阳予倩同志为桂剧创作或改编了《梁红玉》……《长生殿》等九个剧本;……除了其中《长生殿》因桂林沦陷未排外,都是他亲自精心排演的,”等等,不一而足。
在桂剧的传统剧目中并无《长生殿》一剧,也无与《长生殿》相关的折子戏。而京剧、桂剧都属皮簧腔系统的,所以估计桂剧版的《长生殿》极有可能是根据京剧版的《杨贵妃》易名或者是稍作修改而成。当然没有看到剧本或者更为详细的资料,我也不敢妄言。
二、髦儿戏《长生殿》
髦儿戏乃指京剧女艺人组班演出的戏目。1925年8月25日,即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七日,上海大世界的髦儿戏场演出了夜戏《长生殿 夜半私盟》,主要演员有金殿英、盖燕飞、小玲珑、金芳臣、董月红、冯素莲、小月来、张文英、汤桂芳等。这个戏连演了三天。《申报》上面打出来的广告是“唐宫艳史哀情好戏”,“应时灯彩”,其他的演出情况不详。因为当时正值农历七夕,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估计内容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夕长生殿私盟有关。因为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所以不知演出具体的内容以及主要折目。但我推测,其实这个髦儿戏《长生殿》也应该是昆剧的串折戏。原因是:这个戏在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8月26日(农历七月初八)、8月27日(农历七月初九)均为夜戏,且当晚就只演出了这一个戏。说明这是一个较大型的戏,且戏班也很重视。而在同一时期,在上海别的戏场里有演出牛郎织女戏的《天河配》或《新天河配》,但除了斯,没有别的哪家打出了演《长生殿》的广告,因此对这个髦儿戏班来说不存在竞争问题。如此之下,这个戏也仅仅只演了三天。加上这是一个应时戏,表明这个戏的排演是花力不大的,不是新排的戏。如果是一部新排的戏,在七夕节上演应该盛况空前,但我并未见到更多的报道。京剧里并没有一个成熟的《长生殿》演出本,况且京班向来有演昆剧的传统,因此这个戏也应该是昆剧的串折戏。
京剧戏班常演出一些昆剧折子戏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如上海大世界乾坤大剧场大京班的汪碧云经常演出《絮阁小宴》。不过,要属正规的还是正宗昆班的演出。
三、昆剧传习所版《长生殿》
乱弹的兴起使有雅乐之称的昆剧演出受到严重冲击,昆剧在清代末年已是颓势难挽,南方昆曲的中心集中在苏沪浙一带。苏州的四大老昆班洪福、大章、大雅、全福班虽然苦苦挣扎,但也脱不了曲终班散的结局。20世纪20年代,在职业昆班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昆剧处于极端的危急中。苏沪的昆曲曲友们,在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人的牵头下,于1921年8月创办了一所培养昆剧演员的学堂式的新型科班——昆剧传习所,并聘请了四大老昆班之全福班后期的一些名角充任教师,终于度过了昆剧演出没有专业人才的危机。
不管是在昆剧传习所学戏期间还是学员们出科后所组成的“新乐府”或“仙霓社”,《长生殿》均是其学习或演出的重点戏目之一。昆剧传习所学员的开蒙戏主要是学拍合唱多的“同场戏”。如《上寿》、《赐福》、《长生殿·定情、赐盒》、《琵琶记·请郎、花烛、赏荷、赏秋》、《浣纱记·越寿、回营、打围》、《牡丹亭·劝农》、《邯郸梦·仙圆》等等。1924年5月23至25日,昆剧传习所的学员首次正式对外公演,观众如潮,于是在25日加演了一场日场,戏目中就有《长生殿·定情、赐盒》。1927年12月13日,“新乐府”成立开幕,演出了日戏《长生殿》,由顾传玠、朱传茗、张传芳合演。1931年10月1日,传字辈艺人重组的“仙霓社”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幕,当天日场献演剧目有《长生殿》。1939年3月5日,仙霓社始在上海仙乐大戏院演出,此日演出剧目中有《长生殿·醉妃》,由赵传珺饰唐明皇,朱传茗饰杨贵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开蒙戏,还是以“昆剧传习所”的名称正式对外公演,不管是“昆剧传习所”学员出科后所组的“新乐府”昆班的首演,还是“新乐府”散班后以“昆剧传习所”学员重组的“仙霓社”的开幕公演,以及“仙霓社”无法支撑一整个日场及夜场的演出时,被迫去一些游乐场或书场中唱“中场”时的首演,《长生殿》都作为了重点戏目推出。
这些后来被称作“传字辈”的艺人们在昆剧传习所期间主要习得了《长生殿》的这些折子:定情、赐盒、酒楼(即疑谶)、絮阁(俗称宫醋)、鹊桥、密誓、惊变(单演前半折,称小宴,又俗称醉妃)、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酒楼》、《弹词》系吴义生所授,余均由沈月泉、尤彩云所授。这些折子戏基本上继承了四大老昆班常演的《长生殿》折目,很幸运,这些折子戏也全部传承到今天。昆剧传习所由于行当较为齐整,所以《长生殿》的演出都是各司其职。唐明皇的扮演者是由当时的两个名小生分担,如果是单折的折子戏演出或数量较少的串折戏,主要是顾传玠担任唐明皇一角的演出,如果是演出折子戏较多的串本戏则是由周传瑛饰前唐明皇(从《定情》至《密誓》),顾传玠饰后唐明皇(从《惊变》至《哭像》),朱传茗、张传芳、华传萍饰杨玉环,施传镇、郑传鉴饰郭子仪,姚传湄、徐传溱饰酒保,周传铮饰杨国忠,王传淞、周传沧饰高力士,郑传鉴、包传铎饰陈元礼,刘传蘅饰永新,王传蕖、姚传芗饰念奴、倪传钺、郑传鉴饰李龟年。以上传字辈艺人演出《长生殿》的行当分属情况由桑毓喜整理而得,但实际的演出中也有少量出入。唐明皇一角主要是由顾传玠、周传瑛担任,但顾传琳赵传珺都饰演过唐明皇,而且在顾传玠离班后,唐明皇一角主要是由赵传珺担任,沈传芷也曾担当过一段时间唐明皇的主要演员。杨贵妃主要是由朱传茗、张传芳饰演,刘传蘅、姚传芗也有饰演。这体现了传字辈艺人虽然行当有专攻,但多数演员均是一专多能。如正旦沈传芷,又擅小生;赵传珺原工老生,艺名传钧,后改唱冠生,并一举成名。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传字辈艺人演出《长生殿》的戏目单,就可以解答很多我们之前碰到的“全本《长生殿》”演出的记录。
首先看看当年仙霓社在上海东方第一书场演出的一张戏单:
1938年11月6日仙霓社在上海东方第一书场演出的戏单
东方第一书场 仙霓社 前集长生殿
定情 赐盒 酒楼 鹊桥 密誓 吟诗 脱靴
11月6日
刘传蘅饰念奴,姚传湄饰酒保,沈传芷饰前唐明皇,赵传珺饰李白,张传芳饰前杨贵妃、后织女,朱传茗饰后杨贵妃,周传瑛饰后唐明皇,郑传鑑饰郭子仪,王传淞饰高力士,方传芸饰牛郎,沈传锟饰安禄山。
同时还附有各折戏目的简单剧情介绍:
定情赐盒
天宝初年,姚宋辅政,天下太平,明皇执务馀头,寄情声色,见宫女杨玉环,丰姿秀丽,德性温和,册为贵妃,赐浴华清池,命高力士,引来朝见,设宴定情,赐以钿盒,此杨妃初承恩泽时也。
酒楼
郭子仪,武举出身,未得其时,眼见朝中,杨国忠专权误国,安禄山滥膺宠眷,心甚祀忧,而赴长安市买醉,适安禄山封为东平郡王返府,途经酒楼,为子仪见,?忿,尽醉返寓,兵部已有朝报,封为天德军使,子仪从此报效朝廷也。
鹊桥密誓
明皇与贵妃,恩爱逾常,乃于七夕,共誓长生蓼,即长恨歌所咏,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之情况也。
太白醉酒(即吟诗脱靴)
明皇与贵妃,至沉香亭赏牡丹,诏学士李白,赋诗,白乘醉使高力士??脱靴,酣然赋清平词三章。
11月7日演出的后集《长生殿》包括折目有:《絮阁》、《小宴》、《惊变》、《马嵬》、《埋玉》、《闻铃》。
把前后两集的折目放在一起来看:《定情》、《赐盒》、《酒楼》、《鹊桥》、《密誓》、《吟诗脱靴》、《絮阁》、《小宴》、《惊变》、《马嵬》、《埋玉》、《闻铃》。《马嵬》在昆剧舞台上不是经常演出的戏目,一般就是演《埋玉》,为何在这里会单列一出《马嵬》呢?是新加进去排演的一出?还是另有隐情?历代昆班演出的戏目名称,一向恪守传统规范,很少有所变化。但在“传”字辈的演出剧目中,却经常变换剧名,出现一剧二名、三名或更多剧名的现象,传习所的倪传钺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戏班长期固定在一处演出,而剧目不敷安排所致。这说明《马嵬》极有可能是仙霓社为了显示剧目的多样性,将传统昆剧折子戏《埋玉》拆开,一部分叫《马嵬》,一部分仍维系原名《埋玉》。《吟诗脱靴》也不是常演的《长生殿》昆剧折子戏中的一折,它本是出自传奇《惊鸿记》,但它与《长生殿》的剧情又能扯上一些关系,因为其中有歌舞场面,遂插入作为前集《长生殿》的压台戏。
从这个戏目单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演出《长生殿》全本时,完全不是洪昇原著《长生殿》长达五十出的演出,其实就是将昆剧舞台现有的折子戏拼拼串串,组成所谓的全本。
据全福班旦角曾长生口述的《昆剧穿戴》一书中有说了十六出有关《长生殿》中人物穿戴的情况,分别是:《定情》、《赐盒》、《贿权》、《进果》、《絮阁》、《鹊桥》、《密誓》、《酒楼》、《权閧》、《陷关》、《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这说明他自己演过或看别人演过,才知道这些折目中各路演员的穿戴情况。《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在今天的昆剧舞台上不见保留。而且在苏州四大老昆班中擅演《长生殿》的演员也不见这四折演出的情况。还有从乾嘉后的折子戏演出情况来看,不见《贿权》、《进果》、《权閧》、《陷关》这四折单折演出的记载。从《贿权》、《进果》、《权閧》、《陷关》的内容来看,并不表现李、杨爱情,也无高深的表演技巧,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均有很多戏剧性场面:《贿权》中以安禄山贿赂杨国忠时的丑态为看点,《进果》可以突出民不聊生的悲苦性,《权閧》中可以看到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争吵,《陷关》则能有武打场面,比较热闹。因此《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很有可能是某个戏班在排演《长生殿》时加进去的过场戏,就像仙霓社在演出《长生殿》时,竟然加入《吟诗脱靴》一节本不是出自洪昇原《长生殿》剧本的折目一样,因为有歌舞场面,加之进去可使场面更好看,吸引观众。当然,加入《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戏,可将《长生殿》的一些政治背景交待得更清楚,使整出戏的结构更严谨。不过加入这四折主要还是为了使演出场面更加好看。
因此曾长生口述的《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的穿戴情况,极有可能是他所见到的其中的某个“全本《长生殿》”演出时,艺人们加进去的过场戏。这种推测在周传瑛的艺术生涯回忆录中得当了证实。他在谈到排整本戏的经验时说:“过去我们排整本戏,并不象现在这样从第一场排到最后一场,平铺直叙,力量均摊;而是先让演员学其中的折子戏,在这些折子戏上精益求精,当他们在舞台上演得熟练了,观众也看得熟悉了,再演出整本戏。实际上,到了这时只要补几个过场,戏也就出来了。”虽然他在这里是主要是谈以前排戏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可以得知,他们排戏时就是在折子戏基础上加一些过场戏,组接成整本戏。
四、北方昆剧《长生殿》
与南方昆剧保留着大量柔美不同,北方昆曲则更多粗犷气息。北昆,是指现在河北省中部各县的昆曲艺术流派,北昆多在农村里演唱。农村的野台子,剧场不扰音,更因为受高腔的影响,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另外,北昆演员多是冀中人,在吐字发音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河北农村语音,这也是北昆的一个特色。
康熙年间,就有苏州昆班晋京演出的事情。乾隆下江南,更是网罗了大批苏昆艺人到北京。这些昆剧艺人一部分进入宫廷演戏教职,一些则在北京京城继续组班演出。光绪初年,北京仍存有五十多个昆曲班社。但此时北京城里的昆曲、高腔已被新兴的皮黄腔所代替,许多昆、弋(高腔)艺人为谋生计纷纷走出北京,转入京南和京东的直隶(今河北省)中部一带,巡回各县镇演出,由正式的搭台转向野台,在冀中平原散播着昆曲的芬芳。由于这些戏曲班社长年流寓在农村,受当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北方昆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发著朴实、粗犷、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据北昆耆宿马祥麟回忆说,当时北方的昆剧班社巡回各县演戏,一般都以四天里一个“台口”,四天里演出四个“帽儿戏”。头一天帽戏是《天官赐福》,第二天是《文昌点魁》,第三天是《八仙庆寿》,第四天是《六国封相》,全是含有喜庆吉利意味的群戏,占用的人较多,藉此亮亮行头,亮亮角色。幔帐也一天一换。帽戏唱完了才开演“正戏”。戏码都是很硬的,如全部《白蛇传》《玉簪记》《玉杯记》《琵琶记》《乌盆记》《千里驹》《西楼记》《烂柯山》《长生殿》《桃花扇》《渔家乐》《铁冠图》《棋盘會》《五人义》等等,全是成本大套的戏,从前在农村很受欢迎,不像现只演一、二折。
在这些走乡串镇的野台班中,以韩世昌和白云生为主力重组的祥庆昆弋社冒了出来。韩世昌、白云生搭祥庆社合作演出期间,不但经常上演单出代表剧目,还陆续串折子整理排演了本戏《金雀记》、《狮吼记》、《玉簪记》、《西厢记》、《连环记》、《西楼记》、《百花记》、《三笑姻缘》、《风筝误》、《翡翠园》、《铁冠图》、《蝴蝶梦》、《渔家乐》、《钗钏记》、《霞笺记》和《长生殿》、《桃花扇》等,在南方和北方均有较大影响。祥庆昆弋社在北方众多的昆曲戏班中能树立名声,除了韩世昌、白云生一旦、一生当时较为成熟的表演艺术吸引观众外,也同他们走南闯北的巡回演出的经历有关。
我们来看一张以韩世昌和白云生为主为力重组的祥庆昆弋社于1938年9月11日在北京吉祥大戏院公演的戏单:
全部《长生殿》,折目包括有:《定情》、《赐盒》、《絮阁》、《陷关》、《小宴》、《惊变》、《埋玉》、《闻铃》。
主要演员:韩世昌、白云生、刘福芳、白建桥、崔祥云、张文生、杜景贤、王祥寅。
天津也有《长生殿》的演出。《北洋画报》1930年3月29日第三版登载了曼秋的一篇文章,其实也是一则演出预告,《谈昆剧长生殿》。
长生殿传奇为清洪昇撰,采取唐人小说,明皇游月宫,玉环归蓬莱故事,专写两人钗盒情缘,缀成是剧五十折。谱成招名伶演于京师,适逢国忌,为台垣所劾,座中公卿数十人,悉遭罢免。时人因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咏。四月二日沽上昆曲家约旧都曲友来津,为女子湘绣传习所筹款,演长生殿十二出,为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宫醋,鹊桥,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弹词。专演贵妃入宫,如何与梅妃争宠,与明皇盟誓,朝欢夕舞,卒至倾国陨身。古今来穷奢极欲之流,无不祸败随之,后世可以诫矣。睇向斋主拟加入演唐明皇,一过风流天子之瘾;故对人云,中原鼎沸,吾侪高歌,不问天下事,是亦一乐。真妙人妙语也。
我们可以看出,北方职业昆班的代表祥庆昆弋社全部《长生殿》只有八出:《定情》、《赐盒》、《絮阁》、《陷关》、《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天津由曲家和曲友演出的《长生殿》十二出,为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宫醋,鹊桥,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弹词。除了祥庆昆弋社的《陷关》不是常演昆剧折子戏目外,其它的折子戏目同以昆剧传习所为代表的南方昆剧是一样的。而且,我认为这出《陷关》就像先前说到的昆剧传习所学员的串折戏演出一样,极有可能是加进去的过场戏。
我们来总结一下,清末苏州的“洪福班”至民国以后南方昆剧的火种“仙霓社”,从北方的职业昆班到天津的名家票友,包括欧阳予倩的整理演出在内,常演的《长生殿》折目不外乎“定情、赐盒、絮阁、鹊桥、密誓、疑谶、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观众或戏班艺人均以李、杨爱情为看点,因而保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线,删去了安禄山、郭子仪这条线,或者说是弱化这条线。如果要组成本戏来演出,则一般会演《定情》、《赐盒》、《絮阁》、《鹊桥》、《密誓》、《惊变》、《埋玉》几折,然后根据演出的时间长短及演出要求进行增缩,或长或短。而《酒楼》、《弹词》亦是常演的折子戏,但多作为老生的拿手戏单折演出,因为这两折极其考验演员的演唱及表演技巧,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因而至今还是昆剧老生的保留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