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长生殿》演出史研究的绪论之二

朱锦华

  七、洪昇研究

  当然对于《长生殿》的专宠必然会引发对其作者洪昇的探究。大陆最重要的著作是章培恒先生编写的《洪昇年谱》,这本书写于1957至1962年间,书后还附录有章先生的《演〈长生殿〉之祸考》。此书资料详尽,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后使众多研究者受益。但是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的某些观点与今天的流行观点难免有冲突,但作为学术著作看来,不啻为一部呕心沥血的厚实大作。台湾的陈万鼐先生亦有《洪昇研究》。章培恒在读到陈万鼐的《洪昇研究》后,就此书中有关洪昇的生平中几点存疑处写了《关于洪昇生平的几个问题——读〈洪昇研究〉》一文,对洪昇成婚的年分、第一次寓居北京的时间、寓居大梁的问题、洪昇的家世、家难等问题均提出了不同看法。熊德基也对洪昇的生平及其作品进行了考察。熊氏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洪昇的生平,第二个部分分析了洪昇最为重要的戏曲作品《长生殿》,第三个部分则谈到了洪昇别的作品。大陆的刘辉、台湾的曾永义等都对洪昇的生平进行过深入研究。

  八、《长生殿》的演出研究

  《长生殿》的演出研究主要见诸于演出报道及观看演出后的评论。1954年为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浙江国风苏昆剧团排演了《长生殿》,并到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1956年又与名贯大江南北的《十五贯》一同进京演出,因而影响很大。戴不凡著文专门论述了观看了《长生殿》中的《进果》出的感想。时有“南欧北梅”之誉、擅演杨贵妃的欧阳予倩和北方昆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擅演唐明皇的白云生在观看了1956进京演出的《长生殿》后,分别撰文谈及自己的观感。作为戏曲内行,他们在肯定国风的创造时,也看到了此版《长生殿》的一些问题,谈得比较详细具体。

  1987年4月上海昆剧团由唐葆详、李晓改编的八场本《长生殿》由蔡正仁、华文漪主演(1989年后改为蔡正仁、张静娴主演),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日本、台湾、香港等地演出过,影响非常大。在昆曲界、戏曲界、文学界引起强烈震撼,随之而来的演出报道、观剧评论、名家点评及主创人员的介绍、访谈频频见报。对此版本的《长生殿》演出,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演员的表演、唱做,导演对舞台的调控,文武场的处理,剧本的创新性等。台湾专家曾永义的文章极具代表性,他评价说:“改编手法之高妙,处处见其匠心独运。……扮饰唐明皇的蔡正仁、杨贵妃的张静娴、高力士的刘异龙,所属的行当分别是生、旦、丑,他们将角色人物的性情和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均属集三家于一身的杰出演员。而上昆为调适现代剧场所精心制作的舞台装置灯光布景,壮大的乐队阵容,乃至于活力许多的‘戏场惯例’以及分幕处理,不止免除了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累赘,而且都有强化戏剧效果的功能,以此而使昆剧再走入群众、再融入生活,都是令人可喜而可以肯定的。”

  2004年2月苏州昆剧院的上、中、下三本《长生殿》在台北首演,台湾观众为之疯狂,随后的大陆行、香港行、欧洲行等重大演出举措,都赢得掌声阵阵。与以前的演出略有不同的是,此次演出的介绍、评论是借助网络媒体来进行的,人物造型照、剧照等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出版了舞台演出全剧的音像资料,这些举动都扩大了此版《长生殿》的影响,使它受到极高的关注。对此剧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也颇多,代表性的有朱栋霖的《古韵盎然〈长生殿〉——评“苏昆—顾版”〈长生殿〉演出》,从舞美、剧本、主要演员表演方面进行点评。曹树钧根据实际演出效果指出,此版本演出剧本删改得当,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不但有利于保持传统表演的格局,且保留了原作的精华;演员的表演突出李、杨二人真挚的爱情,不仅传达了剧作家洪昇的人生体验,而且溶入了表演者对爱情的细腻的感情体验;舞台美术古朴典雅,与写意的戏曲表演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服装设计也具有独特的昆曲艺术的风格。总之,此版《长生殿》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涌现出来的一个优秀演出版本。王永健注意到这个版本的《长生殿》为海峡两岸的广大昆曲知音和观众所首肯和赞美,充分说明了剧本节选、整理是成功的,舞台演出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因此他评论说,顾版《长生殿》可谓是“取舍得当,整合合理,删节巧妙”。这些颇有学术深度的文章预示着《长生殿》的演出研究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人们从最早的剧评转到了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

  当然对《长生殿》的研究远非如上所举,他如《长生殿》的取材问题:怎样看待《长生殿》中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情节和爱情故事,以及怎样来看待洪昇尽删杨妃秽事的问题。有的人认为《长生殿》是历史剧,有的人认为它是爱情戏,焦点其实就是集中在究竟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还是“借兴亡之事写离合之情”。彭飞就强调《长生殿》不仅是杰出的历史剧,而且亦是卓越的爱情戏。当然亦有持反对意见的,张人和就认为《长生殿》写爱情是比较蹩脚的,不能估计太高。吴国钦指出《长生殿》既是个杰出的历史剧,又是个蹩脚的爱情戏。孙书磊认为《长生殿》是运用了“断”历史之“章”、“取”爱情之“义”的寓言式的创作方法而已。韩国大邱大学校的权应相认为,《长生殿》中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士大夫们的文雅趣味,在传奇的内容及音乐方面已经十分崇高和幽雅的情况下,像“私情”这种有伤风化的场面是不适合用于高雅的昆山腔这种传奇样式的,因此洪昇故意删除了这部分内容。这样写作更进一步说,是因为洪昇曾精心研究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加以选择和组织,使作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素材上,并且在前人已获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遂终使《长生殿》以全新的面貌傲居于当时剧坛,成为艺术水准最高、影响最深广的戏曲作品,将传奇创作再次推向了高峰。

  又如怎样看待洪昇在《长生殿》中的“情”问题,这其实也涉及到对《长生殿》主旨的理解。赵山林认为“专写钗盒情缘”几个字,可以看成《长生殿》的总体构思。在这一总体构思的统领之下,戏剧情节也围绕着“情”来展开的。金钗、钿盒在《长生殿》中每一次出现,伴随着李、杨爱情的净化和深化,最终完满地表现了《长生殿》一夫一妻制的爱情理想,这在当日的剧坛上是闪耀着异样的光彩的。姚旭峰指出《长生殿》沿袭了《牡丹亭》以来昆腔传奇的写情路子,但区别于传统才子佳人套路犹在争取情的实现和合法化,它主要表现了情境中的挣扎和困惑,表达了对情的永恒性的思考,因而堪称是对明中叶以来“情”的命题的深化和总结。《长生殿》的悲剧意识和哲理内蕴,打上了深深的封建末世文化的烙印。

  又有对《长生殿》中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形象分析,这有助于更细致地了解《长生殿》的创作思路。王长友借用《长生殿》中织女给李隆基作的评语“笑你生守前盟几变迁”来概括唐明皇在《长生殿》的性格变化。李隆基与杨玉环经历了三合三离的过程,每一次的合与离,都把李杨爱情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把李隆基的性格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勾搭虢国夫人和召幸梅妃两次事件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情终于从高高的帝王滑落到一夫一妻之爱的地步,这完成了唐明皇爱情性格的飞跃。万春指出,在洪昇的《长生殿》中,杨贵妃被塑造得光彩夺目:她面貌姣好、多才多艺、高雅妩媚、风情万种,她纯洁无瑕、品性贤良、忠贞不渝又富于牺牲精神。这种塑造体现了洪昇对优秀女性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也是洪昇美人崇拜意识的一种展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有学者从民俗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对《长生殿》进行研究,不少学者注意到了《长生殿》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宗教色彩。翁敏华指出《长生殿》中的民俗文化意蕴是极为丰富的,堪称一座小小的民俗文化宝库。黄飚也认为《长生殿》中的道教意蕴相当丰富:在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长生殿》均留有不容忽略的道教印记与仙话色彩。孟令兵通过对于李、杨盟誓的意义、忏悔的作用及于中情缘的地位的分析指出,上述三者相互有机关联并充分体现出佛教业力轮回、因缘果报的核心思想。同时这三者也成为贯穿整个后半部分戏剧的主要线索。

  九、港台地区《长生殿》研究

  香港的《长生殿》相较之下就显得很薄弱。香港的《长生殿》研究特点非常鲜明,一是过埠学者或本地学仁的研究,二是对《长生殿》演出的关注。

  袁世硕的《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最初发表在大陆期刊《文史哲》,1954年第9期上,后来收入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参考资料2》中。1965年6月出版的《文学世界》第9卷第2期上有徐亮之的《洪昇评传》;1975年8月香港出版的《万象》,发表了陈万鼐的《断送功名的〈长生殿〉传奇》;1977年香港上海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戏剧家》一书中有韧庵写的《洪昇》;1981年香港宏智书店出版的《古典戏曲研究论集》收入了袁世硕的《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钱东甫的《关于洪昇和他的戏曲长生殿》;1996出版的《考功集》中有刘素华的《论〈长生殿〉》;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了张春树、骆雪伦的《尘中明镜:洪昇〈长生殿〉中之历史、思想与宗教世界》;1999年9月论文集《中国诗歌与宗教》则收入刘楚华的《悲怆的灵魂——〈长生殿〉马嵬坡下鬼》。

  香港的昆曲爱好者对昆曲《长生殿》的演出甚是关注。1983年10月28日至11月19日,上海昆剧团率团参加香港第八届亚洲艺术节。蔡正仁在此次活动中表演了《长生殿·迎像哭像》,引起轰动。徐希博撰文《蔡正仁为俞振飞传人——唐明皇特别出色》对此进行介绍,该文于1983年10月30日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第13版上。一波也在1983年11月14日香港的《文汇报》第13版上刊登观感《蔡正仁演活了唐明皇》,对蔡正仁演出的唐明皇多加赞赏。及至1987年上海昆剧团排演八场本《长生殿》时,香港的《大公报》于1987年3月30日第21版上又发表了一波的《上昆赶紧排练〈长生殿〉》,对上海昆剧团排演《长生殿》的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剧情、演员、导演、艺术指导等等,甚为详细。1987年4月,正当上昆的《长生殿》演出第一轮时,著名华文作家白先勇先生来到上海,在观看了此场演出后赞叹不已,将自己的诸多感想诉诸笔端,写下了《惊变——记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一文,发表在台湾1987年12月1日出版的《联合文学》第38期上,同时又发表在1987年12月1日出版的香港《百姓》杂志第157期,香港1988年12月1日出版的《大成》杂志第181期也收入此文。上昆的八场本《长生殿》1988年9月作为文化使者东渡日本,到日本东京等地演出,观者如潮,其剧作者之一唐葆祥在《〈长生殿〉扶桑有知音》一文中介绍了此次在日本演出的情况,发表在1988年12月1日出版的香港《大成》杂志第181期上。2004年苏昆的三本《长生殿》在香港的演出影响也甚大。

  台湾的《长生殿》研究成果就比较丰厚。

  台湾有两位非常有名的《长生殿》研究专家——曾永义和陈万鼐,在二人的带动下,《长生殿》在台湾一直是学术热点。尤其是在1965至1979年期间,大陆学术研究受到文革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台湾的《长生殿》研究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姿,推动着《长生殿》的研究,填补了研究时间和研究成果两项空白。

  孟瑶于1965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史》第三集中介绍了洪昇。翌年,曾永义正式冒出来,发表了《洪昇生平资料考(附洪昇年谱)》一文。1967年曾永义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毕业,其硕士论文的题目即是《洪昇及其〈长生殿〉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曾永义先后发表了《洪昇的家世与生平》、《洪昇的著作》、《略论长生殿在戏曲文学上的成就》、《洪昇及其长生殿》、《关于长生殿的版本与曲谱》、《洪昉思年谱》等文。1980年曾永义以其硕士论文为基础写成的《长生殿研究》由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人人文库”系列丛书出版。此书凝聚了曾永义对《长生殿》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分四个部分,一是洪昇的生平事迹,对洪昇的家世、生平、交游、著作都进行了一番考述。一是《长生殿》在戏曲文学上的成就,曾氏对其评论很高。一是长生殿排场研究,这是注意到《长生殿》排场艺术的第一篇系统性研究。一是长生殿斠律,自吴梅对《长生殿》进行过斠律外,这是第二篇对长生殿进行详细斠律的研究成果。

  陈万鼐在《长生殿》的研究上功夫也做得非常扎实,他先后发表过《洪稗畦先生年谱》、《洪昇研究》、《清代大戏剧家洪昇》、《洪稗畦先生年谱稿(上)、(下)》、《洪昇“稗畦”集卷数的探究附校勘》、《洪昇“家难”质疑》,显示了他在《长生殿》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成果。以《长生殿》为题的硕士论文也有好几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陈桂云的毕业论文是《杨贵妃故事之研究》(1985年);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张启超的毕业论文是《〈长生殿〉舞台艺术学之研究》(1985年);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李佩玲的毕业论文是《论〈长生殿〉的时空表现艺术》(1998年);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杨朝渊的毕业论文是《〈长生殿〉与〈桃花扇〉剧本文学研究——从戏曲主题、结构、情节、人物、语言分析》(1999年)。这些研究成果彰显出台湾《长生殿》研究的繁盛局面。

  十、国外对《长生殿》的研究

  《长生殿》要想为外国人所赏识,翻译是必要的第一步。虽然国外早已有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研究,但在20世纪以前似乎外国研究者对《长生殿》还未涉猎。进入20世纪《长生殿》开始留下在外国活动的足迹。最早对《长生殿》进行大量翻译的是中国的邻居日本。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反映杨贵妃在马嵬驿中并没死去而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到日本的情景。同样,日本也有大量传说是讲杨贵妃在日本生活的情状。不知是否是因为文化上的趋同性,日本学者对洪昇这部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唯美爱情的传奇作品很感兴趣,在20年代就开始有了翻译作品问世。最早对《长生殿》进行翻译的学者是盐谷温。盐谷温在20年代翻译注释了《长生殿传奇》,于1923年6月发表在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刊行的《国译汉文大成·文学部》第17卷上,将这种长篇巨制的传奇全部译成日语,在当时已经是一件盛事,更何况他还为这些作品加了注释。波多野乾(一)译注的《长生殿》之一节《马嵬坡》发表在《支那剧大观》上,该书于1940年由东京大东出版社出版。另有今关天彭所译之《长生殿传奇》发表在1943年出版的《东洋》第一、二号上。进入80年代,随着日中文化交流的增多,尽管盐谷温或波多野乾(一)的译著依然闪烁着动人光辉,但却已不能满足日本汉学界的使用期待。日本学者竹村则行在90年代开始进行日文《长生殿》的现代语译,他的译注从1997年12月始分别载于福冈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出的《中国文学论集》第26号至第30号及福冈九州大学中国文学部出的《文学研究》第97、98辑上。

  日本的翻译介绍多是由日本的汉学家来完成,与日本不同,法文最早的翻译是中国人徐仲年先生。他在旅法期间译注的《中国诗文选》中,收入《长生殿》第二十九出《闻铃》的摘译,该书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

  前苏联学者马林诺夫斯卡娅以研究《长生殿》而闻名。她选译了《长生殿》片断,收入苏联文艺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大系》之《东方古典戏剧:印度·中国·日本》分册。

  杨宪益与戴乃迭这对中英合璧的夫妻翻译的《长生殿》全本至今仍是《长生殿》英语译著范本,1955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首版。这为西方世界了解《长生殿》做出了贡献。2006年10底上海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的一、二本的英文字幕翻译即是采自此译本,由于翻译出色,为外国人及部分国人观赏《长生殿》起到了很好的媒介沟通作用。2001年,外文出版社将杨、戴英译版同洪昇原著放在一起的中英文对照版。美国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欧文先生(中文名宇文所安),译著了《长生殿》中的《定情》、《偷曲》、《埋玉》、《闻铃》、《仙忆》、《重圆》等出,收入在1996年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选集:从起源到1911》一书中。2000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英文对照、章回故事版《长生殿》。该书由陈美林根据洪昇原著改编而成,翻译则是黄裳和刘彤。2006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昆曲精华》中有《长生殿·惊变》一出的翻译。

  翻译是研究的基础,由于译介的成功,国外对《长生殿》研究也是成果卓著。

  前苏联杰出女汉学家马林诺夫斯卡娅,是一位专攻中国明代和清初戏曲的专家,《长生殿》是马里诺夫斯卡娅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最初课题,她在研究《长生殿》上颇有成就。她高度评价了《长生殿》的艺术性,认为它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戏曲学的光辉成就。1959年,她撰写的论文《论洪昇〈长生殿〉的创作意图》发表在《列宁格勒大学学报》“东方学”第10集(1959,147-161页)。文章驳斥了指责女主人公杨玉环惑君殃国的观点,指出洪昇笔下的杨玉环并非安史之乱的祸根,而是军变的牺牲品,是一个甘愿为爱情赴汤蹈火、献出生命的痴情女子,并认为李、杨二人最终在仙界的团圆,体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胜利。

  马里诺夫斯卡娅对清代剧作家洪昇《长生殿》的主题研究也颇有新意。她的语文学副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作家洪昇及其〈长生殿〉》(1970年)。马里诺夫斯卡娅认为,洪昇写作《长生殿》参考了白朴的《梧桐雨》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洪昇描写李、杨故事,有他自己的意图,那就是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她指出,洪昇《长生殿》对帝妃形象的塑造,尤其对唐明皇的描写,基本上继承了传统,但这出戏里的皇帝既有天子的自尊,又有纯粹的人性的软弱,比以前戏曲里的皇帝要显得复杂。她认为该戏中杨玉环的描写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洪昇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正面形象,是一个甘心情愿为爱情、为拯救君王献出生命的女子。马里诺夫斯卡娅指出,称颂杨贵妃就是对一贯把国家危难归罪于女人的封建史学的批判。在对杨贵妃的评价问题上,马里诺夫斯卡娅同一些中国学者进行了商榷。她指出,无论像方征、程千帆、冯沅君那样只注意剧中的爱国主义和对封建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的内容,都是不对的。她认为不应否认李、杨之间存在爱情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作为写作学位论文的准备,她还发表过几篇论文,主要有:《论洪昇〈长生殿〉的创作意图》(载《列宁格勒大学学报》,东方学,第10集,1959年版,第147~161页);《洪昇及其时代》(载《亚非国家语文学研究》,列宁格勒,1966年版,第144~153页);洪升剧作《长生殿》的艺术特点(载《远东文学的风格》,列宁格勒,1966年版);《论洪昇〈长生殿〉的形式兼论它的若干艺术特点》(载文集《中国和朝鲜文学的体裁与风格》,莫斯科,1969年版,第152~157页)等。

  除了马林诺夫斯卡娅,从事过《长生殿》研究的前苏联学者还有马努辛。他撰写的论文《洪昇剧作〈长生殿〉的思想根源》被收入莫斯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一书中。

  在日本,1988年9月上海昆剧团带着唐葆祥、李晓改编的《长生殿》到日本东京等地演出,掀起阵阵冲击波,日本观众非常喜欢此剧,有吉川良和发表的《上海昆剧团の〈长生殿〉を观て》一文,载于《悲剧喜剧》第458期(1988年12月号,第58-60页),东京早川书房1988年12月出版。除了演出评论,也有系统的学术研究。80年代后,在《长和殿》的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就的是竹村则行。他于80年代发表了有影响的两篇论文。一篇是《〈长生殿〉中季节的推移》,发表在《德岛大学教养部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上;另一篇《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刊登在《东方学》1984年第68期上。这两篇文章都先后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前一篇被除朱则杰翻译,发表于1991年出版的《戏曲研究》第38辑上,后一篇则由清风翻译,发表在1994年第4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上。

  英语世界中近年来也不乏突出的研究成果。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范佩丽珍博士是一位专门从事中国戏曲和小说研究的专家。1992年她在《中国口头表演文学专刊》第十六期上发表长篇论文《多面女子杨贵妃》,论述了杨贵妃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流变,其中重点探讨了洪昇笔下的杨玉环。次年她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亚洲研究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该论文名为《〈长生殿〉以及杨贵妃作为浪漫女主角的重塑》收入亚洲研究服务中心出版的该年度大会论文集当中。1992年,台湾学者王瑷玲凭借《洪昇〈长生殿〉的艺术性》一文获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哲学博士学位。这篇长达三百多页的论文,综合深入地探讨了《长生殿》的艺术特色,是美国近年来《长生殿》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长生殿》问世以来,对《长生殿》研究的变化及中心的转移。学者们开始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呈现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思考,并且这当中最为可喜的是,学者们开始更多地意识到《长生殿》不仅是可供案头阅读的材料,它亦是一部至臻完美的舞台演出底本,且随着近年来《长生殿》演出的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它的演出日益关注。

  本篇论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些思考,通过对《长生殿》问世后的演出进行资料爬梳,以一些重点演出为代表,分析剧作特色,企图找到《长生殿》在不同时期的一些演出规律。

  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长生殿》在清朝的演出,主要讲述了《长生殿》在清朝时的流传与演出。在清朝《长生殿》的演出主要分为洪昇在世时的全本戏的演出以及洪昇去世后的折子戏演出两节。《长生殿》作为一部重要的传奇著作,它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昆曲的演出外,它还影响到了我国其他艺术形式的演出,曲艺对此进行改编,其他戏曲剧种对此进行借鉴。第二章《长生殿》在民国时的演出,到了民国时期,基本上看不到《长生殿》的全本演出了。当时所谓的全本演出也不过是将常年在舞台上打磨得异常精致的折子戏进行串演,可能在这当中还会创新性地加入一些情节。这时期的京剧对此题材兴趣很大,尤其是梅兰芳改编的《太真外传》,当然其他的剧种或曲艺也不会放弃对此热点题材的改编。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上)。新中国成立后昆曲仍然是举步维艰,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昆曲《长生殿》还在上演着。这一时期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长生殿》的昆曲新编本,串折戏在舞台上亦如从前。《长生殿》中的折子戏,算是保留得很好的,仍在经常演出。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下),在这一章里主要列举了其他剧种对《长生殿》的改编。台湾京剧、歌仔戏都留存有对《长生殿》的改编记录。其它剧种亦对《长生殿》进行过改编。《长生殿》不仅是中国大陆观众的宝贝,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它除了在中国大陆盛演外,也能在世界各地找到它的芳影。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