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现代戏和其他新创戏

柯凡

一、历史溯源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表现当时生活的剧作,从表现内容上说,这样的戏在当时都是“现代戏”;从戏曲的功能来说,这样的“现代戏”由于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更能发挥启发民众、娱乐民众的功能。

  明清时期,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激励民众的斗争精神,是许多昆曲剧作的主旨。王世贞的《鸣凤记》、李玉的《一捧雪》和《清忠谱》等等,都是当时的“现代戏”。这类作品直接表现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受到正义之士的热烈欢迎。至今,这些作品在戏曲史上还占据着一席之地。

  清末时期,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戏”在艺术形式上出现了新的特征。戏曲演员的装扮不再局限于古代服饰,而是开始运用当时人们的新式服饰。于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编戏曲,因穿戴时装而被称为“时装新戏一。道光25年(1845)年,已有时装新戏《烟鬼叹》的演出。

  辛亥革命时期,许多时装新戏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群众关切的各种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宣扬爱国、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在社会功能上则对于“启迪民智”、“移风易俗”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艺术形式上,时装新戏与传统戏曲大异其趣,在语言、装扮等方面作出更加明显的变革。当时的时装新戏还分为外国题材的“洋装新戏”、取材于新闻时事的“时事新戏”和反映清代人物的“清装戏”。这些时装新戏就是当时的现代戏。由于昆曲的式微,时装新戏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京剧和其他地方戏。1914到1918年间,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受时代风潮的影响,陆续新编了《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和《童女斩蛇》五部时装新戏。由于深感京剧程式和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梅兰芳没有再创作上演时装新戏。五四运动时期,时装新戏因流于家庭琐事,卖弄舞台布景,商业化味道过浓等原因,逐渐失掉观众。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早期探索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在延安解放区进行的戏曲改革工作中,现代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许多地方戏进行了创作现代戏的尝试,并且在当时反响良好。例如《血泪仇》、《刘胡兰》等。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昆曲的“现代戏”创作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清末以后,现代戏不再以昆曲为载体,而是以京剧和地方戏为重要载体。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现代戏”本质上只是戏曲内容上的“现代”,而几乎不存在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服装、语言上的变更问题。即戏曲内容与形式之间并没有出现激烈的矛盾。清末以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剧变的社会风潮强烈影响了人们的着装、语言、思维习惯,随着昆曲与时代的隔阂日益加深,古雅的昆曲难以满足人们观赏“现代戏”的需要。相较于昆曲,新兴的京剧和地方戏节奏明快、语言爽朗,易于切合人们变化了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要,自然更适宜承担表现现代生活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昆曲现代戏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才开始大规模、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现代戏创作。我们今天所定义的“现代戏”里,昆曲现代戏的创作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的国风苏剧团一直没有在当地获准登记,为了成为合法剧团,获得组织关系,剧团不仅每到一处就主动向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申报登记,而且努力的配合当时的形势去演戏。周传瑛曾这样回忆:

  为配合“生产自救”运动,大家一合计,又马上改编了《王秀鸾》等剧目,此外,我们还自己动手创作了包括现代戏在内的不少新戏,如配合新婚姻法宣传的《妈妈结婚了》等。《王秀鸾》和《妈妈结婚了》这两出戏,当时还真演了不少场呢,观众的反映倒是不错的。

  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昆曲现代戏。周传瑛等人如何用昆曲的形式表演现代生活,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可以看出,由于深契当时的政治形势,满足了群众脱离旧社会、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这几个昆曲现代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戏曲的宣传教化功能,因此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出发,一直大力提倡现代戏的创作上演。但是,过犹不及,由于政治上的偏激,从1958年开始,现代戏创作的两次高潮给戏曲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1958年,伴随着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大跃进”,昆曲也掀起了现代戏的高潮。1963年以后,由于“鬼戏”大批判和“大写十三年”运动,昆曲又出现了创作上演现代戏的第二次高潮。“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昆曲现代戏主要如下表所示:

上演        上演单位       剧名        题材  
时间        

1958        北方昆曲剧院    《红霞》     述红霞为了掩护红军赤卫队,将敌人引上绝路,自己英勇牺牲。
年        

1958        浙江昆苏剧     《寻宝记》    述某山区人民排除万难,找到铁矿石,炼成钢铁。  
年         团      

1958        上海市戏曲     《海上渔     述东海渔翁巧妙识破国民党特务的伪装,在民兵帮助下  
年         学校昆一班      歌》      将特务擒获。  

1958        湖南嘉禾昆     《钢铁火焰    述某村支书带领群众大炼钢,连孙悟空都无法闯过钢铁  
年         曲学院训练      山》      火焰山。

1959        北方昆曲剧     《劈山引     述农民在公社书记带领下与不法地主分子作斗争。  
年         院         水》

1959        江苏省苏昆     《活捉罗根    述红军游击队员勇敢机智的活捉匪军头目罗根元。  
年         剧团        元》 

1960        上海市戏曲     《红松林》    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游击队和当地猎户共同消灭  
年         学校昆一班              土匪的故事。

1960        上海市戏曲     《风雨送     述老农和共青团员战胜暴风雨为工人兄弟送菜。  
年         学校昆一班      菜》    

1960        北方昆曲剧     《登上世界    描写我国登山队不怕牺牲,战胜珠穆朗玛峰的事迹。  
年         院          最高峰》 

1961        上海市戏曲     《神仙盐》    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木匠父女冒死为赤卫队送盐。  
年         学校昆二班      

1962        浙江昆苏剧     《血泪荡》    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农民和地主官府之间的斗争。  
年         团

1963        北方昆曲剧      《飞夺泸定   述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年         院           桥》

1963        北方昆曲剧      《师生之    反映教育战线上不同思想的斗争。  
年         院           间》    

1963        江苏省苏昆      《黄海前    述黄海民兵与土匪的斗争。
年         剧团          哨》

1964        浙江昆苏剧      《红灯传》   根据话剧《三代人》改编。与京剧《红灯记》同一题材。 
年         团

1964        浙江昆苏剧      《丰收之    述某村干部和群众围绕丰收之后的余粮是出售给国家  
年         团          后》      还是驴贩子的问题进行斗争。  

1964        浙江昆苏剧      《芦荡火    根据同名沪剧移植改编。述阿庆嫂和敌军的机智斗争。  
年         团           种》 

1964        上海青年京      《琼花》    述琼花选离地主魔爪,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  
年         昆剧团      

1964        江苏省苏昆      《草原英雄  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述草原两个小姐蛛为保卫国家  
年         剧团         小姐妹》   财产而牺牲的事迹。  

1964        北方昆曲剧      《奇袭白虎  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  
年         院          团》     迹。  

1964        北方昆曲剧      《社长的女  根据豫剧移植改编。述社长收养了烈士遗孤林继红,林  
年         院          儿》     继红缺乏斗争经验,一度迷失生活方向,最终醒悟。  

1964        郴州专区湘      《莲塘曲》  反映个人、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矛盾。  
年         昆剧团

1965        上海市戏曲      《怎么谈不  宣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年         学校昆二班       拢》    

1965        上海市戏曲      《战海浪》  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述东海渔船应用保卫国家财产  
年         学校昆二班             并营救落水渔民。  

1965        上海市戏曲      《两块六》  根据同名越剧移植改编。批判贪小便宜的行为。  
年         学校昆二班      

1965        浙江昆苏剧      《曙光初   述东海女民兵英勇消灭侵犯我国海疆的敌人。  
年         团           照》

1965        湖南省湘昆      《腾龙江   述青年姑娘响应号召,下乡锻炼,学会撑船。  
年         剧团         上》

1966        上海市戏曲      《双教子》  述两个母亲教育子女的不同方法导致的不同后果。批判  
年         学校昆二班             自私自利思想。  

1966        上海市戏曲      《就是他》  歌颂雷锋精神。  
年         学校昆二班

1966        上海市戏曲      《大年夜》  歌颂劳模。  
年         学校昆二班

1966        上海市戏曲      《一百个放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述王阿福看到参军的孙子在思想上  
年         学校昆二班      心》     飞速进步,感到一百个放心。  

1966        江苏省苏昆      《焦裕禄》  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  
年         剧团

1966        湖南省昆剧      《女飞行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述五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女飞  
年         团          员》     行员在部队的成长历程。  

1975        郴州地区湘      《常青指   移植自京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中的一段。  
年         昆剧团         路》

  由上表可见,从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昆曲现代戏的题材主要有三类:一是反映大跃进时期人们的冲天干劲。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突出人民对革命、对党的拥护。三是赞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品质。根据当时的报刊评论和对演出情况的记载,革命斗争题材的昆曲现代戏在当时最受群众欢迎。例如《红霞》,在北京、广州、山东、山西、哈尔滨、沈阳等地,共演出200余场。在群众中激起巨大反响。周恩来看完演出后,盛赞该剧“给昆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红霞》、《琼花》等剧目在当时的成功,是否说明以它们为代表的昆曲现代戏已经解决了用昆曲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问题呢?《红霞》的剧本一共有五幕,结构紧凑,叙事节奏比较快,故事扣人心弦,对红霞革命勇气的描写激动人心。剧中有大段的说白,唱词大都是简单通俗的押韵长短句。可以说,《红霞》在当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是昆曲,而在于它所反映的人物精神极大的引起了当时群众的情感共鸣。同时,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说白和唱词,都为它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尽管《红霞》、《琼花》等剧目并没有完美的做到“用昆曲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但是,相关昆曲工作者对于“怎样将昆曲与现代生活结合”进行的初步探索,不应被我们轻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昆曲现代戏应政治需求而大量产生。“文化大革命”以后,政治环境宽松了,人们的思想活跃了,可昆曲现代戏的创作在数量上急剧减少,在社会反响上更不尽人意。“文革”以后,曾经激动人心的昆曲现代戏很快随着戏曲政策的变化而烟消云散。原因主要在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革命题材的昆曲现代戏反映的主题、宣扬的精神,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对于在那个狂热年代中产生的作品,无论它们是否红极一时,人们对它们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曾经贴着鲜明政治标签的昆曲现代戏仍难免让人觉得它们是矫情的、公式化的政治传声筒。除了“八个样板戏”还常常唤起人们唱戏看戏的记忆外,很多剧种在那时创作上演的现代戏,现在已经很少看到。

  对于旧的昆曲现代戏,人们没有机会去回顾;对于新的昆曲现代戏,人们也缺乏创作的热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与昆曲的整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相比,昆曲现代戏的创作明显的落后了。甚至,时代越是发展,昆曲现代戏的创作越是减少。20世纪80年代早期,昆曲现代戏仍会零星出现,例如1981年浙江昆剧团的现代小戏《人情钱》、1982年北方昆曲剧院的《金银梭》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去两个外国题材的新创作品——1987年上海昆剧团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上演的《血手记》和1994年北方昆曲剧院根据日本话剧改编上演的《夕鹤》,昆曲现代戏只有1991年上海昆剧团的现代小戏《两岸情》、1991年永嘉昆剧团的《嘉富村琐事》、1996年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都市寻梦》和2002年几个青年工作者合作演出的现代小戏《伤逝》。可见,改革开放以后,上演的昆曲现代戏屈指可数,获得巨大社会反响的剧目更是寥若晨星,昆曲现代戏似乎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果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剧作家的思想不够深刻,昆曲现代戏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内容上不新,易被新的时代淘汰,所以它们时效性短,影响力弱,好评不多,那么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昆曲整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都出现了内涵深刻、意味隽永的优秀成果,偏偏现代戏如此默默无闻呢?试看这些剧目,有的以海峡两岸情深意重为题材,反映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期的农民在思想觉悟上提高,在情与法的斗争中能坚定立场;有的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中,个人和群体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有的根据小说改编,描写年青人的情感与现实。可见,有些剧目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表达方面的确仍存在公式化倾向和“搭乘政治快车”之嫌,但有的剧目的确很好的反映了时代变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思想面貌上的巨变,例如《都市寻梦》。而翻阅一些剧本,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剧目善于构建故事,有的剧目长于刻画人物,如果不以昆曲的形式来要求它们,它们的可读性、可演性还是比较强的。但以昆曲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同早期的《红霞》等剧目一样,这些昆曲现代戏说白很多,唱词很少,语言直白现代,曲律未遵,话剧色彩浓厚。可见,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作家的思想不深刻、现代戏的内涵没有跟上时代,而在于现代戏的内涵很难通过昆曲艺术这个载体获得自由充分的表达。

三、昆曲能否演现代戏

  昆曲拥有大量精彩的传统戏,新中国成立后,昆曲又以整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的形式去实现昆曲艺术形式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这几种剧目类型似乎已经可以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昆曲的任务了,昆曲还需要发展现代戏吗?诚然,传统的折子戏,为我们提供了传承昆曲艺术的范本。整理改编传统戏,为我们不断发掘古典名著的意蕴、不断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能。新编历史戏,使我们追溯古人,反观今人;使我们传承历史的情怀和古典的艺术,探索时代的精神和艺术的发展。可是,现代戏能将新鲜生动的现实生活搬上舞台,直接演绎当代人物,这是其他剧目类型不能企及的。当前,昆曲以“传承”为第一任务,昆曲现代戏这种充满了发展与变革的崭新剧目类型,并不是昆曲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理论上承认“昆曲需要发展现代戏”仍是必须的。

  昆曲现代戏要求用昆曲的艺术形式去表现现代生活。然而,昆曲是何其古老、严格的一种艺术,今人在语言、着装、行为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古代。怎样将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是理论界长久的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的论争一直在继续,而针对昆曲艺术特征作出的类似思考也始于此。昆曲能否演现代戏?人们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昆曲不能演现代戏。昆曲在艺术形式上高度规范,其严格的文学、音乐和表演体制大大束缚了昆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具体到昆曲的角色制,有人认为昆曲的角色是将当时社会的各色人等进行分类,再体现在演员的分工上,又从演员技能的分工来表现社会各色人等的分类。当时的人比较简单,能用角色来分类,但是现在人的分类很复杂,很难再用角色制来体现。所以演现代戏的任务应该由其他的艺术品种来完成。

  第二种,昆曲能演现代戏,但并不擅长演现代戏。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曾多次指出,戏曲应该表现现代生活,但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戏曲样式。对于昆曲,张庚认为,人们可以进行昆曲现代戏的尝试,但不应强迫它创作现代戏。具体观点见张庚先生撰写的《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改革”戏曲》、《继承发展昆剧的优良传统—一在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演出座谈会上的发言》、《昆剧在现代戏剧中的地位、任务和做法——江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期间的报告》等文章。

  第三种,昆曲能演现代戏。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认为,昆曲不仅能演现代戏,而且演现代戏的发展前途还非常广阔。原因主要在于,昆曲的曲牌非常丰富,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昆曲没有音乐过门,张口就唱,便于演现代戏。只要有好剧本,并且对音乐进行合理改革,加快节奏,昆曲一定能演好现代戏(互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二节)。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戴平撰文《昆曲能不能演现代戏》和《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大力肯定昆曲现代戏的成就,提倡发展昆曲现代戏。

  可以说,第一种观点看到了昆曲艺术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坚持昆曲的传统;第三种观点看到了昆曲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期待昆曲的变革;第二种观点着眼于昆曲的传统,放眼于昆曲的发展,看似中庸,实则理性。

  许多地方戏曲节奏明快、形式自由,非常适合表现现代生活。昆曲则不然。昆曲的传统经过几百年的积淀,早已十分凝固、规范。昆曲更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历史人物的生活。昆曲演现代戏,必然要触动固有的程式,改变传统的美感。能不能变?如何变?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探索,都不成熟。从昆曲现代戏的历史来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非常单一的,但昆曲现代戏在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协调上做得并不完善。一些昆曲现代戏获得群众认可,并非主要由于昆曲艺术的感染力,而是由于剧目的思想内容符合了当时人们普遍的革命激情。当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思想愈加活跃、时代风貌急遽多元,昆曲现代戏越来越难以把握艺术形式和剧目内容的契合度。昆曲现代戏在理论上缺乏方向,在实践上困难重重,必然偃旗息鼓。

  尽管昆曲传统戏的整理改编是昆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但不可否认,昆曲现代戏对于丰富昆曲的表现方式、开拓昆曲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启迪人心的尝试。近年,由几个年青人创作上演的小剧场昆曲《伤逝》虽然遭到许多苛刻的批评,但是受到了一些年青学生观众的欢迎,不管这个昆曲现代戏是不是姓“昆”,它到底吸引了一部分观众去了解昆曲,这对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并非坏事。

  因此,笔者认为,昆曲并不适合演现代戏,我们也无须大力提倡昆曲去创作现代戏,但是,对于昆曲自愿进行的现代戏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应持宽容态度。

来源: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