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创新湘剧旧戏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徐绍清(二)

陈飞虹

  (二)钻乡进城,博学精进

  徐绍清自进入“老案堂班”学戏以后,经常在舞台上跑龙套(湘剧叫去手下)和扮演一般角色,他从未嫌弃和轻视这些舞台演出实践。在他看来,通过这样的不断实践,一方面见识和学习了前辈艺术家们的精彩舞台表演艺术,另一方面也能熟悉不少湘剧传统戏剧目的内容、人物、台词、唱腔与场口,为自己以后能够成为全面掌握湘剧演出剧目和表演艺术的演员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第一次亮相的主角戏是在浏阳县城演出的湘剧高腔《比干挖心》,他在戏中饰演主角比干。

  徐绍清开荒戏学的湘剧弹腔《雪里访谱》,可第一次在舞台亮相的主角戏是湘剧高腔《比干挖心》,这种安排其实大有深意。

  历来的湘剧界,不少演员害怕唱高腔。这是因为高腔是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不像弹腔那样有弦乐伴奏。特别是那些大段大段的“放流”(湘剧高腔为“腔”“流”结构:“腔”是指一支曲牌的腔数;“流”即“放流”,是指那些曲牌中不算腔数的、由长短句组成、类似口语化、起着咏叹作用的数板唱腔),以吐字为主,行腔为辅。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唱不像唱,讲不像讲,使人听起来干燥聒耳,索然无味,毫无美感可言。

  徐绍清与众不同,他毫不惧怕唱高腔。在他登台前所学戏中,高腔《比干挖心》是他最擅长的,演唱最为得心应手的。在两位名师眼里,小小年纪的徐绍清就显露出演唱湘剧高腔的天才!比方一支[下山虎]曲牌,他就处理得很有层次,演唱得情真意切。这种属于[四朝元]一类的曲牌,善于抒发人物感叹、悲伤和激愤等情感,比干临刑前演唱[下山虎],非常符合人物当时的情感。徐绍清演唱时,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婉转动听。他首次登台演出《比干挖心》的那一天,县城里人们争相观看,他的家乡石牛寨也来了不少乡亲。他们在戏前戏后大放鞭炮,为徐绍清捧场叫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艺人很大的鼓舞。

  浏阳的湘剧“案堂班”本是一个以剧目众多见长的班社,徐绍清在班里学演的剧目已经不少,他仍感不足。当时班里有“要得饱,江西跑”的行话,他深会行话的道理,毅然决定离开“老案堂班”,辞别师傅和班友,只身一人去江西搭班演出。

  在江西搭班钻乡演出的几年中,徐绍清主要学演新戏和在大量演出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他充分利用自己读过初中的文化知识优势,快速和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尽可能地将演唱过的剧本唱词、对白甚至舞台调度记录下来。所以他学习的速度比一般人要快,效果也比一般人好。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徐绍清成为湘剧生行中“大靠”、“二靠”和“唱工”全通的“饱学秀才”,在湘东和赣西一带声名鹊起。

  已经颇有名气的徐绍清当然不会满足于现状,也不会满足于在湘东和赣西一带的“钻乡”演出,他又将目光瞄准了湖南的省会长沙城。在他眼里,湘东与赣西一带的草台班子,虽然演出机会不少,演出剧目繁多,但因为戏班人员不多,条件简陋,长期漂泊不定,流动演出,谈不上对演出剧目进行清剪、加工提高,故而演出的剧目都十分粗糙,艺术质量不高,大有“乡里狮子乡里舞”的味道。在如此境况下,要使自己的演技再要提高一步是很难实现的。他认为:湘剧虽然流行于湖南的湘、资两水和赣西的广大地域,但长沙却是它的大本营,不管是班社的数量、演出的规模、从艺的人数还是名演员的技艺高度,都是任何走村钻乡演出班社不能企及的。在长沙城里,仅生行中“大靠”欧元霞、周圣希、朱仲儒,“唱工”陈绍益、黄菊奎等,其表演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观众特别是在“戏迷”、“票友”中声望极高,远超过自己在湘东、赣西所享有的名望。通过反复权衡,徐绍清作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惊人举措,走出赣西、湘东,走进长沙城。1935年他带着自己当时熟演、擅长的高腔戏《描容上京》、《谏纣》、《广才扫松》、《潘葛思妻》、《回府祭台》、《斩三妖》、《比干挖心》等戏,进入了他梦寐以求却又十分陌生的长沙。

  徐绍清在长沙的演出,他那粗犷的唱派与演技为长沙的戏坛虽然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不少观众也争着前去看个新鲜,但圈内人士并不怎么看好他,认为他的唱腔似乎是“哽”出来的,背后讥笑他唱的是“哽屎腔”。徐绍清听到了这些对自己不利的议论。好在他在个性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有自知之明,自己的演技虽在乡村里有名气,然终究流于粗俗,比起名靠欧元霞、周圣希、朱仲儒以及著名唱工陈绍益来,确实差了一截。二是宽容和虚心。他决定首先认真去观看名家的演出,虚心学习他们的唱派和演技,将自己的唱派和演技作一番梳理和清检,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前提下,逐渐去适应长沙观众的口味。其次是重新对自己所演的人物进行性格审视,加工和提高所演剧目的唱词和唱腔。通过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和不断加工提高,徐绍清的表演技艺不断精进,不仅受到了长沙观众的青睐,在长沙站稳了脚跟,也跻身于湘剧著名演员行列。

  1937年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率团到长沙演出,给了徐绍清表演艺术出现重大变化和突破的绝好机遇。

  本来,徐绍清来长沙看了欧元霞、周圣希、朱仲儒等湘剧名家的演出后,眼界已经大开,花了较长一段时间调整了自己的演唱与表演风格;但当他观摩了国家级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演出后,茅塞顿开,惊叹人世间竟有如此高超的表演艺术。他如饥似渴地从周先生的表演中吸取养分,来审视和加工自己常演的一些代表剧目,使自己的表演起了一个质的变化。不少湘剧同仁和他界知名人士都说徐绍清形成了湘剧中的“麒”派,说他是湖南的“麒麟童”。此时的徐绍清,已经从以往一般演戏的“戏子”身份蝉蜕,向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地位靠拢,为他以后成为湖南湘剧界的代表人物,成为著名的大师级湘剧表演艺术家实现了漂亮的转身。唯其如此,1938年著名戏剧家洪深来长沙召开“湘剧改良”座谈会时,徐绍清得以湘剧界代表的身份与会,参与了研究讨论湘剧如何改革,如何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来源:《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