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创新湘剧旧戏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徐绍清(一)

陈飞虹

  徐绍清(1907-1968),湖南浏阳人。现代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幼入“老案堂班”学艺,工老生。1938年后任湘剧抗敌宣传二队队长。曾在湘南、桂北一带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团副团长、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剧协湖南分会副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代表剧目有《琵琶上路》、《江汉渔歌》、《岳飞传》等。著有《我演湘戏》、《长沙湘剧高腔变化初探》等。

  (一)聪明好学,迷恋湘剧

  清末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1907年3月30日),湖南省浏阳县城春光明媚,繁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几十家鞭炮行一片忙碌,在阵阵硫硝气味飘溢出来的当口,传出了一声声洪亮的婴儿哭叫,一个虎头虎脑、浓眉大眼的胖小子,在一个姓徐的鞭炮工人家呱呱坠地。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父亲马上给孩子取名绍清,意即继承徐氏祖上历来清明纯朴之意。

  徐绍清祖籍浏阳县石牛寨,世代务农为生。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后,因为靠务农难以维持一家生计,便到浏阳县城一家私人鞭炮坊帮工做鞭炮,一家人方才过上温饱的生活。徐绍清从小聪明好学,颇得父辈和徐家亲朋喜爱。他父亲鉴于徐家世代务农家贫是因为没有文化的缘故,便萌生了让徐绍清一定要多读点书的想法。当时正当各地新学兴起,所以徐绍清五岁时便被送进一所小学就读。年幼的徐绍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小毕业后,很顺利地考入了浏阳澄中高等学校。

  当时的浏阳除了教育兴盛外,文艺演出特别是湘剧的演出亦十分发达,班社较多,以“案堂班”的演出尤为活跃。在中学读书的徐绍清因为对国文和历史等学科感兴趣,很自然地便对以搬演我国历史演义和传奇故事为主、文辞优美、唱腔动听的湘剧艺术产生了兴趣。每当浏阳金刚镇的湘剧“老案堂班”前来演出时,他几乎场场必看,逐渐地迷恋上了湘剧。

  1919年,浏阳的鞭炮生意日趋萧条。靠鞭炮手艺谋生的徐绍清父亲已无力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更承担不起孩子们继续读书的学费,只好让徐绍清中途辍学到一家百货店当学徒。学徒期间,已经迷恋上湘剧的徐绍清经常偷跑到戏院看戏而误工,时常遭到老板的责骂。无可忍受的境况下,徐绍清便萌生了不当学徒、学唱湘剧的念头。那是他在百货店忙碌了一天回家的晚上,一边吃饭一边试探着对父亲说:“爸,我不想去百货店做事了。”

  “不到百货店做事,那你想到哪里做事?”父亲问道。

  “我想去唱戏!去老案堂班。”徐绍清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行!”父亲斩钉截铁地说。

  “为什么不行呢?”徐绍清反问。

  “我说不行就不行!”父亲的口气十分严厉,徐绍清再也不敢继续往下说了。

  在父亲那里碰了钉子,徐绍清有些心灰意冷,茶饭不思。白天在百货店做事老是心不在焉,经常出错,不断遭到老板的呵斥。受了气晚上回到家里只是一言不发,闷闷不乐,勉强扒几口饭就一个人回到房里不出来。

  徐绍清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便找他父亲商量,试图说服他父亲让徐绍清去老案堂班学戏算了。

  其实徐父反对儿子去唱戏,缘于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唱戏的人好吃懒做,不是赌就是吸鸦片烟,去学戏就一定会学坏。二是当时世人的眼中,唱戏的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当时在社会上就流传着“王八、戏子、吹鼓手”的说法。所谓“王八”是指那些妻子在家偷人养汉,戴着一顶“绿帽子”的男人。当了“王八”的男人,是永远被人瞧不起和抬不起头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可戏子竟然还要排在“王八”的后面,社会地位的卑微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徐母认为孩子既然爱上了湘剧,干其他行业又不安心,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只能教育他去了戏班以后,不去学坏样,一心一意学好戏,只要唱好了戏,虽然名声不好听,地位低下一点,凭着技艺还是可以养家糊口的。徐父经徐母一说动,思想也就有些松动,提出可以去学唱戏,但必须立下保证书。

  徐绍清在听到母亲转达父亲同意他去学唱戏的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连忙跑到父亲跟前保证:“进了戏班只学戏,绝不学坏样子!”徐绍清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老案堂班”,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开始了他的湘剧演唱生涯。

  进入“老案堂班”,徐绍清拜名师彭申贤门下为徒。所谓“老案堂班”,“案”指庙里的神案,“堂”指拜神的香火堂。“案堂班”就是在庙里或香火堂中唱戏祈神求福的班社。时例,浏阳历史上盛产爆竹烟花,浏阳的金刚头(现为金刚镇)历来又是浏阳鞭炮烟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90年代仅在县城即设鞭炮庄22家,还向武汉、广州、厦门、香港、南洋等地派出坐庄。当年的鞭炮烟花为家庭手工业生产,消防设备和生产环境都很简陋,生产中经常发生爆炸,引起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人们就将避灾求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金刚头既然是鞭炮烟花的主要产地,是爆炸和火灾的多发地,当然用唱戏来酬神还愿的活动就多。据传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820)便有小型湘剧班社随神案流动演出,称“案堂班”。此后,毗邻的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等地,不管生产不生产鞭炮,不少庙宇便也相继有了“案堂班”。因为金刚头的案堂班是最早的一个酬神的湘剧班社,被大家尊为“老案堂班”,其他庙宇的戏班只称为“案堂班”。1920年出版的《湖南戏考》第一集中有《考案堂之九老图》一文,对“案堂班”是这样表述的:“随所供之神,四处坐香火,神至某村某家,而戏班亦至某家,戏价最廉,角色极少,人呼‘九老图’,无论高腔、乱弹及热闹武戏,随点随唱。”可以看出,这种演湘剧的“案堂班”,一是剧目繁多,可以“随点随唱”;二是戏班的成员不多,从艺者必须要较全面地掌握本行当的剧目,表演上文唱武打皆能。彭申贤当时是“老案堂班”里的当行生角,是一位唱做俱佳的饱学先生。

  在彭申贤师傅的指导下,徐绍清开始苦练基本功,跟随戏班跑龙套,也担当一些白口不多的零碎角色。彭申贤安排徐绍清的开荒戏是《雪里访谱》,扮演赵匡胤。所谓开荒戏便是学徒学戏时,师傅为他安排教学的第一出戏。在戏班里,学徒所学的第一出戏是至关重要的,学徒的四功五法、唱做念打诸种基本功,几乎都是由他的“开荒戏”来学习掌握。这个演员以后的发展前景,也大都由他的开荒戏来决定。比方现在有的演员黄腔顶板,如果不是这个演员存在着生理上的缺陷,基本上可以断定他的开荒戏指导老师也是一位五音不全、黄腔顶板的人;如果这位演员的台步、身段不怎么漂亮的话,他的开荒戏指导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功底不深的人。所以,戏曲界同仁常常指着那些有缺陷的演员说:“他的荒冒开得好。”由此可知“开荒戏”的选择何等重要。

  彭申贤之所以选择《雪里访谱》作为徐绍清的开荒戏,是因为《雪里访谱》是一出很好的唱工戏,一出短短的折子,基本上囊括了湘剧弹腔中生行的南路与北路的全部板式和唱腔。一个湘剧的生行演员,只要把这出戏学好了,就基本上熟悉和掌握了湘剧弹腔中的生行唱腔。自然《雪里访普》也是一出学习难度特别大的戏。这出戏,徐绍清一学就是半年。当时戏班里有的人便送了他一个“访半年”的讽刺性绰号,气得他哭诉于师傅跟前。其实,这出戏徐绍清学了半年,除了难度太大外,也与彭申贤的要求极严密切相关。彭申贤既是舞台上的名角,又是一位严师。他当时语重心长地对徐绍清说:“你这是学开荒戏,要学扎实,底子不打好,会害你一辈子的。”徐绍清以后能成为湘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成为大众公认的湘剧表演艺术大师,与开荒戏学得好、底子打得厚至相关联。

  后来徐绍清又参师暨八先生,学了他不少拿手好戏。暨八先生姓暨名镇宝,是一位高腔演唱得十分地道的表演大师。曾在江西萍乡清华科班、攸县兴华科班、衡阳金字科班等多处当过坐堂教师。在两位名师的精心教诲与严格授艺下,徐绍清的表演技艺大为长进,迅速在湘剧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远近有名的湘剧新秀。

来源:《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