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程式之我见

董德光

  戏曲程式,是戏曲艺术的文化载体表征的总称,其中又包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广义的戏曲程式是指戏曲艺术物质和精神的所有载体表征。狭义的是指戏曲表演艺术的所有技术技巧。它是历代戏曲艺术家与观赏者共同创造的结果,也是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文化的标志。这里所说的戏曲程式包含着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存在方式。所谓物质的戏曲程式,是指那些客观有形存在的戏曲物质载体。如:演出文本、曲谱、布景、脸谱、盔头、绒妆、服装、道具等。它的高度凝聚与规范,使人一眼望去,就能看出戏曲与其他舞台艺术之间的不同,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些与众不同的标志,是戏曲程式“自然而然”的表现,不是刻意为之的。所谓非物质的戏曲程式,是指那些通过物质的戏曲程式体现出来的,客观存在却又无形的戏曲程式。如:戏曲艺术的艺术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规范、法则、创作方法、语言、风格、表演形式、声腔、习俗等作用于物质载体的精神力量及文化,它决定了物质载体的创造手段、创作方法与呈现样式。戏曲程式是艺术家在长期与观众交流中产生默契和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它也成为艺术家与观众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普遍存在于戏曲演剧艺术创作和传播当中,并使戏曲演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得以积累和传承。这种积累和传承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艺术共享的可能,既可以共享艺术的过去,也可以共享艺术的未来,这是戏曲舞台艺术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演员与观众二者之间交流互动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也正是这种互动的关系,决定着戏曲程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戏曲表演程式,既是戏曲程式的核心和主体,又是物质戏曲程式和非物质戏曲程式的纽带和基础。没有戏曲程式就没有戏曲艺术文化,没有戏曲艺术文化就没有戏曲艺术。消灭戏曲程式即消灭戏曲文化,消灭戏曲文化即消灭戏曲艺术。

  将戏曲程式定义为戏曲舞台艺术的文化载体表征的总称,人们或许要问:是否夸大了戏曲程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文化?

  “文化”定义的共同意义

  “文化”在当下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的界定有二百多种,可谓众说纷纭,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定义。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处延的一般性了解。在这里,我们不是要给“文化”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对“文化”这一概念的了解,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将戏曲程式定义为戏曲舞台艺术文化的总称。

  中国的“文化”概念,古已有之。“文”,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则称“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而《说文解字》又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所表达“文”本义无不是指色彩纹理的交错。其后“文”又有诸多引申义。“化”,可溯源至《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庄子·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周易·系辞下》则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看出,“化”之所指:变化和改变。较早将“文”与“化”联系在一起使用,出自《周易·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此,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是从纹理交错引申至日月星辰的交替变化之“天文”现象和规律,“人文”是指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人文”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施以礼仪教化。其“文化”的内涵,重在通过文教使人发生改变、变化。《辞源》的注释则进一步说明:

  [文化]文治和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晋束广微(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辞源》的注释在强调“文化”使人改变、变化内涵的同时,也包含有对“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美”和“善”的注释,说明“文化”是使人改变的力量和手段。除此之外,《辞源》还提出了今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出发点的看法:“文化”是“财富”和“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化”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的层面。

  《辞海》将“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前者是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与创造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及财富的总和。后者则是指精神的生产能力及其产品。包括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指出“文化”是历史现象,其具有继承性、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则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并指出文化是由五个主要方面构成的:1.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2.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3.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5.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其分析认为:在各文化要素中,精神文化是最有活力的部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也是与动物区别的标志。而人类的沟通,需要借助语言和符号作为手段和桥梁,文化的创造更是在沟通和互动中产生。客观上,社会复杂的各种关系,往往是被彼此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和形成合力的各种规范所调节,各种规范规定了人类语言与符号所使用的对象、方法,以及活动的方向、方法、样式。规范是具体化的价值观念。了解和认识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文化,一般是从了解和认识规范开始。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三层:“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不难看出,这里的“文化”定义与传统的“文化”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写道:“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也是对以后的“文化”定义影响较大的一种。他的“文化”定义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定义同样不同,他是把与“人有关联的精神理念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内,它是一个内涵划分详细的类名词”。

  泰勒的文化定义被其同胞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他于上个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他们在分析考察了百余种文化定义后,于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而这个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他们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各有所长,反映出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文化的认识历程。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文化”界定中的共同意义:1.“文化”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属性。非物质的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其物质文化产品包含精神文化产品。2.“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3.“文化”是一个群体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约定俗成的。4.“文化”借助语言和符号进行传播,其内在的规范性,规定了人类语言与符号所使用的对象、方法,以及活动的方向、方法、样式,并最终决定了物品的样式。5.“文化”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性。6.“文化”具有改变事物原始形态,使之发生变化的功能。至此,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探讨戏曲程式的文化表现及其影响了。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