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论戏曲司鼓的艺术修养

朱学富

  司鼓既是指挥员、又是演奏员。演出中,戏曲司鼓大到掌握全场演出的灵魂——节奏,小到每一曲唱腔念白与舞台停顿。同时,戏曲司鼓又是演奏员和伴奏员。在整个戏曲舞台的表演中,起着前后台间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是戏曲演员和乐队之间和谐的桥梁。司鼓集指挥和表现于一身,以形、声、情兼备的司鼓艺术,发挥指挥和表现的双重作用。“戏曲乐队司鼓在演出中主宰着全剧的节奏,演出之成败与其休戚相关。”(范建芳,越剧司鼓浅谈,戏文,2004(2),44)因此,司鼓者应从综合知识、基本技能、和谐精神和创新思维素质等方面加强修养。

  一、综合知识修养

  综合知识是司鼓者素质的基础,通过广泛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才能造就一名优秀司鼓。

  司鼓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具有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经验不同,具备的表演知识、演奏技能、艺术修养以及各自的条件、天赋的不同,必然造成对每一场戏、每一个剧情、每一个人物、包括每一段唱腔的理解、掌握、体现、效果都不同。因此,人们对其表演效果的反映及影响力也就不同。

  司鼓每打一本新戏,首先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并掌握和理解剧中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只有理解,才能设计锣鼓,处理节奏,司鼓既要为演员伴奏,而且要向下手示意各种领发手式,使下手明了司鼓的各种领发意图,协调一致演奏各种锣鼓点子。锣鼓点子必须依照角色行为、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司鼓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体现规定情节与情绪上的合适性和连贯性。戏曲整台戏的节奏安排由司鼓统一掌握,用鼓点把全剧的抑扬顿挫、高下徐疾的舞台节奏强调出来,把唱腔念白和动作的美感强化出来,把角色内心动作强调出来。因此,作为司鼓必须熟读剧本、了解剧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矛盾冲突,对舞台的样式、程式、调度等了如指掌,才能准确把握舞台节奏,操控自如。而司鼓是否能真正理解剧本、导演、演员、作曲者的意图,则主要取决于司鼓本身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融会贯通。而且要熟悉传统程式,研究流派和代表作,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加强综合知识修养。

  1、熟悉传统程式

  中国戏曲的历史古老悠久,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都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表演程式,这些表演程式被多少代艺人总结集成以后出现技巧化,发展成了传统程式。在多种多样的传统表演程式中,都配上了非常恰当的戏曲锣鼓。特别是“起霸”、“走边”、“趟马”、“刀枪靶子”等等,有特定的表演程式,又有规定的锣鼓经。司鼓者要努力熟悉程式,灵活运用程式,尽力服务程式,创新完美程式。

  2、研究流派和代表作

  流派是剧种成熟与否的艺术标志,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是一个剧种的品牌。京剧、昆曲、梆子腔、评剧、黄梅戏、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莆仙戏、高甲戏等等。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就是各剧种的流派,戏曲司鼓对本剧种的流派唱腔,表演习惯要非常熟悉,还应该深入研究本剧种的代表人物。

  3、深入生活,熟悉生活

  编剧、导演、主演等等的主创人员经常为了创作而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为司鼓有“敲打舞台”、“敲打演员”、“敲打人物”、“敲打心灵”、“敲打生活”等等几个层面,而以敲打生活为最高境界。戏曲的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戏曲剧目把历史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司鼓不仅要依靠切史书籍和文学作品来“体验以往的生活”,更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生活中的“鼓点”。

  例如,越剧《祥林嫂》,司鼓通过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了解旧社会穷苦劳动人们的生活,联系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的人们所遭遇的痛苦,用鼓点来敲击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现实生活。谱例:(附后)

  此段唱腔主要展示祥林嫂与卫癞子、婆婆和贺老六之间的人物关系矛盾,以及她既同情贺老六,又无奈的进退两难的思想矛盾。因此,司鼓者在操作鼓艺时必须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露人物的行为、情绪;并对剧中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应持不同的态度。从而,在操作签法上要注重于人物的情感“重签”;人物的行为“重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重签”“轻签”,以及各种“板式”、节奏、时速处理,转换、衔接的预示签等等。司鼓者在操作力度上应相应地有层次、有起伏、有对比、有缓急,促使戏地矛盾一浪高过一浪,引向制高点。

  二、基本技能修养

  司鼓不仅要熟悉鼓和板的基本原理,了解锣鼓演奏的基本知识,还要撑握演奏技巧,并扎扎实实的打下鼓和板的基本功。司鼓与其他演奏员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练功的枯燥烦杂程度比之其他乐器更“令人讨厌”。因为司鼓在练习过程中是一无音阶二无旋律,只有变化中的节奏与强弱。司鼓的功夫是一练手腕,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强的毅力才能练成灵活的手指手腕。强弱快慢,左右配合,平签点签,单击轮奏等,活络而又能“心到手到”的手腕是司鼓最基本的“功底”。节奏是司鼓的必修课之二,器乐演奏的乐谱是旋律性的(分谱除外),而司鼓的演奏中则一直是节拍型的,执签型的。没有稳定的节奏感是很难司鼓的。在一台大型戏曲的演出中,各种板性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转变而多次运用。有些突快突慢的节奏则完全依靠感觉和经验。地方剧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板式,如越剧的“嚣板”、“流水”,淮剧的“淮调哭板”、“淮调慢板”、“丢板”等等,京剧的调性板式则过门更多,更规范,这些都需要司鼓有节奏上的掌控能力,做到板与签配合严密,节奏稳妥扎实,点子打出“心劲”。锣鼓经是司鼓的必修之三,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有多种多样的锣鼓。传统戏曲锣鼓,经过多少代艺人的有序传承和改革创新而运用到舞台上,成了一个系统,成了锣鼓的“经”,作为司鼓,理当是锣鼓经的“一把手”。锣鼓套子是用于舞台的实用性艺术,司鼓在练习锣鼓时必须与打击乐演奏员共同练习,所以司鼓者要掌握其他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又要团结关心指导打击乐演奏员。在锣鼓中有各种各样的鼓套子,鼓套子在各地方剧中里敲法又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剧中,因为师傅不同而敲法不同的也有,但无论鼓套子同异与否,都是前辈通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艺术成果,作为今天的司鼓,更应该认真继承,勇于创新。

  二、和谐精神修养

  司鼓的舞台演出地位决定其要具有丰富的舞台学识、理论修养、艺术人格和实践经验。司鼓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以身作则,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支和谐的乐队,凝聚一班和谐的演员,演奏一曲和谐的乐曲,表演一台和谐的戏剧。司鼓对音乐的演绎是通过司鼓技法指挥乐队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做到“预眼清晰、下眼准确、掌握音韵、收眼干净”。乐队整齐划一和抑、扬、顿、挫的演奏完全控制在司鼓者的一双手中,所以司鼓必须熟练地运用独特的、带感情的指挥语言给演奏员以明确的指示,籍以控制、调动和激发乐队演奏员的激情,使大家配合默契,表现得有声有色。

  三、创新思维修养

  乐队在发展,戏剧在进步,司鼓必然要与时俱进。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戏曲乐队也有了重大改革,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形成了多声部的演奏和伴奏形式。司鼓光靠鼓点的启示,在实际操作中已无法胜任。这就要求司鼓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举措,展现创新效果。要“立主于变”、“立宗于新”,才真正懂得“艺必创新则盛,墨守成规则衰,无基创新则乱,固步自封则败”的艺术哲理。

  司鼓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与舞台实践经验,更要通过与演员长期的合作,并在合作与密切的配合中探索、研究其表演的规律、特色与风格,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她如何创造角色,塑造人物特点,把每个鼓点子“准确地打在演员所表现的各种人物的‘心坎里、神态上’,配合演员的眼(神)、指(语)、手(势)、步(伐)、背(形)、潜(台词);必须细致琢磨演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声一色、一歌一舞’。做到‘台上刮几级风’(剧情的发展),‘手上起几层浪’(鼓艺的发挥)。”(沈根荣,《锣鼓经综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1)只有这样,司鼓才能有把握地打准演员所表现的剧中人、戏中人。例如:越剧历经百余年,打击乐的使用一直是伴随着整个越剧表演样式的发展而变化。从“小歌班”时期的说唱打法,到吸取京剧、绍剧“程式”锣鼓的运用,直至根据剧情表演需要“变化锣鼓”的创新设计,前辈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来进行创作实践,因而也确立了越剧打击乐“突破常规,因剧而设”的创作思路。

  越剧《金沙江畔》,剧中有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瘸子,用什么锣鼓来衬托?杨继辉先生从细节出发,设计出了一个“仓次台一仓次台……”的跷脚“长锤”。样板戏〈红灯记〉中,叛变者王连举对自己开枪时。司鼓利用高超的鼓技,打出了一串轻撕边中加特强点的滚奏,把王连举那种紧张、害怕、心慌、虚伪的人物内心展示得天衣无缝。在电影的艺术片《红楼梦》中,当艺术家王文娟演至《焚稿》的高潮处,唱出“诗帕未变人心变”时,司鼓为人物打出了一串渐强渐快的“板签合奏单手撕边”,让人们感觉到了人物的死因,感觉到了震撼、感觉到了悲悯。这种在细节处兴波澜的创新技法,引起戏曲演(伴)奏家们高度关注。

  G=1  《祥林嫂》·洞房——唱段  中慢板

  

  越剧武场没有自己的锣鼓。它吸收、融化了京剧、绍剧、婺剧、花鼓戏等兄弟剧种的锣鼓,并根据本剧种的特点予以创新,使之节奏丰富、有层次感、斜街自然、利于配合。如“软四击”在配合重复的表演动作时,打法如下:八 打百|仓 仓|才仓0|打百 打百|仓 仓|才 仓0|。反复时领示签改成“打百 打百|的打法。使鼓签力度加强,速度加快,形成急促、紧迫感。反复的领签还可以改成“嘟 拉百”使节奏感更进一层,将演员的表演推向激烈的场面。《浴血琵琶》的武打锣鼓,选用了京剧传统锣鼓经“连环”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在一、三段地衔接处,加一过渡段:仓台 才台乙台(突慢)|(变速)仓才 令仓|乙才 乙台形成冲击波,使节奏富于变化。整段锣鼓经的特点是:稳定、不稳定、稳定。有些矛盾冲突激烈的场面,单用打击乐不足以表达,运用音乐加打击乐的办法,弥补打击乐的不足,体现越剧武场柔中带刚的戏剧特色。新编历史剧《楚宫恨》,太子欲杀娘娘的一场戏,舞台调度大,气氛紧张,情节感人。使用“连锤”转“马腿”转“连锤闷击”再转“急急风”。使配乐有起伏,逐渐加强,形成了扣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很好地烘托了演员的表演。

  综上所述,戏剧司鼓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高超的技艺,有凝聚力,有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统揽全剧,为戏曲事业发展做出特有贡献。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