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线的形态在戏曲舞台设计中的性格化表现

宋新廷

  线是点的延伸与扩展,在生活中线是无处不在的,在戏曲舞台设计中,线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形态被设计者广泛的运用于设计中。由于线比较有着自身的消极性,不能决定自身的形状或者走向。如点的平面集合在同一间隔的构架中并作正负形规律化处理,就可以表现出潜在的线形态,而通过点的有序排列而构成线的形态,其大小间隔变化则可以表现出速度感和空间感。

  无论是消极的线和积极的线在戏曲舞美中都运用很广泛,消极的线可以表现一些意象化的东西,而积极的线则可以充分体现设计者的性格特征。粗线、细线可以对剧作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给观众的触动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戏曲舞台设计中的“线”不但具有长度,而且具有厚度,那么就意味着舞台空间就有了显著的变化,更加具有立体感,给观众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其主要表现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线的构成形态类型表现特征

  (一)直线的表现特征

  直线有整齐、干脆、严肃的性格,是男性化的特征,主要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1.富于理性的垂直线

  垂直线具有明确、刚毅、沉着、力度感、富于生命力、有伸展的感觉,粗的垂直线是崇高、信心的表现,细的垂直线挺拔、秀气,富于理性,过细的垂直线有渺小、文弱、神经质的特征。垂直线在画面中会给人以高、细、挺拔、紧张的心理感受。

  戏曲舞台设计中垂直线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如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的舞台构成就是运用了垂直线的间隔重复构成的舞台形式,它把空灵的舞台划分成各种可供演员演出的场景空间,既通过垂直线在舞台中的运用增加了剧情主人公的正直,又通过高高的粗垂直线从侧面把打击邪恶为民做主,维护和宣扬时代正义感的剧情展现给观众,在整个舞台设计中垂直线的运用既增加了舞台空间的韵律感,又给舞台调度和演员演出提供了舞台支点。越剧《天之骄女》也使用了大量的垂直线条作为舞台背景,错落有致的垂直线条将故事女主人公的那种高尚、无畏的精神显现出来,同时也给了观众一种故事情节上的暗示。越剧《一鸟九命》和淮海戏《小镇风流》是运用柔软的垂直线的重复排列成虚面,在看似严肃的画面中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同时挺拔、秀气,富于理性的细垂直线与黑色的背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舞台的节奏感。与此相同或类似的例子还有吉剧《一夜皇妃》、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等,这些舞台设计都是通过线的密集化排列使舞台呈现出一个具有通透感的虚面空间,既增强了舞台的虚空间与实空间的对比,又增加了支点便于演员的舞台调度。

  2.平和舒展的水平线

  一根直线,平卧时给人的印象具有宽、平、稳、静、硬的心理感受。有稳定感、平和、舒展,是静态的感觉,水平线让我们联想到远处平静的海面和地平线,是永恒的象征。

  一条水平线,当放在画面的顶端被感觉是轻的、浮动的;放在画面的底边,则感觉是重的、踏实的;放在中间感觉是意志力强的、扩张的,放在侧边时是羞涩和收敛的。

  如戏曲《蝴蝶梦》的舞台中运用了水平线的密集性排列,密集性的排列使线形成一个虚面,这种虚面的运用给人以无暇的联想,在材质上与周围的景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平和、舒展的水平线又增加了舞台的稳定感、空间感和永恒感。

  评剧《妈妈》的舞台设计,画面中水平线似的纹路与蔚蓝色画幕组成了的舞台背景,使人联想到平静的大海,也暗示着故事将要发生的地点。

  3.充满运动感和方向感的斜线

  斜线具有动势、冲击、飞跃的方向感,向上倾斜的线有上扬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飞机的起飞、短跑运动员的起跑、滑冰运动员的姿态,是力和速度的结合,向下倾斜的线则给我们消极的心理感受,如滑梯、斗车的姿态等是沉降的表现。

  倾斜放置的线在画面中时会给人不稳定和有弹性的心理感受。

  在戏曲舞台上,运用斜线作为构成要素的手法屡见不鲜。豫剧《儿大不由爹》中就运用了斜线的排列与重复,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舞台画面的冲击力和动势,表达了剧中儿子倔强的性格,同时又更好突出了舞台演出中儿子与爹之间的矛盾冲突。黄梅戏《大乔、小乔》在舞台设计上也运用了大量的斜线,这种斜线的运用既加强了剧中矛盾冲突和主人公矛盾心理的渲染,又增加了舞台动感,同时也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是那样的跌宕起伏。

  (二)曲线的表现特征

  较直线更具动感、变化、柔和、优美,取悦于视觉,是女性的特征,让人联想起女性较好的身段、花瓶的边缘轮廓,是流动、活泼的性格反映,可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

  1.装饰性的几何曲线

  几何曲线指圆弧线、椭圆线、卵圆线、抛物线等,是使用工具绘制出来的曲线。几何曲线的典型表现是圆周,是几何学限定下的美,有序、合理的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几何曲线较直线更具温情的性格,是动力和弹力的象征,既有直线的简明又具有曲线本身特有的柔软、运动的双重性格,但缺乏个性,是可以复制出来的曲线。这种设计手法常被运用到戏曲舞台上,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如越剧《第十二夜》和京剧《粗粗汉靓靓女》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几何曲线的构成形式,它既给舞台提供了许多可供调度的支点,又营造出一个以线为构成元素虚拟的舞台空间。川剧《赌祸》的舞台设计中利用多个大小不同的几何圆形和几何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化多变的抽象空间,通过舞台中的方与圆、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交相呼应,既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又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

  2.优美随意的自由曲线

  自由曲线指自由、富于个性、不易重复制作的曲线形式,其美感主要体现在自然的伸展、潇洒、随意、优美、有紧凑感,软线材在空间构成中需要依靠硬线材作为引拉基体,这样才能形成画面的稳定感达到画面整体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制作出来的线条,较冷淡、呆板,但坚强富有数学美,而随手的任意线则更富于感情上的变化,在不借助于工具仪器的辅助下完成。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无规则线和任意线的运用,表现出作者在情感因素的把握和体现主题内容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是最具个性的线。软的曲线在舞台空间构成中,会给人一种轻巧感。线的积累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多种形态,韵律和节奏美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如越剧《白兔记》,舞台中央曲线形态设计造型的运用,不仅使给人一种伸展感和随意感,而且也很好的烘托出舞台神秘感的气氛。

  再拿国家精品剧目越剧《陆游与唐琬》来说吧,该剧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一波三折地表现了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坎坷仕途经历和令人潸然泪下的不幸婚姻,文采典雅,情感真切,旋律优美,该剧的舞美设计是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刘杏林老师,剧中舞美设计的远景就是运用了曲线的构成形态,同时远景曲线的藤枝与中景粗直线的廊柱和前景的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好的烘托了剧情的气氛,同时通过直线的对比也使远景的曲线在画面中显得更加随意、优美,这种张弛有度、疏密得当的设计使其共同构成了一个蒙胧又变化多彩的舞台空间,可以说曲线在整个设计中起到了渲染舞台气氛和美化舞台环境的关键作用。

  3.情趣盎然、气韵生动的弧线

  弧线往往给人一种简约、柔弱、落落大方的感觉。在戏曲舞台设计中,弧线是运用的最为普遍的线条之一。

  豫剧《半个娘娘》和锡剧《至德泰伯》的舞台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弧线。舞台中通过弧线的穿插交错,把一个看似空灵纯净简约的舞台空间划分成一个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幻觉空间,在舞台中弧线起到了划分空间,增加舞台支点的作用,细加分析,整体氛围清新淡雅,舞台背景被同一种语言归纳了空间。弧形的布景结合长短的垂直线和远近的景色使得舞台虚实相生,主次分明,大气磅礴。

  在昆剧《公孙子都》中,设计者运用舞台中的弧线与斜线景片之间的交错与对比,共同营造出一个具有动感和不稳定感的舞台画面,同时也通过舞台画面的设计映射出了剧中主人公挣扎的矛盾心理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二、线的模拟、简化与抽象的性格化表现

  想象力是艺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作品,如果只限于对于现象的摹仿,而缺少艺术想象,就不可能成为艺术,或者是好的艺术。因此,舞台空间的构成之外,还应该具备第二个因素,即是想象——心理与幻象的表现。而舞台中抽象的线的构成形式的运用正是给了观众提供了这种想象的空间,比如漫瀚剧《契丹女》中网状线的运用,给人的感觉就是抽象的,它既像生活中的篱笆、又像窗格、丝网等真实的物像,线形态的这种模糊化的舞台表现形式既符合戏曲舞台设计的审美取向,有很好的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简化就是把复杂具象的东西简练化,它是内在精神的形象性概括和强调。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现代新编历史戏舞台设计当中经常用的,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写意性。如京剧《甲申祭》就是运用的这种舞台构成的表现形式。舞台中的两条弧线是帏帐的简化变形,设计者运用这条线把舞台中散落的鼓点元素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舞台形象,因此这种舞台构成的表现形式既增加了舞台调度的支点,又扩充了舞台的想象空间,非常符合戏曲写意性特征的审美取向。一个好的舞台情景不仅为表现剧本中的故事增添趣味性,同时给予演出的创作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给整个演出带来了创造力和生机,而这种简化的构成形式的运用正好调动和激发观众这种想象力。

  模拟是生活的真实场景在舞台中的再现——即把真实的场景搬到舞台上。这种表现形式在舞台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戏曲舞台中它通常结合抽象和简化一起运用,它是一种中性化表现形式,它通常通过打散重构的表现手法,把各种生活真实的形象取其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组合,营造出一种模拟的舞台空间。如评剧《魂断天波府》舞台中屋顶元素的垂钓组合运用就是舞台模拟的构成形式,在舞台中通过垂直线、水平线和弧线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具有浓烈写意特点的舞台画面,既渲染了舞台气氛,又通过粗线与细线、软线与硬线、长线与短线的对比和交错,增加了舞台的形式感。

  在舞台设计中积极的线与消极的线合理的运用能产生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学效果,如京剧《白蛇传》,积极的曲线柳枝与消极的曲线水纹和幕布底纹共同组成了一个诗情画意虚拟再现的舞台画面,很好的体现出了设计者对画面的把握。

  现代美学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作品都不是作者单方面所能完成的,而是与观众(读者、听众)的思维交往——即体验、思辨、想象的过程中,来最终完成艺术创作的。戏曲舞台设计中线的形态模拟、简化与抽象空间构成形式的运用,即是在不断激发观众想象力的过程中,去充实虚拟时空的阐释。这一古老的传统手法,正在为西方美学界所理解和崇尚,成为现代艺术构成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线的色彩与肌理的性格化表现

  任何可视的线总是具有一定的宽度,既然有宽度就具备表面的肌理,尤其是较宽的线。线的肌理效果可以用各种性能的画笔画出来,比如用毛笔可以画出光滑的、干涩的、颤抖的、浸润的各种线。许多艺术家善于用线的肌理效果来表达情感或者事物的质感。色彩是戏曲舞台设计中最活跃、最生动感人,又富诱惑力的因素,而与色彩相辅相成的是线的肌理设计,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定位之分。线的肌理与色彩搭配是戏曲舞台设计能否超凡脱俗的重要方面。如越剧《流花溪》中的色彩与表面肌理设计就颇费一番匠心,摒弃一般概念化的黄色、绿色作主调,舞台设计采用了沉静高贵的深蓝色和紫褐色作为主色调。深蓝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与色彩感情中,既深沉而又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戏曲舞台设计中,设计者用大面积的深蓝色与舞台灯笼图形的小面积的红色作对比。沉静的深蓝色与红色,在色相与明度上形成必要的反差。背景上的深蓝色、舞台前景的黄色菊花,构成色彩的小夜曲,似乎向观众娓娓道来一个优美的故事。而舞台的肌理设计,则是该剧舞台设计除了色彩之外的另一种表现手段,表面细腻的肌理设计,体现在舞台内景与外景的不同处理上,它与舞台正面凹凸有致的图案形成对比,使整个舞台十分典雅,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湖南花鼓戏《红藤草》中就运用了自由曲线的软性麻绳为构成的基本形,它既给舞台营造出一种随意性和轻松浪漫的感觉。同时,在空灵的舞台中质地粗糙又有很强肌理感的灰白色麻绳在若隐若现的灯光下又给人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而京剧《华子良》的舞台设计中则运用了一些自然垂落的绿色柳枝和藤条,这种自然肌理的曲线与弧线不仅能让观众马上想到剧情所处自然环境,而且绿色的曲线、弧线与远处红黄色的背景又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很好的使观众联想到现实的场景,从而产生共鸣。

  结语

  线的形态在戏曲舞台设计中的运用甚广,无论是直线、曲线,还是线的肌理与色彩都以其性格化的表现特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戏曲舞台。线的形态在舞台中的穿插运用给戏曲舞台的动作空间提供了调度的支点,随着现代戏曲舞台设计的发展趋势,线的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舞台造型手段必然在各种戏曲舞台演出艺术中发挥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功能。如何使线的形态在营造戏曲舞台的特定环境、气氛、情绪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当代戏曲舞美设计者必须面对与长期思索的问题。

来源:《戏曲艺术》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