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人们总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而说出此时此地自己所需要说的话。而在舞台上,却是由作家所写出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根据彼时彼地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而说出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语言。在话剧舞台上,语言是交代情节、揭示思想、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
台词是剧作家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演员对角色台词的处理,就是把剧作家写在纸上的文字,通过演员自己对声音色彩、气息运用、语调语势、速度节奏的处理,把它变成舞台上的、富有性格化的语言。演员要想说好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语言,使角色的语言鲜明生动,具有角色语言的独特性,就需要细致地挖掘台词,把台词处理得更加具体。演员对台词处理得好坏与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是否生动鲜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话剧演员,通过多年来在话剧舞台上的实践和体会,简要分析话剧语言的速度节奏和语言的性格化处理在帮助演员塑造舞台形象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语言的速度节奏对塑造舞台形象的作用
在舞台语言艺术中,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人物语言交流的快慢程度。节奏是指单位时间内人物语言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舞台语言这种具有节拍感的快慢长短、轻重强弱变化叫做语言速度节奏。在舞台艺术创作中,语言的速度节奏可以展示人物内心的世界,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不同,语言的速度节奏也各具特点,从语言的速度节奏上常常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台词的速度节奏处理上,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演员创作来讲,语言的速度节奏变化可以激发演员的情感,帮助演员增加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实人物的情感。丰富多彩的语言节奏变化还可以使人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这种具有韵律节奏,具有艺术美感的台词处理,可以增加舞台语言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008年,我参与排演了小剧场话剧《我爱挑花》,该剧用一个古代故事将人类的情感困惑展现在戏剧舞台上。这段古今交错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情人之间的种种可能性,折射出从古到今人们永远也无法说清的情感问题。该剧中多种可能在古今的时空变换中交替。在剧中我饰演女主角张妻,由于剧情的需要,剧中人物需要在占代与现代中不停地穿梭表演,这时就需要演员运用语言技巧来处理古人与现代人在语言交流方式上的不同表达,以此来帮助演员塑造不同时期的艺术形象。如剧本伊始,场景设置于古代,张妻和她的情人正在偷偷幽会,张妻说道:“桐叶惊飞秋来到,芭蕉着雨,隔着那窗儿敲。听天边一声一声的雁儿叫,明月高,杵砧声中盼郎到,盼郎到,郎不到,害得俺对银灯独自斜把那鸳枕靠。”这段台词主要是张妻倾诉对情郎的相思之苦。我在台词速度节奏的处理上是较为夸张的,语言紧凑而充满韵律,首先做到的是把握速度节奏和表现语言的起伏,在处理这段台词时我运用了语言速度节奏里的快板技巧,有意识地加强了台词的语速,语言速度节奏较为明快。随着情景的深入,语言的速度节奏由快转为富有诗意吟唱式的念白。从掌握语言速度节奏的快慢相间,到语调的时起时伏、强弱有别,我在塑造人物上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古代女性人物表达爱意时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充实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当角色处于现代环境时,我在角色语言的速度节奏上处理得较为沉稳而徐缓,更多地赋予了角色具有当代特征的语言特色。由于我在创作时掌握了人物语言的速度节奏变化,注意和加强了根据人物不同时期的台词处理,设计出不同人物的声音特点,让观众从听觉上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剧本的风格和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因此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又具有层次和变化。由此可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人物时,应根据不同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来表现语言的速度节奏、语调的变化,让剧中的台词更加鲜明而又富于生活气息,使观众感受到一个个既真实、亲切,又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二、语言的性格化处理对塑造舞台形象的作用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一个人在生活中会说话,并不等于在舞台上能说好台词。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不能永远用自己本身固有的语言习惯,或者是一种固定的腔调去说各种各样角色的台词,那么如何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多彩的性格化的角色台词来?首先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特征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力戒干部一声、千人一面。其次,台词的性格化还要求演员要牢牢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把握人物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唯一可能说出的话。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舞台上看到真实可信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
小品《美丽不打折》中,我扮演了一位东北籍中年妇女,在处理角色语言性格化时,根据情境、人物关系的变化,为了更加凸显东北地域的语言特色以及东北女人性格的泼辣与豪爽,我在处理台词时多处运用了当地的很多方言土语,如:“唉呀妈呀”“忽悠谁呀”“啥玩意儿”等。其中有一场戏是这位中年妇女“手舞足蹈”、“声嘶力竭”地向服务员批判完她老公的越轨行为后,说了这样一句台词:“你说,他是不是找削啊!”根据剧作家提供的人物性格、地域、生活环境的不同,我在这里有意识地运用了“削”字,“削”在东北方言里的解释是“欠揍”、“找打”的意思,在此时如运用普通话也是可以的,但不如一个“削”字更具有角色语言的个性化,同时又根据角色是卖家具的职业特征,在处理台词时,我把嗓音有意识地变粗、厚、嘶哑些,声调也比常人要高而大,运用这些符合人物身份独特而又个性化的语言,来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赋予人物以鲜明的性格色彩。
在舞台上,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哭一笑都是揭示人物内心生活,表达人物情感,体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演员必须依据剧中人物的特定需要,经过深刻的分析、体验、感受,精心研究和设计,才能准确地与人物的台词有机地结合起来,传达到观众的心里,使观众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舞台语言是以生活语言为依据的,但又是经过加工、创造的艺术语言,演员要想把剧作家提供的书面语言转变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在舞台上,就需要进行一番艰苦的再创造。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语言技巧训练并深入揣摩人物性格,力争在话剧舞台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