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脸谱与平话小说

栾冠桦

  平话、小说与民间传说,存在着“血缘”关系。正如郑振铎所说,传说“也许是流传得很久了;也许是已经经过了无数人的传述与修改了。到了学士大夫们注意到她的时候,大约已经流布得很久,很广的了。像小说,便是在庙宇,在瓦子(按:瓦子即瓦肆、瓦台,是宋代集说唱、百戏于一处的游乐场所)里流传了许久之后,方才被罗贯中、郭勋、吴承恩他们采用了来作为创作的尝试的”。

  中国历代不少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戏曲。有相当一部分的戏曲剧目,也许就是依据小说改编。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都程度不等地直接转化为相应的戏曲形式。小说有关人物性格以至外貌的描绘,也常为脸谱创作所吸收。前面提及的李逵、张顺、杨志脸谱,就明显地源于小说《水浒传》。下面,我们再结合一些具体角色,谈脸谱与小说的关系。

  1、《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是集前代史料、话本之大成,其中就有《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原是流传了许久,到了元代方才有了定型;到了罗贯中,方才被修改为现在的式样”。《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斗争为主要内容,注重在斗争的尖锐矛盾中塑造人物,很多人物栩栩如生。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三国戏颇多,各类人物济济。采用脸谱者不少,红脸关羽、白脸曹操、小花脸蒋干,观众印象颇深。这里不妨再略举数例:

  张飞

  张飞(?—221),字益德(小说改为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东汉末年,与关羽一起跟随刘备起兵。刘备平定江南,任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为“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章武元年,又擢升车骑将军,进封“西乡侯”。张飞作战“雄壮威猛”,曹操谋士程昱等人都称关羽、张飞是“万人之敌”。然而,张飞对自己的将卒非常粗暴,喝醉酒,乱打人。最终他被部将所杀,“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刘备闻知,十分痛心,追谥“桓侯”。

  尽管张飞酗酒打人,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仍为人们所喜爱。张飞勇猛作战,置生死于度外,长坂坡,“喝”退曹兵数万;他嫉恶如仇,敢于捆绑毒打索贿的邮督;他知错改错,随同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有意两次避而不见,他恨不得“要去屋后放一把火”。诸葛亮出山初次用兵,他不服调遣,讥讽军师“在家里坐地好自在”。蜀军火烧新野,曹兵惨败,他出自内心地叹服“孔明真英杰也”;他爱憎分明,见了失散之后久待曹营的“叛逆”关羽,毫不客气地“挥矛便搠”。关羽被杀,刘备迟迟不予发兵报仇,他责备结义哥哥“早忘了桃园之誓”。张飞为人,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而鲁莽的色彩。

  传统戏曲有关这位“莽张飞”的剧目不少:《桃园结义》(《三结义》、《刘关张》)、《鞭打邮督》、《借赵云》(《一将难求》)、《古城会》(《斩蔡阳》)、《三顾茅庐》(《卧龙岗》)、《初出茅庐》、《博望坡》(《张飞负荆》、《闯帐烧坡》)、《火烧新野》、《长坂坡》(《单骑救主》、《当阳桥》)、《芦花荡》、《过巴州》(《两张飞》)、《两将军》(《葭萌关》、《夜战马超》)、《造白袍》(《张飞归天》、《造袍升天》、《刺张飞》)等。

  张飞(与关羽)的相貌描绘,最早见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张飞“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到了《三国演义》,张飞外貌大端未易,只是将“身长九尺余”改为“身长八尺”;“声若巨钟”改为“声若巨雷”,另加了“势如奔马”四字。而涉及面部特征的八个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则是原封未动。受小说影响,除京剧张飞脸谱外,其他如昆剧、川剧、秦腔、雁剧等剧种的张飞脸谱,大致都以“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为本,但表现形式却又不尽相同。雁剧张飞脸谱就是其中的一种。

  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三国时期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蜀汉部将,数有战功,先后任牙门将军、镇远将军、镇北将军、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诸葛亮死后,因与长史杨仪争权而被杀。

  魏延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才露面。他本想投奔刘备,因故临时改投长沙太守韩玄。刘备、诸葛亮领兵攻打长沙,他才得机会投汉。由此开始,小说不时提及魏延“日后必反”的事。重要之处有三:一是第五十三回。韩玄因黄忠迎战不力,下令将其斩首,为此,魏延杀韩玄,救黄忠,献长沙。出人意料的是,魏延被诸葛亮喝令斩首,原因是军师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由于刘备说情,魏延才免去一死。二是第一百零二回。孙权对蜀汉来使说,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三是第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四回。孔明夜观天象,预感自己阳寿将终,在帐中用祈禳之法以求延年。企盼七日不灭的主灯,不意在第六夜被魏延入帐告急(敌兵来犯)的疾步生风扇灭。孔明喟叹:生死有命,旋即嘱咐身后之事。其中一条密嘱就是:“我死,魏延必反”,亲援妙计,以除后患。事态发展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魏延不服杨仪接管军权而造反,终被马岱按密令所斩。

  上述内容主要存于三出戏:《战长沙》(《义释黄忠》)、《七星灯》(《孔明求寿》、《五丈原》、《诸葛观星》)、《斩魏延》(《锦囊计》)。魏延脸谱,各剧种不同,但涉及上述小说内容的,则是湖南的一些地方戏曲。祁剧魏延是“黑四块玉脸”,额画坠落的白鹤。据祁剧净角老艺人说,是“白鹤三反骨”。荆河戏、常德戏的魏延,脸谱虽然不同,但其脑门都画有三道斜线。据《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选集》解释,“表示他生有三根反骨”。下图是荆河戏魏延脸谱,把诸葛亮所见的“反骨”,由脑后移到了额前。

  

  夏侯惇

  夏侯惇(?—220),字元让,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随曹操起兵,领东郡太守。参与讨吕布、征袁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曹操与他关系甚密,“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曹丕“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戏曲舞台,不少三国戏都有夏侯惇,多是配角。个别剧种的个别剧目,如湖南辰河戏《挡夏》,夏侯惇由丑行应工,脸涂白粉块。大多剧种则由净角扮演,且用脸谱。在夏侯惇众多脸谱中,有一种与小说有关系。《魏书》载:“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军中号惇为‘盲夏侯’”。《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描述更为详细:一次交战,正在夏侯惇穷追不舍地拼杀某一吕布部将时,另一部将相救,暗地拈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随纳于口内啖之。”福建闽西汉剧、湖南祁剧(永河派)中的夏侯惇脸谱,也记录了人物的“拔矢啖睛”经历。

  典韦

  典韦,三国时期陈留己吾人。原从张邈为士,后属夏侯惇,拜司马。濮阳之战,典韦因救曹操有功,拜都尉,迁校尉。典韦“形貌魁梧,臀力过人”,“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他最后战死宛城,曹操“闻韦死,为流涕”,“亲自临哭之”。

  在《三国演义》中,典韦首次亮相,是第十回。这时,曹操正广为招兵买马,复侯惇将典韦荐入曹营。正值典韦受命演武之际,帐下大旗被大风吹得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典韦见状,喝退众军,跑上前去,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岿然不动。这一举动,深得曹操赞赏,遂命典韦为帐前都尉,并赐予锦袄和骏马雕鞍。其他如战吕布救曹操、战张绣死宛城以至所用武器“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等等,都近于正史,只是较详而已。

  戏曲舞台上的典韦,一般都由净角扮演。有些剧种的典韦脸谱,看来是参照小说,以其善用武器——戟作表征。有的是单戟,如河北梆子,蒲剧、婺剧;有的是双戟,如湘剧。

  孙策

  孙策(175—200),字伯符,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长子,孙权之胞兄。孙坚战死,孙策依附袁术,收领其父残部千余人。后率军渡江,占据江东六郡,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遇刺身亡。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三国演义》中的孙策,与正史所载大致相符。孙策遇害,小说作者采《三国志》裴松之注,构成第二十九回更具体的情节:孙策杀了遣使向曹操告密的吴郡太守,太守部下为主报仇,趁孙策会猎之机,暗中射箭,中其面额。不到一月,孙策因箭疮迸裂而死。湖南常德戏的孙策脸谱,想必参考小说,额头画红点,表示箭疮之意。武陵戏的孙策脸谱,表示箭疮的额头红点,据说随着剧情的发展,面积逐渐扩大,红色逐渐加深,死前居然变成了黑色。

  2、《西游记》

  《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在历代民间传说和无名作者创作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改造而写成的一部神话小说。小说主体是围绕去西天取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一路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故事。

  在《西游记》成书以前,戏曲舞台就已搬演取经故事。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杂剧有《唐三藏西天取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西游记》等。有的剧本今已不存,有的仅存少数曲文,有的剧本的某些情节与后来的小说近似。《西游记》成书之后,据以改编的戏曲剧目更多。古老戏曲剧种,恐怕很少有不演《西游记》题材戏的,剧中角色也很少有不用脸谱的,尤其是神魔妖怪。

  孙悟空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重要神话人物。他的出世就很“神”:远古时代,在“东胜神洲”的“傲来国”,海中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之后,化作一个石猴,居然“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是由天、地共生。他的本领也很“神”:他凭潜水绝技被山中众猴拥立为“美猴王”,又投“菩提祖师”,赐法号“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地煞变化之功,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身上有八万四千根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惯用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五百年前,他大闹天官,闹得天廷君臣不得安宁,终被如来所降服;五百年后,唐僧收之为徒,赐名“行者”,带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孙悟空驱妖擒魔,化险为夷。

  依据小说《西游记》创作的艺术品种,有绘画、有泥塑、有剪纸、有电影(动画片《大闹天宫》),更有改编上演的传统戏曲剧目《水帘洞》、《花果山》、《美猴王》、《闹天宫》、《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芭蕉扇》(《火焰山》)。所有这些“猴戏”,不仅为国内观众所喜爱,而且也为国外观众所迷恋。戏中孙悟空的扮相,近于小说所描绘:戴金盔,穿金甲,头插山雉尾,“尖嘴缩腮,金睛火眼”,酷似“毛脸雷公”。孙悟空一般都由武生扮演。由于猴戏的频繁演出,先后涌现一批已如前述诸如郝振基、杨小楼、李万春、李少春等擅演猴戏的著名京、昆武生演员,也促使产生一些各具特色的孙悟空脸谱。在地方戏中,名噪一时的猴戏,是绍剧《三打白骨精》,演猴享有盛誉的是“六小龄童”(章宗义)。绍剧孙悟空脸谱,它与京、昆剧孙悟空脸谱有所不同,但也是象形脸,同样体现了小说孙悟空“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毛脸雷公”的相貌特征。

  猪八戒

  猪八戒是孙悟空的师弟。本领虽不及师兄,可身世也够“神”的:他本是天界专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只因参加王母蟠桃会,酒醉失态,有失检点,玉帝本要问斩,经太白金星为之求情,改责二千锤,遭贬放生。来到凡间,占据高女,强要成婚。高府被这丑八怪的女婿闹得昼夜不宁。唐僧师徒路过高老庄,他被孙悟空降服。唐僧收之为徒,法名“猪悟能”,命其断绝“五荤三厌”,别名“八戒”。在随唐僧西去取经的漫长途中,猪八戒除了一度为师父用鼻子拱平一座小山而显神通外,别无“丰功伟绩”,基本上是好吃、懒惰而又好色的人物。

  取材于《西游记》的传统戏曲剧目,猪八戒大都属于配角,多是孙悟空的陪衬。猪八戒的相貌,《西游记》说他“只因投错了胎,嘴脸像一个野猪模样”。戏曲舞台上的猪八戒,本于小说,采用象形脸。通常有两种体现方法:一是像绍剧《三打白骨精》所采用的套头面具,二是像京剧、常德戏等一些剧种、剧目所用的脸谱。

  牛魔王

  牛魔王,是孙悟空五百年前在花果山结拜的兄弟,铁扇公主的丈夫。

  唐僧师徒一行,西去取经,为火焰山所阻。孙悟空为扑火向铁扇公主借扇,遭到刁难。无奈,变幻成牛魔王骗扇。不想真牛魔王突如其来。真假牛魔王斗法,悟空未能获胜。最后求助哪吒,使牛魔王交出芭蕉扇。牛魔王神通广大,绝招就是“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据此,一些地方戏曲舞台上的牛魔王,面部勾画牛头形。其中之一,就是常德戏的牛魔王(见下图)。

  

  3、《封神演义》

  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依据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武王伐纣平话》,广闻博采,加以虚构,撰写而成。中心内容是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其间神怪迭出,各有匡助,双方各逞法术。该书思想内容复杂,但以神话传说的极其夸张手法,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则是显著的特点。

  从清代地方戏开始,戏曲舞台出现一批从《封神演义》改编的武打戏。很多戏曲剧种,都有《反冀州》、《哪吒闹海》、《渭水河》、《鹿台恨》、《大回朝》、《反五关》、《黄河阵》、《西岐山》、《碧游宫》、《战渑池》、《梅花岭》、《斩妲己》、《摘星楼》等剧目,剧中不少角色都用脸谱,而且形象如小说描写一样奇特。我们只能提及其中的几个角色。

  杨任

  杨任原是纣王朝廷大夫。他因谏阻纣王建造“鹿台”,直言犯上而被“剜去二目”后处死。道德真君为杨任的忠肝义胆所感动,将其尸首摄入紫阳洞。在眼眶内置入两粒仙丹,杨任不但起死回生,而且从眼眶中“长出两只手来;手心里生两只眼睛——此眼上看天庭,下观地穴,中识人间万事”。

  基于小说,眼中长手,手中长眼,成为杨任脸谱的主要特征。雁剧杨任脸谱,其他如蒲剧、祁剧等戏曲剧种以至贵州地戏的杨任脸谱和面具,尽管色彩、构图各异,但都眼中长手、手中长眼。

  雷震子

  《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有雷震子出世的描述:西伯侯姬昌,外出遇上滂沱大雨,躲入茂林避雨。随着一声霹雳,云散雨止,顿时日色当空,料定“将星出现”。随从从古墓旁拾得一个正在号哭的婴儿,姬昌意欲带回收养。适逢仙道云中子路过,因婴儿“雷过现身”,代为起名为“雷震”,并征得姬昌同意,收作徒弟,带回终南山。第二十一回,又记述了长大成人的雷震子的形貌:由于吃了二枚红杏,胁下“两边长出翅来”,“连脸都变了:鼻子高了,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

  一些剧种的雷震子,扮相大都不同程度地源于小说。雷震子脸谱有所不同,川剧为蓝色,京剧也是蓝色,湖南辰河戏则是红、紫相间。但它们在嘴部勾画上,与川剧相同,都是喙形嘴,想是由名而仿雷公的缘故。

  申公豹

  《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记述了申公豹的一桩趣事:他在姜子牙面前,夸耀自己能“将首级取将下来,往空中一掷,遍游千万里,红云托接,复入颈项上,依旧还元返本,又能复言”。说着,就“去了道巾,执剑在手,左手提住青丝,右手将剑一刎,把头割将下来,其身不倒;复将头往空中一掷,那颗头盘盘旋旋,只管上去了”。哪知天界南极仙翁知其底细,只要过了一时三刻,头还落不到颈上,申公豹就得冒血而死,于是派童子化成白鹤衔去空中人头。姜子牙为之求情,南极仙翁才招手让白鹤归还人头。“不意落忙了,把脸落的朝着脊背。申公豹忙把手端着耳朵一磨,才磨正了”。

  戏曲舞台上的申公豹,脸谱多以他的上述法术为标示。早年豫剧的申公豹,在勾脸头上另加一面具。晋剧等一些剧种则是完全用脸谱,在脑门添画一个小人头。

  殷郊

  殷郊是纣王长子。因纣王听信妖妃妲己谗言,殷郊生母姜皇后被剜去一目,炮烙二手,含冤而死。妲己继而又要加害殷郊及其胞弟。兄弟二人被迫出逃,途中分别为广成子、赤精子二仙所救,收之为徒。若干年后,师父命殷郊下山助周伐纣,以报杀母之仇。临行前,殷郊按师父指点,去山崖寻取武器,吃下“热气腾腾六七枚豆儿”,“一会儿忽长出三头,六臂”,“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僚牙,多生一日”。殷郊下山,受人蛊惑,违背师命,反倒伐周,结果被敌用犁锄死。

  一些剧种中的殷郊,依据小说描述,各有取舍,因而脸谱多种多样。秦腔,以监、绿、黑为主色,皱鼻、露齿、显獠牙,额头画一大白脸;豫剧,除了前面提及的脸谱配用面具外,还有脸之两侧各画一脸(加演员头共三头)的脸谱;湘剧,是黑、白、灰相间的花脸,脑门另画三个人头;为数最多的是江西东河戏,额头、两颊所画人头竟达七个之多。

  孔宣

  孔宣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较晚。商周之战,纣王屡屡失败,有人奏荐孔宣为将。孔宣走马上任,作战连连告捷。因他后背有青、黄、赤、白、黑“五道光华”,只要将它往下一晃,就有五员敌将毫无踪影地被擒获。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孔宣的这一法术,最终为准提道人所破,“现出一只目细冠红的孔雀”原形。

  基于小说这一情节,不少地方戏曲舞台上的孔宣,脸谱均以孔雀为表征符号。如:川剧《金鸡岭》,孔宣脸谱以蓝、绿、红、黄、黑、金等色组成,突出的是额画彩翎三片,嘴形如雀;湖南衡阳湘剧《收孔宣》,整个脸涂以红色,用黑白二色勾画一只头向下、尾朝上、两翼平展的孔雀形象。

  4、《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据说作者是罗贯中。内容反映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小说产生以前,已有《五代史平话》。元杂剧直接取材于五代史故事的剧目不少,其中有关汉卿的《邓夫人哭存孝》、白朴的《李克用箭射双雕》以及大量无名氏剧作。小说问世,对戏曲影响更大,各剧种据以改编的剧目更多。单是京剧,就有《祥梅寺》、《珠帘寨》、《石头人招亲》、《飞虎山》、《阅兵会》、《雅观楼》、《落巢山》、《太平桥》、《战潼台》、《反五侯》、《无缨枪》、《双观星》、《五龙斗》等。取材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京剧和一些地方戏曲剧目,有些人物脸谱,与小说不绝如缕。我们略去源于小说而一定程度地丑化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脸谱,重点介绍典型的一例。

  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唐代沙陀部人。其祖以部落称号“朱邪”为姓。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其父朱邪赤心因讨伐庞勋有功,皇帝赐以姓名“李国昌”。自此,改“朱邪”为李姓。“克用少骁勇,军中号曰‘李鹏儿’,其一目眇”,“又号‘独眼龙’”,“尤善骑射,能仰中双凫”。曾杀大同军防御史,占据一方。后为唐军所败,与其父逃往鞑靼。黄巢攻克长安,代北起军使召他为代州刺史,率沙陀军镇压黄巢。他攻破长安,被任为河东节度使。此后割据跋扈,一度进犯京师,纵火抢掠。后进封为“晋王”。病死后,其长子李存勖立为后唐庄宗,追谥“武皇帝”,“陵在雁门”。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六回,对李克用介绍略详:“李鸦儿”李克用,“善能骑射,骁勇无敌”,“尝因受诏监筵,止因国舅段文初闹席,与克用两下拒言,克用大怒,一拳打落文初二齿。文初欲奏朝廷,克用性如烈火,即取出铜锤,将段文初打死。朝廷闻之,欲杀克用,赖众臣力救,得贬于直北沙陀歇马”。“此人生得左眼大右眼小,黄睛绿珠,人皆称为独眼龙,自号碧眼鹕。”

  戏曲舞台上的李克用,一般都开脸。京剧李克用为红色六分脸。与小说关系甚密的,倒是地方戏李克用的脸谱。如川剧《沙陀国》(《沙陀搬兵》),李克用上场的一段道白,就有他尊容的“自画像”:“左眼大如龙,右眼小如凤。”所谓龙与凤,只不过是大与小的形容。川剧脸谱正体现于此,主要通过眼窝区别眼之大小。左勾“黑豹眼”、“蜈蚣眉”,右画细长眼,“蜘蛛眉”,表征李克用容貌丑陋,凶狠好斗。婺剧李克用,脸谱更为夸张。眉、眼、鼻、嘴都挪了位,特别是左眼圆睁,右眼眯缝,配以不对称、不规则的眉窝,写意性地表现“左龙右凤”的面部特征。

  5、《施公案》

  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公案”体裁小说,《施公案》是其中之一。书中“施公”即施世纶(小说为仕伦),因其政声颇著,裨益于民,有口皆碑,广为流传其替民办案、平反冤狱的故事。可见此书以史实为本,经民间传颂,才衍化为文学作品。对它的评价,历来有所争议。

  《施公案》与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据戏曲史家研究,清道光四年即有“庆升平班戏目”《连环套》、《霸王庄》等十余出。同治、光绪年间,连续不断。至今戏曲舞有的部分“罗帽戏”、“短打戏”,如《四霸天》、《恶虎村》、《独虎营》、《鄚州庙》、《落马湖》、《叭蜡庙》、《盗御马》、《连环套》等,仍都源自《施公案》。其中有些角色采用脸谱,这里仅举常见的一例。

  窦尔墩

  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都有《盗御马》、《连环套》剧目,剧中主要人物就是窦尔墩。窦尔墩为报遭暗镖中伤之仇,乘机偷盗御马,留名嫁祸仇敌黄三太。官府鉴于黄三太早已去世,责令捉拿真盗贼。“总兵”黄天霸,为黄三太之子,受命暗察真情,预设巧计,夺回御马,并将窦尔墩捉拿归案。窦尔墩骁勇过人,何以束手被擒?原因是他惯使的武器早被人盗,临战赤手空拳。据《施公案》第三百八十八回介绍,窦尔墩使用的双钩兵器,名为“虎头倒刺软索钩”,“曾用毒水煮过”,很是厉害:“百步之外,钩人兵器,百发百中。人若碰到他钩上,这人定然肉绽皮开,筋酥骨断”,“只须七日,浑身定然发肿而亡”。窦尔墩的相貌,小说也有描绘:“五色脸,凹眼睛,尖鼻梁,扫帚眉,颌下一部红须,实在相貌狰狞”。现今京剧舞台上的窦尔墩。所用脸谱与小说描绘大致相近,是红、黄、蓝、白、黑五色皆有的碎花脸,眉眼之间添画双钩武器。河北梆子窦尔墩的脸谱,与京剧大体相仿,重要区别只是将武器画于额头而已。

来源:角色符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