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脸谱与民间传说

栾冠桦

  中华民族,是想像力丰富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创造了女娲补天、银河鹊桥相会等难以数计的传说。

  传说由无名氏集体创作,以口传方式,从这一个人传到那一个人。在流传过程中,有人加一点,有人删一点,有人改一点,以致人们永远无法知道也无法查考其真正的创作者。传说从这个地方传到那一个地方,因而传说又有流动性和区域性。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说,“传说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传说的地位,大致居于信仰与幻想,或‘自发’与‘自为’的中间一带”。中国民间传说也是如此。就拿有关戏曲的传说来说,有时接近历史,有时接近文学,有时二者兼有。不少传说所依附的对象,历史上实有其人,可传说内容又不见史册。如唐明皇李隆基,传说他在后宫演戏,因群臣不敢扮丑角,就拿起笔自抹白鼻子。基于这一传说,旧时戏曲界把唐明皇视为祖师爷。因祖师爷扮过小丑,所以后台化妆通常需由小花脸行当先开笔,以示敬重。脸谱传说也有类似情况。此外,也有历史未必有其人,更未必有其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居于信仰与幻想”中间地带的传说。所有传说,当时之所以产生并广为流传,是因为有人相信。当然,在今天,“随着时间的演进,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讥笑甚至责怪先辈幼稚、落后,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问题。

  抱这样的态度,我们介绍有关脸谱的三类传说。

  1、本领传说

  这里的本领,指某些剧中人具有别人所没有的本事或绝技。它们形成传说,有的就作用于脸谱。

  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少年考中进士,做过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后在皇帝身边历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包拯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宋以降,历代清官不少,然而最为人推崇者则是包拯。《宋史》记载,包拯为官清廉,他虽然为官,但“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端州产“端砚”,多作“贡品”。端州地方官大都乘机“率取数十倍以遗(按:“遗”为赠送之意)权贵”,可包拯任端州“知州”期间,却“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任家乡庐州知府,他不准家族亲友仗势欺人。他的堂舅横行乡里,包拯亲自审问,重责七十大板,“杀一儆百”。他还制定严厉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包拯为民平冤,在“黑漆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封建时代,老百姓“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当时京城盛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更为人称颂的,是执法如山。他“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性格“峭直,恶吏苛刻”,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拯立朝纲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包拯所作所为,诚然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人民,长期被压迫,受奴役,多么希望能直起腰来生活。可他们又无力实现这一愿望,自然而然地寄希望于清官。这样,人民就选择了包拯。不仅在宋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就是在后世,人们对包拯也是有口皆碑,称其为“包青天”,尊之为“包公”。

  基于上述民众心理,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以包拯为题材的为数不少。除了话本、小说(如《龙图公案》、《三侠五义》等),元代戏曲舞台上的“包公戏”即已流行。今存的元杂剧剧本就有:《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智勘生金阁》、《丁丁当当盆儿鬼》、《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等等。直到今天,各戏曲剧种几乎都有“包公戏”。单说京剧,《京剧剧目初探》就列有包拯剧目近三十出之多。其中有表现包拯不徇私情、义斩自己侄子的《铡包勉》,有表现他刚直不阿、怒打皇妃以銮驾阻挡执法的《打銮驾》,也有表现他不畏皇权、怒斩加害糟糠之妻的当朝驸马的《铡美案》,更多的则是表现他审案如神的所谓“公案戏”。

  安徽合肥包公祠,至今陈列一幅一直为包氏后裔所藏的包拯画像。画中包拯,白眉、白须、肤色与常人无异。可是,明、清戏曲舞台上的包拯,脸就已经成为黑色,旨在表现人物铁面无私,构图也较简单。到了后来,包拯脸谱日趋复杂,想是与传说有关。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写成的《龙图公案》,内容就专门描述包拯如何审理形形色色的案件,颇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不管怎样复杂的疑案、大案,只要到了包拯手里,都能审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在戏曲舞台上,《断后》,《铡美案》等剧目,包拯为世间人昭雪;《乌盆计》、《探阴山》、《铡判官》等剧目,包拯又为屈死鬼平冤。总之,包拯审案,神通广大,阴阳皆能。因而民间遂有包拯“昼断阳、夜断阴”的传说。各戏曲剧种的包拯脸谱,主色多是黑色,少数为红色(如福建闽剧、梨园戏)、棕色(如粤剧、江西东河戏)。而上述传说,则导致包拯脸谱种种不同的谱式(尤其是脑门图案)。粗加归纳,计有四种类型:

  ——月牙型。这种类型较为普遍,尤以北方剧种为多。除了前述京剧包拯脸谱,其他像秦腔、晋剧、蒲剧、雁剧、河北梆子,西调、怀调、丝弦、老调、乱弹、高腔、喝喝腔等剧种的包拯脸谱,脑门部位都有月牙形象。月牙朝向,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朝上(如蒲剧、老调),有的朝下(如丝弦);有的斜向左上方(如西调、怀调),有的斜向右上方(如雁剧)。谱式颇有说道的,要数蒲剧包拯脸谱,“运用黑色将脸部分割为十二块白,代表十二个月”。

  ——日月型。上述月牙型单有月亮,日月型是太阳、月亮兼有。这种类型(和以下两种类型),南方剧种居多。如川剧《判双钉》中的包拯,黑色脸膛,灰色额头。因是青年,不涂鼻窝,不挂髯口,勾黑色“凤翅眉”,“印堂”处画一审理公案所用的“山”字形笔架,额头画红、白二色的日、月图案。绍剧《寿堂》中的包拯,挂一字髯,脸谱是黑中透红的六分脸,在“通天柱”两侧,用红、黑二色分别画日、月形。福建莆仙戏的包拯脸谱,另有表现方式。红额、黑脸,眉眼间画“七星”(左三右四),两颊涂白色圆形,分写日、月二字。

  ——太极图型。由阴、阳鱼组成,因而也被用作包拯脑门图案。只是色彩有所不同。粤剧包拯脸谱的太极图,由红、黄二色组合;江西东河戏,由红、黑二色组合;湖南祁剧,则以深红、浅红二色组合。

  ——阴阳脸型。传统戏曲脸谱,诚有阴阳脸谱式,但用于包拯却是罕见。据了解,广西牛娘戏、贵州布依戏,包拯脸谱就是阴阳脸。因为当地流传这样的传说:包拯出世前即随母亲下葬,后来因父亲挖坟开棺,才得以还阳。因此之故,包拯日后做官,才有日断阳、夜断阴的能耐。

  孟良

  孟良其人其事,见于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义演义志传》)。他原是胡村涧“可乐洞”的草头王,聚集强徒数百,专以劫掠为生,官兵不敢捕捉。杨延昭(六郎)率部路过,孟良出而阻截。杨延昭三擒孟良,才使之归顺,成为部将。出生入死,战斗沙场。最后,他受派遣与焦赞结伴去敌方领地,趁夜觅取杨继业殉国骸骨,将同伴当做敌兵而误杀焦赞。发觉后,他悲痛万分,旋即托人捎回骸骨,自刎而亡。清人小说《杨家将演义》(原名《北宋志传》),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清初弋阳腔孟良脸谱,主色为红、黑、白三色,脑门无任何装饰。现今京剧舞台上的孟良脸谱,虽然仍以红、白、黑为主色,但谱式与清初脸谱截然不同,尤其是脑门多了一个倒立的葫芦。其他剧种的孟良脸谱,十有八九也倒画葫芦(有的在葫芦中还倒写一“火”字)。所以如此,据说孟良有用葫芦火攻的绝技。可是,就我所看过的戏,好像没有一出戏表现孟良这一擅长的。倒是《杨家府演义》第二卷,在杨六郎招收焦赞的过程中,有孟良协助“引数十健军,从山后攀附而上,直入寨中放火”,切断焦赞退路,使之归顺宋廷的情节。除此之外,孟良再无以火攻敌之处。看来,孟良脸谱用红葫芦表示擅长火攻,纯系传说。

  王英

  王英,是传统戏《探五阳》中的一个角色。从剧情得知,他是东汉五虎上将王包之子。因光武帝刘秀酒醉斩其父而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但在关键时刻,他却能不计前仇,说服叛将铫刚,共同扶助汉室。不少剧种均上演《探五阳》,然而婺剧王英不同一般,由老生行当扮演,走蝴蝶步,而且勾脸。整个脸庞勾画一只大蝴蝶,源自婺剧的一则传说,也见于王英戏中的一段自白:幼时,父母用一种香汤为他沐浴,他的左右膀顿叫各“长出飞毛三根”,“行来摆去,在半空中好像白蝴蝶一般”。因平时行走速度快如飞,汉室幼主封其为“飞毛腿大将军”。湖南辰河戏的王英脸谱,主体形象也近似蝴蝶,兴许也有与婺剧相似的传说。

  2、事由传说

  事由传说,顾名思义,与事由相关。事由传说也反映在戏曲脸谱中。

  包拯

  民间流传有关包拯的传说不少。影响其脸谱的,除上述本领传说外,还有事由传说。

  以晚清说唱艺人石玉崑署名的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原是唱本,其中就结集了不少民间传说。书中刘包拯身世记述较详:包氏兄弟三人,包拯排行最小。老二夫妇心地不善,他们考虑原先“二一添作五”的家产,由于包拯的降生,变成了“三一三十一”,怂恿父母将包拯抛弃荒野。老大夫妇仁慈宽厚,得知消息迅疾抱回三弟,由大嫂秘密哺育(这兴许就是包拯在《铡包勉》等戏中称嫂为“嫂娘”的缘由)。民间传说比传奇小说还要丰富得多。有的说,包拯降生被视为妖,遗弃荒郊,被过路马匹脚踏前额;有的说,包拯被哥哥偷偷扔至磨房,脑门让拉磨的毛驴踢了脚;有的说,包拯幼时放牛,熟睡路边,额头被牛蹄踩破。既然是传说,难免有出入。不管是马踏、驴踢、牛踩,包拯脑门受伤,日后留下伤痕则是肯定的。

  这一传说,形之于脸谱的,是包拯脑门的漩涡图形。上党梆子《司马庄》中的包拯脸谱,就是典型的一例。谱式是上党梆子所特有的川字脸。额头漩涡纹,表示包拯曾为牲口踩踏的印记。其他如河北平调《铡赵王》的包拯脸谱,黑色六分脸,脑门也饰漩涡纹。与上党梆子所不同的,只是纹样的旋转方向,或为顺时针,或为逆时针。

  金兀术

  金兀术(?—1148),姓完颜,名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女真族人。金太祖第四子。金兵侵宋,屡为先锋。天会七年(1129)任统帅,率军渡长江,次年为韩世忠所阻击。天眷三年(1140)撕毁和约,重新发动战争,进兵河南,与岳飞大战朱仙镇。兵败将退时,因宋高宗诏令岳飞撤军,而夺取河南、陕西,与宋划淮河为界。

  京剧、川剧、徽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舞台上,《潞安州》、《两狼关》等剧目,都有金兀术这一人物,并采用脸谱。各剧种脸谱有所不同,但有一则关于金兀术脸谱来历的传说。宋时,一个渔夫见岳飞、金兀术交战,端来一盆鱼肚肠参战,使劲向金兀术泼去。岳飞眼尖手快,像是“二传手”,赶紧伸出长枪,接过鱼肠,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好把它甩打在金兀术的脸上,且有两串鱼肠悬于两耳,一直挂到身上。某些京剧演员扮演金兀术所勾的脸谱,两耳下垂大圆圈,扮相与这则既蕴强烈爱憎、又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十分近似。

  武大

  武大,习称武大郎。曾见一幅题为《武大郎开店》的漫画,借武大郎身材矮小,讽刺某些领导人不敢任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由此可见,武大郎在中国老百姓中,知名度不低。历史上是否真有武大其人,无从考证。然而在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以及内容与之相关的戏曲剧目中,都有武大郎。武大郎,其貌不扬,却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潘金莲);他很窝囊,却有一个本领高强的兄弟(武松)。正是这些强烈反差,导致他被妻子与奸夫(西门庆)合谋毒害致死,武松为兄报仇、杀嫂杀西门庆。武大郎是一备受凌辱而值得同情的人物。

  戏曲舞台上的武大郎,沿袭传统,由“丑”行应工,走“矮子步”,是一侏儒形象,脸画“豆腐块”,嘴戴“二挑髯”。各剧种大同小异,下图是昆剧《潘金莲》中武大郎的扮相。

  

  戏曲舞台上勾画豆腐块脸的角色不少,似乎只有武大郎有传说。《民间文学》1982年第10期,刊载一篇短文,说武松打死景阳冈老虎,县老爷为他披红挂绿,组织游街以壮声威。一时间,沿街人山人海,观者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也有武大郎。他因个子矮,瞧不见,就爬上一个豆腐架引颈翘望。当他看出打虎英雄竟是自已兄弟时,兴奋异常,情不自禁地跳起身来招呼武松。紧接一声“咣当”,豆腐架散架倒塌,他跌倒在满地白花花的豆腐上。豆腐店小老板非常生气,拾起一块豆腐朝武大脸上掷去。不偏不倚,豆腐正好落在他的鼻梁上,成了小花脸。

  3、转世传说

  转世,系借用喇嘛教用语。该教活佛死亡后,寺院上层集团即通过占卜、降神等活动,多在贵族家庭中寻找、选定一个与活佛死亡同时出生的婴儿,作为活佛转世之人。不单是喇嘛教徒,就是中国平民百姓,旧时也多有转世信仰。在他们看来,人死灵魂不灭,将会逢机投胎再生。基于此,民间流行种种戏曲人物的转世传说。戏曲艺人本来自民间,民间流行的转世传说自然而然地被带进戏曲,渗入脸谱的创作。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据《汉书》记载,他“家世楚将,封于项,姓项氏”。少时,他对读书、习剑全无兴趣,却有敌万人志。项羽见秦始皇东游会稽,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二十四岁,跟随叔父项梁举兵起义。梁死,他继续率部反秦。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王,号称“西楚霸王”。在楚汉战争中,败于刘邦,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艰难突围,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被迫自杀身亡。

  项羽作为失败的英雄,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涉及项羽的历史典故,如“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一直为后人所沿用。毛泽东也有“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

  有关项羽的戏曲剧目,有《鸿门宴》、《九战章邯》、《陵母伏剑》、《霸王遇虞姬》、《取荥阳》(《火焚纪信》、《楚汉争》)、《广武山》、《霸王别姬》(《九里山》、《亡乌江》、《十面埋伏》)等。现今京剧常演的是《霸王别姬》,常用脸谱,就是我们在脸谱表情功能一节所提到的“哭”脸。南方不少戏曲剧种,如川剧、湖北汉剧、江西饶河戏、东河戏、湖南湘剧、祁剧、常德戏、荆河戏、辰河戏、巴陵戏的项羽,尽管脸谱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在脑门画上七个圆点,排列成团状,或散状。常德戏等剧种的解释,是象征“七煞”(凶神)。辰河戏的项羽脸谱,除有七星外,脑门两侧还画有若干条纹。它源于这样的传说:项羽是龙生、虎乳、凤遮荫。若干条纹就表示凤尾影子。

  王彦章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五代寿张(一作寿昌,今山东阳谷、范县一带)人。据史载,彦章少年从军,随朱温转战各地。“性忠勇,有膂力,临阵对敌,奋不顾身”。惯用武器为铁枪,故称“王铁枪”。累进澶州刺史、郑州防御史等职,封“开国侯”。后为敌军俘虏,遇害而死。《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说他原在家乡聚集二十余人,驾船翦径谋生。投奔朱温,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在一次交战中,被劲敌联合围困,终因寡不敌众,自刎而死。

  有关王彦章的剧目,不少戏曲剧种都有,如《无樱枪》(《查河北》)、《双观星》(《二童观星》、《观星》、《观星斗》)、《五龙斗》(《五龙会》)等。小说中的王彦章,“膀阔三停”,“膂力过人”。舞台上的王彦章,大都由净行扮演,并且开脸。比较各剧种的王彦章脸谱,就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南方各剧种的王彦章脸谱,很少有相似之处;而北方的不少剧种,如京剧、蒲剧、晋剧,雁剧、秦腔、陕西汉二黄、河北梆子、平调等剧种,王彦章脸谱都少不了蛤蟆,而且都画在额头。它们都与陕西汉二黄的王彦章脸谱相近或相似。翻开《山西戏曲脸谱》所附清代脸谱,才发现王彦章脸画蛤蟆,清代即已有之。为何画蛤蟆?一本名为《戏曲之乡》的内部发行刊物,对此作了回答:民间传说“王彦章是蛤蟆精再世”。并说有一已故的蒲剧老艺人,生前常演《观兵书》中的王彦章,练就了一套能使额头所画蛤蟆的口、眼、四爪蠕动的特殊演技。

  周仓

  旧时民间常贴一张年画,关羽居中,攻读《春秋》。身后站立二人,一是白面无须的关平,另一是黑脸虬髯的周仓。周仓与关平,都是关羽的义子,随同义父而沾光,在中国民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周仓,无史料稽查。据《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描述,周仓是关西人,“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原在“黄巾”张宝部下为将。张宝死后,啸聚卧牛山。关羽离曹归汉,路过卧牛山。周仓仰慕关羽,求其收为步卒。自此,周仓一直跟随关羽鞍前马后,亲如父子。当周仓目睹为东吴所杀的关羽首级,当即自刎。

  戏曲舞台上,不少关羽戏,都有周仓辅助。《单刀会》、《水淹七军》等剧目,周仓更是不可或缺。所有剧种的周仓,大概没有不勾脸的。京剧周仓为元宝脸,原涂淡青色脑门。后传周仓与钟馗皆是碰死,故有人改用红色脑门。与北方剧种相比,南方一些剧种的周仓脸谱与动物相联系。《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写周仓“素知水性,又在荆州住了数年,愈加惯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庞德”。兴许这就是“引子”,某些剧种把周仓类比为水中动物。徽剧周仓,两颊画满鱼鳞纹;婺剧周仓,脸谱形似水獭。湖南一些地方,传说周仓是水族所变,所以湘剧为他额头画蟹,祁剧为他满脸画虾(见下图)。

  

  马武

  马武(?—61),字子张,东汉初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南)人。王莽时,马武参与绿林起义。后从刘秀逐一剿灭地方割据势力。刘秀称帝(光武),任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马武也曾因“坐杀军吏”而受到降级处分,后又因平定武陵蛮和羌人之乱有功而擢升。

  《后汉书》载,马武“永平四年,卒”。仅此五字,不能说明马武的死因。传统戏曲的某些剧目,如京剧《打金砖》、汉剧《上天台》等,都说刘秀醉酒传旨立斩铫期、邓禹一批功臣二十余人,马武闻知闯官,谏奏不准,遂用金砖自击死于金殿。前面,我们分别谈过汉剧马武脸谱和马武脸谱的历史演变。这里,我们再介绍一种与传说有关的马武脸谱。湖南一些地区,流传马武是二十八宿中的金毛犼转世的传说。因此,祁剧马武脸谱脑门画狮,以作转世符号。

  焦赞

  与孟良一样,焦赞其人其事,也见于明、清讲史小说《杨家府演义》、《杨家将演义》。焦赞原在山势险恶的芭蕉山,聚集强人数百,落草为王。后归顺杨六郎,成其部将。前文已述,最后与孟良同行,深夜觅取杨老令公(继业)壮烈碰死李陵碑的骸骨,被孟良误杀身亡。

  戏曲舞台上的焦赞,性格与张飞相似,勇猛、直爽,快人快语。有一出名叫《打焦赞》的戏,写宋、辽交战,边关吃紧,宋帅遣人求援。佘太君府中的烧火丫环杨排风,奉命来到边关。焦赞对她很不以为然,流露轻蔑之态。在孟良怂恿之下,焦赞与排风比武。不过几个回合,排风棍打焦赞,焦赞连连求饶,对排风心悦诚服。焦赞脸谱多是黑白相间的各式花脸。在湖南,因有焦赞是梅花鹿转世的传说,所以长沙湘剧、衡阳湘剧、祁剧、巴陵戏的焦赞脸谱,都在额头画各种形态的梅花。

  李元霸

  李元霸(599—614),史称玄霸,字大德。唐高祖李渊之子,太宗李世民胞弟。可惜的是,这位“卫怀王”玄霸,未见唐朝建立,就于隋大业十年(614)夭折,年仅十六岁,以致《新唐书》有关他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

  也因早逝之故,传统戏曲涉及李元霸的剧目不多,主要有两出戏:《晋阳宫》、《四平山》(川剧为《四明山》、湘剧为《四盟山》)。戏中李元霸武艺超群,勇猛无敌。过去民间有一传说,说李元霸是雷神下界。因此很多剧种的李元霸,不但勾脸,而且都画雷公嘴。秦腔李元霸脸谱,就是其中的一例。京剧、川剧的李元霸脸谱,还部分地使用金色。湘剧李元霸脸谱,还在额头写半个篆体“寿”字,想是表达人物早逝吧。

  朱伍中

  朱伍中,是《探五阳》中的一个角色。该角色虽由小花脸应工,但所用脸谱却不是一般的“豆腐块”。徽剧是勾白脸,画黑鸦。婺剧也有画黑鸦的,更多的则是满脸涂绿色,上画一只头冲下飞翔的白鹤。

来源:角色符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