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脸谱与乡风民俗

栾冠桦

  文化,是一很宽泛的概念,除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还包括民俗、传说、文学、艺术、美学等等。这一章,我们讲戏曲脸谱与民俗、传说、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关系,其余留待下一章说。

  戏曲脸谱与民间风尚习俗即民俗分不开。

  “民俗”一词,是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早在1846年提出来的。什么是民俗?各国学者界说不一。我国民俗研究专家钟敬文认为:“民俗现象是指广大民间群众的那种集体所传承和拥有的文化现象。”民俗实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当然,民俗现象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延续过程中,有消失,有保留,有衍变。因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民俗。这就是“入乡随俗”的道理所在。

  在第三章,我们曾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传统戏曲演出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历代志书,特别是地方志,几乎都把戏曲活动纳入“风俗”或“习俗”类记载。然而翻阅不少国内有关民俗的书籍、报刊,却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戏曲。这似乎成了民俗研究的一个“误区”。其实,传统戏曲与民俗的关系如胶似漆,它包含了许多民俗因素。单就形式而言,民间喜庆节日出现的高跷、竹马以及由一人假扮二人相抱(或背驮)等技巧和装扮,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剧种中留存。服饰方面,由宋代“幞头”演变而来的“相貂”,由明代蟒袍、官衣、纱帽和清代清装、旗装、箭衣艺术加工而成的盔头、戏衣,以至民间服饰“喜”红“丧”白的习俗等,一直为所有戏曲剧种所袭用。民俗因素同样也渗入戏曲脸谱。

  1、面饰

  我国古代妇女,素有“粉白黛黑”的面饰风尚,谓之“靓妆”(按:靓,音jìng,装饰之意)。到了南朝,妇女面饰又有发展。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在檐下休憩,一朵鲜花飘落在她的额上,留下花瓣的印痕,格外娇艳动人。于是,先在宫内,后传至民间,豪门妇女纷纷仿效。都用取材于花蕊的黄粉,描画额间花瓣,名为“花黄”,也叫“额黄”、“鸦黄”或“蕊黄”。自此,花黄面饰风靡一时,屡屡入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卢照邻《长安古意》);“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无题》);“学画鸦黄半未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袁宝儿)》)。从五代女供养人壁画,我们可见当时妇女面饰的具体情况。画中八个女性,无一例外地都额有花黄,而且连颧骨部位也都化了妆。引人注目的是,前面四人近发际的额头左右、“太阳穴”和嘴的两边,都分别点缀名为“花钿”的装饰物。这类面饰,传至元代,风习渐变,开始被认作轻佻浮华的表现。

  大概面饰风尚正在生活中逐渐“退潮”之时,方兴未艾的元杂剧不失时机地把它引进舞台,改造成为娇艳、泼辣女性形象的面部化妆样式。元曲《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杂剧》中的“搽旦”,有一段道白:“我这嘴脸实是欠,人人道我能娇艳;只用一盆净水洗下来,倒也开的胭脂花粉店。”尽管不知其勾画样式,但浓妆艳抹却是可以想见的。直到今天,不少古老剧种的某些旦角,也仍然勾脸。

  钟无盐

  钟无盐,实名钟离春,战国时期无盐邑人,故又以无盐命名。无盐相貌极丑,四十未嫁。因有韬略,得齐宣王赏识,受封为皇后。

  有关钟无盐的戏曲剧目,主要有《采桑》(《采桑逼封》)、《湘江会》、《棋盘会》、《战春秋》等。这些剧目内容,分别写钟无盐在桑园遇齐王,如何难倒齐王,逼封“昭阳正宫”娘娘;无盐保驾赴“湘江会”,如何与吴起比箭,射死魏王,保齐王脱险;无盐与赵国丞相白猿赌棋,如何巧妙移动棋子,打死白猿,大战获胜;无盐因齐王信谗被害而诈死,如何又为齐王所请,战胜乘机来攻的外敌,使齐国转危为安。戏中钟无盐,起码早在清代即用脸谱。下图是清代祁剧《采桑》钟离春脸谱。近、现代的戏曲舞台,钟无盐、齐王的扮相,各剧种不一。齐王多以丑行扮演,采用丑角脸谱。钟无盐有的以女角(武旦)应工,有的则以男角应工。其脸谱,大致有三类:一是像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用的是变异的“阴阳脸”,半边抹粉红俊脸(如旦角化妆),半边勾青绿花脸。有的甚至画獠牙,形似剧中齐王唱词所描述:钟无盐“青脸红发面带杀,口似血盆露獠牙”,真像“阎君差来的母夜叉”。二是像河北平调、乱弹(《探地穴》)、晋剧(《采桑》)等剧种,以旦角俊扮为基础,在眉心、两颊添加花纹,嘴画獠牙。三是像江西饶河戏、浙江和剧等剧种,不改变演员本来肤色,单以红、白二色勾画。浙江和剧钟无盐,由男角扮演。江西饶河戏钟无盐,谱式与之大同小异。红眉、歪嘴、两颊花纹,是显其丑。额画三戟,则显其能。

  

  妲己

  妲已,殷末纣王宠妃。传说是九尾狐的化身。在《封神演义》中,她蛊惑纣王,建造摘星楼,设炮烙等毒刑,先后害姜后,杀邑考,剖比干,残忍狠毒,无与伦比。

  根据《封神演义》改编的传统戏曲剧目,如京剧《献妲己》(《反冀州》)、《姜皇后》(《挖目烙手》)、《朝歌恨》,《炮烙柱》(《比干挖心》、《鹿台恨》)、《大回朝》,川剧《反冀州》、《三进宝》、《龙凤剑》等,秦腔《反冀州》、《抱火斗》等许多剧种的许多剧目,都有妲己,而且多用脸谱。上党梆子《摘星楼》中的妲己,是其中之一。元代,“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这里,则是以白点破其面,或多或少含有评价人物的成分。

  2、吉祥

  众所周知,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一幅鸽子版画,曾被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定为会标。鸽子与和平相联系,是源于《圣经》的一则故事:被洪水逼迫暂避于方舟的挪亚,见放飞归来的鸽子嘴里衔着新折的橄榄枝,得知大地洪水已经退去。后来,鸽子被视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也就成了全世界人民企盼和平的吉祥物。吉祥物,是人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主观意念的物态化表现。不过,像和平鸽这种世界性的吉祥物,为数甚少,恐怕是绝无仅有。不同的国家,种族、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自然有各自不同的吉祥物。

  在我国,古代一直流行“龙凤呈祥”、“丹凤朝阳”、“松鹤长寿”、“牡丹富贵”、“石榴多子”、“麒麟送子”等吉语。松、鹤、牡丹、石榴、鸳鸯、虎、豹、鱼以至想像的龙、凤、麒麟等等,都是我们民族流传久远的吉祥物。它们频繁出现于民间年画、装饰图案、工艺品,同样也部分地反映在戏曲脸谱中。

  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王朝的创立者,史称宋太祖。他原先效力后周,任皇家军队最高长官“殿前都点检”,掌兵权。公元960年,在陈桥发动兵变,做了皇帝。然后,他各个击破,结束了唐末以来的混战割据局面。他在位期间,重文轻武,兴修水利,鼓励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算得上是一个开国明君。

  有关赵匡胤的戏曲剧目,包括称帝前、后两部分。称帝前的剧目,有《打刀》、《飞龙传》、《困曹府》、《洒金桥》、《董家桥》、《送京娘》、《打桃园》、《四红图》、《打龙棚》等;称帝后的剧目有《小尧天》、《斩黄袍》、《龙虎斗》等。各剧种的剧目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戏中的赵匡胤却很少不用脸谱。我们在前面脸谱功能一节介绍过京剧赵匡胤眉眼间饰以龙纹的脸谱。其实,早先赵匡胤的脸谱,如明代脸谱,并无龙纹。龙纹是后加的。不单是京剧,就连其他剧种赵匡胤脸谱谱式,虽有红整脸(河北梆子、平调、老调、湘剧等)、红川字脸(上党梆子)、红霸二脸(川剧)、红六分脸(绍剧)之别,但除个别剧种外,大都像京剧一样,在眉眼之间(或额头)勾画龙纹。

  龙本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图腾。后经历史变迁,遂成一种“头似牛,嘴似驴,眼似鰕,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的所谓“九似”形象。龙纯是出自古人观念的神物。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仍以“龙的传人”自称,赛龙舟、舞龙灯,代代相沿,久久不衰。不过,龙也曾为封建帝王所专用。皇帝称“真龙天子”,帝王后代称“龙子龙孙”。在传统戏曲中,皇帝的脸面叫“龙颜”,胡须叫“龙须”,身子叫“龙体”,朝服叫“龙袍”,座椅叫“龙椅”,卧几叫“龙榻”……皇帝简直成了龙的化身。在所有采用脸谱的帝王中,惟一画龙的只有赵匡胤。绍剧赵匡胤,在眉眼以上,还左右各画一条龙。赵匡胤脸谱添加龙纹,据说是表征他早有“真龙大子”之相。其实,这与《宋史》所载性质一样,说陈桥兵变,“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是因为军中有人观天象,“视日下复有一日”,都只不过是迷信、附会之说。

  杨延嗣

  杨延嗣,相传是宋代杨继业第七子,习称杨七郎。

  不少“杨家将”的戏,如京剧《打潘豹》(《瓦桥关》、《天齐庙》)、《金沙滩》(《双龙会》、《八虎闯幽州》)、《李陵碑》(《两狼山》、《托兆碰碑》),汉剧《沙滩会》、《李陵碑》,湘剧《闯幽州》等许多剧种的有关剧目,都有杨延嗣,而且都用脸谱。

  杨延嗣脸谱一般为黑色花脸,而且脑门多写“虎”字。湘剧杨延嗣的脸谱(见下图)却与众不同,是红、白、黑相间的虎形脸。撇开黑虎星下凡的迷信传说,单凭七郎打死霸道的潘豹,冲出敌人重围,也堪称一员“虎将”。虎,百兽之王,民间视之为神兽,厅堂常挂“虎啸”之类的画轴,借其勇猛威武而镇邪。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民,多有以“虎”取名的习俗,如“虎子”、“虎妞”等等。过节期间,孩子多戴虎帽、穿虎鞋,图个吉祥。在传统戏曲中,“虎”字脸、虎形脸,不仅用于某些以虎为名的人物脸谱(如湘剧角色李虎),而且也常为血性方刚、英勇无畏的一类人物脸谱所用。

  

  秦英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秦英,是唐驸马秦怀玉的儿子,武艺高强。有一出戏,写秦英在金水桥钓鱼,权奸詹国丈,为人前呼后拥,招摇过桥,惊散池鱼,反责秦英挡道。秦英一怒之下,打死国丈。詹妃哭诉于太宗,秦英之母银屏公主绑子上殿。太宗要斩秦英,公主以秦家有功于国请求赦免,与詹妃力辩。后经长孙皇后周旋,让公主向詹妃赔礼,令秦英出征,解父被困之危,立功赎罪。这出戏,很多剧种都有。剧名有的叫《金水桥》,有的叫《秦英钓鱼》,有的叫《乾坤带》,有的叫《三哭殿》。剧中秦英,多由小生行当的演员扮演,并且开脸。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剧种,秦英脸谱的重要特征,是额头画桃。山西雁剧秦英脸谱就是其中之一。看来,秦英脸谱画桃,源于民俗。桃在民间素有“仙桃”、“寿桃”之称,世人常以桃祝寿。秦英赦免一死,故以桃喻其延年益寿。以桃为吉祥物出现于脸谱的,除了秦英,还有江西宜黄戏张飞、湖南湘剧钟离等。

  铫刚

  铫刚,是东汉元老铫期之子。在谈铫期脸谱时,曾提到铫刚。铫刚因打死横行朝纲的郭太师,被父捆绑上殿请罪。汉光武帝刘秀念其父子有功于国,免铫刚死罪,发配湖广。

  京剧铫刚脸谱为“花十字门脸”。所有色彩,与李刚、薛刚脸谱一样,仅是黑,白二色,全不用红,故有“三刚不见红”之说。婺剧《探五阳》中的铫刚,脸谱非但可以用红,而且构图别具一格。它以深蓝为底色,脸庞布满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铫刚脸谱何以用蝙蝠?据说铫刚是一名“福将”。“福”意大吉大利。《汉语大词典》解释:“富贵寿考(按:“考”为老而善终之意)齐备谓之福”。民间对福极为向往,最突出的是春节到处张贴红纸“福”字,甚至有意倒贴,取“福到”之意。民间绘画,因“蝠”、“福”谐音,以“蝠”代“福”,出现大量以蝙蝠为主体形象的诸如“五福捧寿”、“纳福迎祥”、“福寿双全”、“多福多寿”、“福在眼前”等装饰图案。这样,形象怪异、不受欧洲一些民族喜欢甚至视为“凶物”的蝙蝠,在中国却备受青睐,看做是吉祥物。婺剧铫刚的脸谱,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刘海

  中国旧时有一种年画,名为《刘海戏金蟾》,画中刘海,手执连钱之绳,戏钓金蟾。金蟾,三足,为灵物,得之可以致富。浙江婺剧《万寿图》,戏中有刘海,脸谱以暗紫色为底,中心是倒立的三足金蟾,四周围以连钱红绳,完全是吉祥年画《刘海戏金蟾》内容的浓缩。

  3、谐音

  时下在经济市场,数字“8”突然走俏。装电话、领车牌,甚至住宾馆选房间都偏爱尾数带“8”的号码。据说南域方言,“8”与“发”语音相近,“518”,“吾(我)要发”。南风北渐。一时间,借谐音,图吉利,求发财,风靡华夏。其实,利用谐音,古已有之。古代以图画形式表达的“吉语”,绝大部分是建构在谐音基础之上的。如:吉祥(象)如意、加官受禄(鹿)、马上封侯(猴)、喜上眉(梅)梢、三阳(羊)开泰、福(蝠)在眼前(钱)、一路(鹭)连(莲)科、吉庆有余(鱼)、百(柏)事(柿)如意、早(枣)立(栗)子、四季(月季)平(瓶)安、平(瓶)升(笙)三级(戟)、年年(莲)有余(鱼)、金玉(鱼)满堂,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谐音也被用于脸谱。上述铫刚脸谱就是一例。不过,这里所要谈的,仅限于谐音本身,而不含吉祥之意。

  方腊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原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后移居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雇工出身,因不堪封建剥削,他利用明教组织劳苦群众,于宋宣和二年(1120)秋发动起义,威震东南。次年,起义被官军镇压,方腊被俘,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

  传统戏曲形成于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势必影响戏曲。突出地体现在对待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从剧目总想内容到演出表现形式,都程度不等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观点和立场。方腊也不例外。仅就京剧而言,有关方腊的剧目,多是依据小说《后水浒》改编,写接受宋廷招安的宋江,率梁山弟兄南下征剿方腊的事。方腊脸谱,就我手边的资料看,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山西雁剧,都基本是黄色三块瓦脸,湖南常德戏则基本是白色整脸。前面说过脸谱色彩符号的意义,黄色表示凶狠,白色表示奸诈。方腊脸谱,色彩无论是黄、是白,显然都含贬义。相比之下,陕西民间社火中的方腊红色脸谱,反而倒有褒义。上述方腊脸谱,尽管潜式、谱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额头、眉心或眉窝部位,画一点燃的蜡烛。画蜡烛,当作如何解释,《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注有二说:方腊“光明磊落”;“影射其名”。结合上述戏曲方腊脸谱,我认为后一说可能更大。“影射其名”,实是借助“蜡”、“腊”谐音,以蜡烛作为方腊脸谱的重要识别符号。

  余洪

  前面谈昇平署扮相谱时,提到过余洪。他是一个妖道。南唐请他为帅,与宋兵交战,终被烧死在竹林。

  湖南地方戏中的余洪,脸谱不同一般。下图是祁剧余洪脸谱,白额粉红脸,特点是在两眼和脑门处共画三条鱼。无独有偶。衡阳湘剧、辰河戏中的余化,脸谱也画鱼。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在我看来,它们都是利用谐音,“鱼”、“余”音同,以有形代无形。

  

  4、诨名

  诨名,即绰号。中国人的名字,古代颇有讲究,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有号。如大名鼎鼎的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不过,名不见经传的下层人士,尤其是劳动人民的名字,并不那么复杂。有的甚至终生未取正式名字,只有诨名,诸如小二,小三、铁蛋、木墩之类。

  翻开一部《水浒传》,诨名比比皆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不管其出身、文化、特长如何不同,无一不另有绰号。不妨随手拈来数例:“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赤发鬼”刘唐、“鼓上蚤”时迁、“一丈青”扈三娘,等等。传统戏曲脸谱,特别是由小说《水浒传》改编剧目中的人物脸谱,有一部分就是依据绰号而勾画的。

  李逵

  李逵是梁山泊绿林好汉之一。他与张飞一样,一向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李逵的身世,《水浒传》第三十七回略有介绍:“祖贯是沂州水县百丈村人氏”,“乡中都叫他做李铁牛。因为打死了人,逃走出来”,流落江湖。李逵好斗名声在外,居然有人假冒其名,拦路抢劫。他性情耿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典型事例是他听说宋江强抢民女,怒不可遏,赶回山寨,斧砍“替天行道”杏黄旗,当众责问宋江。李逵弄清强抢民女实是他人冒名所为之后,知错改错,当即向宋江负荆请罪。李逵鲁莽性子来得快,去得也快。诨名“黑旋风”,名副其实。

  涉及李逵的传统戏曲剧目,如《李逵探母》、《李逵夺鱼》、《真假李逵》、《沂州府》、《高唐州》、《大名府》、《李逵负荆》等,经常出现于京剧和各地方剧种舞台(剧名有异)。李逵脸谱多以黑白为主色。构图却是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川剧、婺剧、江西饶河戏、青阳腔、宜黄戏等剧种的李逵脸谱,脑门都有漩涡纹。青阳腔的李逵脸谱,不光是额头图案,就连整个脸的所有线条,似乎都旋转。川剧等其他剧种的李逵脸谱,漩涡纹样、面积部位不一,但程度不等地都表达了李逵“黑旋风”绰号的含义。

  张顺

  张顺也是梁山绿林好汉。《水浒传》第三十六回,绰号为“船火儿”的渔民张横,与宋江有一段谈话,我们从中可以约略了解张顺其人。张顺是张横的兄弟,“浑身雪练也似一身白肉”,水性极好,能“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他凭这本领,在梁山兄弟配合下,活捉官府“通判”黄文炳,赚回大名府富豪卢俊义,淹死谋财害命之徒张旺。由于张顺“水里行一似一根白条,更兼一身好武艺,因此人起他一个异名,唤做‘浪里白条’”。

  在《李逵夺鱼》、《玉麒麟》、《秦淮河》、《张顺报冤》等传统戏曲剧目中,张顺都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张顺脸谱,就我所见,婺剧颇有特色。浅黄底色,红、白二鱼,倒立对称。显而易见,这里画鱼,不同于上述余洪、余化脸谱画鱼,它是张顺绰号的形象化。

  杨志

  杨志是梁山又一绿林好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诉诸读者: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应过武举,做过殿司制使官。为造万岁山,他受上司派遣,押运花石纲,渡黄河,遇大风,翻了船,押送物品荡然无存。遇赦之后,他到京城,用金银铺路,终未复职。后因兜售祖传宝刀,愤怒杀死胡搅蛮缠的无赖,充军发配北京大名府,得留守梁中书赏识。梁中书岳丈禁京寿诞在即,杨志受命将价值十万贯的礼物解往东京。途中,财物被梁山义军截获,杨志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小说第十一回,勾画了杨志的相貌:“生得七尺五六寸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绰号唤做‘青面兽’”。

  有杨志出场的戏曲剧目,主要有两出:《杨志卖刀》、《生辰纲》(《黄泥岗》、《七星聚义》)。从梅氏缀玉轩所藏脸谱得知,明代戏曲舞台上的杨志已用脸谱,以青绿为主色。现今粤剧的杨志脸谱,仍以青绿为主色。白额、白鼻、白鼻窝,沿嘴弧线向左右两侧延展,尾端呈涡状曲线,感觉像是兽须。这一脸谱,想是由杨志“青面兽”绰号而来。

  5、忌讳

  忌讳,也叫“禁忌”,在人类文化学中称“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表示“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意思)。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忌讳。单说数字,日本人忌讳“4”;巴墓斯坦人厌烦“420”;阿富汗人厌恶“39”;更多国家的人则是赚弃“13”:电梯没有13层楼;飞机没有13号座;旅馆没有13号房间;巴黎街头看不到13号门牌;英国剧院找不到13排和13号座位;等等。

  中国老百姓很少知道“塔怖”,也难得说“禁忌”,通常习惯称“忌讳”。中国古人忌讳颇多。单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忌讳就不少:忌妇女串门、忌遇和尚尼姑、忌洒扫庭除、忌动刀剪、忌讨债、忌杀生、忌说不吉利活、忌啼哭、忌吃药、忌夜间点灯……除了各种节令忌讳,还有婚姻忌讳、服饰忌讳、饮食忌讳、居住忌讳、语言忌讳等等。然而,在众多数不清的忌讳中,最大忌讳大概莫过于死亡忌讳了。人逢四十,从不做寿。因“四”、“十”都与“死”字谐音或近音。死,对于活着的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凶祸,因而在言谈、文字中,都竭力避开“死”字。皇帝死了,叫“崩”;贵族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庶民死了,叫“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等等。

  古人对死的这种忌讳,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在戏曲脸谱上。有不少戏曲脸谱,都用“寿”字(篆体)作装饰。凡用“寿”字者,十有八九与“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项羽战败自刎,京剧脸谱,以“寿”字作眉;山东梆子脸谱,在额头、下巴部位,书写篆体“寿”字,大小共四个。这里再举不尽相同的二例。

  刘瑾

  刘瑾(1451—1510),明代太监,陕西兴平人。刘瑾本姓谈,幼时阉割进宫当差,因认一个姓刘的太监为义父而改姓刘。明孝宗时,参与犯法,判为死罪,幸得赦免,派去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即位(武宗),刘瑾得到重用。从此,飞黄腾达,专横跋扈,结党营私,“权擅天下,威福任情”。功侯勋戚以下的朝廷大臣,私下见他都要跪拜。各地巡抚入京,都需首先贿赂刘瑾。倘不贿赂,即令下狱。他还胆大妄为,卖官鬻爵。凡是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以下的求升迁者,只要交付一笔臣资,刘瑾写一张“某援某官”的字条,掌管全国武官选用事务的“兵部即奉行,不敢复奏”皇上。刘瑾通过安插亲信,严密控制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侦缉官民,罗织罪名,陷害无辜。刘瑾实际成了“站着的皇帝”。因其作恶多端,屡遭大臣弹劾,然而他都能化险为夷。最终,刘瑾败于“八党”之一的另一太监张永手下。张永密奏刘瑾累累罪行,武宗无奈下令逮捕、处死刘瑾。据说,处死刘瑾那一天,深受其害的人,争购其肉,拿上就啃。足见百姓仇恨刘瑾之深!

  戏曲舞台上的刘瑾,同样不可一世。请看京剧《法门寺》刘瑾的一段自报家门:“我与当今万岁,明为君臣,暗是手足一般;内管三宫六院,外管五府六部十三科道,执掌生杀之大权。太后老佛爷十分宠爱,将咱家认为义子螟蛉干殿下,封咱九千岁之职。”戏中刘瑾自称是皇太后的干儿子,受封九千岁,未见史册,兴许是艺术虚构。至于其余内容,从总体理解,则是大致符合历史真实的。京剧刘瑾,脸谱为太监脸,然而却给他抹了个红脸。按戏曲脸谱用色惯例,红色多用于忠勇之人。继秦腔屠岸贾等人之后,刘瑾又是一个例外。戏曲界有一种说法,尽管刘瑾很坏,但在《法门寺》中,他责令县吏赵廉复查傅朋一案,纠正了一起冤案,算是给百姓做了一点好事,所以为他勾红脸。可有的剧种似乎不以为然。婺剧《双玉镯》中的刘瑾,仍按脸谱的一般法则,给他勾白脸。不仅表现刘瑾之奸,而且还以脑门“寿”字咒他不得好死。

  高行周

  就我所见的形象资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用寿字的不少,又以湘剧为多,高行周就是其中的一个。

  高行周是五代十国时期刘化王部下一员大将,受命镇守高平关。后周太祖郭威派兵夺高平关,久攻不克。郭威采用计策,囚禁赵匡胤父亲,逼迫赵匡胤取高行周人头。赵匡胤被迫前往。高行周事先占卜,预知赵匡胤日后称帝,遂以赵许封二子(怀德、怀亮)王爵、赵妹许婚长子为条件,然后拔剑自刎。赵匡胤以高行周人头复命。很多剧种都有这出戏,剧名为《高平关》或《借人头》。该戏内容所反映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宿命论观念,我们这里姑且不论,单说湘剧高行周的脸谱(见下图)。其谱式,大概就是湘剧所称谓的“红三块脸”。特别之处是,脑门寿字与上述刘瑾脑门寿字不同,它被近似椭圆的红块一劈两半。对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高行周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自刎而亡,表示其寿不整之意。

  

来源:角色符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