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不存在宗教信仰。就拿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远古时期就有今人所称的“原始宗教”。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先民处在原始思维阶段,对自然的复杂变化和人的生老病死,既觉神秘,又感恐惧。他们想像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具有人格的、力量超人的、变化莫测的“存在物”。这就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所谓的“万物有灵论”。基于此,远古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
后来,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都先后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传入时间(东汉)最早的佛教。除了佛教,还有中国东汉时期渊于巫术,经“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道教。佛教与道教,其教义都是否定现实的,都有出世的、非功利的特点。然而,在较广范围内,实践行为却是一方面信神,一方面行善,具有较为浓重的入世、功利的色彩。因而,佛教、道教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文心态,实际成了儒家伦理的补充。这大概就是“儒”、“释”、“道”并称的原因所在。
泰勒说:“宗教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神灵的信仰”。在古人心目中,人之祸福,皆由鬼神系之。人们企盼神灵除灾、降福,出现祭祀和巫术。由此激发了原始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古朴的观念得以形象化,幻想中的鬼神也获得了感性形式。换言之,是人创造了神。可它反过来又制约了人。有关神的内容以及人们对待它的行为方式,都逐渐成为“惯例”,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这种现象,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话说,就是“集体表象”;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就是“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集体无意识”。
正是这“集体无意以”充当了无形的媒介,使历代“集体无意识”的文人、艺术家,为历代“集体无意识”的读者、观众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反映神鬼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单以戏曲而论,自宋元始,就先后出现一批或神仙或鬼怪的宗教故事剧。有关佛教的剧目,如杂剧《日连救母》、《月明和尚度翠柳》、传奇《香山记》、《海潮音》等;有关道教的剧目,如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马丹阳度脱刘行首》、《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以及明清时期为庆寿、庆节助兴的《瑶池会八仙庆寿》、《麻姑献寿》、《天官祝福》等。此外,还有杂糅佛、道和民间诸神为一体的《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志怪剧目。
王国维在他的戏曲论文集中说:“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的一些形式以至观念,势必进入孕育、形成于封建社会的戏曲中来,不少戏是神、人同台,人、鬼同台。剧中人有的是半神半人(如吕洞宾等),有的足半人半鬼(如钟馗、李慧娘等),有的则是半人半妖(如孙悟空等)。内容要求与之相应的形式。形式之一,就是神、鬼、妖脸谱。
1、神
中国有句民谚,叫做“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它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神佛所持的实用态度。在中国,佛教经过长年“汉化”,观音菩萨变得大慈大悲,以救难为己任;地藏菩萨也变得嫉恶如仇,以惩恶为职责。老百姓烧香拜佛,多数总有所求,或求长寿,或求去病,或求生子,或求娶妻,或求功名,或求利禄……在他们看来,凡神灵、菩萨都有善心,都会有求必应。因而中国专一的佛教、道教信徒虽有,但为数不多。多的是一大批不知教义的宽泛而浅显的所谓宗教信仰者。这些人,不问是佛教寺庙或道教官观,也不问是哪尊佛家神或道家仙,遇庙(观)就烧香,见神(仙)就朝拜。这似乎成了一种风习,一种民俗。旧时信佛之家,常常是堂前孔子,屋后观音,左厢如来,右厢老君。他们尊八仙,敬寿星,接财神,送灶君,供土地,求龙王……而且常让菩萨与祖先齐餐,聚鬼怪与神仙共祭。就中华民族总体而言,信仰的不是单一宗教,而是多神(其中包括不少人格神)崇拜。因而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神灵是一庞大而又混杂的系列。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佛教、道教较有代表的诸神及其脸谱。
如来
如来,即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在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在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毅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一菩提树下“成道”。数十年传教,获得信众甚多,都尊他为佛陀(意为觉悟者)。80岁时,在婆罗双树下入灭(死去)。他的弟子将他一生传教内容加以整理,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性的佛教。中国民众图简便,很少提释迦牟尼,多以他十大称号之一的“如来”或“如来佛”相称。
民间有“孙猴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谚语。它源自《西游记》第七回的一段情节:目无天尊的孙悟空,几次大闹天官。众神将无能降服,玉皇大帝特请如来救驾。悟空从佛祖手心中跃出,“一纵十万八千里”,“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变成一管浓黑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并“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等悟空返回原处,惊奇地发现自己题的字竟在佛祖手中,而且还嗅到佛祖“大指丫里,还有些尿臊气”。这固然是小说的怪诞描写,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神系的混杂和如来被夸张的佛法无边。
戏曲舞台上的如来,常在京剧《闹天宫》、豫剧《西游记》、川剧《白蛇传》以及其他地方剧种的有关剧目中出现。清代宫廷“承应戏”,如《罗汉渡海》、《宝塔凌空》、《地涌金莲》等剧目,也有如来出场,甚至有如来率领众菩萨、罗汉齐向看戏的皇帝叩拜祝寿的场面(充分证明中国信佛的实用性)。所有剧种、剧目中的如来,扮相大同小异。脸谱面涂金色,据说源于佛经“面现金光”之说。额点舍利珠,为佛家特殊标志。与脸谱配用的,有一对塑形垂肩大耳。看来,此谱直接参照寺庙如来佛塑像而勾画的。
天王
这里所谓的天王,不是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而是经过改造、彻底汉化了的“托塔李天王”。
托塔李天王,姓李名靖。据说,历史上实有其人。唐贞观年间任过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官职。大概因他精通兵法,李靖在《西游记》中被神化为玉帝的重臣。他荣任天兵天将的“总司令”,曾组织围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李靖是怎样成为托塔李天王的?《封神演义》第十二至十四回有“答案”:他原是度厄真人的弟子,官居陈塘关总兵之职。生有三子,名为:金吒、木吒、哪吒。哪吒闹海,打死龙王三太子,又射死碧云童子,被迫剖腹、剜肠自尽。死后的哪吒,托梦母亲,要求为之建造行宫。行宫建成,李靖却下令焚烧,并鞭打哪吒泥塑金身。哪吒经师父莲花化身之后,来找李靖比试高低。李靖哪里是哪吒的对手。正在他仓惶逃命时,遇燃灯道人搭救,授以一座专治哪吒的“玲珑塔”,由此李靖成了托塔李天王。《西游记》另有一说,说塔系如来所赐。对此出入,我们不必认真。情节本属虚构,自然难以考证。
京剧和一些地方戏曲剧种,大凡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的诸如《闹天宫》、《陈塘关》(《哪吒闹海》)等剧目,都少不了托塔李天王。明代天王脸谱比较简朴,尚无明显标志。现代脸谱,色彩多是沿袭明谱,仍是红色;谱式多为三块瓦脸,脑门一般都画特殊标志。标志主要有两种,一是戟(天王所用之武器),一是宝塔(天王用于哪吒之法器)。后者如山西雁剧《闹天宫》李靖脸谱。
阎王
阎王,又称阎罗、阎罗王。传说是阴间主管地狱鬼怪的小神。佛教有“十界”之说,地狱是底层之最。阎王就职于始终不见阳光的最底层,与如来、文殊、普贤、观音等佛门诸神无法相比。然而,若论民间的知名度,这个官职卑微的阎王,却远远超过文殊、普贤,不亚于如来和观音。就连小说《祝福》鲁府中目不识丁的女佣柳妈,说起阎王来也滔滔不绝。她对曾经死去两个丈夫的祥林嫂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准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真可谓是“谈鬼色变”。地狱太可怕了,阎王也太残酷了。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阎王,有作威作福的,但也有窘态毕露的。汉剧、京剧、秦腔都有《铡判官》一出戏,京剧常与《探阴山》连演。剧情是这样的:一少女元宵夜观灯,为无赖李保诱至家中,逼婚不从,被缢身亡。李保移尸,被一书生发现,书生很快被捕处死。仆人觉得书生死得冤枉,就到包拯那里告状。包拯下阴曹,访鬼魂,查清判官是李保的母舅,为袒护外甥而私改生死簿。为此,包拯大怒,赶至森罗殿与阎王辩理。阎王却一味袒护判官,可在包拯所掌握的“人证”、物证面前,阎王窘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将判官交出。包拯使之还魂,带回阳世,怒铡判官。这真是:不看戏不知道,看了吓一跳!官僚主义、徇私舞弊,不光是人间有,原来阴曹也有。当然,这只是艺术处理而已。让我们来看京剧《铡判官》的阎王脸谱。扮演阎王的郝寿臣,自称谱式为“花碎皱脸”。管辖阴曹一方,好赖是个“王”,所以头戴平顶冠,身穿红蟒袍。额涂金色,大小是个“神”。郝先生说,这个脸谱是金秀山所创造,特点是“没有一处地方不是窘像”:“勾出的耸鼻样子,窘得亚赛猪拱嘴。两只窘眼勾得眼珠都窘到鼻心”,“连眉毛都窘得反卷起来”,“恰似蜗牛碰了犄角,立刻把身子缩进壳中躲避的样子”。
判官
判官,是阎王的助手。相传判官有多人,他们各司其职:有掌刑的,有掌善簿的,有掌恶簿的,有掌生死簿的。其中以掌生死簿的判官为首席判官。小说《西游记》中,私自涂改生死簿,为唐太宗增添阳寿二十年的判官,居然还有名有姓,叫崔珏。
传统戏曲中的判官,有的也有姓名,如上述京剧《探阴山》、《铡判官》中那个包庇亲戚罪犯,改由他人替死的判官,名字叫张宏。他的脸谱,额涂金色,表示其属“神”之列。因有十殿阎罗,故而判官也多,且以无姓无名居多,更重要的是,判官与众神一样均属虚幻,各剧种、剧目的判官脸谱很少相同。有的红、黑相间,有的黑、白相间。就是同一剧种也不尽相同,如京剧《普天同乐》中的判官,谱式基本是蓝额花元宝脸,红色花眉,黑色花眼窝,红、白花(翻)鼻窝。其他剧种恕不一一细述。
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是佛教四大天王的俗称。
他们是: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身穿白色甲胄,手持琵琶,主乐神,要以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传令众生,增长善根。身穿青色甲胄,手握宝剑,要以它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天广目天王。“广目”,意为用净天眼观察世界。身穿白色甲胄,手缠一龙(也有缠赤索),若有不信佛者,即以赤索捉拿,使之皈依。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意为福、德名闻四方。身穿绿色甲胄,左手执神鼠(银鼠),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群魔。中国佛教寺庙,都塑四大金刚像。不过,他们的外形(酷似中国古代武将)及其职责,都已彻底汉化。恰如《封神演义》姜子牙所封: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多闻天王,魔礼海掌管混元珍珠伞,职雨;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四者结合,即为风调雨顺。
根据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改编的戏曲剧目,有时需有四大金刚出现。如京剧《狮驼岭》,内容与《西游记》第七十四、七十七回大体相同。写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路经狮驼岭,被青狮、白象、大鹏挡住去路。孙悟空与之相斗,却中了大鹏之计,师徒被擒。孙悟空设法逃出,请如来率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神兵种将降伏三妖。京剧演员李万春据以改编,名为《十八罗汉收大鹏》。由于该戏以武打为主,很少唱念,故而四大金刚多戴脸谱化的面具。
老君
老君,又称太上老君,即被道教抬出作为教祖的李耳。
前面说过,神都是人创造的。可中国民间造神,却有较大的随意性。常把历代文化名人、民族英雄纳入神的行列,如:陆羽为茶神,杜康为酒神,岳飞为岳王,孙思邈为药王……突出的则是把李耳推上道教始祖的宝座。李耳,相传是老子(一作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家与道教,大相径庭,可说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道教为了与佛教抗衡,硬是扯上老子。拉大旗作虎皮,看来古已有之。道教不仅借用李耳的学术思想充作教义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把李耳树为道教的旗帜,誉之为“太上老君”。《道藏·老子内传》,将老子全面予以神化: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见日精下落如流星,飞入口中,因有娠。怀之七十二岁,于陈国涡水李树下,剖左腋而生。指李树曰,此为我姓。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舌络锦文,形长一丈二尺,齿有四十八。受元君神图宝章变化之方,及还丹伏火水汞液之术……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所出度世之法,有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治心养性、绝谷、变化、役使鬼神之法。
尽管道教对李耳极尽吹捧之能事,但在小说《西游记》中,他居然没有被邀出席王母娘娘“蟠桃会”的资格。由此可见,他在天界的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专司炼丹的一般神仙。再说老君的“道行”也不深,连个孙猴都对付不了。将悟空投入八卦炉,非但不能把他烧成灰烬,反倒让他把炼好的“九转金丹”吃个净光,还帮他炼就了钢筋铁骨、火眼金睛。因此,太上老君在《西游记》、《闹天宫》之类的传统戏曲中,只是较之龙套稍微重要的角色。老君远不是上面李耳像所透出的学者风度,而是身穿道袍的道教尊神的装扮。脸谱多是三块瓦脸,都勾外梢下垂的老眼窝,配戴白满,以示年迈。脸谱色彩,有红色(如京剧、河北梆子等),也有金色(如豫剧);脑门图案,有太极图案(如河北梆子),也有太极、八卦结合的图案(如豫剧、湘剧等)。
北斗墨君
北斗星,是“大熊座”,由七颗亮星组成“斗”字形,又因其方位在北(常作指示方向的标志),故名。道教把本是自然星体的北斗星,视之为神,名之为“北斗星君”。在道教神系中,还有一个与北斗星君对应,而职司不同的“南斗星君”。“南斗注生,北斗沣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这则载于勾道典《搜神记》的材料,已为汪绍楹校注晋代干宝《搜神记》所转引,并记叙一则南斗注生的故事:三国魏人管辂,有神卜之术。他见一年方十九岁的少年颜超,断其将不久于人世。颜超父亲为子求延命之策。“卯日”,颜超按管辂指点,带酒一缸,鹿肉一斤,去割麦地南,见大桑树下果真有二人下棋。颜超“置脯斟酒于前”,二人连头也不抬,一边下棋,一边吃喝。酒过数巡,坐于北边的人,猛然发现站在身边的颜超,就大声斥责。颜超却低头不语,连连拜揖。这时,坐于南边的人说:吃了人家的酒、肉,怎可如此无情?接着,要过北坐者的“文书”看,见颜超寿止十九岁,乃取笔勾画,将“十九”颠倒为“九十”。颜超感激万分,拜别而回。这则故事,当时甚为流行。《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幕僚就以此向久病不愈的曹操推荐管辂。
京剧、秦腔、川剧、淮剧、湘剧、汉剧、徽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以此故事为内容的剧目。川剧、秦腔剧名为《赵颜求寿》,京剧剧名为《百寿图》。《百寿图》内容,与上述《搜神记》略有不同。求寿者姓名,京剧与川剧、秦腔一样,都不是颜超,而叫赵颜;增寿岁数,不是将十九颠倒为九十,而是在十九前头加一“九”字,成了九十九岁。京剧《百寿图》北斗星君的脸谱,是紫色三块瓦脸,特征在额头,以七星组成“斗”状,作为北斗星君的标识符号。
魁星
魁星,源自我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又称“奎星”。道教改奎星为“魁星”,与北斗星一样,尊之为神。魁星掌管文人仕途命运,因而为旧时文人所崇拜,很多地方建有魁星楼、魁星阁。另有魁星石刻,形象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所说,“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斗”。如江苏苏州灵岩寺《魁星点斗图》,“魁”左侧,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鬼”象,一脚立于“鳌”字,一脚向后翘起,似“魁”字大弯钩。配合鬼脸的朝向,一手托墨钵,一手持笔绕过头顶作点“斗”状。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大概就是今人称誉比赛、考试优胜者为“夺魁”、“魁首”的出处。
戏曲舞台不时出现魁星,有的剧目以魁星为主角。如川剧《魁星笔》(《富贵花》),内容就是有关魁星的一则民间传说:上古时代,一个名叫文金玉的书生,上京求官,路遇妖魔,幸得苍颉相救,但面容已被雷火所毁。他入朝面试,尧帝见之,误认为妖,被逐出官,一气之下,碰死宫门。尧帝怜其忠直,封为魁星,专司人间富贵功名。戏中魁星,左手执“富贵花”,右手握“如意笔”。魁星脸谱,常见有两种:一种是金、红、黑相间,口画獠牙,额写“斗”字。另一种是石绿脸,“火焰赤眉”,暗示他曾遭雷火毁容;鼻梁点七星,脑门绘“金斗”,斗上画笔毫,表示其职司所用法宝。
王灵官
王灵官,道教神灵之一。可能是仿效佛教之故,道教官观一般都供奉王灵官,其职责与佛教护法神韦驮相似,负责镇守道观山门。
王灵官是天界神将。在《西游记》中,他参与围剿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大凡涉及神兵神将的武打戏,差不多都少不了王灵官。如《泗州城》一戏,王灵官就受观音菩萨派遣,前往泗州,与水母娘娘鏖战。各剧种的王灵官脸谱谱式不尽相同,但以红色为主,三只眼(额头添画一眼,通常称“慧眼”),似乎是共同的特点。其中,河北梆子《泗州城》王灵官脸谱比较特别。黑眼、红眉、红慧眼,鼻、耳水平线以上为粉红色,以下为红色,二色面积之比,恰与京剧六分脸相反。除了正戏,旧时每年正月初一,开场照例要跳灵官,旨在祛邪。民间少则两个,多则四至八个。宫廷更多,至少十六个,多至三十二个。据说,有一年正月初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看戏,一时心血来潮,居然非要上一百多个灵官不可。谁敢违抗“老佛爷”?一时间,不管主角、配角,也不管生行、旦行,纷纷改扮灵官,通通列队上场。
雷神
雷神,又称雷公、雷祖,道教神灵之一。
今人皆知,响雷纯是自然现象,然而先民却不知其所以然。冷不防的一声霹雳,确实使人惊骇不已。无知加恐惧,促使人们幻想有神灵使然。于是产生了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神住雷泽,“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即发出轰轰雷鸣。雷神形象,除“龙身而人头”外,还有“猪头而鳞身”、“鸟头而生翼”之说。直到明清时期,雷神形象才趋于定型。清人黄斐默在《集说诠真》中说:“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丽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颔长而锐……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
民间视雷神,还有惩恶的职能。诅咒坏人,常说“遭雷劈”,“天打五雷轰”。前面谈“孝”戏,提到《青风亭》考中状元,却不认养父、养母的忘恩负义之徒,最后惩罚他的正是雷神。豫剧等戏曲剧种的有关剧目,也有雷神。不过,所用脸谱并不与上述雷神塑像完全吻合。有的脸色接近,有的下颔接近。如粤剧《玉皇登殿》中的雷神,脸谱底色虽为绿色,但额头、两颊布满与雷电有关的火苗纹,眉毛也以红、黄、白三色顺序排列,尤其是鼻端至下巴部位,表现“下颔长而锐”,俗称“雷公嘴”。
二郎神
二郎神,也是道教神之一。有关二郎神,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一说二郎神是晋代邓遐,任二郎将,曾为民斩蛟除害,乡民建庙祭祀,尊之为“二郎神”;一说二郎神是战国时期灌县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者李冰的次子,蜀民因其功而修祠供奉,尊之为“灌二郎”;一说二郎神是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明代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赵昱奉玉帝敕令,擒拿邪魔健蛟有功,受封“清源妙道二郎真君”;一说二郎神是杨戬,《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称杨戬为玉鼎真人门徒,受封“清源妙道真君”。《西游记》第六回,却称杨戬住灌洲灌江口,是玉帝外甥,受封“显圣二郎真君”。四种说法,与戏曲以至民间傩(傩,音nuó,旧时驱逐疫鬼的仪式)戏关系密切的有两种,一是李冰次子,傩坛称作“川主”;二是杨戬。传统戏曲有不少剧目根据《西游记》、《封神演义》改编。戏中二郎神的身份、封号、社会关系不尽相同,如元人《沉香太子劈华山》,即戏曲舞台常演剧目《宝莲灯》(《劈山救母》),剧中二郎神却变为三圣母的胞兄、沉香的舅翁。尽管有此类差异,但所有戏曲舞台的二郎神,几乎无一不是叫杨戬,无一不采用脸谱。各剧种、剧目的杨戬,脸谱构图或简或繁,色彩或金或黄或红,都有一个共同点,无一不画三只眼(除画演员本身两只眼外,还在额头画垂直的一只眼)。下图是其中之一,为昆剧杨戬金色脸谱。

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道教八仙之一。
八仙,所指不一。民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者,是铁拐李、吕洞宾、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各有能耐,又富团结精神,所以常听人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铁拐李,史无其人。可是,元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却有出奇的身世:郑州奉宁郡人岳寿,作官期间,搜括民财,“瞒心昧己,欺天害人”。当他听说被自己虐待的老者,正是上司派来此地惩治贪官污吏的大人,吓得死了过去。吕洞宾奉师父法旨,特到冥界度脱,经阎王配合,让岳寿借一个名叫李屠的尸骸还魂。还魂之人,按吕洞宾吩咐,“前姓休移,后姓莫改,双名李岳”,前往蓬莱出家。就这样,一个“更名换姓,瘸肷跛足,换骨抽胎”,“道号铁拐”的神仙就诞生了。
元杂剧中的铁拐李,因无形象资料,如何装扮不得而知。清代黄杨木雕铁拐李。现今戏曲舞台上的铁拐李,扮相与木雕颇为相似。袒胸,露臂,跛足,穿法衣,背葫芦,拄拐棍。八仙中,明显用脸谱的是铁拐李。京剧、豫剧都是棕色脸。《刘奎官京剧脸谱集》中的铁拐李,刀螂眉,腰子眼,络腮胡,由脑门至鼻端画一金色葫芦,非常醒目。
钟馗
钟馗,相传能捉鬼、吃鬼,民间视之为神,旧时每逢端午节,多帖“钟馗捉鬼图”。
其实,钟馗纯属虚构。据考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驱祟避邪,纷纷以钟葵、仲葵、终葵、钟馗命名。久而久之,钟馗不但演化为专一的驱鬼之神,而且细节逐渐具体和丰寓。宋代学者沈括的《补笔谈》,就有一段关于钟馗的描述:唐明皇李降基,一天夜里,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大鬼捉住小鬼,挖出他的眼睛,送入口中吃了。李隆基梦中问大鬼,大鬼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及之上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事后,唐明皇诏见大画家吴道子,“告之以梦”,令其画钟馗像。清代小说《钟馗斩鬼传》、《唐钟馗平鬼传》,情节更为具体。说钟馗字正南,终南山人。面貌丑陋,但满腹经纶。入京应试,得主考官韩愈、陆贽赏识,定为状元。金殿面试,唐德宗以貌取人,听信奸相卢杞谗言,要逐钟馗,钟馗一气之下,当场自刎。德宗悔恨不迭,乃封钟馗为“驱魔大神”。因钟馗斩妖有功,玉帝又封其为“翊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钟馗捉鬼题材,贯穿古今绘画。除传说中的吴道子,元代王蒙,明代李进、陈洪绶,清代高其佩、金农、赵之谦、吴友如、任伯年,近代吴昌硕,现代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大画家,都曾画过钟馗。
从现有史料看,专司捉鬼的钟馗传说,至少在宋代即已流行。钟馗不仅出现于宫中除夕大傩驱鬼的行列,而且也出现于宋代舞台:“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到了明代,正式产生以钟馗为题材的戏曲剧目,如《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天下乐》等。《天下乐》全本今已失传,但从《曲海总目提要》看,内容梗概与上述清代小说大同小异。异在进士钟馗入京应试途中,“为众鬼所困,变易形状,绀发墨面,丛生怪须”。面容被毁以及后来的遭遇,与前述魁星颇为相似。现今戏曲舞台常演的,是《天下乐》之一折的《钟馗嫁妹》。钟馗生前将妹许配好友杜平,死后念念不忘,乃率鬼卒乘夜回家,将妹送至杜家,为之完婚。剧情比较简单,表演载歌载舞,一向为戏曲观众所喜爱。
钟馗扮相,一般都用行话所称的“扎判”:内穿“胖袄”,垫肩,鼓臀,外穿红袍或蓝袍(个别有穿黑袍的)。所有钟馗,一概勾脸,但脸谱却千差万别。下图是昆剧老艺人侯玉山所创的钟馗脸谱谱式,基本是元宝脸。红色脑门,表示钟馗触柱流血身亡;黑色笑鼻窝,表现他丑中见美的喜像。川剧钟馗另有传说:应试高中的钟馗,受命去御花园降妖,不幸被雷电毁容,唐王不予相认,才愤然而死。因而川剧钟馗脸谱为靛蓝脸,眉眼间勾白色“闪电纹”,印堂、眼睛内外角处勾红色“火焰纹”。粤剧钟馗脸谱为紫色脸,红鼻窝,额中偏右画一眼。祁剧钟馗脸谱,还有红、黑之分。上述所有钟馗脸谱,尽管谱式、谱色有别,但有一共同点,都以数量不等的蝙蝠纹样作装饰。明代钟馗脸谱,用以装饰的蝙蝠纹样,大小竟达十三只之多。为什么要饰以蝙蝠?一般解说是:“蝠”、“福”谐音,借蝠暗寓钟馗祛邪逐鬼,为人造福。湖南地方剧种另有两说:“一说是表示他生得丑陋;一说是因他善于捉鬼,而捉鬼多在夜间,好像蝙蝠一样昼伏夜出。”

青龙 白虎
《礼记·曲礼上》云:古代队列,“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合称“四象”。它们分别指代东、西、南、北,所以又叫“四方神”。
可能是模仿佛教中的哼、哈二将,道教将青龙、白虎作为自己的护卫神,分别称为“孟章神君”、“监兵神君”。
神怪题材的戏曲剧目,常有青龙、白虎出没。脸谱色彩,顺应其名,一“青”一“白”。白虎,见前引明代脸谱,与现今脸谱只是繁简、粗细之别。京剧青龙脸谱,红白眉,白眼圈,白竖牙,似龙非龙,既奇又怪。
财神
财神,既不是佛教神,也不是道教神,而是民俗神。古代民众向往富裕生活,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发财,因而造出了财神。财神有文武之分。文财神,传说有二人:殷代贤臣比干、越国谋士范蠡。戏曲中出现的多是武财神,他就是赵公明。
赵公明完全是虚构人物,却被奉为神明。有关赵公明的文字记载,据说最早见于晋代《搜神记》。不过,这时他还不是财神,而是冥神:“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直到元明之际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才提到赵公明赐财之事:“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封神演义》则说赵公明是峨嵋山一道仙,因助纣而亡于姜子牙所用之计。最后,元始天尊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下辖招宝、招财、衲珍、利市四神,一跃而成为正式的财神爷。
一幅明代木版财神画,画中赵公明执鞭、骑虎、短须。可在戏曲舞台上,取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剧目中的赵公明,不仅多挂长髯,而且勾画脸谱。除前述豫剧赵公明在演出过程中逐步画完脸谱外,其他剧种的赵公明脸谱样式也较多。用色,有的以金色为主(如川剧《黄河阵》、河北平调《赵公明下山》);有的以黑色为主(如京剧《闹灭宫》、川剧《财神图》、河北乱弹《赵公明下山》);有的以蓝色为主(如晋剧《黄河阵》);有的以灰色为主(如上党梆子《岐山角》)。特征符号,有的用金钱纹(如京剧、川剧、晋剧);有的用元宝(如长沙湘剧);有的两种都未用。其中川剧《财神图》赵公明脸谱较有特点,黑“豹眼”、黑“火焰眉”、黑脸膛,表示其性格刚直;额中、眉心点红色大小圆点各一,代表他所使用的法宝——大小“定海神珠”;两眼角的“金月牙”、“金圆”和两腮金钱纹,则示其为“神”。长沙湘剧赵公明脸谱也有特点,谱式类似京剧元宝脸,齐眉弧线以下为白色,形似银锭;弧线以上为粉红色,以红色画一红锭,标志其职司为财神。其他像山西上党梆子《岐山角》赵公明脸谱也与众不同。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即关羽。前面谈了他忠义的一面,这里再补充说说他作为“神”的一面。关羽作为神,可不像赵公明那样佛、道二教都不乐意接受,只得屈尊为民俗神。关羽生前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儒、释、道三家对他争相“招聘”。儒教尊他为“武圣”(为他建“武庙”,与“文庙”孔子并列);佛教尊他为“伽蓝”(护法神);道教封他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关羽为儒、释、道三教共同崇拜,在中国多而杂的神灵系统中,算是独一无二的了。
旧时,关帝最受人敬仰。全国庙宇,大概关帝庙为数最多,香火最盛。就连关公戏,演的人和看的人,都不免要肃然起敬。过去戏班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凡演关公戏,事先必须焚香拜谒后台供奉的关帝神像。关羽戴的盔头、穿的戏衣,特别是用的“青龙偃月刀”,任何人不得随意乱动。扮演关羽的演员,需在演出前几天沐浴净身,停止房事。演出当天,所有角色的化妆,都必须在关羽化妆完毕之后才能进行。演员一旦扮成关羽,上台之前,只能默默静坐,不得与他人聊天。戏中关羽,不准直呼其名,自己必称“关某”,他人必称“关公”。有的剧种,如浙江早年的永嘉昆剧,凡演关公戏,在开台之前,扮好的关羽需坐台中“破煞”(避邪)。此时,观众争先恐后“买脸谱”,即用钱买得一种桑皮纸,求印关羽脸谱,留着日后作“药引”。陕西民间“社火”活动,当地妇女请求关老爷为自已孩子摸头顶(类似西藏寺院活佛摸顶),并争以关爷脸上红色擦抹孩子印堂,祈免一年灾难。即使宫廷演戏,帝王、后妃、大臣,对戏中关羽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前面提过宫廷让戏中如来佛率众神向皇帝叩拜祝寿的事。众神行列,没有关帝。清廷非但不让关帝参与,反倒“每逢关公上场,皇上与西太后,均要离座,佯为散行几步,方再坐下”。足见关帝之神威!
就脸谱而论,关羽“神”与“人”二者是统一的。前已介绍,这里不赘。
2、鬼
鬼的观念产生于古代。人死为鬼,是出于古人这样一种信仰:人有肉体和灵魂,肉体生命结束,但灵魂不灭。灵魂是人的第二自我。中国人把棺材称为“寿材”、“灵柩”,大概是因灵魂永存,它们继续生活于另一世界,即阴曹地府,鬼的王国。古人不仅信鬼,而且还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鬼节”。人们在这一天,普遍祭鬼。鬼节之前就大演鬼戏。宋代“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众增倍”。清代“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凡天地神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一似吴道之地狱变相……灯下面皆鬼色”。
现今戏台舞台有时也演鬼戏。单是鬼魂复仇并以“活捉”命名的剧目就不少,如:《活捉潘璋》、《活捉吕蒙》、《活捉王魁》、《活捉三郎》、《活捉子都》等。鬼戏内容带来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在表演方面,有两臂夹紧、两手下垂、上身略微向后、身硬、微摆、快速小步行进的专门用于表现女性鬼魂形态的“鬼魂步”。川剧甚至从旦角行当中分化出一个专演鬼狐化身人物的“鬼狐旦”。在装扮方面,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前壮志未酬的“鬼雄”或生前被人残害的“厉鬼”,其装扮多与生前相似。即使生前采用脸谱,也不因鬼魂而特意予以丑化,多是头顶一块名为“魂帕”的黑纱。另一种是鬼兵、鬼卒,他们几乎都用脸谱。一些戏曲史料告诉我们,历来如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分杂剧十二科,其中一科就是“神头鬼面”。这里的“鬼面”,想是包括面具和脸谱。朱权节中未提具体脸谱,梅(兰芳)氏缀玉轩所藏的明代脸谱,恰好是弥补。现存明代脸谱,绝大部分是鬼卒脸谱,它们样式奇特,配色讲究,虽用于鬼,但倒也美。
下面,介绍时下戏曲舞台偶尔能见的几种“鬼脸”:
牛头 马面
牛头、马面,是阎王、判官所辖的鬼卒。牛头、马面原出佛教,后为道教所用。据说,牛头又叫阿傍、阿防,牛头人身,手持铁叉;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意为恶鬼),马头人身,手持枪矛。
山西民间赛戏,有牛头鬼“套头”(又称“榼脑”,形制近于现今喜庆活动所见的“大头娃娃”,是面具的一种)。早先戏曲扮演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恐怕也曾用过“套头”,后来才逐渐改为脸谱。山西雁剧《骂阎》中的牛头、马面脸谱,与孙悟空一样,同属象形脸谱,只是写实成分较多罢了。
油流鬼
油流鬼,阴曹小鬼之一。
京剧《探阴山》中油流鬼脸谱,整个脸抹黑,采用白色绕过双眼、鼻子、嘴巴,勾画形似宅心“V”字的图形,是丑角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脸谱。油流鬼虽为小鬼,但对剧情的开展却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包拯探访阴山,从油流鬼口中得知冤案之原委,再问被害者鬼魂,真相大白,才果断地为民昭雪。
无常鬼
无常鬼,相传是阎王派遣专门勾摄世人魂灵的鬼。
据说,无常鬼有死、活两种。浙江婺剧有一出戏,名为《大补缸》,其中就有活无常、死无常,而且都用脸谱。无常还另有黑、白之分。白无常是《男吊》之主角。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谈及他幼时看《男吊》的印象。他记忆中的白无常,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肩膀耸起,头戴“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拿一把“破芭蕉扇”。该书“后记”还附印一幅先生自己动手画的白无常装扮图。鲁迅的记忆,与其故乡邻县的新昌调腔舞台上的白无常扮相基本吻合。
妖
古代人民不但信神、信鬼,而且还信妖。历代志怪小说,妖精比比皆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困难重重,原因就在形形色色的妖精挡道。一本《聊斋志异》,共四百余篇,绝大部分是狐仙鬼怪、花妖鱼精故事。
人们幻想中的妖精,大都由动物得“道”而成。这类妖精,不绝舞台。妖精装扮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采用脸谱。前已介绍的豹精、象精,说明妖精脸谱明代就有。今天,戏曲舞台也仍然有。
陈仓老魔
陈仓老魔,是川剧根据《聊斋志异》改编剧目《聂小倩》(又名《飞云剑》、《白杨坟》)中的妖精。其脸谱,半“旦”半“净”,半俊半丑。其装扮,也为戏曲舞台所少见。半身“红装”(旦角戏衣),半身“武装”(武将“靠甲”);一脚穿厚靴,一脚踩高跷。根据剧情、他不时地调转方向。当他唆使亡女聂小倩夤夜作祟时,半侧女相面朝观众,轻移三寸金莲,俨然是一副慈祥和蔼的面容;当他胁迫逞威时,半侧男相面对观众顿时显出狰拧恐怖的相貌。
虾将 蟹将
虾将、蟹将,幻想均由水族动物变成,多出现在与水战有关的神话戏中。豫剧《闹龙宫》、《水漫金山》中的虾将、蟹将脸谱,分别以虾、蟹作特征符号。
蟒蛇精 蝙蝠精
传统戏曲中,有一些是由蛇变幻的精灵。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小青,分别由白蛇、青蛇变成,只是一般不用脸谱。婺剧《金蝴蝶》中的蟒蛇精,就是采用脸谱的一例。
蝙蝠精,顾名思义,即由蝙蝠变来。京剧《混元盒》,可谓是各种妖精的大聚会,有蛤蟆精、蜈蚣精、蝎虎精、红蟒精、白狐精、壁虎精……它们都各有脸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