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脸谱与伦理道德

栾冠桦

  世界各民族,不仅语言不同,而且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至行为模式、心理因素等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提出“文化模式”概念,认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前述美国人早年看京剧对黑、白花脸所产生的完全相反的误解,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另一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S·南达说得好:“艺术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传统中……每个文化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其个体正是依此而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创造的。”中国传统戏曲及其脸谱正是如此。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包蕴诸多民族文化因素的戏剧现象。

  有一本专谈京剧化妆常识的小册子,提到“脸谱里面也混杂着一些非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探讨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解释”。以往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用狭隘的现实主义去框脸谱,自然不可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只要把脸谱以至整个戏曲置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以文化人类学包括民俗学的观念去审视,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在这一章,我们试图结合大量实例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渗透于戏曲脸谱的方方面面。

  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孔子创立的以“礼”、“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降,历代封建统治者,几乎无一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儒学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前,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儒学作为古代人民行为、思想的产物,被代代相传。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劳动大众,从未读过孔、孟之类的书籍,也都通过旧时大众传播模式(如看戏、听书等)的耳濡目染,无一不以圣贤为楷模。儒学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影响大,波及面广(除了国内,还有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基于此,历来多有人视孔子如同宗教之教主。近代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干脆提出“孔子创教”的说法。于是,孔子学说也被一些人看成与佛教、道教并列的宗教,称作“孔教”或“儒教”。

  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关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即伦理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如何全面评价封建伦理道德,是一很大的课题,不是本书的任务。我们这里只能简要地说,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儒家学说自然也有其正面和负面。三纲确立君、父、夫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自然是缺乏民主意识的封建等级观念。尤其是夫为妻纲,不知摧残了多少封建时代的女性。但是五常宣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似乎又不无可取之处(直到今天,人际亲和、敬老爱幼,仍是美德)。这种精华、糟粕兼有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古代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它业已构成一种与旧时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伦理—心理模式,实为各阶级、阶层为人处世的指南。

  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给传统戏曲以重大影响。明代朱权把杂剧归纳为十二科,其中第三、四、五、六科名目分别为:“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内容明显地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今人所编《京剧剧目初探》、《京剧丛刊》以及《川剧丛刊》等地方传统戏曲剧目汇编,也以忠、孝、节、义内容居多。影响不只限于内容,而且还体现于形式。脸谱较为突出。除誓不二嫁(尤其不受胁迫再嫁)的节妇基本不用脸谱外,忠、孝、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于脸谱。我们先说“孝”,然后再谈“忠”(结合谈“义”)及其对立面“奸”。

  1、孝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一直以家庭为社会细胞,始终沿袭一种以血缘父子家长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幼辈要尊敬长辈,谓之“孝”;同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谓之“悌”。孝与悌,从血缘的纵横两方面,交织成含有等级意义的家庭人际关系。等级,意味孝重于悌。旧时流行一种有文有图的《二十四孝图》,鲁迅称之为“孝戏教科书”。具有“高台教化”功能的传统戏曲,不乏宣扬行孝的戏,其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后者如《清风亭》,内容说一个靠磨豆腐、打草鞋为生的清贫之家,拾得遗弃婴儿,抱回家中抚养,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养子长大成人,考中状元,居然不认养父、养母,最后遭雷劈而死。结局自然有因果报应成分,但其宗旨显然是谴责忘恩负义的不孝行为。清人焦循记述他幼时看《清风亭》,见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归而称说,浃旬未已”。足见忤逆不孝为世人所不容。前者如《琵琶记》、《曹女投江》、《三孝记》、《孝妇羹》等。

  有孝子戏,自然也就有孝子脸谱。

  吴汉

  吴汉(?—44),字子颜,东汉初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先以贩马为生,后投奔刘秀,为偏将军。刘秀即位,授“大司马”,封“舞阳侯”。

  未见正史记载王莽、吴汉翁婿关系。但戏曲舞台上的吴汉,却成了王莽的女婿。有一出戏,名为《斩经堂》,说的是:王莽篡位后,招吴汉为驸马,命其镇守潼关。汉室太子刘秀,逃避杀害,路过潼关,被吴擒获。吴母得知,放走刘秀。事后告诉儿子实情:王莽是杀害吴汉父亲的仇敌,令儿杀妻投刘。吴汉不违母命,带剑来至经堂,却又不忍爱妻丧命。公主问清缘由,趁吴不备,夺剑自刎。很多戏曲剧种皆演此戏,只是剧名略有不同。川剧叫《经堂杀妻》,江西宜黄戏、湘剧、楚剧、秦腔叫《吴汉杀妻》,豫剧叫《收吴汉》。江西宜黄戏的吴汉脸谱,比较特殊。红色脸、黑眉窝、白眼窝、白鼻窝,谱式基本类似京剧红三块瓦脸。特殊之处是脑门正中书一白色“孝”字。据说,浙江婺剧、瓯剧《双救驾》中的吴汉,额头也有“孝”字。

  专诸

  专诸(?—前515),春秋时期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人,侠士。吴王死,王僚为王。吴公子姬光(阖闾)决意刺僚而自立。为人所荐,专诸助姬光。在姬光宴请王僚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而死。专诸也当场被王僚随从所杀。

  京剧《鱼肠剑》、《刺王僚》,敷演的就是专诸上述事迹。其他如京剧《专诸别母》、川剧《吹箫乞食》、山西蒲剧、北路梆子(现改称“雁剧”)《富贵图》等戏曲剧曲,都有专诸这一人物。剧种、剧目不同,专诸脸谱也不尽相同。湖南巴陵戏的专诸脸谱,不同于京剧专诸所用的紫色三块瓦脸,而是黑色花脸,表现了角色见义勇为的刚直性格,还以脑门孝字突出他孝子的一面。专诸孝敬老母,看来名不虚传。《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说专诸“状如饿虎,声若巨雷”,与人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可是,当他听到母亲阻止声时,就立即“敛手归家”。元代《说专诸伍员吹箫杂剧》,有这样的情节:专诸正大打出手时,见妻子身穿婆母衣衫、手拿婆母拄杖出现在面前,就乖乖歇手,默默受责。这是老母临终留下的遗言:今后专诸凡见母亲生前衣服、拄杖,“如见母亲一般”,“因此害怕”。由此足见,专诸对老母惟命是从,“素有孝行,事母无违”。

  孝子脸谱还有一些,如湖南荆河戏、衡阳湘剧中的姜维等。不过,单就孝的表现手法而言,它们都与上述吴汉、专诸脸谱一样,仅在额头书写孝字。其所以如此,我想,原因可能是孝属抽象概念,想表现孝却又找不到恰当的与之相对应的具象符号。在这种情况下,艺人才采用没有办法的办法。

  2、忠

  中国学说(包括儒学)多不重思辨,而重实际运用。如果说有理性成分的话,也只是像李泽厚所说的“实践(用)理性”。在儒家看来,孝、悌道德的完善,绝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会完善的基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影响“国”、“家”整体,因而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要求人们有规范的行为,不仅孝顺父母,而且要报效国家。不过,这里的“国家”,并非今人所理解的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封建时代所谓“天之子”皇帝所代表的国家。报效国家,实际就是效忠皇帝。此乃“迩之事父,远而事君”的意义所在。“国”是“家”的放大。在家事父尽孝,外出事君尽忠。当尽孝、尽忠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就得台弃尽孝而尽忠,“忠孝不能两全”。所有这些,自古以来,天经地义。

  记得幼时就已知道岳母为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今天想来,知识来源,除了书本,就是看戏。对于广大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劳苦大众来说,传统剧场既是消闲娱乐的场所,又是吸取知识的课堂。大量效忠、尽忠题材的传统戏曲,如《灞桥挑袍》、《李陵碑》、《二进宫》、《草桥关》、《岳母刺字》、《岳侯训子》、《战金山》、《史可法》等剧目,使关羽、杨继业、徐彦昭、铫期、岳飞、韩世忠、梁红玉、史可法等一大批有口皆碑的历代忠臣甚至民族英雄,长期活在人们心里,并广为传颂。

  在这些人物中,并不全部采用脸谱,但用脸谱的却不在少数。我们略举数例。

  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三国时期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入。原是魏将,诸葛亮进军祁山攻天水关时归蜀。因姜“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思虑精密”,而为诸葛亮所器重,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统诸军。后任大将军,屡次领兵攻魏,终是劳而无功。魏军破蜀,刘禅(即“阿斗”,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习称“后主”)出降。姜维被迫降于魏将钟会。钟会阴谋叛魏,姜维伪与联结,并密书后主:“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终因泄密事败,与钟会一起被魏兵所杀。《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对姜维假降魏、真复汉的描绘有声有色,情节与史籍所载大致相合。只是如何死的问题稍有出入:姜维与敌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见大势已去,他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自杀也好,他杀也罢,姜维不愧为蜀汉的忠臣良将。为此,戏曲舞台上的姜维,多为红脸,昭示其忠。京剧因其是武将,勾三块瓦脸,脑门画黑白阴阳鱼(即太极图)图案,以表他知阴阳,善八卦,通晓兵法。祁剧姜维,脑门画一近似心脏的图案,内有七星,表彰他对汉室忠心耿耿。常德戏姜维,则在额头直书“忠”字。无独有偶,脸谱书写忠字的,就我所见,除常德戏姜维外还有巴陵戏王伯党。

  铫期

  铫(yáo)期(?—34),字次况。东汉初颍川郏县(今属河南)人。他重信义,一心跟随刘秀。治军甚严,力戒部下掳掠百姓,因而战斗力强。剿群雄,灭王莽,屡立战功。刘秀即位,封其为“安成侯”。他作为东汉王朝元勋,一如既往,效忠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

  铫期是如何死的?史无明确记载。《后汉书》只是提到他死时,“帝亲临裢敛,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然而戏曲舞台却有《斩铫期》一出戏,说铫期的儿子铫刚,打死当朝太师郭荣,铫期绑子上殿请罪。刘秀一怒之下,降旨将其全家问斩。不过,也有不斩铫期的(如京剧),或是宽容铫期,单将铫刚发配湖广;或令铫期父子戴罪出征。无论斩与不斩,铫期不居功自傲,主动绑子请罪,在封建社会实是难能可贵。铫期是观众喜爱的人物之一。

  铫期“容貌绝异,矜严有威”。戏曲舞台上的铫期,无一不勾脸,样式各异。京剧为十字门脸。地方戏中较有特色的,是江西饶河戏、河北丝弦和浙江瓯剧。江西饶河戏的铫期,黑白相间,谱式少见。河北丝弦《铫刚征南》中的铫期,基本谱式相当于京剧的六分脸(只是鼻端以下、两侧鼻唇沟界内涂以白色)。其特点,除鼻凹处勾一弯月和用细线描出老眼窝轮廓外,重要的是两颊各画红日和白月。山西晋剧《草桥关》中铫期棕色花脸,也以日、月点缀两颊。其用意,想是标示铫期赤胆忠心,永与日月同辉。铫期脸谱多是黑白相间的花脸,而瓯剧《上天台》中的铫期却是红脸。采用红色脸谱的,还有祁剧铫期。以红示忠,不言而喻。

  尉迟恭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原是隋末刘武周部将,后为秦王李世民感召而归唐。唐太子李建成,认为屡建战功的胞弟李世民将威胁自己继承皇位,勾结二弟齐王李元吉,欲除李世民而后快。为使阴谋得逞,他们不惜重金,暗中拉拢掌握兵权的尉迟恭。不想遭到尉迟恭的拒绝:秦王知遇之恩,当以身相报,“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尉迟恭预感争斗不可避免,会同长孙无忌等人,力谏秦王早作准备。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杀建成,戮元吉,既使秦王免遭杀身之祸,也使李世民继承皇位成为必然。即帝位的李世民,就是给中国带来一代辉煌的唐太宗。唐太宗对既是忠臣,又是功臣的尉迟恭,“论功为第一”,拜“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唐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恭死,“谥曰忠武”,“陪葬昭陵”。昭陵(在陕西醴泉县东北九嵕山)是唐太宗陵墓。臣陪葬于君,是何等殊荣!

  应该说,古代人民对尉迟恭并不陌生。旧时民间每逢春节所贴的门神,其中之一就是尉迟恭(另一是秦琼)。尉迟恭、秦琼成为门神,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唐太宗有次生病,总觉得宫中闹鬼。大将秦琼、尉迟恭主动请命把守宫门,唐太宗感觉果然不再闹鬼。可又不忍心老让二将把守宫门,于是命画师画出二将形象,贴于左右宫门。这样,尉迟恭作为门神就在民间传开了。

  《旧唐书》、《新唐书》虽有尉迟恭列传,但记载甚略,而《隋唐演义》、《说唐演义》、《罗通扫北全传》、《征东演义》等野史描述倒是较详。尉迟恭的“祖上原是个铁作坊”,他继续“开这作坊过活”。尉迟恭“身长九尺,膀阔二停,满部胡须,面如铁色,目若朗星,威风凛凛,气宇昂昂”,“有二三千斤膂力,能使一根浑铁单鞭”。与此描述相似,传统戏曲《美良川》(《白璧关》、《换二锏》)、《千秋岭》(《收岁成》、《罗成降唐》、《战洛阳》)、《杏花山》、《锁五龙》(《斩雄信》、《踹唐营》)、《御果园》(《尉迟恭救驾》)、《白良关》(《雌雄鞭》、《父子会》、《对鞭认父》)、《取帅印》、《凤凰山》(《马三保》)、《杀四门》(《三江越虎城》)、《北诈疯》(《敬德装疯》、《洛庄》)等剧目,尉迟恭均由净行应工。尉迟恭脸谱,大多戏曲剧种都由明、清(图一)谱式演变而来。京剧尉迟恭黑色六分脸尤为明显,细微区别只是额头白色扩至鼻部,脑门正中的“通天柱”延及鼻尖,再有就是多了一对灰色“点眉”。昆剧老艺人侯玉山扮演《敬德装疯》中的尉迟恭,所勾脸谱(图二)不同一般。虽属六分脸,但不是“面如铁色”,而是两颊涂红,鼻翼露白。

  

  图一

  

  图二

  徐彦昭 

  徐彦昭,史无此人。与徐彦昭有关的剧目,如《龙凤阁》、《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多由民间文学改编。这些剧目,虚构的情节同样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虚构的人物也完全符合封建社会的忠奸模式。徐彦昭就是典型的忠臣形象。他被塑造为明代元老,受封“定国公”。情节假托为明穆宗死后,神宗年幼,李后不得不临朝听政。李后父亲李良,以皇帝年幼、太后不便垂帘听政为由,妄想谋篡明代江山。人称“千岁”的徐彦昭,得知国丈祸心,手执太祖所赐的铜锤,痛打李良。同时三番两次地力谏李后,李后为之所动,最终共保幼主,巩固了明代社稷。河北地方剧种以及浙江婺剧的徐彦昭,脸谱几乎都是黑色六分脸。京剧剧目移植于梆子剧目,徐彦昭脸谱原先为黑色,后来才改为紫色。郝寿臣曾谈及改动理由和好处:“徐彦昭忠心报国,勾紫脸相宜,戆直里带有老年人血气沸腾、脸上涨得发红发紫的样子。”“京剧改勾水紫色始自金秀山老先生。这么一改,不但颜色美,而且和李艳妃、杨波一旦一生站在一起,红紫相映,比勾黑脸色彩胁调得多。”

  关羽

  关羽(?—219),字云长,本字长生,三国时期河东解县(今山西解州)人。他与张飞早年投奔刘备,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为曹操所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因助曹征讨袁绍,解白马之围,曹操表奏,受封“汉寿亭侯”。他不忘旧情,毅然离曹归蜀,镇守荆州。后为“前将军”,水淹曹魏七军,“威震华夏”。最终死于东吴“白衣渡江”之计,刘备“追谥羽曰壮缪侯”。

  其实,关羽本不姓关。清人所著《清音小集·卷四·夜读春秋》有注:“关羽原姓冯,名贤,字寿长。”冯贤何以隐名改姓?自然事出有因:冯贤为救一民女,不畏强暴,杀死县令及其舅,逃奔他乡。“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旁,掏水洗面,自照其形,颜已变苍赤,不复认识。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

  关羽生前只不过是一名追随刘备的将佐。他虽然作战骁勇,戮颜良,诛文丑,擒于禁,杀庞德,过五关,斩六将,劈蔡阳,但他在下邳之战,被困土山,曾经是俘虏。后来骄傲自大,失荆州,败麦城,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地的可悲下场。关羽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重要原因在于“忠”和“义”。据《三国演义》,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结拜兄弟,誓言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小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信誓旦旦,紧随刘备,效忠汉室。即使沦落曹营,受曹操给予的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等厚遇,仍不为之所动,辞曹归汉。关羽对后来成为“汉中王”的刘备,不可谓不忠。可在赤壁之战,曹兵惨败,阿瞒(即曹操)逃窜,被截于华容道,而关羽却念旧日恩情,不顾军令,义释曹操。关羽对曹操,不可谓不义。难怪清初重新修订《三国演义》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称颂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忠义双全的关羽,引起宋代以降的历代帝王的重视和利用。宋哲宗封关羽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洪武年间,朝廷敕建关庙,尊关羽为“武王”(与“文王”孔子并列);万历年间,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统治者崇拜关羽,更是登峰造极。在盛京(今沈阳)敕建关帝庙,皇太极亲赐“义高千古”匾额;此后,追封日加,字数居然长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本是一个历史小人物,历代帝王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他“破格晋升”,原因自然是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必要树立一个像关羽那样的忠臣偶像,以供臣僚仿效。把关羽作偶像,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地符合民意。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他们企盼周围多一些像关羽那样重义气、以诚待人的朋友,以免受人欺凌。建立在如此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关羽,实是忠义的化身。因此,在褒扬的所有忠臣中,关羽首屈一指。民间尊他为“关公”,明、清统治者尊之为“关帝”,甚至将其神化(详下节)。影响之大,崇敬之深,知名度之高,都是同类的其他人物望尘莫及。

  由于有《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小说作基础,传统戏曲中三国戏数量不少,其中又以关羽戏为多。单说京剧,就有:《斩熊虎》、《走范阳》、《桃园结义》、《造刀投军》、《破黄巾》、《打邮督》、《温酒斩华雄》、《虎牢关》、《许田射鹿》、《斩车胄》、《屯土山》、《破壁观书》、《月下斩貂蝉》、《白马坡》、《斩颜良》、《战延津》、《诛文丑》、《战汝南》、《灞桥挑袍》、《赠袍赐马》、《过五关》(《辞曹斩将》)、《卧牛山》(《收周仓》)、《古城会》(《斩蔡阳》)、《收关平》、《三顾茅庐》、《博望坡》、《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义释黄忠》)、《三江口》、《斩关平》、《单刀会》、《真假关公》、《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走麦城》、《活捉吕蒙》、《玉泉山》等,共计四十余出。戏中关羽,双眉微纵,双目微闭,即使开打,也只一两个回合而已。显得儒雅、勇猛、刚毅、肃穆,是偶像式的表演。

  关羽脸谱,所有古老戏曲剧种皆为红色整脸,但稍差异。徽剧、婺剧、青阳腔等少数剧种的关羽,酷似明、清脸谱,眉眼之间均勾白线。京剧、昆剧、秦腔、豫剧、蒲剧等多数剧种的关羽脸谱则不勾白线。有些剧种的关羽,脸上点有数量不等(最多为七颗)的黑痣,据老艺人说,这是出于尊敬,不敢完全像关羽。某些演员,如擅演红净戏的京剧演员刘奎官,勾画关羽脸谱还因戏而异。青年时期的关羽,所用红色以银朱加油调和而成,使脸色鲜艳而有光泽;老年时期的关羽,所用红色则是以银朱加水调和而成,使脸色显得苍老而持重。

  所有关羽戏皆用红脸,但有一出戏却是例外。这就是京剧《斩熊虎》。剧情描述了不同于前述冯贤“掏水洗面”,“颜变苍赤”的另一种面色变红的由来:关羽用水洗脸之后,步入圣母庙,圣母对他“点化”才使之改变面色,并为他改名换姓。因此,演出《斩熊虎》这出戏,关羽在圣母点化之前为“素面”;经圣母点化之后,需在神案下当众快速改画成红脸。

  忠臣行列中,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留待下文详述。

  奸

  奸是忠的对立面。没有忠,就没有奸;反之,没有奸,也就没有忠。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忠与奸的斗争,几乎贯穿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大凡一个朝代,如果君主比较贤明,就能广开言路,依靠忠臣励精图治,人民相对安居乐业,社会就前进。君主若是昏君,就容易导致正不压邪,奸佞滋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历史的车轮就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忠与奸的斗争,也常构成传统戏曲的戏剧矛盾。如《杨家将》中潘洪(仁美)与杨继业(一家)、《精忠记》秦桧与岳飞之间的迫害与反追害斗争,就尽人皆知。随着这类戏的广为传播,杨继业、岳飞等英雄为人所敬仰,而潘洪、秦桧之流却为人所痛恨。戏曲舞台人物,凡冠以“奸”字的,差不多都是工于心计、陷害他人之辈。他们有的是载入史册的专权奸相,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卑鄙小人。

  下面,我们结合脸谱,介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原系夏侯氏血缘,因父(名嵩)过继给曹腾为养子,而随之姓曹。曹操从小就“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骑都尉等职。参与灭“黄巾”,讨董卓,先后击败袁术、袁绍、刘表,统一黄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取代汉称帝,追谥曹操为太祖、武帝,“葬高陵”。

  戏曲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直到今天,仍然不时听到“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的民间借喻。可见曹操的知名度不在关羽之下,所不同的是,曹操以工于心计、凶残奸诈闻名于世。

  曹操形象,主要源于罗贯中综合《三国志平话》、《阿瞒传》和有关史料而写成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曹操,对汉献帝素有“不逊之志”,“挟天子以令诸侯”;对部下既爱才又妒才,孔融、荀彧、杨修等谋士都先后成了他刀下之鬼;对人待友阴险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因而吕伯奢一家八口、名医华佗以至贴身侍从都死于非命;对平民百姓凶恶残暴,战官渡,他坑降卒七八万。伐徐州,他屠五城,杀百姓数十万。这些,大都有史为据。确如当时许劭所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多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有关曹操的京剧,如《捉放曹》、《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典韦耀武》、《路谋劫杀》、《借赵云》、《三让徐州》、《战濮阳》、《战宛城》、《白门楼》、《许田射鹿》、《青梅煮酒论英雄》、《斩车胄》、《击鼓骂曹》、《徐母骂曹》、《拷打吉平》、《屯土山》、《灞桥挑袍》、《战官渡》、《博望坡》、《火烧新野》、《三搜卧龙岗》、《长坂坡》、《群英会》、《横槊赋诗》、《火烧战船》、《华容道》、《铜雀台》、《战马腾》、《割须弃袍》、《战渭南》、《献西川》、《逍遥津》、《百骑劫魏营》、《左慈戏曹》、《阳平关》等。戏中曹操,既是“能臣”,更是“奸雄”。

  在戏曲舞台众多的奸臣中,惟一有人为之翻案的正是曹操。1959年初,继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以翦伯赞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文章为先导,很快在史学界进而波及文学界、戏剧界,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如何评价曹操的学术之争。争论持续半年之久,涉及问题颇多。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意见,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因《三国演义》“榜书”和戏曲的传播,“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提出应该“让曹操在舞台上翻身”,“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擦去他脸上的白粉”。

  确实,曹操是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当时北方统一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曹操。三国戏及其所本的《三国演义》,之所以把曹操当作奸臣的典型,并非完全出于“尊刘抑曹”的所谓正统思想,更多的是上述曹操招人恨的道德品质。正如与操共时的陆机所说:“曹氏曾功济诸夏,虐也深矣!其民怨矣!”宋代苏轼笔记《东坡志林》,就有一段具体而形象的真实记载:连当时的小孩子“聚座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大众对曹操痛恨之深!古代艺人自然不会也不可能像今天历史学家那样全面地评价曹操,而只是基于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这一切身感受,把曹操与刘备置于两极。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愿。于是曹操作为奸臣的典型形象,逐步定型,并代代相传,在观众心目中深深扎了根。在今天,像郭沫若写话剧《蔡文姬》那样,从新的角度写曹操,完全可以,处理恰当,照样成为好戏。但要改变传统戏曲中的曹操形象,看来绝非易事。一则,上述一大串有关曹操的戏不好演;二则,曹操换了面孔,广大戏曲观众不认得。

  因此,尽管史学家反对,戏曲舞台上的曹操,一如既往,白脸依旧。曹操真实相貌如何,自然谁也没见过。不过,郑振铎著的《文学大纲》中,倒是附有一幅曹操绣像。虽未注明绣像出处,但郑振铎向以治学严谨著称,想必有据。从绣像看,曹操形貌儒雅,大有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风度。然而,所有戏曲剧种除个别剧种、剧目(如前述浙江调腔,曹操由老生应工不开脸;昆剧、川剧《议剑》,曹操由丑行应用,勾白块脸)外,几乎都以白脸表现曹操位高爵显、养尊处优的骄纵气度。地方戏中的曹操脸谱,山西上党梆子、浙江婺剧较为特殊。上党梆子《白逼宫》,曹操脸谱色彩基调为白色,两腮敷红,额头正中联结印堂,涂一较宽的红道,上勾带回纹的曲折纹,两条对称曲线,分别起于鼻翼,直势向下,至嘴角处又反弹回升,迄于眼之下方。脸谱有助于表现曹操闯宫逼君的气势。婺剧《祭风台》,曹操颧骨晕红,近眼鼻梁书一“王”字,脑门正中画一鼎形。相传夏禹曾铸九鼎,以示他对天下的统治。由此封建社会多以九鼎指代帝王之尊。曹操额头画鼎,意味他有“欲倾九鼎”、自立为王的野心。当然,为人称道的还是京剧曹操脸谱。在京剧中,曹操脸谱有不同流派。其中经郝寿臣结合阅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改画,效果入木三分。他在传统水白脸的基础上,改“枣核眉”为长“剑眉”,改大“三角眼”为“凤纹细眉”,缩小眉间“蝠形纹”,使曹操脸谱具有“两面派”性能:“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脸上的纹理能浮动出笑眯眯一团和气的神气”;“在板起面孔、施计害人的时候,表现出阴险深沉冷冰冰的可怕神气”。

  秦桧

  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属南京市)人。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人入侵,与徽、钦二帝一起被俘。期间,秦桧很快成了金太宗兄弟挞懒的亲信。建炎四年(1130),秦桧偕妻随金军至楚州(今江苏淮安),为挞懒遣归,以作金人入侵内应。秦桧诈称杀死金人守兵,夺船逃回,骗取南宋高宗(赵构)的信任,任宰相。对待金兵南下,南宋朝廷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高宗宠臣秦桧,即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前后执政长达十九年,素“以诚待敌”,“力排群言,始终以和议自任”。视主战派为眼中钉,尤其把奋力抗金的岳飞看做他降金的拦路虎。“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于是,他假传十二道金字牌,把岳飞从抗金前线诓回,以“莫须有”的罪名,置岳飞于死地。

  秦桧对金称臣纳银,丧权辱国,残害忠良,被《宋史》载入“奸臣”史册,罪有应得。不止于此,后人在当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子湖畔,建造纪念岳飞的岳王坟。坟前特铸秦桧夫妇跪像,让其没日没夜地向岳飞跪拜请罪。民间还流传着秦桧夫妇死后寄生于鸡的传说。说敲开鸡的头骨,即可看到公、母鸡脑形状酷似两个身穿古装、垂手下跪之人,一个戴纱帽,一个挽发髻,他们就是寄生的秦桧夫妇。这则出自群众想像力的传说,表达了人民大众对秦桧痛恨之情。

  莎士比亚有出名剧《奥赛罗》,是写奥赛罗因疑心妻子爱上他人而错杀爱妻的悲剧故事。据说国外演出此剧,曾有观众气愤之余,竟然挥拳打死扮演奥赛罗的演员。这类事情,中国也有,起码有四起,而且都与秦桧有关。一、“演岳武穆(按:即岳飞)事,至奸相(按:即秦桧)东窗设计”,一观众“不胜愤怒,将优人(按:即扮演秦桧的演员)捶打而退。”二、“演《精忠记》,客某见秦桧出,不胜愤恨,起而捶打,中其要害而毙。”三、“演秦桧杀岳武穆父子,曲尽其态。忽一人从众中跃登台,挟利刃直前,刺桧流血满地。”四、“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一观众生怒,“飞跃上台,摔秦桧殴,流血几毙。”观众疾恶如仇,居然忘之为戏。

  很多戏曲剧种,都有关于秦桧的剧目。如《风波亭》、《疯僧扫秦》等。秦桧都采用脸谱。京剧《风波亭》中的秦桧脸谱,水白脸,但符号单元有别于曹操,尖眼、灰扫帚眉、灰鼻窝,眉间印堂纹引人注目,表现秦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形象特征。其他剧种的秦桧,脸谱多为水白脸,与京剧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严嵩

  严嵩(1480—1567),字惟中,一字介溪,江西分宜人。明代弘治进士,嘉靖年间入阁,官至太子太师。“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按:“上”为皇帝),窃权罔利”,专国政二十年,“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以儿子世蕃网罗爪牙,结党营利,陷害异己(许多是有功之臣),侵吞军饷,中饱私囊。晚年渐为世宗疏远。世蕃事发被杀。他被革职,没收家产。

  传统戏曲,凡是涉及严氏父子的剧目,如京剧《杨椒山》(《杨继盛》)、《打严嵩》、《十美图》、《五彩舆》等,他们如同《明史》列其为“奸臣”一样,无一不是被鞭挞的对象。尤其是京剧《打严嵩》,让人颇有快意。该剧写严嵩令工匠私造帝王专用的平天冠,蓄意谋篡。御史邹应龙得知,将工匠诱入开山王常宝童府中,然后又佯向严嵩“告密”。严往开山府追查,常宝童按邹应龙事先授意,从严嵩手中骗过圣旨,以其不拜厅堂老皇画像为由,痛打奸贼。严嵩怒气冲冲离开王府,要去金殿参奏。途中“巧遇”邹应龙,故意说严嵩面部无伤,参奏皇上不信。于是,严嵩心甘情愿地恳求邹应龙为之作伤,邹应龙乐得趁机殴打奸相,以泄心中积愤。戏中严嵩脸谱,灰色细长枣核眉、灰鼻窝,显其年迈,白脸、黑三角眼,则显其奸。蒲剧等地方剧种,严嵩也多是奸相水白脸,只是线条勾画有异。

  赵高

  赵高(?—前207),秦代宦官。本是赵国人,幼时即因父亲犯罪受株连而处以宫刑(即割去生殖器),成为阉人,进入秦宫当差。因通晓狱法,写得一手好字(篆书),而得秦始皇起用,任负责皇室车马的“中军府令”。常随秦始皇出巡。最后一次出巡,秦始皇的随行要员,除次子胡亥(胡亥主动要求,得始皇同意),还有丞相李斯、负责保管皇帝玉玺“兼行符玺令事”的赵高。由于路途劳累,秦始皇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黄河渡口)突生急病,“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太平台)。始皇死前给长子扶苏留下“与丧会咸阳而葬”的沼书,意思是让扶苏速回咸阳(秦之都城)主持丧仪,实际指定扶苏为继承人。始皇的这份诏书交给赵高,赵高却秘而不发。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遣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封“赵高为郎中令”,后为丞相。从此,赵高为所欲为,先杀始皇王子、王女、功臣无数,后杀丞相李斯。朝中“群臣皆畏高”。二世荒淫无度,赵高独揽大权,激起群雄并起。赵高恐惧,为解民怨,逼死二世,“立二世之兄(按:即扶苏)子公子婴为秦王”。子婴为报父仇,施计杀死赵高。

  宦官始于殷朝,明清称“太监”。宦官是封建君主制度的产物,他们被迫生理致残,令人同情。其中像著《史记》的司马迁、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等人,令人尊敬。但历代也有一批赵高之流的宦官(如鱼朝恩、童贯、刘瑾、魏忠贤等),或佞惑帝王,或把持朝政,或手握兵权,陷害忠良,枉杀无辜,祸国殃民,实是令人发指。

  传统戏曲有《一口剑》,写赵高、匡扶同在朝中为臣。赵高欲以匡扶之子匡忠为婿,匡扶因其奸而不允。赵高遂请秦二世下诏主婚。婚后,匡忠方知妻子艳容不像其父,十分贤惠。赵高为测朝臣对自己的态度,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群臣惧赵,皆顺其意,惟有匡扶敢于当众怒斥赵高。赵高怀恨在心,派人潜入匡府,盗取御赐的名为“宇宙锋”的宝剑,入宫行刺,为宫廷卫士所杀。二世见剑,对匡扶产生怀疑。此时赵高乘机进海,促使二世将匡扶全家定罪下狱。赵艳容得知消息后,采纳家仆赵忠之计,让匡忠尽快改扮外逃。赵高手下校尉来捕,误将赵忠杀死,艳容趁势哭赵为夫,以释众疑。艳容回到娘家,二世一次夜赴赵府,见艳容貌美,欲立为妃嫔。艳容向父表示矢志不从。她在哑巴丫环暗示下,分别在家中和金殿装疯哭闹,消除了胡亥梦想,逃住尼庵。匡忠在外从军,斩叛将,立大功,还朝与赵高质辩,并与艳容团圆。宦官无生育能力,这里的“女儿”,当是养女性质。这出戏,现今常演“金殿装疯”一折,名为《宇宙锋》。

  汉剧、徽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均有《宇宙锋》。京剧《宇宙锋》,是梅兰芳代表作。兴许是为表现丞相骄纵风度,也为表演动作的需要,剧中赵高由“架子花”扮演,穿蟒袍,戴苍满,勾白脸。以灰眉、灰鼻窝、黑三角眼组成的水白脸,表现赵高为人之奸,但其形状以及眉心印堂纹,又与上述曹操、秦桧、严嵩有所不同。

  卢杞

  卢杞,字子良,唐代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祖父、父亲都曾在朝为官,身居要职。卢妃依靠门荫入仕,骗得唐德宗信任,平步青云,官至相位。他陷害杨炎、颜真卿,排斥宰相张镒等朝廷大臣。趁藩镇叛乱,以筹集军资为名,搜括财赀,导致京城(长安)罢市。继又征收间架、除陌税,民众怨声载道。建中四年(783)士兵哗变,京师失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屡次上疏斥其罪恶,德宗才不得不把卢杞贬职澧州。卢杞“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朝中“百僚惴惴,常惧颠危”。总之,“卢杞为政,极恣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按:指诸侯)卿士,嫉之若雠(按:雠,音chóu,仇敌之意)”,“忠良痛骨,士庶寒心”。

  许多戏曲剧种都有《二度梅》剧目,描写卢杞陷害忠良梅伯高,使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继而唆使唐德宗命陈日昇献女(梅伯高儿子的未婚妻)“和番”的罪恶行径。同时也叙述了一对被迫离散的青年男女,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团圆的历程。剧中卢杞,锋芒毕露。请看川剧《二度悔》卢杞上场的一段自白:“官居一品在朝廷,文武见咱谁不尊,忠良遭吾千般计,暗地杀人只在心。”专横跋扈,阴险毒辣,昭然若揭。

  豫剧等不少剧种的卢杞,均勾白脸。就我所见,川剧卢杞脸谱颇有特色。扫帚眉、半粉脸、半蓝脸。卢杞何以勾蓝脸?有史为据。史载这样一件事:唐朝功臣郭子仪一次生病,朝中百官相继前去探望,他从不让家中女眷、侍从退去。惟有听到家人禀报卢杞来临,子仪立即命令女眷、侍从躲到屏风后面去。事后家人问其故,子仪才道出缘由:因为卢杞“形陋而心险”,你们见他,必然要笑,他要是以此报复,我们全家可就完了。《旧唐书》说“杞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新唐书》也说卢杞“体陋甚,鬼貌蓝色。”由此看来,给卢杞勾蓝脸,并不委屈他。

  司马师

  司马师(208—255),字子元,三国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两)人。司马懿之长子,司马昭之胞兄。司马师“沉毅多大略”,司马懿诛曹爽,独与他密谋。事前,他私自养兵三千,散在民间,一朝而集,阴谋得逞。他以功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死后,他继任大将军。魏主不堪司马师专国政,与李丰、张缉等大臣密谋,以夏侯玄替代司马师辅政。司马师探知消息,派遣亲信拦截李丰,将他杀死。接着下令逮捕张缉、夏侯玄,灭其三族。嘉平六年(254),他废魏主曹芳,立曹髦。司马师“目有瘤疾,使医割之”,曹爽旧部来攻,“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按:啮,音niè,咬、啃之意)被败而左右莫知焉。”因眼瘤加剧,他不得不让其弟司马昭总领诸军。正元二年(255)死于许昌。后来他的侄子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尊司马师为景帝。

  涉及司马师的传统戏曲剧目,主要有《战北原》、《上方谷》(《脂粉计》、《火烧葫芦峪》、《六出祁山》)、《铁笼山》(《草上坡》)、《九伐中原》、《废曹芳》(《定中原》)、《枪挑司马师》(《战潼关》)等。戏曲中有好几出关于逼宫题材的剧目,如:杨广之《问病逼宫》,曹操之《白逼宫》(《逍遥津》)等。上述《废曹芳》,湘剧名为《司马洗宫》,京剧、豫剧、秦腔等剧种名为《红逼宫》。该剧写魏主曹芳因司马师跋扈专权,剑杀贾诩,与张缉、夏侯玄、李丰等大臣密议,暗草血诏,拟结姜维、夏侯霸诛讨司马。为司马师得知,带剑入宫,搜出血诏,杀死张缉、夏侯玄、李丰和张后,废去曹芳。京剧《红逼宫》是郝寿臣代表作。郝寿臣勾面的司马师脸谱,自称谱式为“喜鹊眼脸”。司马师系一武将,所用脸谱实为三块瓦脸的变异。由于“司马师的性格非常残暴,所以全勾白色脸蛋,以表现他面无人色的阴狠个性。勾红立柱纹和红痣红斑表现他满脸着血腥的神气”。由细变宽的眉窝,灰中套黑,表现人物渐入老境。脸谱的最大特点,是“在左眼梢下添勾一道瘤子滴出的血迹纹”。有意思的是,所挂的黑满,在与眼瘤滴出血迹的相应处,有一缕白须,夸张地表现胡须长时为脓血所染。其他地方剧种的司马师脸谱,谱式虽然各异,但都有一共同点,左眼窝或残破,或下坠,意在表现其眼瘤。

  伊立

  伊立,史无记载。京剧、汉剧、徽剧、秦腔、河北梆子都有《黄金台》(《田单救主》、《伐齐东》)剧目。剧中伊立,是宦官,为齐国佞臣。有将帅之才的乐毅,曾来投齐,因伊立嫉才,愤然去燕,受到重用,登台拜帅,并联结四国人马,兴兵伐齐。伊立得知消息,为巩固自己的权势,特去结连齐湣王世子(即后世所称的“太子”)田法章,遭到斥责。伊立怀恨在心,暗与邹妃定计,诬世子对邹妃无礼奏报湣王。湣王大怒,即派伊立擒斩。世子闻信出逃,在御史田单协助下,乔装改扮,瞒过伊立及士卒搜查,混出关去。京剧伊立脸谱,谱式为太监脸。脑门红色圆点,名叫“舍利珠”,本为佛教所用。用于太监脸谱,是因太监为阉人,他们自认与僧人一样,净身修行终将成佛。大枣核眉,切菜刀形眼窝,菱角形嘴,往外勾出两个尖刺,加上满脸油白色,表现伊立凶暴、阴险,撇着大嘴的骄横形象。

  汤勤

  汤勤,不见史籍。即使实有其人,也是区区小人物。源自清代李玉《一捧雪》传奇,京剧、汉剧、徽剧等不少剧种,都有《一捧雪》、《审头刺汤》两出戏。这两出戏的情节有连续性。“一捧雪”,是明代嘉靖年间专管皇帝舆驾和马政的“太仆寺卿”莫怀古家藏的古玉杯名。汤勤是剧情发生、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本是流落风尘的裱褙匠,莫怀古将他提拔,继而又荐于严世蕃。汤勤为谋占莫妾雪艳,撺掇严世着索要莫家“一捧雪”。莫怀古献出赝品,为汤勤识破。莫怀古弃官逃走,至蓟州被拿获。家仆以貌相似,挺身代死,人头解往京城。严世蕃令汤勤参与会审,对于人头,锦衣卫陆炳拟断为真,汤勤坚持为假。陆炳经人暗示,看破汤勤意在雪艳,佯判雪艳给与汤勤为妾,汤勤也不再追究人头是假。洞房花烛夜,雪艳刺汤勤,报仇后自刎。京剧汤勤,由丑角扮演,脸谱为豆腐块脸。八字眉、菱形眼,挂八字髯,戴圆翅纱。采用白块脸的角色,虽不全是坏人,但汤勤却是地地道道的卑鄙小人。

来源:角色符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