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三种:仅凭自身特征表示对象的“象似符号”;凭借受对象影响的特质而指称那对象的“指示符号”;凭借约定俗成而指称对象的“象征符号”。这三种性质的符号,戏曲脸谱都有。如孙悟空的“猴脸”为象似符号,孟良脑门上的葫芦为指示符号,神灵脸涂金色为象征符号。不过,我不想借用皮尔士的符号分类来规范戏曲脸谱。原因有二:一是有些脸谱符号不是单一性质,而是二者甚至三者兼有;二是尊重戏曲界历来对脸谱分类的习惯。
戏曲脸谱是地地道道的类型化符号。类型,就是戏曲界常说的“谱式”。脸谱文章必谈谱式,但我觉得一些人在同一篇文章中,对谱式分类所持的标准极为混乱。有以图形为准则的,如“三块瓦”、“十字门”等;有以化妆手段为依据的,如“揉脸”;也有以脸谱适用对象多寡为标准的,如称专用某一角色的脸谱为“无双脸”;更有不少以剧中人身份作概念的,如“僧道脸”、“太监脸”、“英雄脸”、“神仙脸”、“精灵脸”、“妖怪脸”等等。混乱的谱式名称,据我所知,多数源自“齐如山剧学丛书之七”的《脸谱》。齐老先生著作甚丰,尤其对国剧(京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成就卓著,功不可没。但就脸谱谱式而言,谱式的划分也有不尽合理、不尽科学之处。
在我看来,划分谱式必须依据同一标准。脸谱属视觉符号,其要素是形与色。因此,对脸谱谱式的规范,应统一以形、色为准则。在此前提下,我们介绍京剧和一些地方剧种的脸谱谱式。
1、京剧脸谱谱式
整脸——整个面部涂一种颜色,并用区别于该色的另一种颜色(通常是黑色或白色)勾画眉、眼、鼻等。常见的整脸有三种:红色整脸,如关羽、赵匡胤;黑色整脸,如包拯;白色整脸,也称“水白脸”,如曹操、潘洪、严嵩等。
三块瓦脸——面部主要色彩明显地呈现为额头、左右颊三大块,由此而得名。又因三大块是由夸张勾画的黑色眉、眼、鼻三“窝”分隔而成,故而又称“三块窝脸”。三块瓦脸,因形、色不同而有若干种属。主色为红者,叫红三块瓦,如姜维;主色为白者,叫白三块瓦,如马谡;主色为紫者,叫紫三块瓦,如专诸;眼梢下垂(表现衰老)者,叫老三块瓦,如鲍自安;图形、色彩较复杂者,叫花三块瓦,如窦尔墩、高登,须贾等。
十字门脸——额顶中央至鼻尖的“立柱纹”,与两眼窝内侧的联结线在眉心处相交,呈“十”字形,故名。用此谱式者,如高旺、铫期等。形、色较为复杂者,则称“花十字门脸”,如张飞、牛皋、铫刚、司马师、屠岸贾等。
六分脸——大体以眼窝为界,上为脑门,涂白色;下部连同额头立柱纹,涂另色。该色面积约占整个面部的十分之六,因此而得名。“六分脸”因色彩而异:红色六分脸如黄盖;粉红色六分脸如杨林;黑色六分脸如尉迟恭;紫色六分脸如徐彦昭。
元宝脸——脑门保留肤色或涂红色,只在眉、眼以下部位勾脸,所以又叫“半截脸”。颜佩韦、马汉等角色就勾此谱式。色彩、纹样较繁者,称作“花元宝脸”,如钟馗、周仓等。
碎脸——碎脸与整脸相对,色彩最丰,构图最繁。碎脸依据主色而多种多样:苏宝童是红碎脸,张奎是黄碎脸,马武是蓝碎脸,程咬金是绿碎脸,黑风利是紫碎脸,有些神怪妖精则是金碎脸,银碎脸。
歪脸——一般脸谱谱式,均以眉心、鼻梁为中轴线,构图、色彩左右对称。歪脸相反,脸之左右从构图到色彩,均不对称,如郑恩、李七。
象形脸——特征是将动物面部形象予以图案化,如孙悟空、猪八戒、金钱豹。
白块脸——丑角脸谱有人总结为“眉间两颊三片红,一块粉白七笔黑”。主要特征是在脸的中心(眼、鼻)部位涂一白色块。白色块呈方形的,叫“豆腐块脸”,如将干;白色块呈腰子状的,叫“腰子脸”,如崇公道;白色块呈枣核形的,叫“枣核脸”,如朱光祖;白色块呈风筝形的,叫“筝形脸”,如时迁。避免繁琐,不妨以“白块脸”概括丑角脸谱的所有谱式。
上述种种,只是京剧净、丑和部分生角所用脸谱的基本谱式。以这些谱式为基础,略加变化,即可衍生许多其他人的脸谱,下文将要详谈。
2、地方剧种脸谱谱式举要
前面说过,戏曲是大家族,很多地方剧种都用脸谱。单就脸谱谱式而言,各个剧种不尽相同。有的兴许受京剧影响,谱式及其名称与京剧大同小异。有些剧种的脸谱名称虽与京剧相同,但谱式却大相径庭。就拿“三块瓦脸”来说,在京剧中,凡是两颊和额头被明显地分为三块,色彩不论是红、是白、是黑、是紫,皆为三块瓦。然而在川剧中,只有白额红脸才是三块瓦,其谱式近似京剧红色“六分脸”(想是因此之故川剧又称“半头红脸”)。在粤剧中,三块瓦就更与京剧名同实异了。据《粤剧脸谱集》介绍,粤剧脸谱的三块瓦,“主要是用红、黑、白三种颜色涂面而得名”。一些近似京剧丑角“白块脸”的脸谱(如庞统),在粤剧也被视为三块瓦。还有少数剧种,脸谱似乎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全面形成相对固定的谱式。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可能在此逐一介绍所有地方戏曲的脸谱,只是列举其中一些有特点的谱式。
四块玉脸——“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四块玉”的名称,使人自然地将它与三块瓦联系起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四块玉由三块瓦演变而来。将三块瓦额头的整体图形一分为二,就成了四块玉。不少地方剧种的脸谱,都有这种谱式,只是名称稍有不同。湘剧、桂剧等剧种称四块玉,秦腔、婺剧等剧种称四块脸,湖南常德汉剧则称“破脑壳脸”。四块玉脸有各种色彩,通常多见的是红四块玉、黑四块玉。图是湘剧樊哙(刘邦部将)红四块玉脸谱。

霸霸脸——京剧脸谱谱式,基本适用于所有不同年龄的角色。换句话说,京剧脸谱没有专用于不戴髯口的谱式。然而一些地方剧种却有,如桂剧的“霸霸脸”、秦腔的“巴巴脸”、川剧的“霸二脸”。川剧霸二脸有红、黑两种。红霸二专用于由武小生扮演的年轻角色,《送京娘》中的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从图可以看出,这种谱式设色正好与京剧元宝脸相反:只在脸的上半部涂色,而下颚和嘴唇部分则保留演员本人的肤色。
旋脸——陕西地方戏曲的“花脸”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谱式,秦腔叫“旋脸”,“陕二黄”(即流行于安康、汉中、商雒一带的“汉调二黄”)叫“超旋脸”。这种谱式的显著特点,是脸谱的整体或局部以旋涡状的纹样组成。图15即是“陕二黄”潘璋所用的超旋脸。
象鼻脸——河南豫剧、越调、大平调和山东的一些戏曲剧种脸谱,都有一种名为“象鼻脸”的谱式。这一谱式,河南戏曲剧种多用于红脸,如豫剧《河间府》中的秦琼、《困荥阳》中的纪信。象鼻脸是以整脸为基础,两道白眉由额头两侧弯曲而下,在鼻窝部位会合。前额、鼻梁连成一体,颇似象鼻。
竖三分脸——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戏曲剧种上党梆子,所用脸谱较多。其中“竖三分脸”是该剧种特有的谱式。它将脸从额到鼻以及鼻唇沟两边竖分为三部分。又因它近似“川”字,故而又称“川字脸”。这种谱式通常有两种:黑川字脸如包拯;红川字脸较多,如赵匡胤、雷振海、李靖等。
对开脸——有一种脸谱谱式,京剧舞台罕见,却常见于地方戏曲舞台。这种潜式,豫剧叫“对开脸”,秦腔叫“两面脸”,而徽剧、婺剧、上党梆子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方剧种则多称“阴阳脸”。尽管名称不同,但脸谱谱式相似。它们都以一条穿过眉心、鼻梁、人中的直线为中线,左右截然不同。有的是左右图形相同,色彩不同,如江西青阳腔的阴阳判。有的是一半“素面”,一半“花面”,如浙江台州乱弹铁木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