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脸谱工艺品

黄殿祺

  戏曲脸谱,本是戏曲表演时以化装来刻画角色的一种辅助手段。由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图案,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戏曲脸谱或以独具韵味的装饰图案,或以脸谱工艺品等形式从小舞台走向大社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美化生活、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作用。

  中国戏曲脸谱,或是作为装饰图案,或是作为脸谱工艺品,在木偶、皮影、剪纸、泥人、棕人、面人、邮票、火花、绘画、扇面、风筝、瓷器、旅游卡片、纪念章、幻灯片、包装、广告、日用装潢、电话磁卡和泥塑彩塑工艺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一、北京彩塑京剧脸谱

  彩塑脸谱是一种用泥塑彩绘方法制作而成的京剧人物脸谱,一般如鸽子蛋、鸡蛋大小。

  北京彩塑脸谱约始于清光绪二十年前后。北京有一位姓桂的满族人,能诗善画,特别喜欢京剧。此人在闲玩中用胶泥做一个脸型,摹仿戏曲舞台脸谱,勾画上色,觉得很有兴味,便利用模子翻制许多泥坯脸,绘制各式京剧脸谱馈赠亲友,颇得好评。此后,在京城渐有名声,上门求绘者日益增多。由于桂氏最擅画“花脸”,故有“花脸桂子”之誉。辛亥革命后,桂氏做一些彩塑脸谱送到庙会货摊上出售,以此补贴生活。“花脸桂子”的彩塑脸谱逐渐成为北京有名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有一些民间艺人也开始制作彩塑脸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金少山等人喜欢花脸,曾对一些艺人进行指导,使北京彩塑脸谱的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北京绘制脸谱颇有影响的人有翁偶虹、刘曾复、田有亮、傅学斌、赵梦林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北京彩塑脸谱有所发展,其造型优美,色泽明丽,特别注重画工上色,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在彩绘用色方面有独到之处。一般说来,红黑二色均用漆绘,白、绿、黄、粉、蓝等色都用颜料色勾画。由于漆色明亮,能与一般色彩形成协调的亮度对比,因而产生更为鲜丽、明快的色调视觉效果。例如:张飞的脸谱是黑、白二色,色彩本来较为单调,但因黑色系用漆勾画,使明暗对比冲淡了色彩对比,产生视觉上的柔和感,看起来两种对比色并不那么刺眼。正是这样才突出了张飞这个角色粗中有细、刚柔相济的性格和神情。

  北京戏曲脸谱大体分三类:光头脸谱,无胡须;泥须脸谱,胡须为泥制并施彩;绒须脸谱,泥帽为彩绘,上饰绒球小珠等,胡须用彩色丝绒制成。

  北京彩塑脸谱老艺人唐景琨和当代艺人双启翔,技术全面,既能做光头脸谱,又善做带须脸谱,行笔委婉,如走龙蛇,人物刻画有韵味。老艺人王彦田所制作的神灵鬼怪脸谱也很有特色,善于用红白绿颜色的对比,使神鬼的形象活灵活现。

  二、广东潮州彩塑戏曲脸谱

  潮州彩塑产于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又称浮洋彩塑。在粤东、闽南地区,又俗称潮州彩塑为“潮州涂丁”或“土公仔”。潮州彩塑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很受侨胞的欢迎。

  潮州彩塑相传始于南宋末年。当时,福建彩塑艺人吴静山因避战乱,迁居潮州浮洋镇的大吴村,塑造一些简单的泥玩具,用来卖钱度日。从此,世代相传,日益改进,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民间工艺品。清代光绪年间,潮州彩塑甚为兴盛。其中有戏曲脸谱和戏出人物。按制作工艺来分,潮州彩塑戏曲脸谱有二大类:

  第一类称为“粗货”,即用单片或双片模印制的脸谱。脸谱的种类更是繁多,如傀儡戏头(即潮州铁线木偶头),小到3~4厘米,大至66厘米,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俱全。例如:梁山泊108位好汉,每人的脸谱各不相同,造型简练、夸张,在色彩上较多地运用红、黄、蓝、绿的对比色调,形成明快的艺术效果。

  第二类称为“细货”,是模制、捏塑两种工艺兼施的戏曲人物,是艺人们根据潮州戏的故事而塑造的。它又因为文武、尺寸、工料不同,分为“文身”(高23厘米左右的文戏)、“武景”(武戏)、“臣景”(制作稍粗糙)、“文寸”(较小的一种)等。每件作品只有二三个人物。塑就后,渲染配色,施以彩绘,并开相勾画脸谱,人物生动传神。

  三、江苏无锡彩塑脸谱

  江苏无锡惠山彩塑脸谱,塑工精巧,敷彩明丽,造型生动,深受群众喜爱。

  无锡惠山自宋代起就是彩塑之乡。清代后期,昆腔、徽班和京剧常在无锡演出,尤其是昆腔草台班几乎是常年在惠山山门外表演。于是,无锡惠山泥塑艺人根据剧情创造了手捏戏文和彩色戏文脸谱。

  惠山彩塑脸谱分脸谱和脸谱头两种。脸谱是供悬挂起来欣赏的,脸谱头是作为案头摆件。戏文脸谱的创作,主要以“塑”来完成,批量生产,主要工序是翻模和开相。脸形一样,可用一个脸模翻制(脸谱用单片模、脸谱头用双片模翻制),由于胡须、头饰、脸上图案和色彩等不同,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戏文脸谱。解放后,惠山彩塑脸谱以王士泉、过百勤等老艺人制作的最为精致。

  四、天津戏曲脸谱

  “泥人张”是天津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从第一代艺人张明山起,就以捏戏曲人物、脸谱而著称。虽然“泥人张”的作品品类十分丰富,但戏曲人物、戏曲脸谱却一直是“泥人张”的主要作品。天津市古文化街近百家商店中,有一半的店专销戏曲脸谱。其中“泥人张”经营部经销的戏曲脸谱就有二三十种,有光头脸谱,也有戴盔头和髯口的脸谱,还有浮雕式脸谱以及立体的大、中、小、微形脸谱,受到国内外广大顾客的好评。

  天后宫前的年货市场有许多工艺品的绝活。天后宫院内有被称为“鬼脸张”的民间艺人张国梁。他制作的京剧脸谱面具有张飞、孙悟空、孟良、关公等。“鬼脸张”制作的“鬼脸”比别的摊贩个大、色亮、传神,颇受小孩喜爱。

  1990年,天津市的专业戏剧工作者与票友界人士相结合,成立了天津市和平京剧脸谱艺术研究会。该会贯彻“双百”方针,积极整理京剧脸谱资料,并不定期编辑出版会报,举办展览、讲座、艺术品销售、年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泛团结联络京剧界、票友界以及专家、学者与青年新秀,使他们相互交流学习,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该会不断发展了许多新会员,扩大了脸谱研究会的队伍,提高了研究脸谱艺术的水平。1995年,中国首届京剧艺术节在天津开幕,此间和平京剧脸谱研究会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艺术作品。同时,南京秦淮旅游工艺品厂制作了1059件高度在2~10米的巨型脸谱,装饰在人民体育馆、成都道、抗震纪念碑广场、天津体育馆等处的护栏、树木、电杆上。根据中国首届京剧艺术节组委会的意见,在海河“沽水流霞”等主要景点,以及天塔路两侧灯杆上也增设了,脸谱作品。该展览团的负责人毛金虎邀请笔者担任这次戏剧脸谱艺术展览的总顾问。正式展出时,所有景点展出的脸谱均受到广大观众、专家、学者和天津有关领导的好评。

  天津从事脸谱艺术研究和绘制的专家学者有王继奎、何永泉、黄殿祺、丁思禹、苏建超、杨小华、张玉增等人。他们所绘制的脸谱画、立体泥人脸谱,以及在乒乓球上绘制的脸谱等,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当然,我国其他地区的专业戏曲艺术研究团体和业余爱好者对戏曲脸谱的研究、绘制和收藏也很有水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我国的戏曲脸谱艺术不单单是舞台艺术,正在从戏曲舞台走向大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热爱。

  五、山西平遥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是民间造型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明清时流行于山西中部。“纱阁”是用草秸和纸板等材料制成似舞台的阁子,每个阁子上都有一出戏。明清时期,山西一带每逢民俗节日,就将许多阁戏陈列在社火活动中心的两侧,供人们观赏。如今山西平遥尚保存明清时期的纱阁戏人29阁,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地艺人许立廷创作的。从现存“纱阁”可以看到当年戏曲人物的身段、服饰和脸谱。

  六、土家族傩堂戏面具

  傩堂戏面具是土家族傩堂戏演出时所戴的面具。面具是傩堂戏演出中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化装手段,也是衡量土老师在宗教活动中地位高低的标志。面具多,能演出的剧目越多,来请的人就越多,“司坛”的声望就越高。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着所扮演角色的身份。演出面具一般为全堂戏用24面,半堂戏用12面。面具名称有唐氏太婆、桃园土地、灵官、开路将军、关爷、押兵仙师、先锋小姐、消灾和尚、梁山土地、开山莽将、卜卦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四、柳三、乡约保长、了愿判官、秦童娘子,并可分为文、武、老、少、女、丑类型。每一个面具都有一个与它的来历有关的传说故事。

  傩堂戏面具多选用白杨、柳木雕刻而成,造型夸张,程式感很强。土家族擅于运用五官的局部变形,如眉毛上扬加粗、眼窝加深、眼珠外突、头上长角等夸张手法,来表示忠诚、刚直、凶悍、英武等人物性格特征。雕刻的线条雄健,立体感很强,加之色彩拙朴浑厚,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原始宗教的神秘和狞厉的美。

  七、贵州地戏面具

  地戏面具是贵州地戏演员所戴的面具,俗称“脸壳”。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因是在平地上跳唱,故名“地戏”或“跳脚戏”。据传说是明代初期由江南传入,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盛行于军队驻地,后逐渐传到贵州的平坝、镇宁、普安、紫云、清镇、花溪、都匀等地。安顺和贵阳花溪地区的布依族也喜欢地戏,并用汉语演唱。

  地戏面具是用丁木、白杨木等雕刻后施以彩绘制成,面具的质地坚实,彩绘之后,又用桐油熬制的光油上光涂亮。隔几十年上一次颜色,有的能保存几百年。

  面具脸谱的大小略小于真人脸形,五官略有夸张,眉眼突出,眉梢上翘,长可及盔部。头盔与面相连。女将面具以凤为装饰,男将面具以龙为装饰。一般男将面具为剑眉大眼,阔嘴宽鼻,个性刚强。女将面具为丹凤眼,立眉梢,鼻窄嘴小,柔中有刚。面具色彩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面具上的头盔装饰具有明显的星宿观念,如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盔上即饰白虎。秦叔宝是大鹏星,盔上即饰大鹏。

  地戏面具的种类很多,一台戏要用70~80面,多的要用100~200面。表演时,演员将面具顶在额上,因为地戏在地上演出,观众观看时多居高临下,恰好能看清面具。

  地戏面具的雕刻艺人多祖辈相传,无论用刀、用色都苍劲老道,刻画人物性格尤为成功。清代是面具艺术的鼎盛时期,现存的清代艺人齐二、胡开清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安顺地区当代著名雕刻艺人黄炳荣、胡永发、胡少南等,继承前辈遗风,雕刻出的面具不仅满足了地方上使川,还多次出省、出国展览,为让世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做出了贡献。

  八、甘肃面具

  流传于甘肃各地的面具共有4种,即:文县白马藏族池哥昼面具、夏河县晒佛节神怪面具、陇东社火面具、平凉天水戏曲面具。

  文县白马藏族池哥昼面具是用于池哥昼舞蹈。据说白马藏族的先祖达马生有4个儿子,各镇守一座山头,使白马藏族能够安居乐业。世居此地的白马藏族为了求得年年太平,风调雨顺,奉先祖4子为山神,每逢年节要戴上威武的四山神面具跳池哥昼(池哥藏语为兄弟,即龙官、天王、金刚、门神四兄弟,昼为舞蹈),以驱除妖邪鬼怪。后来由于佛教的影响,池哥昼里又增加了两位慈祥的女面菩萨,与池哥共同翩翩起舞,走村串户为百姓除妖施福。因而,六尊面具被视为神物。白马藏族还有一种十二生肖的面具,亦用于舞蹈。

  夏河县晒佛节神怪面具是拉h楞寺用于藏族佛事的面具,按照佛经故事人物制作出来的,有二十余种,面具造型突出性格特征,具有宗教色彩。各大小寺院都能制造并都有收藏。

  陇东社火面具,人物众多,有民问传说、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但戏曲角色面具的制作较随意,是为社火表演活动服务的。随着民间社火活动的不断发展,一些生活人物面具也不断地产生流行,如臭婆、懒婆、大头娃娃等。

  平凉天水戏曲面具,是由戏曲脸谱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品,天水流行的多为秦腔人物面具。也用于演剧和社火节目。这一带还流行一种葫芦瓢面具,在葫芦瓢上画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可作儿童玩具,也可作为艺术挂件欣赏。

  九、陵西秦地社火脸谱

  秦地社火脸谱流行于陕西民间。社火泛指节日迎神赛会所表演的民间杂戏,古时称“射虎”,取其以正压邪、祈求吉祥的意思。社火起源很早,大约可追溯至隋唐时代,至今尚在民间流传。社火与古代社祀之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社火脸谱是人们为演杂戏而使用的面具。民间社火活动借豪杰将士、英雄人物来镇邪恶,祈求丰收太平,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有固定程式的社火脸谱。

  社火脸谱分为对脸、破脸、悬脸、转脸、定脸5种。

  对脸就是用对称的色块、花纹组成。这种脸谱多用来表现人物的忠勇、正直性格,例如徐彦昭、廉颇等。破脸则是用来表现凶猛、刚强的人物,如单雄信、杨七郎等。悬脸用来表现特别凶恶、神奇的形象,如李元霸等。转脸是可以借代的脸谱,如金兀术、晋槐王、庞涓等,都是红花脸。定脸是指重点脸谱,其花纹、色彩皆为固定,不能相互替代,如包公、张飞、杨任等。社火脸谱中的眼分平眼、忠眼、残眼三种。关云长、姜太公是平眼。焦赞、孟良、敬德是忠眼,黄巢、周通、窦尔墩是残眼。其他的眼形基本上都是由这三种眼形变化而来的。此外,不知始于哪位民间艺术家,化装时在额头、眉弓、脸颊下颌等处采用粘装鸡蛋壳,造成面部隆起许多疙瘩状,并加以彩绘,使脸谱显示出狰狞美。

来源:中国戏曲脸谱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