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是中国戏曲造型手段之一。历代戏曲艺术家采用各种鲜明的色彩,运用“传神写意”的艺术技巧,把面部的脑门、眉、眼、鼻、口等部位进行夸张而细致的勾画,构成优美生动的脸谱。据不完全统计,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脸谱有几千种不同的式样。
脸辩是以类型化的形态固定下来。所以,一般以脚色行当作为划分脸谱的依据。
净作为一种脚色在元代就已出现,只不过含义较现在广泛。现在京剧的净行比较单一,专指花脸这一行当,又名花面。净行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
正净以唱工为主,又名“唱工花脸”、“大花脸”,简称大面。“唱工花脸”有两个最通行的俗称——“铜锤”和“黑头”。“铜锤”源于京剧《二进宫》中执铜锤的徐彦昭,是典型的“唱工花脸”,故以“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称之一。“黑头”源于唱工繁重的包公戏,又因京剧中有很多出包公戏,包公是勾黑脸的,故人们也把“黑头”作为唱工花脸的代称之一。
副净俗称“架子花脸”、“二花脸”,一般为次要角色,故所扮演的角色较多。“架子花脸”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在京剧中,“架子花脸”的剧目很多,如曹操戏、张飞戏、牛皋戏、李逵戏等,以及历史上的奸臣(勾水粉白脸)赵高、秦桧、严嵩等,都由“架子花脸”扮演。
“二花脸”也是扮演剧中次要角色,但表演技巧要求很低,近乎丑。
“武净”又名“武二花”、“摔打花脸”,只重武打,不重唱、念。但后来许多由“武净”主演的剧目都改由“架子花脸”兼演。
京剧中的净角脸谱比较复杂,它是由原始“整脸”发展、变化而来。
净角脸谱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老三块瓦脸”、“六分脸”、“十字门脸”、“花十字门脸”、“蝴蝶脸”、“碎花脸”、“元宝脸”、“花元宝脸”、“歪脸”、“太监脸”、“僧道脸”、“无双脸”、“象形脸”、“神妖脸”等15类型。
一、净角谱式
(一)“整脸”
即在整个面部涂上一种作为主色的颜色,再画出眉、眼、鼻、口以及纹理、筋络,用以表现人物的神态。典型的整脸有“红脸”、“白脸”两种基本谱式。郝寿臣先生称“白脸”为“水白脸”,有的人也称为“白抹子”。白脸大多用于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如《捉放曹》中的曹操、《宇宙锋》中的赵高、《打严嵩》中的严嵩以及秦桧、司马懿、高俅,董卓、潘洪等。
这类脸谱比其他脸谱短,用色不超出额顶,勾画较为简单,但形象比较突出。郝寿臣先生擅长京剧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与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名家合作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尤其是他扮演曹操时,因创造性的表演和脸谱造型,获得了“活孟德”的称号。
另外,“整脸”也可用“揉”色来夸张地表现脸色。例如《刺巴杰》中的余千、《挑滑车》中的黑风力等,就是采用揉脸。
(二)“三块瓦脸”
多足英雄武将(正反面人物都包括)。它的形式是在额部由鼻峰和双眼分向两侧,内窄外宽,于两颊入于发际,口部则由鼻孔下及鼻尖两旁,循两边肉纹斜下半圆形,以入须内,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平整得像“三块瓦”。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眉、眼、鼻、口的夸张使两颊和额部形成三块空白,所以叫“三块瓦脸”。例如:《铁笼山》中的姜维是“红三块瓦”,《鱼肠剑》中的专诸就是“紫三块瓦”,《失街亭》中的马谡就是“油白三块瓦”。在《失空斩》中,马谡傲慢骄矜,独断独行。在演守街亭时,马谡脸谱的正中,有细细的一笔红色线条,到失街亭后,则画黑了。这是马谡要倒楣的象征,即所谓“印堂发暗,必遭大难”的预兆,马谡终因兵败触犯军法被斩。
(三)“花三块瓦脸”和“老三块瓦脸”
基本形式还是“三块瓦”,在三大块的基本构图上,用各种颜色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装饰性纹理。例如:《赠绨袍》中的须贾、《荆轲传》中的荆轲、《连环套》中的窦尔墩,均为蓝色“花三块瓦脸”。窦尔墩是一个“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草莽英雄,性格刚强,善使双钩,武艺超群。为了突出他的侠气,又在面部眉间画有护手钩的图样。
“老三块瓦脸”多用来表现粗眉大眼、雄壮英武的老英雄。老年人多眉跟(外眼角)下垂,郝寿臣叫“垂云”,就是形容老年人眼梢部分的肌肉松弛往下低垂的样子。像《龙潭鲍骆》中的鲍自安、《普球山》中的蔡庆、《十三妹》中的邓九公等,都是闯荡江湖的老英雄,在他们的脸谱上勾出白色眉间纹和红色印堂彩,是为了让观众明显地看到表情变化。勾油黄色脸谱的角色如《南阳关》中的宇文成都和《战宛城》中的典韦,是用黄色象征他们残忍凶暴的性格。在《战宛城》中,善战的典韦杀得张绣难以招架,在酒醉昏睡中和双戟被窃后,仍能将对方士卒举起,用来敌挡对手。京剧名演员刘奎官把原勾画于眉问的戟形图案,改画在面部中间,使典韦善使双戟的特点更为突出。
(四)“六分脸”
又叫“两膛脸”或“截纲脸”。它足由“整脸”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在保留了左右两颊的主色外,特别强调了两条白眉,使它几乎占据了整个前额的部位。这种脸谱适宜表现德高望重老将军的面貌及其刚毅、严肃、勇敢、沉着的性格。例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是“紫六分脸”,《群英会》中的黄盖是“红六分脸”,《车轮战》中的杨凌足“老红六分脸”,《御果园》中的尉迟恭是“黑六分脸”,《沙陀国》中的李克用是“红六分脸”等。
(五)“十字门脸”
是由“三块瓦”或“六分脸”演变而来,减去两颊和缩小脑门的主色,由鼻端向上画出一条竖向的色带,用这个主色带突出骨骼,加强神态,象征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两眼部位的黑色联成一条横的色带,和竖的色带交叉,像是在脸上写了个“十”字,所以叫“十字门脸”,多用于表现年老的英雄武将,并因用色不同而有“红十字门脸”、“黑十字门脸”之说。《草桥关》中的姚期、《牧虎关》中的高旺和《岳家庄》中的牛皋,均为“黑十字门脸”。《定中原》中的司马师是“红十字门脸”。
(六)“花十字门脸”
“花十字门脸”也是由十字门脸演变而来,是在“十字门脸”上加上装饰图案而形成的。像《恶虎庄》、《太行山》中的姚刚,《芦花荡》中的张飞,《庆阳图》中的李刚,《丁甲山》中的李逵,《芦花河》中的乌里黑等。
(七)“蝴蝶脸”
从“十字门脸”发展而来的。因脸谱颇像蝴蝶状,故名为“蝴蝶脸”。这种脸谱多用于刚直不谀、诙谐爽朗性格的角色,如《芦花荡》中的张飞。在《回荆州》中,张飞拜见新嫂嫂,因嬉戏诙谐惹得众人哄堂大笑。《除三害》中的周处、《闹江州》中的李逵等角色都画蝴蝶脸。
(八)“碎花脸”
是郝寿臣先生在“花三块瓦”和“蝴蝶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花、碎、皱,色条细窄,给人以琐细眼花缭乱之感,多用于皱眉、皱眼的形象。例如:《取洛阳》和《草桥关》中的马武面貌丑陋,却是满腹文章的草莽英雄,所以采用绿色脸谱。这个脸谱,红绿斑驳,黑白交参,灰黄相错,让人眼花缭乱,但条条皱纹都连着,或向着眼窝,只要跟窝使劲一皱,整个脸的皱纹就会动起来。还有《锁五龙》中的单雄信、《八大锤》中的金兀术、《铡判官》中的阎王等,都采用花碎皱脸。
(九)“歪脸”
是由“三块瓦脸”和“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其持点是对面部五官作夸张变形,致使面孔呈现出畸斜不整之状。这类歪斜不整的脸谱,多用于面目凶恶或容貌丑陋的武角色。但采用“歪脸”的角色不一定是坏人,如《斩黄袍》中的郑子明、《审七》和《长亭》中的李七、《宏碧绿》中的巴虎、《打瓜园》中的郑恩都勾歪脸。
郑恩采用“歪脸”脸谱,是依据一则传说设计的。传说郑恩到山中救人,被猩猩的前掌抓伤了右脸蛋,被后掌一爪抓丢了左眉,又从眉心到上鬓撕去了一条皮肉,因此嘴歪鼻斜。根据这种传说,勾成歪眼、歪鼻、歪嘴的形象。又传说郑恩是苍龙转生,脑门上又勾出一条白地黑纹的盘龙形象。
(十)“元宝脸”
是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脑门处保留本来的肤色或微微揉红,两颊涂白,呈元宝形,故名。“元宝脸”多用于表现下层人物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复杂的,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例如:《铡美案》中的马汉、《骂杨广》中的杨广、《施公案》中的蔡天化、《五人义》中的颜佩韦等,都勾元宝脸。
另外,在“元宝脸”的基础上又有“花元宝脸”的变化。“花元宝脸”是在脑门处用红、蓝、白、金等辅色,主色在两颊,一般多用黑色。在黑色中用白色界画出眉、眼、鼻窝和细碎的肌肉纹理,肌肉纹理的安排较细碎,所以又叫“碎脸”。
例如《单刀会》的周仓、《钟馗嫁妹》中的钟馗等,都勾“花元宝脸”。
钟馗戏《天下乐》一剧的内容是:钟馗赴试高中后,唐王命他去御花园降妖,被雷电火烧面容,唐王见而生疑,不肯相认。钟馗愤而碰死,死后英灵不灭,念其妹孤独无依,率领鬼卒归家祭祖嫁妹。剧中钟馗脸谱勾黑色“狮尾眉”、“大环眼”,眉上勾白色闪电纹,印堂及眼角勾红色“火焰纹”,表示他在雷电交加中被烧伤的经历。在额上绘有金色蝙蝠,为驱邪降福的象征。
(十一)“太监脸”
基本由“整脸”变化而来。表现太监的特点,只是眉、眼、鼻、口各个部位,与粉白脸的形式有显著不同。勾法有“揉色”和“填色”之分。因而它的主色效果,有的是象征,有的是写实。例如:《法门寺》中的刘瑾揉红脸,是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刘瑾独揽大权,势压朝野,养尊处优,吸尽民脂民膏,吃得面色绯红的形象。《黄金台》中的伊立是一个阴险凶狠的太监,勾成油白色脸谱,更能表现他凶暴、飞扬跋扈的性格。《忠教全》中的王振也采用太监脸谱。
(十二)“僧道脸”
又称“和尚脸”,它基本属于“三块瓦脸”和“花三块瓦脸”的范畴。但是眉、眼、鼻、口各部分的式样,与一般的“三块瓦脸”有明显的区别。郝寿臣与杨小楼联合创演的《野猪林》鲁智深脸谱是从叶福海和郭春山先生学来的。但是,僧道脸谱的创作多根据中国寺庙里的罗汉塑像演变而来的。《蜈蚣岭》中的王飞天、《杨家将》中的杨五郎等,都属僧道脸。
(十三)“无双脸”
是表现特殊形象和特定人物性格的脸谱。郝寿臣把这类脸谱命名为“无双脸”。《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是寿字眉无双脸脸谱。《黄一刀》、《上天台》中的姚刚是螳螂眉无双脸脸谱。《铡美案》和《打龙袍》中的包拯为阴阳形无双脸脸谱,用黑棕色涂面,用黑色勾“泰山眉”、“丹凤眼”,眉眼印堂上用白色勾绘笔架的“山”字。黑白对比,象征包拯明辨是非、正直公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额上勾一白色“月牙”,象征廉明若皓月。也有的说“月牙”表示包公能日断阳夜断阴。
(十四)“象形脸”
是以“花三块瓦脸”、“花脸”和“粉白脸”为基本布局,变化使用,组成象形图案,用以表现鸟兽鳞介、各种精灵等角色的脸谱。例如《百草山》中的孔雀、鹦鹉、金翅鸟,《芭蕉扇》、《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脸谱,一望便知是鸟兽人格化的变形。孙悟空的脸谱是尖嘴,两边的黑圈是表示猴腮,面部正中花纹为猴旋,两侧为毫毛,是参照了猴子的脸型,施色美化而成的。在《偷桃》中的孙悟空,在额上画有一桃子图案,表示他偷食蟠桃的意思。在闹灭宫以前的孙悟空的脸谱从不画成金的。直到大闹天官,他偷吃了老君炼好的金丹,被老君抛入八卦炉中,被炼成了火眼金睛以后,脸谱便画成金色。
(十五)“神妖脸”
可以分为“神仙脸”和“小妖脸”,系由“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和“歪斜脸”演变而成。“神仙脸”主要用于神佛等角色,并多用金、银色勾画。例如:《劈山救母》中的二郎神、《收大鹏》中的如来佛。“小妖脸”是神话武打剧中的次要角色,基本采用象形脸,但脸谱简单,以便突出剧中的主要角色。《红梅山》中的金钱豹和《钟馗嫁妹》中的小鬼等,都勾神妖脸谱。
二、女将脸谱
在中国戏曲中还有一类女将也有特定的脸谱。虽然这类角色不多,但也有特色。如《棋盘会》中的钟无盐,复姓钟离,名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皇后。在她的丰持下,“罢女乐,逊谄谀,进真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据记载,钟无盐面貌丑陋,因而她的脸谱是按仲夏时令的“河鲜儿”设计的“碎脸”,脑门上勾红色莲花瓣,两颊和下颏儿勾绿色荷叶,黄色茨菇叶眉,荸荠鼻子,菱角嘴。勾这样的脸谱,头戴凤冠,穿女蟒,别具特色,是戏剧舞台上独有的女脸谱的人物造型。
弋阳腔、宜黄戏、青阳腔、秦腔、太平调、大弦戏、罗卷戏、梆子戏等剧种演钟无盐时,还画对开脸和非对称的花脸谱式。即以鼻梁为中分线,一半画花脸,一半扮旦装,半边花脸表示为假面,半边旦装表示女性。也可这么说:勾半边花脸是剧情的需要,勾半边旦装是出于欣赏的需要,好让观众明白此武将是女的。
采用这种对开花脸还有《麒麟山》中的霄银春、《杀四门》中的刘金定、《得意缘》中的狄母(狄龙康之母)、《梵王宫》中的花母(花云之母)、《马上缘》中的陈金定等,都是别具特色的女花脸脸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