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汉代百戏的面具和假形化装

黄殿祺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戏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角抵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百戏,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要适应宫廷享乐的需要,百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再局限于模仿古代先民角抵的战斗生活,而是把力技、蹬技、手技、踩技、口技、武术以及各种杂耍等包容进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这些节目虽然有很高的技巧性和观赏性,但仍然是古代先民生活的升华,只不过是范围的扩大。例如口技,来源于人们模仿禽兽的鸣叫声,是人们呼唤禽兽、训练禽畜等活动的升华。又如“爬竹竿”,其生活的原型就是爬树、爬竹竿等。

  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戏大发展的基础上,造就了汉代百戏的繁荣,也孕育了中国戏曲。

  春秋战国时期,百戏有不少节目是戴着假面具进行表演的,这有出土于战国大墓的明器为证。任何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这些珍贵的明器以当时百戏的精彩表演场景作为装饰纹样,并把它们带入墓中陪葬,说明百戏在当时也并非一般人所能享受的高雅艺术,有许多节目很可能只能够在宫廷中演出。

  二、汉代百戏概况

  汉代是百戏、乐舞兴盛的时期。此时的百戏、乐舞,因得到宫廷的极大重视而成为宫廷娱乐的重要项目。虽然民间也有百戏、乐舞流传,但汉代百戏、乐舞的主流和精华却在宫廷。我们从史籍记载中可知汉代百戏的盛况。

  《汉书•武帝纪》:

  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

  《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招待西域客人,“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示之”。

  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乌孙国派遣使者三百余人入汉迎娶汉朝公主。为了招待来宾,汉宣帝刘询“亲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遗之”。

  到了东汉,百戏仍十分活跃。据《陈氏乐书》载,后汉时,“设太予乐令,掌凡诸乐事”,“太予乐少府属官承等令,典黄门鼓吹百戏师二十七人”。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照例在德阳殿举行朝会,宴赏百官和外臣。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当时在民间每逢举行宴会、喜庆大事以及迎送宾客,也都有百戏演出。

  汉代尚百戏的风气,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中有具体反映。

  从这些史料中可知,汉代百戏、乐舞已门类齐全,有组织整场节目的能力,演出水平高,服装、道具也很精美,有大型乐队伴奏。

  汉代角抵百戏,项目繁多,有角抵、爬竿、走绳、跳丸、掷剑、五案(叠案)旋盘、舞轮、扛鼎、面戏、戏车、仙车、鱼龙曼延、吞刀吐火等,其中以《鱼龙曼延》的规模最大。“鱼龙”是一种由人装扮巨鱼和巨龙而演出的假形舞蹈。从颜师古的注解可知,这个节目是由人装扮成一头“含利之兽”上场。这头来自于西域的巨形珍兽,先在庭中戏乐而舞,后又到殿前激水而嬉。忽然间,巨兽变成一条巨大的比目鱼,在水中跳跃、喷水吐雾障日。舞毕,又化成一条八丈长的黄龙,从水中出来,在庭中尽情游戏。在龙舞时,光彩夺目,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

  “曼延”是古代的一种巨兽。东汉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薛综注:“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了《鱼龙曼延》演出时的壮观场面,从中可知《鱼龙曼延》的剧情为:先是熊和虎相遇,搏斗一番。然后是一群猿猴,互相追逐,攀树援高。忽然一只狰狞的怪兽出现了,在场子里来回行走,一只大雀被吓得东躲西藏。接着一只母白象出来了,它生下了一只小白象。母象一边甩动着长鼻,一边给小象喂乳。之后,有一条大鱼从东方游来,遨游一番之后,忽然变成了一条长龙,蜿蜒飞舞。一只叫“含利之兽”的奇兽出来,但转眼之间又变成了一辆由四匹鹿驾驭的仙车。车上,有一只千岁大蟾蜍和一只万年大龟在美丽的华盖下进行种种有趣的表演。此后,还有水人弄蛇等杂技表演。总之,这是一场戴面具化装的大型神话歌舞剧,场面壮观,在汉代极有名,以致在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都有《鱼龙曼延》演出时的场面。

  脸谱和面具在百戏和乐舞中运用很广。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中曾叙述了当时长安百戏中“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的演出情况。从这段叙述中可知,脸谱已应用到舞乐之中了。不过这时的化装方法是在面部饰以面具或假头、假形来表演的。

  《东海黄公》是议代角抵戏常演不衰的节目之一。张衡《西京赋》载: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

  “东海黄公”是谁?《西京杂记》载: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从1972年在四川郫县出土的画像石可见到“漫衍角抵”的状况。这幅画像石的内容是表演东海黄公制伏蛇虎的故事。“漫衍角抵”共七人,均赤足,带面具,当时称为“象人”。左起第一人,戴猴面具,右手持长柄钩兵。左起第二人,戴猪面具,背负有坛形器。第三人正在向左拖曳第四人所坐蛇虎之尾。第四人头上束有三髻,曲肘前臂,坐在蛇虎身上。第五人右手执盾,左手持一长剑,头向后回顾。第六人双手握一物。第七人右手持一棍,左手前仲,并持一瓶状物。其中第四人可能是“东诲黄公”。

  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中的白虎,是由演员戴着老虎面具装扮的。当时称戴面具演出为“象人”。

  《汉书•礼乐志》载:

  朝贺置酒,陈前殿房中……常从象人四人……秦倡象人员三人……朝贺置酒为乐。

  这种“象人”,孟康注解说是“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解释为“著假面者也”。因此,“象人”戴着假面具进行演出,是汉代百戏值得注意的特点。

  这些,从汉墓出土的画像砖和山东沂南墓汉代画像石《龙舞》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从汝代画像石《龙舞》中,可以看到“鱼龙曼延之戏”的演出情况:三个人坐在长席上,右边一人在吹笛,中间一人在打拍,左边一人端坐着。下而有一人装扮成一只凤鸟,凤鸟前有一人手里持一株枝叶扶疏的树枝,并跳着逗引凤鸟的舞蹈。左上有一人戴着兽面,装成兽的样子,左手拿着蛇状的东西,右手戴着假面。前面有一人对着他,双手踞地,双足朝上在拿顶翻筋斗。下面有一条大鱼,鱼右旁立着两人,左旁有一人半跪着,用右肩扛着鱼。三人右手都举着小摇鼓并摇动着。鱼的前面有一背上驮着瓶子的龙(龙可能是由马装扮成的);一个女人站在瓶口上,手舞着带流苏的长竿。龙前后各有一人,都戴着面具,左手拿着短梃,右手举起耍着摇鼓,与站于龙背上的女子相照应。此幅画像石的图像表明,带面具演出已成为百戏的主要化装手段了。

  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鱼戏》也保留了汉代百戏中另一个节目的场景:一条巨形大鱼在游弋,有一个人单腿跪在鱼的前侧,左手播鼗(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似在引导大鱼前进。在鱼的另一侧又有两人在播鼗,似在欢迎鱼的到来。三人显然是鱼舞的伴舞者。

  汉墓画像石《梧桐引凤舞》的画面也很有特色。一个戴假面具的人,高鼻大眼,头戴软脚幞头,身穿荷叶领的彩衣,腰系垂着流苏的革带,一手前指,一手执梧桐树,引一只与人等高的大凤凰缓步前行。凤凰嘴含绶带,头上有很高的羽冠,两翼向后展开,用长彩带装饰而成的凤尾,迎风飘荡。凤尾上还缀一铎铃,凤凰走动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凤凰显然是由一个人穿着彩裤、羽纹鸟衣服装扮而成的。

  以上两个假形舞蹈都有乐队伴奏。如《梧桐引凤舞》的乐队为:乐工共四人,两人吹排箫,一人持桴击建鼓,一人持短棒,疑为击鼙鼓者。歌者三人。《鱼舞》的两个播鼗鼓的人既是伴舞者,又是伴奏和伴唱者。

  另外,在徐州茅村发现的汉画像石上,刻着雀戏、虎戏和马戏。雀作展翅翘尾形,虎作四足奔腾状。伎人头部皆束双髻,细身轻装,体态矫健,有的正在挽缰上马。在铜山洪楼发现的汉画像石上刻有乐舞百戏,前有一人引导,后列龟戏、象戏、鱼龙拖车、转石戏和彩绸舞等;另一块画像石也为乐舞百戏,上刻有虎戏、龟戏、鱼戏,中间还有一个兽形人在击鼓。以上这些画像石,都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汉代百戏演出的真实具体形象。

来源:中国戏曲脸谱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