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

罗佩华

  脸谱•起源•演变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每一类艺术都自己的童年,戏曲艺术中脸谱的童年可以追溯到迷离朴朔的远古时代。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原始人面对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永恒的太阳、闪烁的星星、变幻的苍穹、偶发的雷电……感到迷惑不解,产生了原始恐惧,出现了原始宗教。一方面,先民们崇拜日、月、山、河、风、雨、火,并把某种动植物、自然物为图腾,以为与其部落和祖先有关而敬奉神灵、顶礼膜拜;另一方面,他们又视其为凶神恶煞,要逐妖孽、除鬼怪,以求得平安大吉。原始人这种既惧怕又尊崇的复杂情感,最初是以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表现出来的。每当节日、出征或打猎归来时,先民们披上兽皮、插上鸟羽,身上涂抹或刻满多种颜色和图案花纹,他们携手并肩,在一阵阵近乎兽吼的嚎叫中跳跃,以抒发内心的感情。在现代社会中,有些原始部落仍盛行这种纹身、蠡面以及用兽皮、鸟羽装饰自己和习俗。这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并战胜各种猛兽而把自己装扮得凶猛、威严。原始人这种对生存的欲望、对危险的排斥,乃至对自然和宇宙的把握,虽然是以宗教仪式表现出来,驱动的力量却是生命、情感和精神的迫切需要,并且有着浓厚的戏剧因素。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断言:“古典的及近代的戏剧,基督教的神剧,以及东方的戏剧艺术,都可能起源于这种早期的戏剧化的宗教仪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仪式衍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并逐渐成为表演艺术的原型。渊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剧傩戏,便是由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傩祭、傩舞发展形成的,《后汉书•礼仪志》对傩祭有较详细的记载。在驱傩的仪式中“方相氏黄金四目”,“十二兽有衣毛角”。显然这里的“方相氏”、“十二兽”是头戴面具,身体饰以各种羽毛、兽衣的装扮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拟兽化的演艺仪式,它已经将宗教和神秘性淡化、增加了轻松、滑稽、热闹的内容,由傩进了戏,后世傩戏表演的特点便是演员都戴木制假面。从现在保存的一些傩戏面具看,有两类不同性质,一类是凶恶。奇异的鬼怪,其诡异的造型表达了一种原始的恐怖。另一类是形形色色的戏面壳,如关羽,灵官、孝子、烈女等。中国戏曲的部份脸谱就是从这种“民间的祭祀中间遗留下来的,从宗教仪式里出来的。”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戏曲脸谱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

  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不敷粉墨一般是无法登台唱戏的,唱戏则是以“假脸”示人。“假脸”与“假面”是有某种联系的。汉代宫廷中有一类谓“象人”的专职艺人,演出时戴“假面”。这类“假面”是汉代百戏中动物的假头形。张衡《西京赋》中的“总会仙倡,戏豺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都是由戴着面具或假头假形的象人扮演。唐朝由于造型艺术的发达,“假面”不仅装扮神鬼,并开始刻画世俗人物,创作了表现人物的面具。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指得是兰陵王英勇善战,但容貌俊秀,他担心自己相貌吓唬不了敌人,便雕刻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假面,打仗时戴在头上,从而打败了敌人。后来北齐人就用歌舞来演出这个故事,表演时,扮兰陵王和演员头戴假面具,作指挥、击刺的姿态,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面具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被戏曲所吸收,据考究,戏曲净角脸谱就是从唐代乐舞中的假面具演变而米。近代京剧“跳加官”戴白色加脸都与此有关。“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响。”在日本就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假面。

  但是,不论是远古时的“纹身”,还是汉唐时代的“面具”,都不等于戏曲脸谱,脸谱必须是演员用各种色彩在而部勾画成规范的图案。中国戏曲人物的面部造型是涂面化妆。唐代的歌舞中就已经用了涂面化妆,当时艺人们的“化妆术”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教坊记》中的庞三娘被誉为“卖假脸贼”。傩舞本来都戴面具,这一时亦以染面。孟效《弦歌行》说:“驱傩击鼓吹长笛、疫鬼染面惟齿白”。

  在宋杂剧、金院本中,涂面不仅成为滑稽短剧的主要化妆手段,并且形成了洁面化妆和花面化妆两种基本类型。洁面用于生、旦、末,花面用于副净、丑,所谓的化妆只是抹土搽灰,黑白两色。考古发现的山西侯马董氏金墓出土的彩绘砖俑,人们推测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其中的一个砖俑,脸部用白粉抹鼻画了一个三角形,眼睛从上到下用墨粗粗地勾了一笔,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这个面部化妆的砖俑,是一个“副净”。

  元杂剧中出现了性格化的勾脸艺术,创造了一批性格豪放、形象粗犷的正面人物。《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描述关羽:“生的高耸耸俊莺鼻、长挽挽卧莺眉,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黑真真三柳美髯。”《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形容李逵“似那烟薰的子路、墨染的金刚。”

  明代的脸谱渐趋复杂。人物脸谱除了分红脸、黑脸、赭石脸、蓝脸外,形成了各种特定的谱式。各大剧种也逐步有了规范化脸谱。中国第一部长篇戏曲剧目《目莲救母》注明:“末扮黑面赵元帅”、“末扮蓝而温元帅”、“外扮红面关元帅”。在剧目中给戏中每个人物以相对定型的脸谱提示,这在戏曲人物化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清代乾隆以后剑清代末叶,随着各地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脸谱的类型更有了精细的区分,造型也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艺术。戏曲脸谱从涂面至脸谱,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约八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稚拙到成熟、从单纯到繁杂、从粗朴到精美的复杂的演变过程。戏曲脸谱在梆子、皮簧兴起后,脸谱艺术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京剧兴起之前的脸谱,一般只现人物性格的共同方面,如奸与忠、傲狂与凶狠。京剧形成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戏曲人物不同的生活、生理条件为依据,进行合理的夸张,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本质特征,如张飞的笑脸、项羽的怒脸、曹操的奸脸,无不栩栩如生,家喻户晓。戏曲脸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千姿百态,万像纷呈,无疑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异彩。

  在戏曲脸谱中还有一部分表现神怪的脸谱,其形象范本可能是佛寺中的十八罗汉,庙宇里涂有金色的神佛塑象以及绘有蓝靛鬼脸的凶神恶煞。

来源:中国戏曲脸谱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