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编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戏曲舞台美术与外国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戏曲古典名著与现代改编本的异同,戏曲舞台美术与话剧、歌舞剧、影视美术的比较。全方位比较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戏曲舞台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规律。
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三个明显的特点:传统戏曲对演出场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戏曲表演的非写实性;戏曲发展过程中始终贯串传统的延续性。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舞台设计呈现了多元化探索局面。
中国戏曲艺术广泛的适应性;表演的非写实性和传统的延续性,已在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中分题详述。但作为戏曲稳定、完美形态的主要标志,它又是走向多元化的起点,为避免重复,于此处一概从略,而侧重于走向多元化。
概要言之,中国戏曲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戏曲艺术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即“非写实性”和“稳定性”。而传统戏曲的根本特点,则是一切都由表演来创造,人的因素被强调到极致,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形成这种表演风格的主要基因。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它并不偏重于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而偏重于对人的自身内在价值的追求。“人”是天地的核心,人的内在价值就是“天道”的价值,做人的乐趣是领略天地之伟大。所以传统戏曲舞台不偏重外部世界的表现而注重人的自身内在价值的探求。戏曲舞台就是一个小宇宙,是天地人的统一体。在这个小宇宙中,特别强调了人的核心地位。“人”可以体现宇宙全部。有了“人”就有了舞台上的一切。
戏曲史上也有探索舞台装置,追求真实舞台效果的记载。“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之《刘晖吉女戏》条说:刘晖吉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法)。场上一时黑魑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这种大型的月宫装置,在当时确是神奇美妙的创举。“清代也有许多人在探索布景效果。‘清代康熙间,作舞台布景的试验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李渔之后红极一时的‘南洪北孔’都曾为此动过脑筋。如《长生殿》之《偷曲》,写李謩在朝元阁宫墙外偷学《霓裳羽衣曲》。剧本提示:‘场上设红帷作墙,墙内搭一阁介’永新与念奴,在墙内上阁介,并且还在阁上唱曲。北剧《舞盘》一出,‘场上设翠盘’,众舞女簇拥杨贵妃上盘,乐止,旌扇徐开,旦立盘中舞。《密誓》一出,场上设‘鹊桥’,内细乐,扮鸟鹊上,绕场飞介,前场设一桥,鸟鹊飞上桥两边介……”这种对舞台幻觉效果的试验没有形成传统。原因主要是戏瞳有根深蒂固的重人而轻物,以表演为中心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是以深厚的古代哲学和美学为依据。虚实相生,虚拟为主的表现方法和时空处理观念,到后来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也坚守了对虚空舞台形式的运用。
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延续性与西方戏剧史中的多变性都是各自最突出的特点。戏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主要由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因素、哲学因素、政治因素、剧场建筑因素等综合形成的。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农耕经济长期延续。这种延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特点。
中国封建皇权专制社会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的政治基础。
中国戏台的发展受古代建筑发展的延续性的制约。“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思想方面,中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延续性,使戏曲到清末之前一直在古老戏台上不断延续、完善着自己的艺术特征,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20世纪,由于镜框式舞台的引进和发展,带动了戏曲舞台的革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舞台大量吸收国外戏剧的有益因素,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戏曲大量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使戏曲舞台也开始对莎剧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随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戏曲开始在现代镜框式舞台及其技术条件下,寻求自身的发展,使以往单一的演出形式,向多样化的创新历程迈进。归纳起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传统戏曲舞台的基础上出现了屏风蝴蝶幕布景、值班布景、机关布景、写实布景、非写实布景和仿古戏台的演出景观。第二阶段是根据布景形象构成的需要,促使艺术的形象特征具有自身的文化品格,将舞台的局限性、假定性化为艺术表现手段,创造了帷幕系列、软景系列、平台系列、硬景系列、台框系列、声光系列、道具系列和新材料系列等布景样式。舞台设计家们运用这些舞台因素有规律的组合,并以完美的结构表现戏剧内容,以期利用形、色、声、光等的组合,和完美的结构表现,达到塑造舞台形象的生动性,表达剧作内涵的有机性,并从形式类型中表现艺术创作的个性。这些不同类型的创造,都是为了充分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去寻求鲜明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艺术家各自崭新的风格。(详见第二章第三节第四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