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地方戏剧目

刘彦君

  乾隆以后,昆曲衰落,各地方声腔剧种崛起并随地域繁衍流播,造成清代地方戏大繁荣。各地方戏都产生了自己的众多剧目,并互相借鉴、彼此渗透,或从古老剧种里汲取营养,蔚为地方戏剧目的壮观,其内容已经将整部中国历史,从上古一直到近世,全部覆盖,这在世界戏剧中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把清代各个地方戏里的剧目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到,其内容的时间跨度从上古一直延续到近代,几乎含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历史、神话、传说、逸事,庞杂纷繁,林林总总,纵贯横连,蔚为大观,形成了古代文化里一个特殊而又奇妙的部类,积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时普通百姓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大多来自戏曲,其中渗透着对中华文化虽不精确但却更为逼真贴近的了解。如果我们把各地方戏的剧目全部聚集起来,将其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可以开出一张从上古开始、中经各朝各代、一直到达近代,通贯全部中国历史的长长表格。

  周秦汉剧目

  地方戏的题材最早集中在周代殷祚的征伐故事上,其本事来源多为《封神演义》《武王伐纣平话》等小说。其中最为民间所乐道的剧目为《陈塘关》《哪吒闹海》《渭水访贤》《反五关》《摘星楼》等。《渭水访贤》表现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在陕西渭水河畔寻访贤人姜子牙,请其出山辅佐灭商的故事,在民间最受欢迎,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即由此出。

  春秋战国故事是另外一个得到重点表现的题材,其时列国纷争,战事频仍,朝政更迭,人世变迁,社会的动荡幅度很大,对于人们思想和心理的触动也很大,当时人的事迹和遭遇为后人充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由于古代史传文学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从《春秋三传》《战国策》《史记》到《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而这些著作许多被作为古代启蒙必读的教科书传诵,因此其中的许多故事都家喻户晓,后来就被地方戏广泛地搬到舞台上进行演出。其中如《伐子都》《焚绵山》《清河桥》《绝缨会》《连环阵》《八义图》《海潮珠》《临潼会》《战樊城》《过昭关》《浣纱女》《鱼肠剑》《蝴蝶梦》《善保庄》《桑园会》《五雷阵》《庆阳图》《六国封相》《黄金台》《渑池会》《将相和》等故事都很有名,一些在宋元戏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里曾被反复采用,地方戏里更是广为普及。

  秦代短命,但有一个出色的剧目出现,即表现赵高篡政内容的《宇宙锋》。随后楚汉的沙场征战再一次吸引了地方戏的注意力,著名的《鸿门宴》《萧何月夜追韩信》《取荥阳》《霸王别姬》都是从宋元戏文杂剧到明传奇到地方戏长期承传的剧目。另外一组应该重点提到的剧目,是张扬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功臣中兴之功的戏,主要有《斩经堂》《取洛阳》《白蟒台》《上天台》等。汉代题材里还有许多经常被演出的剧目,如《苏武牧羊》《张敞画眉》《朱买臣休妻》《文君私奔》《昭君出塞》《董永遇仙》《班超投笔》《渔家乐》《恶虎庄》等。

  三国六朝剧目

  三国故事是地方戏特别是梆子、皮黄系统剧种极为热衷采用的题材,它们也可说是得到戏曲舞台最为集中表现的历史内容之一,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乐观、热烈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三国故事早在元杂剧里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经过了以表现生旦爱情悲欢离合为主的明代传奇阶段以后,又在清代地方戏里更加兴盛起来,受到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影响,常常演为连台本戏,清宫大戏《鼎峙春秋》的出现更加强了这种趋势。常为人们瞩目的段落有如下几部分:

  一、汉末之乱和英雄辈出。展现汉末局势动荡,权臣专权,朝内忠奸斗争加剧,天下英雄纷纷聚义,三分天下之势的苗头出现等风云际会场面,主要剧目如《三结义》《捉放曹》《三战吕布》《连环计》《借赵云》《辕门射戟》《战宛城》《白门楼》《击鼓骂曹》《古城会》《三顾茅庐》《衣带诏》《火烧新野》《长坂坡》等,都集中在这个主题下。其中《连环计》《古城会》有明代传奇演出,其他则为清代地方戏剧目,《三结义》《三顾茅庐》《长坂坡》等故事为民间所乐道。

  二、刘备采纳诸葛亮计策联吴拒曹并与东吴暗斗。曹操势成,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兵力,试图分别平灭东吴和刘备。诸葛亮出联吴拒曹计,并亲自赴东吴作说客,说服孙权、周瑜,彼此联手,凭长江拒战,火烧曹操八百战船,使之落败而逃。其重要剧目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打黄盖》《借东风》《赤壁麈兵》等。之后刘备扩大地盘,谋求立足,诸葛亮凭神机妙算,与东吴智斗,多次胜过周瑜,取得成果,最终将其气死。主要剧目为《取南郡》《战长沙》《甘露寺》《回荆州》《黄鹤楼》《芦花荡》《柴桑口》《截江》等。上述剧目表现的是三国故事中最为有声有色的一章,在三国戏里也成为最抓取人心的部分,集中表现了诸葛亮的个体智慧和风云变幻的历史图卷。

  三、刘备入川立足,三分局势形成。这一部分剧目的内容以征战为主,一方面表现刘备征四川的战事,如《西川图》《过巴州》《葭萌关》《夜战马超》《对金抓》等,一方面表现魏、蜀、吴三分政权之间的拉锯战争等,如《单刀会》《百寿图》《定军山》《阳平关》《祭长江》。其主题分散在各个剧目里,分别表现勇武英雄们的业绩。

  四、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六出祁山伐魏,鞠躬尽瘁而死。这一部分又以表现诸葛亮的绝顶智慧为主,一系列剧目共同组合成一曲孔明的颂歌,颇带悲剧意味。如《凤鸣关》《天水关》《空城记》《战北原》《七星灯》等等,其中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谈笑却敌的《空城记》最为人们所乐道。

  六朝故事戏里出名的有《周处除三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形成。

  隋唐剧目

  隋唐征战故事是又一个地方戏所乐于表现的题材,在《说唐全传》《隋唐演义》《征西演义》等流行小说的影响下普及开来。其中一些英雄人物如秦琼、程咬金、罗成、单雄信、尉迟恭、薛仁贵、秦英、罗章,女英雄樊梨花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程咬金、秦琼、罗成、单雄信等为隋末瓦岗寨绿林英雄,后来其中一些辅佐秦王平定天下,功封王侯,是民间爱好的人物,描写他们事迹的剧挡杨林》《打登州》《罗成卖绒线》《程咬金招亲》《虹霓关》《双投唐》《断密涧》《白璧关》《锁五龙》《罗成显魂》等。另有《南阳关》表现隋末故事。

  尉迟恭、薛仁贵、樊梨花、秦英都是唐初勇士,其事迹流传民间。尉迟恭曾在御果园单鞭救驾,薛仁贵曾从征辽东而三箭定天山,樊梨花为女将,勇猛无人能敌,秦英是唐太宗的外孙,年少勇武。表现他们几人事迹的剧目有《御果园》《敬德装疯》《白良关》《三箭定天山》《独木关》《淤泥河》《摩天岭》《汾河湾》《敬德闯朝》《闯山》《芦花河》《金水桥》《乾坤带》《锁阳城》等。罗章是秦英部将,出征遇女将被困,因有《罗章跪楼》一剧。另有同时历史剧目《宫门带》《法场换子》等。

  还有一套写唐朝故事的连台本戏《宏碧缘》十分盛行,起因是它改编自清代流行的剑侠小说《绿牡丹全传》。其故事内容无非打斗格杀,但因为清代舞台上盛演表现翻跌腰腿功夫的武戏,这类剧以其有力的动作性和强烈的刺激性而拥有观众,因而《宏碧缘》一类戏遂盛演不衰。其中流行剧目有《花碧莲捉猴》《刺巴杰》《四杰村》《花碧莲夺状元》等。

  唐代连台本戏里的《西游记》自然是非常醒目可爱的,有几十种剧目,也有连台本戏的演出,一直受到广泛欢迎。

  唐代内容戏里还有一些十分流行的剧目,例如《太白醉写》《金马门》,展现诗仙李白的横溢诗才和落拓行径,充满了喜剧风味。另一出喜剧是《打金枝》,描写公主驸马彼此不服生嗔斗气的内容。《彩楼配》一剧则以贫士薛平贵从军长久不归,宰相女王宝钏独守寒窑苦等十八载为中心环节,推衍出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中重点剧目有《三击掌》《探窑》《赶三关》《回龙鸽》《大登殿》等。同期流行剧目还有《牧羊圈》《二度梅》《金琬钗》《胭脂虎》《绣襦记》《浣花溪》等。

  五代宋元剧目

  唐末藩镇割据,战事又起,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又成为戏曲改编的好题材。其中表现李克用、李存孝父子征战事迹的《珠帘寨》《雅观楼》《飞虎山》《太平桥》《反五侯》等剧目十分受欢迎。五代戏《汴梁图》也很流行。

  宋代又是一个戏曲题材集中的时期。由于其时中国的小说和戏曲正好都获得成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当时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就格外地受到了青睐,被大量和详尽地采入它们的题材。宋代戏曲的内容分布出现了几个著名的高峰,首先是五代、宋的征战故事,接着是杨家将故事,然后是一批与包公有关的故事,随之有水浒故事,最后是岳飞故事。下面分别叙述。

  朝代更迭时期的群雄蜂起、互相征伐内容历来是戏曲喜欢表现的题材,五代、宋的征战过程也没有被放过。宋太祖赵匡胤及其身旁的名将功臣郑恩、赵普等成为人们注目的对象。元人罗贯中《龙虎风云会》杂剧和明代小说《北宋志传》《飞龙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成为后来地方戏取材的源泉。流行戏出有《千里送京娘》《打瓜园》《三打陶三春》《风云会》《高平关》《陈桥兵变》《斩黄袍》《铜锤换带》《下河东》《飞虎山》《龙虎斗》等,长期活跃在民间舞台上。

  北宋前期的心腹之患是雄居北疆的辽国,由于辽国的强硬进犯,宋真宗曾被迫于澶渊与之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因而抗辽将士的英雄业迹成为人们歌颂的主题,而焦点集中在杨家将身上。杨家将故事由于小说《杨家将演义》的普及和流传而深入民心,戏曲早就取作题材,清代以后由于清宫大戏《昭代箫韶》和《铁旗镇》《雁门关》等连台本戏的影响,更是形成庞大的阵容。其内容以杨家三代人北上防边抗辽为主线,穿插奸臣潘洪、王钦若对杨家陷害的针线,唱出一曲忠勇保国的赞歌。按照杨家三代先后为国献身的事迹,戏出又可大致分成三段。

  首段以杨继业为主人公,从写杨继业成亲的《佘塘关》开始,中间有《金沙滩》《七郎八虎闯幽州》《五郎出家》等,一直到杨继业殉难的《李陵碑》告一段落,最后还有将奸臣潘洪正法的《拿潘洪》《阴审》作结。

  第二段以六郎杨延昭为主人公,从杨延昭出镇边庭开始,流行戏出有《天波楼》《三岔口》《寇准背靴》《青龙棍》《杨排风》《九龙峪》《挡马》《孟良盗骨》《牧虎关》等,内容围绕抗敌和遭谗展开。中间穿插《四郎探母》《三关排宴》故事,表现降辽为驸马的杨四郎身处矛盾之中的困难情景,十分感人,是盛演不衰的戏出。

  第三段以穆桂英为主人公,展现了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恢宏气度,是杨家将故事里最吸引人的一部分,在民间广为传诵。从《穆柯寨》穆桂英与杨宗保结亲开始,中间有《辕门斩子》《大破天门阵》《破洪州》《穆桂英挂帅》等戏出,把穆桂英的丰功伟绩渲染得淋漓尽致,最后则以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杨门女将》作为杨家将全部故事的结束。

  接于杨家将故事之后有《珍珠烈火旗》和《延安关》,表现宋代名将狄青事迹。然后是一批与包公有关的戏,渲染包公的神奇明察和铁面无私,其中有以包公为主人公的,如《黑驴告状》《乌盆记》《铡包勉》《赤桑镇》,也有最后包公出场来了结故事的,如写陈世美负心的《秦香莲》《铡美案》,如出于小说《三侠五义》的《五鼠闹东京》《三矮奇闻》《五花洞》《拿花蝴蝶》,如出于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断后》《打龙袍》,如写天仙张四姐的《摇钱树》等等。

  北宋后期一个流行的题材是水浒故事戏,由于小说《水浒传》的普及,以及清官大戏《忠义璇图》的影响,水浒戏也形成大型的连台本戏,拥有众多民众爱好的剧目,水浒英雄们的姓名、绰号及其事迹也为人们所熟知。常演剧目有《翠屏山》《花田错》《祝家庄》《时迁盗甲》《大名府》《贪欢报》《李逵大闹忠义堂》《神州擂》《青峰岭》《庆顶珠》《昊天关》《艳阳楼》《通天犀》等。另外又有同期《白绫记》《双沙河》《洛阳桥》等单出戏。

  金人入侵汴京,占去半壁河山,造成北宋沦亡,于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业绩成为另外一个集中的戏曲主题,其内容大多依据小说《说岳全传》,著名的如《岳母刺字》《牛头山》《岳家庄》《金蝉子》《镇潭州》《九龙山》《八大锤》等。又有散戏《赵家楼》。

  元末征战戏有《武当山》《取金陵》《战太平》《挡亮》等,表现明太祖朱元璋的武功,多出自小说《大明英烈传》。

  明清剧目

  明代以后,主要是两类戏占了主导地位。一类是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戏,内容一般不涉及当政,而津津乐道于对鸿福艳遇、奇闻逸事的传播。例如《胭脂褶》《遇龙封官》《永乐观灯》《游龙戏凤》《三进士》《金鸡岭》等。其中也有一些表现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内容,如《双冠诰》《金玉奴》《玉堂春》《春秋配》《梅玉配》等。这些戏的传播都很广泛,许多达到了家喻户晓。另有一个喜剧《辛安驿》,因为在舞台上展现了女强盗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注目和喜爱。

  另一类戏是反映明代激烈的党争和宫闱倾轧、表现忠奸斗争的,内容比较严肃,例如《忠孝全》《法门寺》(《拾玉镯》)《四进士》《一捧雪》《打严嵩》《蝴蝶杯》《南天门》《五人义》等,都受到民间的传诵。其中表现明穆宗驾崩后,忠臣杨波、徐延昭为保社稷与李妃之父李良斗争的戏最为普及,其剧目如《大保国》《叹皇陵》《二进宫》,再加上一个《御林郡》,在各个地方戏里传演不衰。《珍珠塔》《铁弓缘》也是受到各地广泛欢迎的戏出。

  清代内容戏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侠义打斗戏的陡增。当时社会上侠义小说充斥,以及戏曲舞台上时兴武戏、功夫戏的时代背景,是这类戏目大量涌出的主要原因。仅从连台本戏《三侠剑》《施公案》《佟家坞》《施公新传》《儿女英雄传》《明清八侠》《雍正剑侠传》这一系列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风气所在。最为流行的戏目是和侠客黄天霸有关的内容,黄天霸原为绿林豪杰,武艺高强,后被江都知县施仕伦擒获不杀,感其恩德,成为施之爪牙,助施平灭诸多豪强草莽。主要戏出有《莲花湖》《英雄会》《九龙杯》《拿九花娘》《溪皇庄》《四霸天》《恶虎村》《霸王庄》《拿罗四虎》《殷家堡》《北极观》《八蜡庙》《连环套》等。

来源:图说中国戏曲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