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场走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职能逐渐明确和固定的演变史。最初是随处演出,以后逐渐在寺庙里产生了“戏场”。宋代剧场正式形成,主要分作两类,一类是神庙剧场,一类是城市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建筑。这两类剧场都在元代发展到极盛。剧场的完善是与元杂剧的兴盛互动的,可以说,没有如此完善而普遍的剧场兴建,元杂剧就没有生存之基础,而没有元杂剧的繁盛,也就没有剧场的发展。
庙字剧场溯源
唐宋以后中国庙宇建筑形成了大体上的固定格局,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神庙有山门、钟鼓楼、戏台、献台(献殿)、正殿、配殿和东西廊房等建筑,周围再以围墙圈绕,占据相当的地面,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封闭空间,而戏台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宋金神庙戏台丰要为露台和舞亭两种,前者为戏台的初级形式,后者为发展了的比较完善的形式。
露台是露天的台子,早见于汉唐庙宇,唐代寺院里很多。到了宋金时期,在民间土神小庙里建露台的情况已经极为普遍。露台或以土垒,或砌以砖石。
露台不能遮蔽风雨,于是临时性的乐棚出现在露台上。时拆时卸不方便,把临时搭建乐棚改为盖设永久性建筑,露台上建起房顶,就成了舞亭。
“亭”为周遭无墙、以柱撑顶的建筑,是四壁洞开的。“舞亭”取“亭”为名,自然是因为其结构上与之一致,也是四面敞开、可以围观的。
北宋前期神庙里舞亭类建筑的普遍出现,适应了神庙祭祀演出的实际娱人的需要。演出既然是为了娱人,就对演出场所提出一定的要求。宋以来发展起来的舞亭类建筑在神庙中的位置,都是居于正殿的南边,与正殿保持相当的距离,使正殿与戏台之间形成一片空阔的场地,这片场地的作用就是为了让观众站立观看演出。舞亭都有高台,以便众人的视线无论前后远近,都能不受阻碍,于是又被称为“舞楼”。
元代庙宇戏台的完善
元代随着演出需要的增加,庙宇剧场建筑大量涌出,今天我们可以在古建筑保存比较好的山西南部地区看到众多的遗迹。
从今存元代戏台遗址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当时舞亭类建筑的基本形制是固定的:一般都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平面方形,石质或砖质。上面四角立柱,石质或木质。柱上设四向额枋,彼此在转角处平行搭交,形成“井”字形框架。额枋上每面设斗拱四攒、五攒乃至六攒不等。转角处施抹角梁和大角梁,其上设井口枋,与普柏枋斜角搭交,形成第二层“井”字框架,而与第一层框架交叉相叠。其上又有斗拱,再设第三层框架。各层框架逐渐缩小,形成藻井形制。藻井斗拱上设檐槫、平槫、脊槫,中心设雷公柱,周围撑以由戗。屋顶为大出檐,屋角反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藻井能够帮助舞台乐音的聚拢和共鸣,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方案。
戏台平面一般接近正方形,宽、深一般都在7至8米之间,面积在50至60平方米左右。如果从屋顶式样来分,元代戏台可以分作两种基本类型,即十字歇山式和单檐歇山式。十字歇山式舞亭较为少见,单檐歇山式舞亭为元代戏台普遍的样式,今存元代戏台大多采取这种结构。
由戏台发展轨迹来看,宋金早期舞亭大约多采用十字歇山顶,正是亭类建筑的特征,其观看面向还无一定,人们可以随意围观。元代戏台顶棚多为单檐歇山式,则已经是从四面观看过渡到前面观看以后改进了的样式了。
元代又把舞亭称作“舞厅”,这反映了其时戏台建筑的改进。元代戏台的观看角度已经从四周向前方三面转移,其标志为纷纷在舞亭的后部加砌后墙。加添后墙使戏台形成一个较浅的后台空间,其效果一可以排除观看时的视觉干扰,二可以增加演唱的音响效果,三可以留出后台,便于演员的换装、休息、上下场以及配合场上的表演(如做效果、与上场演员应答)等等。而前台呈三面展开,就使演出由四面观看变为前、左、右三面观看,完成了中国古代戏台建筑的一次大的变革。
勾栏剧场
庙宇剧场还不是专门化的演剧场所,真正的商业剧场还是城市中的瓦舍勾栏。
从北宋开始,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在城市里出现了大型的游艺场所:瓦舍。瓦舍是供人游乐的地方,其中设置许多勾栏,勾栏为演出场所,里面上演各种戏曲、曲艺节目,对游人售票开放。
勾栏是棚木结构建筑,上面是封项而不露天的,是一种类似于近代马戏场或蒙古包式的全封闭近圆形建筑,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其中供演出用的设备有戏台和戏房,靠一头建立。围绕戏台则有从里向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座席,称作腰棚和神楼,对戏台形成三面环绕的形势。勾栏的顶部用诸多粗木和其他材料搭成。勾栏一侧开有一个木条门。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正式向观众进行售票。这时,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期来到了。
元代各个城市里的勾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它们成为元杂剧的主要活动场地。
在北宋前期到明代前期(约11~15世纪)这40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戏剧的演剧场所以瓦舍勾栏为主,神庙剧场为辅。只是,勾栏剧场的建筑还是很简陋和草率的,仅仅运用木料和席棚一类材料拼搭而成,很容易塌毁,也没有在建筑技术上完全解决全封闭大跨度空间的设计和建造问题,因此时而出现勾栏倒塌事件,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勾栏演出过分依赖于城市的商业繁华和民众冶游习俗,当明代以后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它就很容易地走向了衰落。倒是神庙演出,由于它作为祭祀仪式的神圣性和举行时间的间歇性,使之能够作为一种固化的形式而得到长久的保存和沿袭,它对于财力的较小需求,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一直长期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