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刘彦君

  九流十折,峰回路转,最终境界是海天面貌、极顶风光。经过秦、汉以来的悠久积累,经过唐、五代以来的长期酝酿裂变,一种蕴有极大生命力的南方民间小戏在北宋开始悄悄孕形,两宋之交时忽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顿令北宋杂剧无光、南宋杂剧失色,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出现了。

  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中国戏曲达到成熟程度后的第一个标志,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大型体制和结构,又是一种与唐、五代优戏和宋杂剧完全不同的新型戏剧样式。南戏形成于浙江南部的温州一带地区,是一种在吴越文化领域里形成的戏剧样式。

  晚唐以后藩镇割据,为僻处江浙一带的割据政权提供了发展优戏的环境,吴国、南唐和吴越都成为当时的优戏活动中心。宋朝统一以后,吴越一带的优戏在远离中原、与汴京杂剧难以交流的情况下,逐渐自发地走上了南曲演唱之路,形成与汴京杂剧不同的载歌载舞的表演路数。其实,东南地区戏剧发展的这种歌舞趋势,早在中唐时期已经有所显露,那就是与长安宫廷参军戏不同的陆参军的出现。唐代从扬州到杭州都是陆参军的活动地区,而这一带后来成为吴、南唐和吴越国的统治地区,所以这里具有优戏传统的渊源,而其特点在于对戏剧体制中歌唱成分的重视。

  经过了北宋的长期成型阶段,在12世纪初叶的南、北宋之交时,南戏终于形成于南方的浙、闽交合地区,并且以温州作为其据点,很快繁衍开来。大约在南宋中期,南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传播,向北传入了杭州,向南传到了闽南,向西传入了江西,南戏成为一个足迹遍布浙江、福建、江西的声腔剧种。

  南戏的发展

  元朝统一中国后,由于北方政治文化势力的南下,元杂剧迅速占领了南方诸多文化阵地,并深入到江、浙、闽等南戏的基地。这造成对南戏的极大冲击,削减了其发展的势头。但是,南戏并没有停止在当地民间的发展,它的活动遗迹仍然随时可见。它更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争得了北方人的喜爱,于是,一旦元代后期中央皇权失控的局面形成,它就借助南方人民的反元情绪,趁时而起,迅速实现了繁荣。

  南戏的重新兴盛是顺帝时期的事,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说元代戏剧的发展情形:“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进入末路,汉人反抗的战乱已起,因而此时的南戏勃发,或可说是有汉人的民族之思在为之作助。于是,南戏的发达时期来到了,出现了众多的作者与作品,今天知道的“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以及有元代存本的《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剧本,大都成于此时。南戏在当时文人汇聚的南方第一都市杭州,已经大有市场。例如《宦门子弟错立身》署有“古杭才人新编”,《小孙屠》标明“古杭书会编撰”,都显示了南戏在杭州的势力,同时还告诉我们,杭州这时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南戏产地温州“九山书会”那样的民间剧社。这时一些文人也开始参与南戏创作,例如杭州人萧德祥,“凡古文俱隐括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戏文等”(钟嗣成《录鬼簿》)。另外一位杭州名士沈和则创“南北调和腔”,尝试将南曲和北曲结合演唱。这不能不是南戏本身壮大的结果。

  就在这种南戏勃发的时代背景下,温州人高明写出了千古名作《琵琶记》,奠定了元代南戏的历史地位。

来源:图说中国戏曲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