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明前期盛演传奇剧目

廖奔 刘彦君

  明代前期盛演于舞台上的传奇作品,除了一部分是由元代继承而来以外,另有一批为当时下层文人所作,其中一些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如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沈采的《千金记》、陈罴斋的《跃鲤记》、姚茂良的《精忠记》、沈受先的《三元记》,以及无名氏的《桃园记》、《草庐记》、《古城记》、《珍珠记》、《荔枝记》等。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带有浓郁的民间风格,虽然语言质朴无华,但却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利于舞台搬演。它们较之丘溶《五伦全备记》、邵燦《香囊记》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内容,更为明白晓畅的剧本内涵和更大的观赏价值,因而在有明一代的舞台上长期盛演不衰,其优秀折子为清代各地的地方戏所广泛吸收,其故事情节也演化为后世的多种剧目,因而值得在此提请读者注意。

  《金印记》苏复之作。作者生平里居不详,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式”中所列举的“国朝一十六人”中有:“苏复之词,如云林文豹。”不知是否指同一人。所作《金印记》,写战国时候苏秦由落魄到发迹事,承继元人《冻苏秦》杂剧而作,不脱元代南戏变态发迹作品的窠臼,但情节设置颇有新意。剧作夸张铺写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发奋精神,为社会所瞩目,而更为吸引人们的情节关目则是剧中所反复渲染的世态炎凉:苏秦未得官时,落魄聊倒,甚至连家人都对之百般轻蔑与讥笑,竟至于妻不敛衽,嫂不下机。一旦上达青云,便受到包括家人在内所有人的曲意奉承。剧作用极度夸张的变形手法,将传统社会中扭曲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以令观者动容、阅者酸心。正如明末吕天成《曲品》所称,此剧“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近俚处具见古态”。该剧在明代戏曲选本中已经被大量选刊,后世众多声腔剧种中更是广为流传(或改名为《黄金印》、《六国封相》等),其重点揭示世态炎凉的场段,至今仍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明后期,又有高一苇据以改写,增加张仪事迹。名为《金印合纵记》,一名《黑貂裘》。吕天成《曲品》说:“今有张仪而改名《纵横》者,稍失其旧矣。”

  《连环记》王济作。王济字伯雨,号雨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说他曾与人结岘山诗社,“所居有长吟阁、宝蚬楼、图史鼎彝,夺目充栋”。所作《连环记》,敷演东汉末年壬允与貂蝉设美人计离间吕布,除掉权奸董卓的故事。这是一个十分流行的传统戏剧题材,金元院本有《刺董卓》,元代杂剧有《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南戏有《貂婵女》。王济《连环记》在其基础上结构、丰富而成,全剧情节曲折生动,富于戏剧性,极适于舞台演出。吕天成《曲品》卷上称其“颇知炼局之法,半寂半喧;更通琢句之方,或庄或逸”,赞赏道:“我钦高手,世想令名。”对之评价极高。该剧长期盛演不衰,后世各个戏曲剧种都移植改编上演(或名《吕布戏貂婵》),直至于今。这个题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长期盛行,与其英雄美人江山的奇异内容组合方式有关,它反照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某种文化特征。

  《千金记》沈采作。沈采字炼川,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吕天成《曲品》卷上说他:“名重五陵,才倾万斛。纪游适则逸趣寄于山水,表勋猷则热心畅于干戈。元老解颐而进卮,词豪攮指而搁笔。”似乎沈采曾享文坛盛名,为世人所倾目,所说或有据。所作《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写楚汉相争的故事。剧作敷演了韩信一生中的主要经历,从青年不得志、漂母乞食、胯下受辱,到备受刘邦重用、登坛拜将、消灭项羽、受封齐王、成为风云人物,最后荣归故里仍不忘漂母进食之恩,特赠千金以报等事迹。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知恩图报、不忘故旧、隐忍宽厚、自强不息以及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征得到了生动的刻画。此剧的排场也很热闹,其中“追信”、“楚歌”、“别姬”等出内容,传唱得尤为普遍。不过,明人出于传奇生旦不可偏废的认识,认为此剧写场面戏佳,写闺阁戏弱,如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残文说:“《千金》纪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闺阁处便觉寂寥。”而他的意见又是对吕天成《曲品》的承袭,可见也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沈采又有《还带记》、《四节记》等。

  《跃鲤记》陈罴斋作。作者生平不详。所作《姜诗跃鲤记》,本事源于《后汉书??烈女传》,宋元南戏有《姜诗得鲤》。写姜诗之妻庞氏被婆母虐待赶出家门,仍克尽孝道,最终感动了婆母,将其接回家中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妇女遭受压迫的痛苦。姜诗孝母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因而情节架构未出其传统模式,但姜诗妻被出后仍对其家眷恋不舍的情态,却处理得十分动人。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称:“任质之词,字句恰好。即一节生情,能展转写出。”嘉靖时有陈鹤将《跃鲤记》改作《孝泉记》,满口道学气,演出效果不佳,因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说:“海樵,越之高士。其传姜诗也,不无道学气。以之登场歌舞,似逊《跃鲤》一筹。”民间艺人将原本逐渐作了改编,在舞台上长期流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题曰:“此即《跃鲤》原本,经村塾改撺者。”剧本今佚。明刊《乐府菁华》、《摘锦奇音》、《八能奏锦》、《时调青昆》等选录其中“芦林相会”、“安安送米”等出,《徽池雅调》收录“推车自叹”一出,又题作《卧冰记》;收“安安思母”一出,题作《芦林记》。清代地方戏里多有《芦林会》、《安安送米》等戏出。陈罴斋还作有《风云记》。

  《精忠记》姚茂良作。姚茂良字静山,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所作《精忠记》,写岳飞抗金遭秦桧陷害故事。在此之前,元杂剧、南戏均有《东窗事犯》。岳飞事迹乃民族史上一大冤案和悲剧,演来易于触发人们的内心义愤,因此为戏剧所偏爱。果然,《精忠记》的演出效果极好,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说:“演此令人眦裂。”清顾彩《髯樵传》记载,明末吴县洞庭山乡曾有樵夫观《精忠记》,见秦桧构陷岳飞,怒而跃上戏台,殴打装扮秦桧的演员几死。清焦循《剧说》卷六引《莼乡赘笔》也说,地处江、浙交界处的枫桥镇,一次演《精忠记》,曲尽其态,“忽一人从众中跃登基,挟利刃直前,刺桧流血满地。”等把那人绑缚见官,他说:“民与梨园从无半面,一时激愤,愿与桧同死,实不暇计真与假也。”《精忠记》演出史上的这些逸话,表明了此剧强烈的感染力——竟然使观众忘记了是在看戏!姚茂良擅长写历史剧,他还作有《双忠记》、《金丸记》。《双忠记》写唐代安史之乱时,真源令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坚守睢阳孤城,城破后被俘,不屈骂敌而死,其独特之处,在于风格上的极尽激昂慷慨之致。吕天成《曲品》卷下称其“境惨情悲,词亦充畅”。《金丸记》承继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而来,写宋仁宗幼时遭遇,其剧情节亦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其中“盒隐潜龙”、“拷问前情”等出,十分脍炙人口。后世盛演的《狸猫换太子》一剧,即源出于此剧。

  《三元记》沈受先作。沈受先字寿卿,生平事迹不详,吕天成《曲品》卷上说他“蔚以名流,雄乎老学”,大约因剧而发。《三元记》又名《断机记》,写秦氏未婚而夫先亡,秦氏即至夫家守节,为夫抚养妾子商辂,商辂为学懈怠,秦氏即断机上所织布以责之,商辂于是发愤,后赴考,连中三元,一门旌表。剧情虽然道学气甚浓,但为平民出人头地描绘了一条可望之路,并且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因而演来颇为动人。该剧一出,即刻盛行,成为昆山腔戏班的保留剧目,又受到其他声腔的欢迎。如吕天成《曲品》卷下称:“语或嫌于凑插,事每近于迂拘。然吴优多肯演行,吾辈亦不厌弃。”这里说的“吴优”即指昆山腔艺人。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将它列入“杂调”,说是“境入酸楚,曲元一字合拍”,说的又是昆山腔之外南曲声腔的演出情形。明代戏曲选本里大量选刊了其中戏出,如《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摘锦奇音》、《万曲明春》、《徽池雅调》、《尧天乐》、《时调青昆》、《乐府菁华》等等,可见其风靡。清代地方戏里演为《秦雪梅吊孝》,仍然极其风行。

  《桃园记》、《古城记》、《草庐记》均为无名氏作,据三国故事敷衍而成。三国故事在元杂剧里已经成为重要表现内容,产生了许多剧目,入明以后,继承元杂剧的传统,南戏舞台上于是出现了这些演出本。三剧分别写刘、关、张桃园三节义,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直至西川称帝等情节,连在一起,基本统贯了《三国志》的内容。这些剧作的文词都不够驯雅,具有鲜明的民间创作特点,但是音律和谐,便于演唱,一直在舞台上流行。所以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说:“《三国传》中曲,首《桃园》,《古城》次之,《草庐》又次之,虽出自俗吻,犹能窥音律一二。”明代戏曲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徽池雅调》、《尧天乐》反复选刊其中(主要是《古城记》)散出。嘉靖以后又有传奇《三国记》出,始将三国故事演为一个完整的剧目。清代以后地方戏里盛演的三国戏,都从这里发源。

  《珍珠记》无名氏作。又名《高文举》、《米记》,后又有人改写为《高文举还魂记》。写宋时穷书生高文举被财主王百万招为东床,与其女金真结为夫妻,又靠岳父资助进京应试,高中状元,被丞相温阁强逼为婿。金真进京寻夫,备受温氏折磨,后得老仆帮助,与文举书馆重逢,并相约赴开封府告状,结果温阁被谪罚,夫妻遂得团圆。此剧结构模仿《琵琶记》、《荆钗记》的痕迹很重,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也有自己的特点。高文举善良而软弱,王金真则兼具赵五娘的坚忍和钱玉莲之刚烈等性格因素,面对权势,毫无畏惧,受尽折磨而不肯屈服,反映了底层人民鲜明的爱憎。此剧在民间舞台上长期流传,其中“鞠问老奴”、“书馆相会”两出戏,被明代戏曲选本《八能奏锦》、《玉谷调簧》、《万曲长春》等反复收录,说明了其盛行程度,清代以后该剧在各地地方戏里更是广为演出。

  《荔枝记》无名氏作。这部剧作根据流传于闽南、粤东一带陈三与五娘的爱情故事改编,反映了当时的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大胆追求,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五娘(黄碧琚)在一次元宵灯市上与陈三(陈伯卿)一见钟情。父母将她许配富豪林大,她踏坏聘礼,打走媒婆,坚决要求“姻缘由己”。陈三为接近五娘,乔装磨镜匠,又不惜打破宝镜卖身黄家为奴。得婢女益春相助,二人终于赢得了幸福。全剧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受到民间百姓的特殊喜爱,在闽、粤一带广为流传。嘉靖年间曾被改为《荔镜记》刊行于世,今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本,其书尾称:“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人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又存万历九年(1581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光绪十年(1884年)等刊本《荔枝记》。这个戏的反复刊行,也反映了其盛行程度。一直到近代福建梨园戏里的《陈三五娘》,仍是其改编本。

来源: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三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