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连戏剧
宋代中元节的民俗祭祠活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规模。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祠先。”由于中元节这一天集中了三重祭祠功能,因而成为一年中最大的宗教节日之一。北宋中元节的盂兰盆活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有着详细的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日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其中劈竹制造所谓的盂兰盆,和衣服冥钱一道焚毁,是宋人的习俗,还见于其他宋人笔记如高承《事物纪原》、陈元倩《岁时广记》、陆游《老学庵笔记》等,已经和其最初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高承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说它“失之远甚矣”,这反映出佛教仪式民俗化后的发展与变异。
而戏剧艺人演出目连救母戏,这是首次见于记载。自七夕过后一直演到十五日,大约得演七八天吧。《东京梦华录》里提到名字的汴京瓦舍一共有九个,其中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三个瓦舍就拥有五十余座勾栏,如果九个瓦舍的勾栏里都上演《目连救母》剧目的话,全城至少也有几十座勾栏同时演这个戏,它的社会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其演出的具体情况已经无法判明,一般认为是将目连救母的全过程连续演下来,需时七八天,那就成为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剧目的演出,类似于后世的连台本戏。但是根据一些迹象,这种可能性很小。首先,因为表演结构和音乐结构的限制,北宋杂剧的表现力还没有这么强。其次,从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第一部完整日连戏剧本《劝善记》一百出也只能够连演三天,反证了这种看法的超历史性。宋杂剧《目连教母》更有可能是像金院本名目里的《打青提》那样,挑选目连故事里便于舞台表现的~些段子来分别演出,每次演一段,散了戏再重新开场演另外一段,七八天内可能会有重复演出的部分。因为汴京勾栏内的演出还不像后世民间目连戏那样,作为一种全民的活动,在演出期间停产停业全部投入,人们只能买戏票进勾栏里面去看,每场看几个时辰。
二、故事发展
南宋后期曾有《佛说目连救母经》在浙江到广东一带流传,从中可以约略推测到当时目连救母故事发展的面貌。
《佛说目连救母经》的文字绝无前代经典的行文板滞和谆谆说教气,它的笔法口吻颇类似于当时的话本,语句简洁明快,叙事清晰流畅,人物对答状貌寓形,即使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也并不失色。这很容易解释,因为佛教经典里原本没有目连救母经,这部经文的产生只能是根基于唐宋以来俗讲、说经甚至戏曲艺术中目连故事的原型。从一些迹象来看,它很有可能是节略了当时的说经话本而成。说经是南宋以后在市井瓦舍里发展起来的一种“说话”样式,以演说佛经故事等为其特色,其形式体现为勾连唐代俗讲与明清宝卷的过渡环节。今天还没有发现宋代的说经话本,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形式,但从俗讲和宝卷的形式可以推测,它也应该是一种韵文散文相问,二者内容交叉重复的说唱形式。用《佛说目连救母经》与元明之间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内容相当一致,后者只是在散文部分之外多出了供吟诵的韵文而已。所以有理由推测这部《佛说目连救母经》是在当时说经话本基础上略去了韵文部分而成。经文内有些地方还明显透示出当时诨经表演或者杂剧演出插科打诨的痕迹:目连来到阿鼻地狱寻找母亲,狱主对他说:“今日寻得娘见,将何报弟子之恩?”目连无奈,只好答应事成之后请诸菩萨为他转大乘经典。目连进入地狱与母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别的罪人纷纷不忿,说是“他家子母向得相见,我等云何无有出期?”狱主连忙赶目连离开,说你要不放开你娘,“我快炉铁叉望心插取将去”。这种世俗调笑的内容显然不是佛经中应该出现的。
《佛说目连救母经》中主要人物已经定型,但在个性化方面更加典型,目连暗淡了其圣僧光圈而向世俗人物靠拢,从而突出他不避艰难奋力救母的意志,目连之母则进一步显现出市井恶妇的嘴脸。一些具体细节有了改动:青提夫人有了汉姓和排行,所谓“姓刘第四”;家中有了义仆益利和婢女金支;目连经商时间由过去的“不经旬月”变成三年,从而为后世目连戏里加演目连在外的许多遭遇留下空间;加强了目连救母的困难程度,例如地狱名字增加到八个:剉碓地狱、剑树地狱、石磕地狱、灰河地狱、镬汤地狱、火盆地狱、大阿鼻地狱、小黑暗地狱,又有饿鬼道,这是后来发展到十殿阎罗寻母的基础。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更改:变文中青提三次被救的顺序是首次如来救出地狱,二次盂兰盆斋救出饿鬼道,三次目连诵大乘经超度狗身。经文改为首次如来救出大阿鼻地狱,二次诸菩萨转大乘经典超升出小黑暗地狱,三次诸菩萨造幡点灯救离饿鬼身,最后功德结束于目连本人造盂兰盆斋超度母亲脱离狗身而生于忉利天上。这种改动显然突出了盂兰盆会的关键性作用,更加符合民间已经形成的盂兰盆会习俗的信仰心理,为以后目连救母戏曲演出与盂兰盆会祭祀习俗的联姻做好了准备。虽然,它造成了如来的心口不一:目连为母亲堕入阿鼻地狱而愁苦,如来对他说:“目连,我救汝母。”目连问他能救吗?如来说:“我若救汝母不得,长劫入地狱中,代汝娘受罪。”而实际上如来只把刘青提救出阿鼻地狱,但却任她又堕入小黑暗地狱、进入饿鬼道、转为狗身,并没有把她救出来。《佛说目连救母经》的内容,应该反映了这一阶段民间目连救母传说的基本面貌,从而可以猜测,宋杂剧《目连救母》演出的内容大致与此相仿。 |